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攜手推出「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系列活動,邀請百位名家誦讀賞析百首經典古詩詞,把最經典的古詩詞與最優美的聲音有機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感受古詩詞的力量與芬芳,在吟誦鑑賞中志存高遠、陶冶情操。讓我們傳承經典,引領未來!
今天,由朗誦藝術家張宏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憫農》(其一)。
點擊收看
憫農(其一)
作者|李紳(唐) 誦讀|張宏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撰稿人|馮傾城
作者李紳(772—846)是亳州(今屬安徽)人,27歲考中進士,官至宰相,也是文學史上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詩人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反而餓死,感到同情和憤慨,故寫出了《憫農二首》,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這是兩首詩的第一首,在詩中,詩人客觀地描繪了碩果纍纍的豐收景象,反襯出農民辛勤勞動卻一無所得、慘遭餓死的苦況,大膽地揭露了舊社會中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詩中第一句「春種一粒粟」和第二句「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兩個詞,精煉地描寫了稻米種植的情況和農民的勞動;又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生動而形象地刻畫出到處豐收的美好情景。第三句「四海無閒田」,點出舉國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農田閒置,讓人因而設想,在這豐收的年頭裡,勞動人民都該豐衣足食了吧?可是第四句結語卻是「農夫猶餓死」。這個情景真是觸目驚心啊!人們不禁深思:到底誰剝奪了農民的勞動成果而使得他們活活餓死呢?整首詩構思精妙自然,帶著詩人對不平現象的強烈憤慨,以及對窮苦黎民的無限悲憫。
誦讀人介紹
張宏,朗誦藝術家,中華文化促進會朗讀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教育電視臺《詩意中國》發起人、總導演。獲得2016年亞洲微電影藝術節十大新聞人物,亞洲微電影學院客座教授,2018全國春晚評選《詩意中國新春詩會》獲得一等獎及最佳導演獎。
原標題:《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