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賠款究竟有多少?

2020-12-22 汪汪趣史譚

關於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的賠款,儘管戰敗條約中有著明確的規定,但是清廷實際賠償的數據卻低於條約規定,唐德剛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寫到僅在《馬關條約》中就賠了兩萬萬六千萬兩。那麼實際當時清廷具體賠償了多少呢?

《馬關條約》原本(現藏於臺北故宮)

中日甲午戰爭戰敗賠款實際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馬關條約》賠款,二是《遼南條約》的「贖遼費」。

根據《馬關條約》第四款規定:「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該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萬兩,應在本約批准互換六個月內交清。第二次五千萬兩,應在本約批准互換後十二個月內交清。餘款平分六次,遞年交納,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遞年之款,於兩年內交清。第二次於三年內交清,第三次於四年內交清,第四次於五年內交清,第五次於六年內交清,第六次於七年內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約批准互換之後起算。又第一次賠款交清後,未經交完之款,應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無論何時應賠之款或全數或幾分,先期交清,均聽中國之便。如從條約批准互換之日起三年之內能全數還清,除將已付息金或兩年半或不及兩年半於應付本銀扣還外,餘仍全數免息」。此外,條約中還規定清政府要在償款未還清前,每年支付日軍駐紮在威海衛的一個旅團的軍需費的四分之一,也就是50萬兩白銀。

根據中日《遼南條約》第二款規定:「中國約,為酬報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將庫平銀三千萬兩,迨於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十月十六日,交與日本國政府」。

《馬關條約》日文原件

《馬關條約》第一期賠款,1895年10月,清政府駐英公使龔照瑗根據清政府指令,在倫敦交付償款八百二十二萬五千四百四十五英鎊一先令十便士又四分之三於日本駐英公使加藤高明收訖;第二期賠款,1896年5月,清政府分兩次共八百五十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八英鎊十二先令十六便士分別於德國和英國交由日本公使收訖;第三期賠款,1897年5月,清政府駐英公使羅豐祿按照總理衙門的指示,在倫敦交付償款二百八十九萬二千五百四十四英鎊十先令五便士於日本駐英公使加藤高明收訖;第四期賠款,1898年5月,清政府駐德公使呂海寰、駐英公使羅豐祿共交付償款一千二百萬八千八百五十七英鎊於日本駐英公使加藤高明收訖,至此,《馬關條約》賠款償清;《遼南條約》「贖遼費」,1895年11月,清政府駐英公使龔照瑗交付償款四百九十三萬五千一百四十七英鎊一先令一便士又二十分之十三於日本駐英公使加藤高明收訖。

光緒皇帝痛心批准籤署《馬關條約》硃諭

綜上所述,中日甲午戰爭實際戰敗賠款約三千六百五十七萬五千一百二十一英鎊,轉換為白銀共計約二億二千一百七十八萬三千三百兩。

歷史告訴我們: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這些長長的數字背後是我們國家曾經經歷的苦難,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歷史,我們更應該要懷揣著曾經的苦難奮勇向前。

相關焦點

  • 假如在甲午戰爭中,清朝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清朝光緒二十年(西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的結果以清朝戰敗,割地賠款而告終。不過,甲午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
  • 假如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眾所周知,「甲午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而發生在這場戰爭之前的中英「鴉片戰爭」,更是讓當時的中國看清了與西方強國之間的差距,因此在「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統治者更是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期間在軍事以及新科技領域積極地向西方進行學習,與此同時清政府還派出不少留學生前往國外學習先進技術。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你們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戰爭的結果導致了中日兩國命運的改變:勝利者邁入了近代列強的行列,但之後日本帝國的野心不斷膨脹,最終走上了對外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而失敗的一方不僅承受割地賠款之辱,且剛剛開啟的近代化進程亦被攔腰打斷。當時清政府號稱亞洲第一大艦隊的「北洋水師」,彈指間檣櫓灰飛煙滅。
  •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危害有多大?輸的不是戰爭而是近百年的國運
    銘記歷史,我們才能仰望未來,近代我國中日甲午海戰的這段歷史,始終是揮之不去的一段歷史印記,在這場影響深遠、不該輸的戰爭中,我國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而此戰的失敗,對於我國來說不僅僅是輸掉了一場簡單的海戰,而是輸掉了一場近百年的國運,此戰過後日本則跨入現代列強之列,我國則淪為列強的殖民掠奪得
  • 甲午戰爭中日談判中的一段對話,看日本可惡嘴臉
    甲午戰爭中日談判中的一段對話,看日本可惡嘴臉。 李鴻章:「又要割地,又要賠款,連打帶罰,太黑了。」 伊藤博文:「這不是對等的談判,是你打敗了,實在沒辦法。」 李鴻章:「就像養孩子,又要讓他長,又不餵奶,不死才怪呢。」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傷亡4萬多人,而日本隊伍呢?屬實不甘心
    2018-11-28 11:25:05 來源: 小胖妮愛吃肉 舉報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傷亡
  • 簡單了解一下中日甲午戰爭(威海衛之戰,第一次中日戰爭)
    甲午戰爭勝利後,日本既佔臺灣,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日本在一夜之間變成了戰爭暴發戶,財力雄厚,國力增強,在戰後的十年間,日本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
  • 中日甲午戰爭,沙俄是什麼態度?
    在這座寶庫的分配上他們明爭暗鬥,各懷鬼胎。自鴉片戰爭起,英國通過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控制著長江中下遊的大部分地區。在北方的沙俄在侵佔了中國15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後,繼續做著自己的「遠東大夢」。1888年沙俄召開了遠東「特別會議」,會上,沙俄政府臆想對朝鮮的控制,並將當時的清朝當作假想之敵。由於實力所限,只停留在計劃上。
  • 大連萬忠墓:中日甲午戰爭殉難者長眠之地
    萬忠墓紀念館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白玉山東麓,是為紀念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慘遭日軍殺害的近2萬名中國同胞而建,屬於清代墓地建築,是大連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館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內容包括「甲午戰爭前的旅順口」、「甲午戰爭與旅順口的陷落」、「震驚中外的旅順慘案」、「旅順萬忠墓」四部分。整個陳列館內容真實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在旅順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其罪惡行徑時刻提醒著國人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從旅順港到丹東的運兵船被日軍在黃源偷襲!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清朝敗在無備而迎戰。正所謂奇襲七分強,無備處處慌。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日本則因此戰勝利,而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及領土的擴充,國家實力大增,成為東亞的主導國家,也成功躋身世界主要列強行列。時過境遷,回望歷史,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 這個英國士官目睹了甲午戰爭,聲稱:清軍不是敗給了懦弱
    在中國近代史上,如果說哪場戰爭顛覆了東亞傳統秩序的話,那麼一定是「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中日戰爭,這場戰爭的成敗與否,直接關乎到兩國在近代化努力探索的失敗,然後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從此被列強欺負,要知道,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國內並不比清朝好多少,雖然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家有所起色,但想打贏清朝這個龐然大物,他們心裡也沒譜,可惜日本人此時相當團結,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從牙縫裡擠出資金讓海軍打了一仗,這點從後來的馬關條約喪心病狂的要求戰爭賠款就能看出來,
  • 教學設計及說課稿-《甲午中日戰爭》
    三、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近年來,中日兩國的南海爭端日益嚴重,從領土糾紛上升到了國家歷史恩仇的高度,隨著我們一直以來的歷史學習和同學們對於本課知識課前的預習,想必大家對於中日兩國從歷史到現代以來的關係,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那麼哪位同學來說一下,中日兩國爭端的起因發生在什麼時候?體現在什麼事件上?
  • 中日甲午戰爭,如果清政府稍有骨氣不投降,日本最終很可能會敗退
    日本來了一場豪賭,賭上日本的國運,搏擊一次「天朝上國」的清政府,成則前途似錦,敗則一蹶不振。 中日甲午海戰卻反其道行之,戰爭馬上開打了,第二天的飯還沒有著落,這樣的戰爭誰願意去打呢?好在有鄧世昌這樣的愛國人士,硬生生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鬥,這也給了日本有力一擊,讓日本有點慌了神,他們沒想到列強任意拿捏的大清朝,居然如此頑強,早知道如此,他們斷不敢拼上全國之力發動這場戰爭。
  • 日本戰敗後,八竿子打不著的國家都獲得了賠款,為啥中國卻沒有?
    即便是這樣清朝直到滅亡之後,也沒有還清這些賠款,其中甲午戰爭後賠付日本的賠款,一直到抗戰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還在向日本支付。 作為戰敗國,日本必須對他們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負責,日本在亞洲各個國家不知屠殺了多少人,根據規定他們必須對侵略國家或者中立國支付戰爭賠款。
  • 中國歷史上的八大恥辱都有哪些?你了解多少
    縱觀中國近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我們知道,一歷朝歷代次重大的打擊或者一個較大的失敗,都有可能導致國家外敵入侵、山河破碎,推動了朝代更替,同時也被史官寫上恥辱的一頁。透過這些慘烈的歷史,我們要理性看待歷史,從中汲取歷史教訓。
  • 日韓如何看待甲午戰爭? 日本人對那段歷史認識模糊
    日本著名學者井上清、鈴木正四在其合著的《日本近代史》中指出,甲午戰爭的本質「是天皇制長期以來策劃在亞洲擴張勢力的戰爭。天皇制的最大努力就是準備中日戰爭。」日本甲午戰爭研究者檜山幸夫和佐谷真木人曾公開宣稱:「日本民眾也是因為甲午戰爭才第一次意識到國家和天皇,才有了作為日本人的自覺。」
  • 初中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練習題
    二、典型例題1.作為「中國之巨禍」的甲午戰爭,在某種意義上也決定了此後半個世紀中日兩國的發展前途和命運。把37年之後的炮聲看作黃海海面炮聲的歷史迴響並不為過。這是在強調( )。A.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B.甲午戰爭後俄、法、德三國幹涉還遼C.甲午戰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D.甲午戰爭後中國向西方學習上升到制度層面3.有學者認為甲午戰爭的爆發,加深了歐美列強之間的矛盾,直接影響到國際關係的質變。大清國陳舊的體制被撼動,戰爭加速了大清國的沒落。該學者旨在說明甲午戰爭( )。
  • 揭秘中日之間為什麼會積怨這麼深?因為仇恨是可以一代一代傳承的
    中日之戰歷史上的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即使鄰居又是師徒,曾經的兩國關係很是親密,日本非常崇拜中華。但到了近代,這種中國和日本卻變成了世仇,以至於一提起日本,大多數年長一點的中國人會有一種「恥辱」感和欲「洩憤」的衝動,而年輕人也同樣會熱血沸騰怒不可遏,究其原因是因為近代中日之間的恩怨太深了,而導致這一切都是這二場戰爭造成的。
  • 高考熱點——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1.日本挑起戰爭19世紀末,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口本藉機派大軍人侵朝鮮。1894年7月.日本軍隊悍然在朝鮮半島海域豐島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戰爭。不久,中日海軍在黃海展開決戰。清軍「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戰艦中炮、彈藥用盡的情況下,下令全速撞擊日「吉野」艦,壯烈殉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