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古代米飯是怎麼來的?元白體指什麼?欲揚先抑體現在哪?

2020-12-11 英知薈

憫農

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注釋

①憫:憐憫,同情。

②粟:泛指穀物。

③秋收:秋天收穫。

④子:這裡代指糧食。

⑤閒田:沒被耕種的農田。

⑥猶:還,仍然。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

到了秋天可以收穫很多糧食。

天下雖然沒有一塊沒被耕種的農田,

卻依然有農夫餓死。

創作背景

唐德宗時代,地方勢力不聽中央的話,私自向百姓收稅,賦稅的加重使得百姓生活疾苦,

這首《憫農》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作者

李紳(772-846),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

他與李德裕、元稹並稱「三俊」,也和元稹、白居易有過唱和,寫過新題樂府,今已失傳。

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遊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代表作有《憫農》《過梅裡七首》《聞裡謠效古歌》等。

粟:sù,上下結構,米部。古代泛指穀類,現代特指小米。

什麼是「元白體」?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都生活在中唐後期,這個時代又稱為「元和時代」,元和時代詩人很多,詩人們的追求也不同,所以這個時代開始有了典型的流派。

其中元稹和白居易擅長寫一些在語言上通俗易懂,題材上關心民間疾苦的詩,所以這類詩被歸為「元白體」,李紳也屬於 「元白體」流派。

這首詩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欲抑先揚:

前三句寫糧食多,是揚,第四句寫糧食這麼多,農夫還會餓死,是抑,與前三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種想要說一件事情不好,卻先抬高這件事的手法,就叫欲抑先揚。

對比:

作者用「一」和「萬」做對比,突出農民的辛勞;

用「四海無閒田」和「農民猶餓死」做對比,寫出現實的不公。

為什麼「四海無閒田,農民猶餓死」?

因為中晚唐時期的賦稅加重。一方面是因為官僚機構太多,做官的人越來越多,需要養活的人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是因為地方政府不聽中央的話,私自增加稅收。

在古代,一碗米飯是怎麼來的?

腳下地,眼前田。

牛拉犁,土鬆軟。

秧苗長到八釐米,

一株一株插遍田。

除蟲割草噴農藥,

每個都得仔細點。

拉了臭臭,肥料下田。

建好筒車,引水澆灌。

秋天稻穗金燦燦,

一排一排到天邊。

農民伯伯再上場,

肩上扛著刀和鐮。

割下稻子紮成捆兒,

只等一個大晴天。

連枷握在手裡面,

稻上打,一遍遍。

紛紛稻落,谷堆眼前。

撲通撲通,遇上石碾。

穀殼開裂,還不能閒。

隨風一揚,稻殼不見。

粒粒大米,又白又圓。

裝進布袋,存在倉間。

吃前洗淨,放碗裡面。

上鍋一蒸,軟糯香甜。

娃娃吃上一大碗,

走遍天下都不嫌遠。

相關焦點

  • 李紳《憫農》與唐人憫農詩 | 程鬱綴
    五穀指五種穀物,具體哪五種,有兩種說法,基本說法是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說法區別僅在於去稻加上麻。五穀是農人耕種出來的,農人春耕,夏鋤,秋收,冬藏,一年到頭,寒來暑往,雨雪風霜,辛勤耕耘在野外田間,面朝黃土背朝天,換來了豐碩的果實,供人們享用。他們最辛苦,最平凡;也最崇高,最偉大。
  • 五體投地中的五體指的是什麼?螞蟻莊園五體投地指的是哪五體[多圖]
    經常會聽到對於某個人的佩服用五體投地來形容,那麼這其中的五體具體指的是什麼估計有的人還表示只會用其詞而不知其真正的緣由,小編就為大家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其中的五體是指的哪幾個部位。 五體投地比喻佩服到了極點,其中五體指什麼? 答案:雙手雙膝加頭頂 答案解析:五體投地,是最恭敬的禮拜方式。五體指兩手、兩膝、頭頂。
  • 現代詩歌需要新的「元白體」
    這則故事雖不見於正史,但樂天居士與同時代另一位大詩人,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佳句和唐著名文人小說《鶯鶯傳》的元稹,一起倡導了「元白體」卻是事實。後白居易又適時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夯實了這種文體。至此,「元白體」詩歌已初現端倪,旨在淺顯,平易,寫實,普通人能懂。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李紳的蛻變充分說明不能從一個人的某一首作品,或者他的文學成就來判斷他的道德水平。作品賞析在《憫農》第一首中,作者把碩果纍纍的豐收景象和農民辛勤勞作卻兩手空空甚至慘遭餓死的情景相對比,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農民悲慘的生活狀態。
  • 五一勞動節,讀《憫農》說李紳,領略古人對勞動者的關懷和尊敬
    除此之外,今年的五一勞動節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那便是,今年的五一小長假,由原來的三天調整為了五天,充分地體現了對勞動者的關懷以及尊重。02五一節,讀《憫農》古代為農業社會,工業和服務業的佔比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勞動者絕大多數都是從事農業活動的勞動者。
  • 守中讀詩|憫農:良心的呻喚
    傳說中漢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就是作為「農業之神」而受到後世膜拜的,而古代帝王建國登基必要祭祀的「社稷」,也分別是指「土地神」和「穀神」。古語還說,「民以食為天」。可見農業乃立國之基,生民之本,這觀念在古人的意識裡早已根深蒂固。然而,歷代統治者重視農業,並不意味著尊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
  • 「五花八門」是什麼意思?指的是哪五花?
    「五花八門」是什麼意思?指的是哪五花?文/炎炎談歷史在日常口語中,經常聽到人們用五花八門這個詞,用來比喻事物變化多端或花樣繁多。五花八門,古代原指「五花陣」與「八門陣」,是古代兵法中的陣名,後又用作比喻各行各業的暗語。
  • 從百家講壇火到詩詞大會,這位國學女大師,怎麼連憫農都不會?
    蒙曼,這位滿族出身的古代史博士,近年來被無數國學愛好者推崇,和於丹一樣,成為國內最為出名的兩位「國學女大師」之一。01從大學講師到國學大師蒙曼在自己擅長的古代史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成就,她所寫的史學研究論著,雖不等身,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 中國學生從小就熟背的憫農,對當今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憫農》這首詩,我相信99%的學生張口就來,可是卻對憫農二字,大家第一眼卻是很陌生,其實《憫農》這首詩就是 詩歌的主旨很明確,意在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憫,即為憐憫之意,在李紳寫下詩句之時,雖說是遠在千年前的唐代,但是對現代社會的意義影響還是比較深遠的
  • 五體投地比喻佩服到了極點其中的五體指什麼? 螞蟻莊園12月28日...
    五體投地比喻佩服到了極點其中的五體指什麼?玩家回答正確答案之後就可以拿到180g的飼料了,下面就來看下答案吧。支付寶螞蟻莊園12月28日問題:五體投地比喻佩服到了極點其中的五體指什麼?雙手雙膝加頭頂跪拜五次答案:雙手雙膝加頭頂答案解析:五體投地,是最恭敬的禮拜方式。五體指兩手、兩膝、頭頂。
  • 《憫農》有詩兩首,8句五言詩詞,6句傳頌千古
    古體詩起於西周,興於李唐,大唐曾極盡輝煌,卻在李隆基統治後期迅速衰敗,唐詩的風格前後差異很大。前期的李太白詩風俊逸,意境奇妙,有著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安史之亂後,盛唐不復存在,原本富足的民眾,也再度過上困苦不堪的生活。杜甫是行走於民間的詩人,他的「三吏三別」,可謂道盡人間辛酸苦楚。
  • 憫農
    憫農文/郭方正  上輩子人留下的口婆,擱上猴年
  • 老人言:人貪三樣,一生白忙,指哪三樣?老祖宗的經驗總結有道理
    那我們就來看看老人言到底說的是什麼。因為是一些經驗教訓,所以代代相傳,怕把這些經驗傳丟了,所以就有了記載的載體,像這本《老人言》就是載體之一,書如其名,全都是記載的各種老人言,在生活的各方面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幫助。
  • 寫下《憫農》的李紳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真相來了
    談起節約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最常被引用,以此來說明糧食來之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少公號文章披露,寫此《憫農》詩的李紳乃窮奢極欲之人,最為直接的證據是說他愛吃雞舌湯,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一頓飯三百雞,成為網紅話題,李紳成了人前憫農人後暴食的「兩面派」,大家紛紛指斥他揮霍浪費、表裡不一。
  • 天河詩友憫農詩
    憫農章晨連天苦雨澆,萬物不堪瞧。楊柳新枝瘦,薔薇嫰蕊凋。林中鶯寂寂,河道浪囂囂。怒指蒼天問,何時百姓饒?  五月二十七日愁雨夜吟  月沐風吟連日霏霏雨,暑天寒氣澆。收成田裡爛,老屋水中搖。眼下愁才起,心頭悸未消。夜來風助惡,雲暗更興妖。
  • 米飯和麵條,吃哪一種更容易發胖?減肥應該怎麼吃?
    我國的主食主要分兩種,米飯和麵條,米飯主要出現在南方,而麵條主要在北方,吃哪一種更容易讓人發胖呢?相當於南北主食之爭。有人說:通常情況下,愛吃麵食的北方人要比愛吃米飯的南方人從體型上更加高大強壯。所以很多人認為麵食的熱量要高於米飯的,那麼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
  • 三生三世枕上書白滾滾怎麼來的哪一集出現 白滾滾是誰演的
    說起三生三世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是由唐七所著寫的一系列上古神話仙戀小說,其中包括《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三生三世枕上書》《三生三世菩提劫》而近期由迪麗熱巴高偉光主演的三生三世枕上書也已登上熒幕,那麼三生三世枕上書白滾滾怎麼來的? 三生三世枕上書白滾滾哪集出現?我們一起看看。
  • 「憫農詩人」的浮沉:卿本佳人,奈何為賊
    ——李紳《憫農 三》這據說就是李紳以《憫農》為題而作的第三首詩(一說是唐於濆《苦辛吟》)。相較於廣為流傳的「鋤禾」兩首,這首詩並沒有那麼高的知名度,但就「歌詩合為事而作」卻不遑多讓。尤其是最後一句,「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更是直指農民貧苦的根源——中央王朝。相傳唐武宗讀此詩後,深感不安與慚愧,進而加封李紳為尚書右僕射,以便商議政事。
  • 敦煌發現一冊《唐人詩卷》,經過研究,發現李紳第三首《憫農》詩
    李紳的《憫農》,揭露了廣大勞苦群眾的困苦,表達了其本人對農民的真摯同情,作為五言絕句,小詩只有二十個字,雖然分有一二兩首,但讀來朗朗上口,早已成為了傳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書窟」中,又發現了第三首《憫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古代詩人最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因此很多人就會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詩,詩詞自然也就代表了詩人的氣質和品格。好像杜甫悲天憫人,也就寫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劉禹錫樂觀豪邁,也就寫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