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紳—《憫農》二首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
課本沒告訴你:鑿壁偷光的匡衡成為貪官,憫農二首的李紳成為酷吏
李紳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這首《憫農》現在連許多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背誦吧,他的作者李紳更是傳奇。李紳歷經宦海沉浮,中唐時期的「牛李黨爭」幾乎伴隨他一生的政治生活,最後李紳高居宰相之尊。同樣,李紳飛黃騰達後,也喪失了詩歌裡的憫農之心,逐漸蛻變成腐官酷吏。相傳他一頓餐能吃掉幾百貫甚至上千貫。
-
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2020-09-09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所以,今天借著這篇文章,我給大家講講關於這首《憫農》背後的歷史。 其實《憫農》並非是一首單獨存在的古詩,只是《憫農二首》(也稱《古風二首》)的後半部分,在「鋤禾日當午」之前還有四句,這四句闡述了作者對於唐朝當時的看法,大膽說出唐朝農民的悲苦現狀,與後面的《憫農》銜接起來,才能完整體現《憫農二首》真正蘊含的意義。
-
古詩文學習032:二年級下冊,李紳《憫農》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注釋①〔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③〔猶〕仍然。譯文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賞析這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纍纍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
-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李紳的這首《憫農》,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很多人都會通過這個作品,先入為主的認為李紳是一個心繫天下的善人。 李紳並不是一開始就出生於富貴之家,自幼喪父,靠著母親務農養活他。所以,李紳在作《憫農二首》的時候,語言簡練而又凝重。就是因為他從小,就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因而做事也是得心應手。 1.有感而發,一時興起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五一勞動節,讀《憫農》說李紳,領略古人對勞動者的關懷和尊敬
最為著名的有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憫農其一》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其二》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記得有朋友說過,從小到大,每當吃米飯,都會習慣性地心裡默念著這首詩,舔乾淨碗底的米粒。相信朋友講的是真的,因為小的時候也有相同經歷,感同身受。雖然時常也會想起這首詩,但莫名地,每到五一勞動節,總能夠更加地真切,或許是因為詩裡對於勞動者的描寫過於生動和深刻吧。
-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 | 程鬱綴
今天,丹曾文化為您獻上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程鬱綴教授為您解讀的唐詩《憫農》。讓我們從自己做起,熱愛勞動,珍惜每一粒糧食。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眾所周知,維繫人生命的最基本物質是糧食。糧食主要是五穀,五穀是人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物質食糧。
-
敦煌發現一冊《唐人詩卷》,經過研究,發現李紳第三首《憫農》詩
李紳的《憫農》,揭露了廣大勞苦群眾的困苦,表達了其本人對農民的真摯同情,作為五言絕句,小詩只有二十個字,雖然分有一二兩首,但讀來朗朗上口,早已成為了傳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書窟」中,又發現了第三首《憫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唐代李紳《憫農》其一》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李紳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
除了《憫農》,李紳這首詩更經典,蘊含人生大智慧!
李紳,字公垂,是我國唐代詩人。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其代表作《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喻戶曉。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答章孝標》,便是李紳的另一首經典詩作。《答章孝標》是李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一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之《憫農二首其二》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
李紳當了宰相後,為何不像他《憫農》詩裡寫的那樣關心百姓
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有一年,李紳回故鄉探親,偶遇同榜進士的李逢吉,當天,李紳和李逢吉一起登遊城東觀稼臺,李紳看到田野裡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夫,心生悲憫,不禁感慨,隨口吟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二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寫下《憫農》的李紳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話題反轉本來就是如今吸流量的一大利器,落在這一詩文入選教科書的國民詩人身上,想不轟動都難。歷史上的李紳果真如此嗎?
-
【主播夜讀】憫農二首 (主播:柴森)
習近平總書記還引用了唐代詩人李紳的詩句:「誰之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家家戶戶的傳統。
-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及時勉勵爭春光,何必去說苦不苦?其一、鋪路鋪路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腳下路,步步皆辛苦?其二、寫字寫字到中午,汗滴筆下途(塗)。誰解此中意,字字皆辛苦。
-
三首憫農詩
有一首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婦孺皆知、人人能誦,其作者就是李紳。
-
李紳其人
大唐詩人更是人才輩出,群英薈萃,星光閃耀,《全唐詩》中就收錄了2000多人的佳作,李紳肯定算不上出類拔萃,成就非凡者,但要說集憫農、才俊、詩人、能吏、弄臣、宰相、酷吏於一身者,唐一朝21帝289年沒有幾個,李紳便是其中之一。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確實寫盡了農民的辛苦,道出了勞動人民的心聲,成為千古傳誦的育兒歌謠。人們常說:文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