除了《憫農》,李紳這首詩更經典,蘊含人生大智慧!

2021-01-17 慶餘說詩詞

李紳,字公垂,是我國唐代詩人。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其代表作《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喻戶曉。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答章孝標》,便是李紳的另一首經典詩作。

《答章孝標》是李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章孝標是李紳的晚輩詩人,當年因為李紳的推薦,章孝標才得以考中元和十四年的進士。章孝標曾有一詩《及第後寄李紳》:「及第全勝十政官,金鞍鍍了出長安。 馬頭漸入揚州郭,為報時人洗眼看」,流露了高中後得意自矜的心理。

李紳收到詩後,便以一位師長和朋友的身份,寫下了這首《答章孝標》,對其進行了規勸。在這首詩中,李紳以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告誡章孝標千萬不要得意忘形,世事難料,一定要謙虛謹慎。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紳的這首《答章孝標》:

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十載長安得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

首先,詩的前兩句「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意思是說,只有假的金子才會用真金來鍍,使它流光溢彩,如果是真的金子,它自己本身就通體流光溢彩。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有真才實學的話,是不需要依靠外在的名位去裝飾的,這個道理就同假貨才鍍金一樣。

如今看來,李紳的這兩句詩可謂是人生大智慧。其實不僅在唐代,即使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鍍金」也只是為一個人增添外在的裝飾而已,並不能對一個人的品德、學問、才識有何損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學問、才識欠缺的話,即使他的外在如真金般流光溢彩,接觸久了,自然就會發現他內在的空缺。

然後,我們再看來詩的後兩句「十載長安得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它的意思是說,你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在長安苦讀才能及第,你為什麼不先積累知識,就去想那些遠大的志向呢?可見李紳在這兩句詩中,規勸他高中進士只是官場仕途的一個開始,千萬不要忘記當年寒窗苦讀的艱難,不要得意忘形,要謙虛謹慎。

正如我們現在出了校門,本就是積累工作經驗,積累人生閱歷的時候,千萬不要好高騖遠。所以李紳這首詩以真金和假金的對比,道出來的人生大智慧,它涉及到的,其實是表象和本質的問題。即一個人不能虛有其表,而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行。

綜觀李紳的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4句,但是它淺顯的語言中,卻極富有哲理性,所道出的人生智慧,也是值得現在的我們學習和謹記的。總的來說,這首詩不失為一首經典的佳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李紳 憫農 二首
    李紳 憫農 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李紳—《憫農》二首
  • 敦煌發現一冊《唐人詩卷》,經過研究,發現李紳第三首《憫農》詩
    李紳的《憫農》,揭露了廣大勞苦群眾的困苦,表達了其本人對農民的真摯同情,作為五言絕句,小詩只有二十個字,雖然分有一二兩首,但讀來朗朗上口,早已成為了傳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書窟」中,又發現了第三首《憫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但遺憾的是,隨著官做得越來越高,李紳逐漸蛻變成了封建社會的一般官僚,對人民的疾苦逐漸淡漠,自己過上了豪奢的生活。跟李紳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有一次參加李紳舉辦的宴會,席間山珍海味,輕歌曼舞。劉禹錫當即寫下《贈李司空妓》一詩對李紳的花天酒地表達批評。李紳的蛻變充分說明不能從一個人的某一首作品,或者他的文學成就來判斷他的道德水平。
  •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 | 程鬱綴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眾所周知,維繫人生命的最基本物質是糧食。糧食主要是五穀,五穀是人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物質食糧。李紳(772-846),字公垂,祖籍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出生於湖州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唐穆宗時被重用,任右拾遺、翰林學士,官至中書舍人。與李德裕、元稹並稱為「三俊才」。李紳與白居易、元稹交往甚密。很巧的是,他的生卒年與白居易完全相同,同情民生疾苦的思想傾向也基本相同,也同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積極參與者。李紳寫過兩首有名的絕句《憫農二首》。
  • 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攜手推出「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系列活動,邀請百位名家誦讀賞析百首經典古詩詞,把最經典的古詩詞與最優美的聲音有機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感受古詩詞的力量與芬芳,在吟誦鑑賞中志存高遠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這首《憫農》,在我上學的時候,名字還是《鋤禾》,也是在最近才得知《鋤禾》已經改名《憫農》,這才又想起聊聊這首曾經讓我每次吃飯都不剩下一粒米的詩句來。 所以,今天借著這篇文章,我給大家講講關於這首《憫農》背後的歷史。 其實《憫農》並非是一首單獨存在的古詩,只是《憫農二首》(也稱《古風二首》)的後半部分,在「鋤禾日當午」之前還有四句,這四句闡述了作者對於唐朝當時的看法,大膽說出唐朝農民的悲苦現狀,與後面的《憫農》銜接起來,才能完整體現《憫農二首》真正蘊含的意義。
  • 五一勞動節,讀《憫農》說李紳,領略古人對勞動者的關懷和尊敬
    我國是農業大國,這類人群的基數也是非常大,田野裡的奔忙對於他們來說,應該是最有意義的勞動節吧。粒粒皆辛苦尤其「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非常地深入人心,直到現在還作為愛惜糧食,品德教育的經典教材。記得有朋友說過,從小到大,每當吃米飯,都會習慣性地心裡默念著這首詩,舔乾淨碗底的米粒。相信朋友講的是真的,因為小的時候也有相同經歷,感同身受。雖然時常也會想起這首詩,但莫名地,每到五一勞動節,總能夠更加地真切,或許是因為詩裡對於勞動者的描寫過於生動和深刻吧。
  • 李紳當了宰相後,為何不像他《憫農》詩裡寫的那樣關心百姓
    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 三首憫農詩
    有一首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婦孺皆知、人人能誦,其作者就是李紳。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有一年,李紳回故鄉探親,偶遇同榜進士的李逢吉,當天,李紳和李逢吉一起登遊城東觀稼臺,李紳看到田野裡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夫,心生悲憫,不禁感慨,隨口吟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二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李紳的這首《憫農》,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很多人都會通過這個作品,先入為主的認為李紳是一個心繫天下的善人。 這首詩更為出名,李紳悲天憫人,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為了尊重農民的辛苦勞作而極度節儉之人。 尤其是後半句,在現代社會提倡「光碟行動」時還屢屢引用。《憫農》的現實意義很強,因為它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所以時常被當成幼兒的啟蒙詩。既教會了他們讀書識字,又教育孩子珍惜糧食,可謂是一舉兩得。
  • 寫下《憫農》的李紳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話題反轉本來就是如今吸流量的一大利器,落在這一詩文入選教科書的國民詩人身上,想不轟動都難。歷史上的李紳果真如此嗎?
  •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及時勉勵爭春光,何必去說苦不苦?其一、鋪路鋪路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腳下路,步步皆辛苦?其二、寫字寫字到中午,汗滴筆下途(塗)。誰解此中意,字字皆辛苦。
  • 唐代李紳《憫農》其一》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李紳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 課本沒告訴你:鑿壁偷光的匡衡成為貪官,憫農二首的李紳成為酷吏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上位之後的匡衡,忘卻了寒門時候的悽慘,發誓要將貧窮趕出他的人生,他選擇了另一條路,肆意加贈賦稅,盤剝百姓,魚肉鄉裡,私吞4萬多畝土地。
  • 守中讀詩|憫農:良心的呻喚
    (《春秋公羊傳解詁》)後兩句作為對《詩經》內容的經典概括,正是這些農事詩的註腳和寫照。不過,《詩經》的這些「第一人稱」的怨歌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憫農詩」。憫農詩的一個「憫」字,早已揭櫫農民作為被憐憫對象的「他者」身份。換句話說,憫農心理的主體常常並非農民,而是良心未泯的士大夫。
  • 古詩文學習032:二年級下冊,李紳《憫農》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注釋①〔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③〔猶〕仍然。譯文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賞析這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纍纍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
  • 劉禹錫贈送歌妓的這首詩,不僅抱得美人歸,還創造出一個經典成語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李紳,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但他的《憫農》卻是我們從小背到大的唐詩。詩中從糧食的來之不易,推及到對農民辛苦勞作的同情。此時的李紳,也因為在朝為官不得意,貶至蘇州。李紳和劉禹錫是同齡人,都出生在大曆七年即公元772年。但是,都是為官,都是被貶,李紳和劉禹錫還是有所不同的。
  • 《憫農》李紳
    李紳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和最早的實踐家。強調詩歌要反映現實生活,要針砭時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