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2020-09-09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
「古詩詞賞析」小學生必讀《憶江南》《小兒垂釣》《憫農》
小編給大家介紹「古詩詞賞析」小學生必讀《憶江南》《小兒垂釣》《憫農》第一篇:《憶江南》作者:「唐」白居易全文: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唐代大詩人,詩作豐富,生前自編《白氏長慶集》達75卷3000首,並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歷來傳誦不衰。第二篇:《小兒垂釣》作者:「唐」胡令能全文: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
唐代柳宗元《江雪》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創作背景:此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公元805年—81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改革很快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柳宗元簡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
-
古詩文學習032:二年級下冊,李紳《憫農》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注釋①〔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③〔猶〕仍然。譯文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賞析這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纍纍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
-
五一勞動節,讀《憫農》說李紳,領略古人對勞動者的關懷和尊敬
最為著名的有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憫農其一》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其二》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03說李紳,以及詩詞背後的故事曾記得,上學的時候,每當背古詩,總要熟悉詩詞背後的作者以及創作背景。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文|野史日記 一首小學課本裡的詩句,深深的刻在每一位讀過小學的人心中,就拿野哥自己來說,眾多古詩詞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雲溪友議》 由此可見,《憫農二首》在李紳年輕的時候,就已經依靠它揚名,後來又考中進士,應該也與此詩有關,比較一個人在文人圈裡的名氣,對於考官來說,在評判的時候也會有所影響。至於評卷是看不到名字的問題,這裡不多做解釋,一個人出名後,他的文風便會被人認識,這還只是其一。
-
李紳 憫農 二首
李紳 憫農 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李紳—《憫農》二首
-
寫下《憫農》的李紳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話題反轉本來就是如今吸流量的一大利器,落在這一詩文入選教科書的國民詩人身上,想不轟動都難。歷史上的李紳果真如此嗎?
-
唐代李白《獨坐敬亭山》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創作背景:詹鍈《李白詩文系年》系此詩於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並認為與《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為前後之作。《獨坐敬亭山》由[小孩子點讀]APP - 小學家庭輔導專家,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 | 程鬱綴
今天,丹曾文化為您獻上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程鬱綴教授為您解讀的唐詩《憫農》。讓我們從自己做起,熱愛勞動,珍惜每一粒糧食。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眾所周知,維繫人生命的最基本物質是糧食。糧食主要是五穀,五穀是人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物質食糧。
-
唐代王維《畫》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畫》由[小孩子點讀]APP - 小學家庭輔導專家,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但是任何時候都會有特殊情況發生,比如曾經寫下最代表勤儉節約古詩的李紳,自己卻是一個最窮奢極欲之人,雖然寫下了最悲天憫人的詩,卻做出了令人作嘔的行為。唐代詩人李紳幼年喪父,跟母親獨自生活,生活清苦。二十七歲時中了進士,被招為翰林學士。
-
「司空見慣」說李紳
相傳它原本含有貶義,是用來批評唐代詩人李紳的。李紳,字公垂,中唐時期人。他不僅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說起李紳,自然會想到他所寫的著名詩作《憫農二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李紳的這首《憫農》,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很多人都會通過這個作品,先入為主的認為李紳是一個心繫天下的善人。 而李紳,創作《憫農》時雖然沒有喝酒,但是卻看到了農民的不易。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這兩首作品的創作時間應該是建中二年。唐德宗李适為了增加國庫收入,巧立名目建立了很多稅收種類,民不聊生。
-
李紳當了宰相後,為何不像他《憫農》詩裡寫的那樣關心百姓
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
李紳其人
大唐詩人更是人才輩出,群英薈萃,星光閃耀,《全唐詩》中就收錄了2000多人的佳作,李紳肯定算不上出類拔萃,成就非凡者,但要說集憫農、才俊、詩人、能吏、弄臣、宰相、酷吏於一身者,唐一朝21帝289年沒有幾個,李紳便是其中之一。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確實寫盡了農民的辛苦,道出了勞動人民的心聲,成為千古傳誦的育兒歌謠。人們常說:文如其人。
-
除了《憫農》,李紳這首詩更經典,蘊含人生大智慧!
李紳,字公垂,是我國唐代詩人。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其代表作《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喻戶曉。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答章孝標》,便是李紳的另一首經典詩作。《答章孝標》是李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課本沒告訴你:鑿壁偷光的匡衡成為貪官,憫農二首的李紳成為酷吏
今天讓頭腦輕鬆一下,不講道經,講一講兩個小故事,小學課本上的,結局卻令人深思。匡衡鑿壁偷光李紳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這首《憫農》現在連許多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背誦吧,他的作者李紳更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