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當了宰相後,為何不像他《憫農》詩裡寫的那樣關心百姓

2021-01-17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

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憫農)

要搞清楚這件事,就得從李紳的《憫農》說起。

李紳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父是中書令李敬玄,地位顯赫。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隨著後來李氏家族漸漸遠離權力中心,等李紳出生時,他的父親李晤已經只能擔任縣令這樣的小官了。

李紳自小便有再次振興家族的志向。他勤奮學習,終於在後來中了進士,成為了當時的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到亳州探訪親友,恰好碰見了同年中榜的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兩人作為文人詩友,又是多年不見,自然免不了要交流一番。

當二人踏上亳州城東的觀稼臺後,李逢吉眺望遠方,心有所感之下,當即吟詩一首,詩的最後兩句是「何得千裡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這意思是說,假如升官就像登臺一樣簡單就好了。

而李紳則將目光投到了田野中忙碌的農夫身上,在看到他們汗如雨下、辛苦耕耘莊稼的情景後,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他便吟出了流傳千古的《憫農》兩首。

(李紳)

在聽得這兩首詩後,李逢吉不禁在一旁拍手叫好,並且他還希望李紳能將這兩首詩寫下來送給自己,以留存今日同遊的情誼。

實際上,李逢吉在聽到「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一句後,心中就已經打好了算盤。這句詩表面上是在悲痛農夫,但其實是在暗指朝廷無能。像這種大逆不道的詩句,正好可以成為李逢吉高升的墊腳石。

於是在回京之後,李逢吉當即將李紳的詩句呈給武宗,告發李紳寫反詩。不過,武宗在見到詩句後,卻認為自己「久居高堂,忘卻民情」,反而李紳的詩是一種適時的提醒。李紳由此而得到了晉升。

或許是這一個險惡的朝廷傾軋,讓李紳心驚膽戰,從此他性情大變。開始變得為官暴戾,常常提升稅目,魚肉百姓。而當日那位憫農傷時的那一份「初心」,已然早已記不得了。

(劉禹錫像)

李紳在擔任淮南節度使期間,當地百姓整日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背井離鄉,選擇奔逃向外地。而當下屬向李紳稟報此事之後,李紳卻反而說:「用手捧麥子,飽滿的總會在下面,而那些秕糠隨風而去,根本不值得在意。」

除此之外,《雲溪友議》中記載,李紳在發跡前,常常到一個名叫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並且稱呼李元將為叔叔。而後來當李元將想反過來巴結他的時候,哪怕李元將自降輩分,稱自己為「弟、侄」,李紳都是不屑一顧。一直到李元將把自己稱作「孫子」,李紳才終於接受。

而劉禹錫的《贈李司空妓》一詩中,也表現出了李紳生活奢侈的一面。這個故事是說,劉禹錫受邀到李紳府上做客,李紳的歌伎將劉禹錫深深吸引。因此劉禹錫希望李紳將歌伎賜給自己,於是他寫下了「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這樣的詩句。意思是說,李司空見慣了這些排場,心中毫無波瀾,而我這個蘇州來的刺史,卻早已經被吸引得斷腸了。後來詩中的「司空見慣」,則成為了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看得多了不足為奇。

李紳背叛了自己的「初心」,最終也沒有得到好下場。最終,在朝廷傾軋中,李紳受到「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懲罰,也算是報應吧。

(參考資料:《舊唐書》《雲溪友議》《唐才子傳》)

相關焦點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雲溪友議》 由此可見,《憫農二首》在李紳年輕的時候,就已經依靠它揚名,後來又考中進士,應該也與此詩有關,比較一個人在文人圈裡的名氣,對於考官來說,在評判的時候也會有所影響。至於評卷是看不到名字的問題,這裡不多做解釋,一個人出名後,他的文風便會被人認識,這還只是其一。
  • 五一勞動節,讀《憫農》說李紳,領略古人對勞動者的關懷和尊敬
    《憫農》但是,因為《憫農》寫得實在是印象深刻,而且淺顯易懂,從學到這首詩起,腦海裡總是會有一個善良老者拄著鋤頭,站立在田間地頭,慈眉善目地邊擦汗,邊望著眼前的同行,嘴裡念念有詞地吟誦著這首詩然而,後來偶爾看了網上的一些段子,說李紳愛吃雞舌頭,做宰相時,每頓飯要吃三百個雞舌,特別奢侈,為了這三百雞舌,每天要殺三百隻雞。當時也是虎軀一震,不敢相信。當下就查找資料驗證,還好已經有人闢謠,是捏造的故事,李紳當過宰相不假,三百雞舌絕對是子虛烏有的,李紳為人還是比較節儉。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古代詩人最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因此很多人就會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詩,詩詞自然也就代表了詩人的氣質和品格。好像杜甫悲天憫人,也就寫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劉禹錫樂觀豪邁,也就寫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當時的李紳,並未躋身權貴階級。他還是一個四處漂泊的讀書人,所以抒發感慨也不意外。也就是說做詩的時候,他還沒有成為衣冠禽獸。而且農民生活屬實疾苦。就算再狠心的人,看到此情此景也會潸然淚下,感觸頗深。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 寫下《憫農》的李紳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話題反轉本來就是如今吸流量的一大利器,落在這一詩文入選教科書的國民詩人身上,想不轟動都難。歷史上的李紳果真如此嗎?
  • 三首憫農詩
    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文朋詩友,久別重逢,盤桓一日自然不在話下。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何得千裡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他想,如果升官能像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呢?此時此刻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
  • 李紳其人
    光看這簡歷,其實沒有什麼,即便是當過宰相,他也算不上名相和賢相。只大唐一朝就有494名宰相,大名鼎鼎者就有20多人,名相足有百人之多。大唐詩人更是人才輩出,群英薈萃,星光閃耀,《全唐詩》中就收錄了2000多人的佳作,李紳肯定算不上出類拔萃,成就非凡者,但要說集憫農、才俊、詩人、能吏、弄臣、宰相、酷吏於一身者,唐一朝21帝289年沒有幾個,李紳便是其中之一。
  • 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2020-09-09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紳—《憫農》二首
  •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 | 程鬱綴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眾所周知,維繫人生命的最基本物質是糧食。糧食主要是五穀,五穀是人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物質食糧。清代乾嘉時期的詩人鄭板橋(1693-1765),能詩,善畫,工書,時稱「三絕」。他在《家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農夫……苦其身,勘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吾輩讀書人……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走錯了路頭,後來作做越壞,總沒有一個好結果。」
  • 敦煌發現一冊《唐人詩卷》,經過研究,發現李紳第三首《憫農》詩
    李紳的《憫農》,揭露了廣大勞苦群眾的困苦,表達了其本人對農民的真摯同情,作為五言絕句,小詩只有二十個字,雖然分有一二兩首,但讀來朗朗上口,早已成為了傳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書窟」中,又發現了第三首《憫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憫農》作者的蛻變軌跡,至今仍是深刻警示
    幾年前在京城一家報紙開「詩說節氣」專欄時,寫到大暑節氣,特地引用了李紳所寫的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其意是想說明,在酷暑盛夏下,李紳深情描寫農人的辛苦勞動,表達出詩人對老百姓一片真摯的同情心。李紳以此詩而成名,被譽為憫農詩人。此詩流傳1200多年,婦孺皆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守中讀詩|憫農:良心的呻喚
    在後世的「憫農詩」裡,主語「我」被省略了,而「農」則由「主格」降為「賓格」——「憫農」的心理因此被賦予一種高尚的道德內涵,它不是詩人的顧影自憐,而是替黎庶代言,為生民請命。憫農詩涉及的題材很豐富,戰爭、徭役、苛捐雜稅、天災人禍以及橫徵暴斂等均在其列,可以說,反映底層百姓悲慘生活並寄寓深切同情的社會題材的詩歌,都可算作廣義的憫農詩。
  • 李紳 憫農 二首
    李紳 憫農 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李紳曾官至宰相,亦是文壇領袖,卻鬱郁不得志
    李紳是唐中期著名的政治文學人物,與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好,大眾認識李紳,大多是從那首《憫農》開始,卻不知道他曾經官至宰相,服侍過六任皇帝。在古代,可以成為當朝宰相是十分難得的事情,如果一個讀書人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可以稱得上死而無憾了,而且李紳歷經六朝而未倒,堪稱傳奇,那他為什麼還會鬱郁不得志呢?
  • 「憫農詩人」的浮沉:卿本佳人,奈何為賊
    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苦日子,上天似乎覺得李紳不夠慘——或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不久之後,李紳的母親也駕鶴西遊了,從此,15歲的少年李紳算是成了父母生、天地養的孤兒了。母親的離世,對李紳的打擊極大。如果母親還在,就算在哪裡他都不會覺得自己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其實,他並沒有回李家族裡——沒有了母親,那裡的家也就不算是家了。天大地大,父母恩大,服喪結束後該去哪裡呢?到哪裡流浪?
  • 課本沒告訴你:鑿壁偷光的匡衡成為貪官,憫農二首的李紳成為酷吏
    他小時候買不起書,只好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求人家借書給他看。於是他白天幹農活,晚上看書,可他家裡很窮得連燈油都買不起,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 除了《憫農》,李紳這首詩更經典,蘊含人生大智慧!
    李紳,字公垂,是我國唐代詩人。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其代表作《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喻戶曉。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答章孝標》,便是李紳的另一首經典詩作。《答章孝標》是李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憫農《憫農》的作者叫李紳,唐朝人,那年有個叫李逢吉的同年到亳州訪友,恰好李紳也在,於是便陪著他上了趟城東觀稼臺。這已經不是凡人的力量,於是李逢吉自嘆弗如之後怏怏告辭,《憫農》二首便從此流傳下來,成了我們上小學就得會背的佳作。李紳的《憫農》二首,題曰憫農,句句憫農,第一首寫農民的辛苦,第二首升華一點,寫農民的處境,自來詩由心生,詩如其人的緣故,鬧得大家都以為李紳,肯定是個大大的好人,然而,世人論跡不論心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