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772—846),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出生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湖州市),6歲隨母遷居潤州無錫(今江蘇鎮江市),唐朝宰相、詩人。《新唐書》(列傳第106)中有《李紳傳》。光看這簡歷,其實沒有什麼,即便是當過宰相,他也算不上名相和賢相。只大唐一朝就有494名宰相,大名鼎鼎者就有20多人,名相足有百人之多。大唐詩人更是人才輩出,群英薈萃,星光閃耀,《全唐詩》中就收錄了2000多人的佳作,李紳肯定算不上出類拔萃,成就非凡者,但要說集憫農、才俊、詩人、能吏、弄臣、宰相、酷吏於一身者,唐一朝21帝289年沒有幾個,李紳便是其中之一。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確實寫盡了農民的辛苦,道出了勞動人民的心聲,成為千古傳誦的育兒歌謠。人們常說:文如其人。我相信,李紳寫這幾首詩的時候,一定是憫農的,但後來為什麼不僅欺農,還要辱農?這是李紳留給世人的最大疑問。
司空見慣,是一個常用成語,這個成語的誕生還要歸功於詩人李紳。此成語出自另一位和李紳同歲的大詩人劉禹錫(772—842)的詩作「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李紳曾任司空一職,這裡的司空指代李紳,刺史指劉禹錫自己,他曾擔任蘇州刺史。此典故見於唐孟啟的《本事詩.情感》和《唐宋遺史》等史料記載。公元828年春天的一個周末,李紳在京城家裡設宴款待劉禹錫。酒酣之際,李紳安排自己的一位妙齡家妓出場助興,又是輕歌曼舞,又是把盞敬酒,劉禹錫感慨萬千,當即寫下這首《贈李司空妓》。有些資料上還說,李紳見老朋友劉禹錫對這位歌妓一見傾心,索性就把她贈給了劉禹錫。
李紳6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好在母親盧氏識文斷字,又會詩詞,便親自教李紳讀書詩文。
二十七歲時,李紳考中進士,成為翰林院學士。可以說,青年才俊李紳,此時走的路子,和多數寒門學子走的路徑並無二致。
金榜題名的李紳,在京城一邊打工,一邊結交朋友,附帶走走門路,二年後,並沒有什麼進展,便回到家鄉,到江浙一帶遊歷,適逢浙東節度使李逢吉(757—835,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官至宰相),結伴同行,飲酒作詩。於是,千古名篇《憫農二首》誕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潤州刺史兼鹽鐵轉運使李錡(潤州,今江蘇鎮江),欣賞李紳的才華,將其納為幕僚,為其所用。富甲一方的土皇帝李錡,野心膨脹,朝廷欲將其調虎離山,但李錡不願意離開,讓文筆出眾的李紳代表社會各界,給朝廷寫「萬言書」,意思是民眾挽留他,不讓他走,李紳不肯,為此被關進牢獄,差點丟了小命。李錡最終因反叛被誅滅。出獄時李紳灑脫地說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話:「本激於義,非市名也。」(《新唐書.李紳傳》)意思是說,我這樣做,是追求仁義,並不是圖名。
李紳雖然才華橫溢,但混的也不易,還差點死在了叛賊的刀下。50歲時終於迎來了轉機,進入了體制內,不久就被深深捲入了唐朝歷史上長達數十年的朋黨內鬥「牛李之爭」。比如在牛派代表性人物李逢吉的挑撥離間下,他曾一度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鬥的不可開交,最後雙雙免職才罷休。年過半百的李紳,從此進入「宦海沉浮」,在官場摸爬滾打二十餘載,靠著李德裕的提攜,一路升遷,直至晚年官拜宰相之職。
在李紳身上正應驗了那句話:成也「黨爭」,敗也「黨爭」。
李紳發跡後,再沒有了心思玩詩詞,而是一心一意玩起了政治,混跡於官場,在有些人眼中,成了治理一方的「能吏」,如河南曾一度比較亂,愛搗亂的那些人還經常阻斷道路,李紳到河南任省長後,此類亂象很快杜絕。李紳治下的河南,社會長期穩定,無人敢鬧事。曾傳言,蝗蟲到了李紳管轄的地界,都躲開了。也有人評價他貪圖享樂,魚肉百姓,初心泯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兩面人」,「三觀盡失」。《雲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跡前,和一位同族的長輩關係好,經常稱其為「叔叔」。李紳發跡後,這位「叔叔」見了李紳,謙虛地自稱「侄兒」,李紳眼皮不抬一下,無奈,再降一輩,稱自己為「孫兒」,李紳才勉強答應見一見。
有一則關於李紳奢靡生活的段子流傳甚廣,說的是李紳喜食雞舌頭,每餐必吃300個,因此後院中經常堆「雞」如山。此種說法是否真實,並無正史之來源出處,但李紳生活奢侈,正史中有明確記載,用了四個字「漸次豪奢」。
李紳出身並不顯貴,自小喪父,母親含辛茹苦拉扯大不容易,一度還在寺院中讀書。青年時期,也曾意氣風發,才華橫溢。和同年出生同年去世的白居易(772—846)以及元稹(779—831)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堅定倡導者,即用樂府反映社會現實問題,以引起當權者特別是皇帝的注意,因此,「憫農詩」的誕生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白居易偉大的現實主義詩篇《賣炭翁》有異曲同工之妙。至於美妓成群在大唐並不違反規定,甚至是社會時尚,偉大的白居易也同樣不能免俗,他的家妓中有兩位就很有名,連名字都很別致,叫樊素和小蠻,不愧是大詩人的愛妓,特別是樊素的櫻桃小口和小蠻的楊柳腰,令白詩人如醉如痴,「蠻腰」一詞由此誕生。
唐代的許多著名詩人都難免政治漩渦的衝擊,因為詩人們大都有強烈的政治理想和家國情懷。只是許多詩人後來都不約而同選擇了遠離政治,才成就了那些偉大的作品。李紳後半生玩政治也算玩出了水平,官至宰相也是一般人達不到的官場頂峰,而且最後能夠平安落地,也屬不易,可惜,李紳死後竟然被定性為「酷吏」而受到了削去官職爵位,子孫不得入仕的處罰。
是考古人探索與發現的窗口;
是文博人展示與開放的舞臺;
是收藏人鑑賞與研究的搖籃!
《西部文博》是張克仁個人的微信公眾號,也是《西部文博》唯一作者。198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文博是他的工作,鑑定是他的特長,寫作是他的愛好,交流是他的初衷。現為定西市文物局副研究館員。他的願望就是將《西部文博》辦成大家喜歡的那樣。
每天相約,都是承諾,
每次牽手,都是溫暖,
《西部文博》讓我們相遇相識相知,
《西部文博》讓我們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