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其人

2021-02-07 西部文博

李紳(772—846),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出生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湖州市),6歲隨母遷居潤州無錫(今江蘇鎮江市),唐朝宰相、詩人。《新唐書》(列傳第106)中有《李紳傳》。光看這簡歷,其實沒有什麼,即便是當過宰相,他也算不上名相和賢相。只大唐一朝就有494名宰相,大名鼎鼎者就有20多人,名相足有百人之多。大唐詩人更是人才輩出,群英薈萃,星光閃耀,《全唐詩》中就收錄了2000多人的佳作,李紳肯定算不上出類拔萃,成就非凡者,但要說集憫農、才俊、詩人、能吏、弄臣、宰相、酷吏於一身者,唐一朝21帝289年沒有幾個,李紳便是其中之一。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確實寫盡了農民的辛苦,道出了勞動人民的心聲,成為千古傳誦的育兒歌謠。人們常說:文如其人。我相信,李紳寫這幾首詩的時候,一定是憫農的,但後來為什麼不僅欺農,還要辱農?這是李紳留給世人的最大疑問。

司空見慣,是一個常用成語,這個成語的誕生還要歸功於詩人李紳。此成語出自另一位和李紳同歲的大詩人劉禹錫(772—842)的詩作「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李紳曾任司空一職,這裡的司空指代李紳,刺史指劉禹錫自己,他曾擔任蘇州刺史。此典故見於唐孟啟的《本事詩.情感》和《唐宋遺史》等史料記載。公元828年春天的一個周末,李紳在京城家裡設宴款待劉禹錫。酒酣之際,李紳安排自己的一位妙齡家妓出場助興,又是輕歌曼舞,又是把盞敬酒,劉禹錫感慨萬千,當即寫下這首《贈李司空妓》。有些資料上還說,李紳見老朋友劉禹錫對這位歌妓一見傾心,索性就把她贈給了劉禹錫。

李紳6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好在母親盧氏識文斷字,又會詩詞,便親自教李紳讀書詩文。

二十七歲時,李紳考中進士,成為翰林院學士。可以說,青年才俊李紳,此時走的路子,和多數寒門學子走的路徑並無二致。

金榜題名的李紳,在京城一邊打工,一邊結交朋友,附帶走走門路,二年後,並沒有什麼進展,便回到家鄉,到江浙一帶遊歷,適逢浙東節度使李逢吉(757—835,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官至宰相),結伴同行,飲酒作詩。於是,千古名篇《憫農二首》誕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潤州刺史兼鹽鐵轉運使李錡(潤州,今江蘇鎮江),欣賞李紳的才華,將其納為幕僚,為其所用。富甲一方的土皇帝李錡,野心膨脹,朝廷欲將其調虎離山,但李錡不願意離開,讓文筆出眾的李紳代表社會各界,給朝廷寫「萬言書」,意思是民眾挽留他,不讓他走,李紳不肯,為此被關進牢獄,差點丟了小命。李錡最終因反叛被誅滅。出獄時李紳灑脫地說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話:「本激於義,非市名也。」(《新唐書.李紳傳》)意思是說,我這樣做,是追求仁義,並不是圖名。

李紳雖然才華橫溢,但混的也不易,還差點死在了叛賊的刀下。50歲時終於迎來了轉機,進入了體制內,不久就被深深捲入了唐朝歷史上長達數十年的朋黨內鬥「牛李之爭」。比如在牛派代表性人物李逢吉的挑撥離間下,他曾一度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鬥的不可開交,最後雙雙免職才罷休。年過半百的李紳,從此進入「宦海沉浮」,在官場摸爬滾打二十餘載,靠著李德裕的提攜,一路升遷,直至晚年官拜宰相之職。

在李紳身上正應驗了那句話:成也「黨爭」,敗也「黨爭」。

李紳發跡後,再沒有了心思玩詩詞,而是一心一意玩起了政治,混跡於官場,在有些人眼中,成了治理一方的「能吏」,如河南曾一度比較亂,愛搗亂的那些人還經常阻斷道路,李紳到河南任省長後,此類亂象很快杜絕。李紳治下的河南,社會長期穩定,無人敢鬧事。曾傳言,蝗蟲到了李紳管轄的地界,都躲開了。也有人評價他貪圖享樂,魚肉百姓,初心泯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兩面人」,「三觀盡失」。《雲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跡前,和一位同族的長輩關係好,經常稱其為「叔叔」。李紳發跡後,這位「叔叔」見了李紳,謙虛地自稱「侄兒」,李紳眼皮不抬一下,無奈,再降一輩,稱自己為「孫兒」,李紳才勉強答應見一見。

有一則關於李紳奢靡生活的段子流傳甚廣,說的是李紳喜食雞舌頭,每餐必吃300個,因此後院中經常堆「雞」如山。此種說法是否真實,並無正史之來源出處,但李紳生活奢侈,正史中有明確記載,用了四個字「漸次豪奢」。

李紳出身並不顯貴,自小喪父,母親含辛茹苦拉扯大不容易,一度還在寺院中讀書。青年時期,也曾意氣風發,才華橫溢。和同年出生同年去世的白居易(772—846)以及元稹(779—831)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堅定倡導者,即用樂府反映社會現實問題,以引起當權者特別是皇帝的注意,因此,「憫農詩」的誕生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白居易偉大的現實主義詩篇《賣炭翁》有異曲同工之妙。至於美妓成群在大唐並不違反規定,甚至是社會時尚,偉大的白居易也同樣不能免俗,他的家妓中有兩位就很有名,連名字都很別致,叫樊素和小蠻,不愧是大詩人的愛妓,特別是樊素的櫻桃小口和小蠻的楊柳腰,令白詩人如醉如痴,「蠻腰」一詞由此誕生。

唐代的許多著名詩人都難免政治漩渦的衝擊,因為詩人們大都有強烈的政治理想和家國情懷。只是許多詩人後來都不約而同選擇了遠離政治,才成就了那些偉大的作品。李紳後半生玩政治也算玩出了水平,官至宰相也是一般人達不到的官場頂峰,而且最後能夠平安落地,也屬不易,可惜,李紳死後竟然被定性為「酷吏」而受到了削去官職爵位,子孫不得入仕的處罰。


《西部文博》是微信群閱讀與交流的平臺;

是考古人探索與發現的窗口;

是文博人展示與開放的舞臺;

是收藏人鑑賞與研究的搖籃!

《西部文博》是張克仁個人的微信公眾號,也是《西部文博》唯一作者。198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文博是他的工作,鑑定是他的特長,寫作是他的愛好,交流是他的初衷。現為定西市文物局副研究館員。他的願望就是將《西部文博》辦成大家喜歡的那樣。

       

每天相約,都是承諾,

每次牽手,都是溫暖,

《西部文博》讓我們相遇相識相知,

《西部文博》讓我們走遍天下!



相關焦點

  • 「司空見慣」說李紳
    相傳它原本含有貶義,是用來批評唐代詩人李紳的。李紳,字公垂,中唐時期人。他不僅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說起李紳,自然會想到他所寫的著名詩作《憫農二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李紳 憫農 二首
    李紳(約772-846),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青年時,李紳曾目睹農民整日辛苦勞作卻得不到溫飽的情形,於是懷著同情和憤慨之情,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二首,他因此被稱為「憫農詩人」。
  • 李紳曾官至宰相,亦是文壇領袖,卻鬱郁不得志
    這還得從李紳的身世說起,在歷史上並沒有詳細記述李紳家族,對於他的籍貫也是各有說法,《全唐文》卷七三八《李紳傳》記載,李紳者,本趙人,而據《宰相世系表》等史料記載,李紳祖籍安徽亳州,生育江蘇無錫,在《舊唐書·李紳傳》記載李紳家族本是山東的顯赫人家,然後遷到了南方。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李紳雖然是出身望族,但在六歲時喪父,九歲時喪母,童年生活並不安逸,相反還過得十分艱難。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憫農《憫農》的作者叫李紳,唐朝人,那年有個叫李逢吉的同年到亳州訪友,恰好李紳也在,於是便陪著他上了趟城東觀稼臺。李紳的《憫農》二首,題曰憫農,句句憫農,第一首寫農民的辛苦,第二首升華一點,寫農民的處境,自來詩由心生,詩如其人的緣故,鬧得大家都以為李紳,肯定是個大大的好人,然而,世人論跡不論心哪。《憫農》當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說實話,從小到大, 包括現在,都是大人拿來教訓小孩子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最好說辭,可李紳呢?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一頓飯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話題反轉本來就是如今吸流量的一大利器,落在這一詩文入選教科書的國民詩人身上,想不轟動都難。歷史上的李紳果真如此嗎?
  • 寫下《憫農》的李紳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話題反轉本來就是如今吸流量的一大利器,落在這一詩文入選教科書的國民詩人身上,想不轟動都難。歷史上的李紳果真如此嗎?
  •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李紳的這首《憫農》,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很多人都會通過這個作品,先入為主的認為李紳是一個心繫天下的善人。 自此以後,李紳就開始變了。 (二)、窮奢極欲,享樂無度 《唐因葵籤》「大是宦夢難醒;然其攬筆寫興,曲備一生窮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為憮然」。李紳的祖先早在武周時期,就入朝為官。
  • 李紳—《憫農》二首
  • 除了《憫農》,李紳這首詩更經典,蘊含人生大智慧!
    李紳,字公垂,是我國唐代詩人。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其代表作《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喻戶曉。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答章孝標》,便是李紳的另一首經典詩作。《答章孝標》是李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李紳當了宰相後,為何不像他《憫農》詩裡寫的那樣關心百姓
    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 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未來講堂|李紳《憫農》(其一)誦讀:張宏 2020-09-09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憫農》李紳
    李紳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和最早的實踐家。強調詩歌要反映現實生活,要針砭時弊。
  • 寫下粒粒皆辛苦的李紳,竟是一個吃雞達人,還留下司空見慣的傳說
    但是相比較這兩首詩歌的傳誦度來說,作者李紳的知名度就差的遠了。其實本詩的作者李紳在唐代可是個有名的大伽級人物。李紳(772—846年),字公垂,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唐朝宰相、詩人,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第,補國子助教。歷任刺史、淮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右僕射、門下侍郎、司空公等職,冊封趙國公。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 唐代李紳《憫農》其一》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李紳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 李紳寫《憫農》時意氣風發,考中進士春風得意,為官後卻漸次豪奢
    當年他還沒有考中進士的時候,帶著這首詩去見呂溫,呂溫讀罷這首詩,連連稱讚,當時就表態說,李紳前途不可限量,有做宰相的本事,後來果然應驗。雖然在史料之中,對於呂溫的這番話有明確記載,但是我認為,這也就是呂溫的一句客氣話而已,只不過後來真的成真。但是李紳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起起伏伏多次,能夠成為宰相,也有運氣的成分。 「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
  • 敦煌發現一冊《唐人詩卷》,經過研究,發現李紳第三首《憫農》詩
    李紳的《憫農》,揭露了廣大勞苦群眾的困苦,表達了其本人對農民的真摯同情,作為五言絕句,小詩只有二十個字,雖然分有一二兩首,但讀來朗朗上口,早已成為了傳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書窟」中,又發現了第三首《憫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古代詩人最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因此很多人就會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詩,詩詞自然也就代表了詩人的氣質和品格。好像杜甫悲天憫人,也就寫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劉禹錫樂觀豪邁,也就寫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 | 程鬱綴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眾所周知,維繫人生命的最基本物質是糧食。糧食主要是五穀,五穀是人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物質食糧。農夫……苦其身,勘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吾輩讀書人……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走錯了路頭,後來作做越壞,總沒有一個好結果。」真是一聲斷喝,擲地有聲,千古真理,不可移易。這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農人高」的重農賤士的觀點,雖然稍失偏頗,有矯枉過正之嫌,而且也不是自鄭板橋開始。
  • 五一勞動節,讀《憫農》說李紳,領略古人對勞動者的關懷和尊敬
    最為著名的有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憫農其一》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其二》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憫農》的作者李紳,卻知之甚少,要麼只是一而過地提一下名字,更甚至名字都沒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