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如何看待甲午戰爭? 日本人對那段歷史認識模糊

2021-01-08 大眾網

日本大阪一位33歲的公司男職員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對日清戰爭的印象就是中學時歷史書上講述的那樣,但後來聽新聞中說中韓都對日本歷史書的說法不滿。總之,日清戰爭也過去了,今年又是一個甲午年,希望中日韓都友好地相處下去。」不過,在日本一些「戰略人士」看來,甲午戰爭卻是「日本帝國」興起的開始。日本保守派戰略學者谷口光德不久前出版了《從日清戰爭學習,思考尖閣諸島(即中國釣魚島)領有權問題》一書,認為需要通過一場類似甲午戰爭的勝利來解決釣魚島問題。他表示,「對於構築現代日本來說,日清戰爭作用大於日俄戰爭。」

《環球時報》記者翻開近幾年日本較熱門的一個版本的「新歷史教科書」。該書寫道:「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和清朝都向朝鮮派遣軍隊,但是日清兩軍發生衝突導致日清戰爭爆發,日本在陸地和海上都取得壓倒性勝利。1895年日清締結《下關條約》(即《馬關條約》),清朝承認朝鮮獨立,同時向日本賠償相當於當時財政收入3倍的金額,還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對這場戰爭的意義,該書稱,「日清戰爭是作為歐美流派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日本和中華帝國的戰爭,曾經作為『沉睡雄獅』的清朝被新興國家日本打敗,東亞的中華秩序被打破。」

日本當時的「戰略思想家」內村鑑三曾四處宣揚,日本對中國將發動戰爭是因為,「日本作為東洋的進步主義戰士,如果不排除阻礙進步的大敵——中國,就無法獲得最終的勝利。」直到今天,日本政府仍然採取相似的手段,拼命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在去年12月審議通過的新《防衛計劃大綱》和作為外交與安全政策首個綜合方針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直接「劍指」中國,提出要加強離島防衛、擴軍擴武,監控中國軍隊動向,與中國就釣魚島問題進入「長期對立」等。日本著名學者井上清、鈴木正四在其合著的《日本近代史》中指出,甲午戰爭的本質「是天皇制長期以來策劃在亞洲擴張勢力的戰爭。天皇制的最大努力就是準備中日戰爭。」

日本甲午戰爭研究者檜山幸夫和佐谷真木人曾公開宣稱:「日本民眾也是因為甲午戰爭才第一次意識到國家和天皇,才有了作為日本人的自覺。」日本人因甲午戰爭而點燃的「愛國心」,在二戰中達到了沸點,直至被美國用原子彈毀滅。但如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去年不僅在「主權恢復日」紀念儀式上高呼「天皇陛下萬歲」,還公然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在日本右翼勢力的鼓動下,這種所謂的「愛國心」也有了重燃的趨勢。2013年2月,一個日本女孩曾在大阪街頭演講,聲嘶力竭地叫囂,「用南京大屠殺般的激烈手段,將在日的中國人和韓國人殺光」,引起了國際的廣泛關注和憤怒。東亞不會重蹈120年前覆轍甲午戰爭給中國、朝鮮和韓國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在韓國,甲午戰爭也被稱作「清日戰爭」,被認為是中國和日本圍繞對朝鮮半島的支配權而展開的一場戰爭。韓國史學界公認的看法是,中日甲午戰爭在東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不僅是新興的日本取代中國成為地區霸主,而且朝鮮民族淪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對象,從此開始遭受史無前例的精神和物質壓迫。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這樣寫道,日本通過這場戰爭獲得了臺灣等中國領土,並在亞洲國家中第一個演變為帝國主義國家。清朝從此喪失了對朝鮮半島的傳統宗主國地位,淪為帝國主義列強宰割的對象,而清王朝內部也因此面臨崩潰的危機。朝鮮王朝為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提供了口實,並在戰爭中淪為日本的保護國。戰爭還導致日軍佔領景福宮並殺害明成皇后,「朝鮮半島遭受自壬辰倭亂以後最大的災難」。在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來臨之際,隨著中日韓之間圍繞歷史和領土問題的爭端愈演愈烈,韓國媒體也紛紛將目前的局勢與120年前進行比較。韓國《每日經濟》評論稱,甲午年使很多韓國人想起亡國的歷史。

1894年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戰勝清王朝攫取了朝鮮半島的支配權,這最終導致朝鮮王朝的覆滅和遭受日本吞併。文章稱,雖然很多人認為朝鮮王朝的覆滅有其必然性,那就是連中國都差點在新興帝國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滅亡,因此朝鮮王朝只能走向滅亡。但真正的理由則是當時的領導層喪失道德權威,權力階層將自己的私利置於國家利益之上而引發的國家領導力的崩潰。文章稱,2014年又是一個甲午年,韓國再次站在歷史十字路口,隨著中國崛起和日本右傾化導致的中美、中日矛盾持續加劇,朝鮮政局不穩,韓國如果不能主導朝鮮半島形勢的話,那只能像朝鮮王朝末期那樣被外部勢力牽著鼻子走。韓國不能再重複120年前因為分裂和不信任而導致失敗的悲慘歷史。對甲午戰爭120年後的亞洲形勢,韓國《中央日報》認為,不少學者對於現在的局勢與120年前甲午戰爭時相似的觀點爭論不休,但與120年前不同的是,中國已經崛起為與美國並列的兩強格局,韓國也不是朝鮮王朝末期盲目無知的弱小國家,是完全融入國際體系的世界第15大經濟強國。

相關焦點

  • 日學者:解決釣魚島問題需一場新甲午戰爭
    原標題:日學者:解決釣魚島問題需一場新甲午戰爭 日本要從甲午戰爭中學習應對釣魚島問題  確實,多數普通日本人對那段歷史比較模糊。日本要從甲午戰爭中學習應對釣魚島問題  確實,多數普通日本人對那段歷史比較模糊。日本大阪一位33歲的公司男職員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對日清戰爭的印象就是中學時歷史書上講述的那樣,但後來聽新聞中說中韓都對日本歷史書的說法不滿。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時過境遷,回望歷史,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一,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以淮軍為主力的大清軍隊擊敗了登陸朝鮮的日軍,並將其重新趕下海;大清北洋艦隊也摧毀了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節衣縮食多年投入巨資建立起來的那支海軍艦隊(如明治天皇每天只吃一頓飯,帶頭每年從皇室開支中節省出30萬元捐給海軍,帶領日本全國上下為打造一流海軍建設積極捐款捐物)。
  • 日本街頭採訪:你們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日本人怎麼回答的?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早在2000年以前,就與中國開始了密切的往來。從漢朝「大漢國東二萬餘裡的扶桑」,到唐朝「鑑真東渡日本」,再到清朝的「甲午戰爭」,近代的「日本侵華戰爭」。,「侵略過中國,我們要勿忘國恥」,「日本街道很乾淨,地鐵非常擁擠」,我們對日本有著某些固有印象,也了解大多數中國人對日本的看法。那麼,與我們有如此淵源的日本群眾,又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呢?我們在街道上隨機採訪了一些日本人,他們的回答讓人意外。
  • 新書速遞|《日本對中國的認識演變: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
    吉田是包括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在內的諸多明治元勳的導師,對明治以後的日本統治階層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失之於西償之於東」的對外思想,為明治政府所繼承、深化。日本要向亞洲擴張,中國自然就成為其最大障礙與目標。首先,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亞洲國家在歷史上長期處於以中國為核心的華夷秩序之內。
  • 甲午戰爭是近代化日本打中世紀中國
    [摘要]甲午戰爭中國輸在變革自強的目的不清。關於變革的目的,日本人的明治維新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新的近代化國家,而中國自強的目的甚至在上層權貴中都沒有形成統一意見。【編者按】「李鴻章是非常複雜的。在真實歷史面前,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和汙點一下子就變得模糊了。在生活中面對一個人時,要說他是一個好人還是壞人是非常不易的。我們現在還沒到可以寫李鴻章的時候。」7月20日,在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著名軍史作家薩蘇做客騰訊書院,暢談他對備受爭議的清末重臣李鴻章及其領導的自強運動的失敗的認識。分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薩蘇認為中國變革自強的目的不清,甚至在上層權貴中都無法形成統一意見。
  • 甲午戰爭結束前,李鴻章收到一封信,學者:日本人的野心太可怕
    公元1895年的1月23日,被日本海軍圍困在威海衛的水師提督丁汝昌收到了一封勸降信,這封信是用英文寫成的,而寫信者則是甲午戰爭時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的伊東祐亨。由於當時正處於甲午戰爭時期,因此這封勸降信只能由英國人的軍艦轉交給丁汝昌,在收到這封信僅僅十九天後,丁汝昌便自盡身亡,甲午戰爭不久後也宣告結束。
  • 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結局如何了?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段歷史,它帶給中國人民的屈辱,無法用筆墨來形容,人員與物質的損失是一個方面,戰爭的失敗帶給中國人民最大的打擊,則是民族自信心與國家驕傲的喪失。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挑起豐島海戰開始,到1895年4月月17日以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完敗而結束。
  • 美日韓三國歷史教科書都是怎麼寫中國的?可能有點出乎國人意料
    莎士比亞曾經這麼說過:「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俗來講, 其意思就是看待同一件事物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即便是在史學家的眼中,他們對於歷史的真正記載也會因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存在著明顯的差別。
  •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韓國為什麼討厭日本的?
    除了極端分子之外,目前在我國還是有很多對韓國或者日本很有好感度的人群。這多是由於日韓兩國文化輸出的成功所致, 不過總體來說,由於歷史等多種綜合原因,中日韓三國是互相有點瞧不上的。
  • 美日韓歷史課本裡的大秦帝國,韓國歷史竟比中國要高一等!
    作為第一個統一中原的帝國,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的榮耀,雖然存在時間很短,爭議很大,但史學家對秦朝有很高的歷史評價。那麼在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中,又是如何看待這一段歷史的呢?
  • 希特勒是如何看待日本人的?看完這些後,對希特勒又有新的認識
    提到德國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得不說一位重要的風雲人物,這個人就是希特勒。希特勒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很多人都會為德國的失敗而感到意外,但是看看他的兩位盟友,或許應該就能明白他們為什麼失敗了。有這兩位豬隊友和德國在一起,希特勒有再大的能力也無力回天了。其中一位就是日本了,那麼,希特勒是如何看待日本人的?
  • 為什麼日本會發生甲午戰爭?
    今天我們開始講本歷史書名字呢叫做《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這本書呢解釋了日本近現代發動的幾場戰爭背後他們的思考邏輯本書的作者是日本東京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加藤陽子書近代中日之間發生戰爭一般的我們都會理解成是衰落的中國跟崛起的日本之間的這種碰撞我們用這樣的故事框架來描述這段歷史這當然得大致上說是不錯的但是呢這麼解釋啊
  • 如今的日本如何看待中國?採訪後,日本人的回答超出所有人意外
    日本在古代,和中國的溝通就非常的密切,兩國的交往也是以和平交流為主。在唐朝的時候,日本被稱為扶桑國,後來唐朝的鑑真六次東渡去傳播佛法,使中華文化得到了傳播。但是在近代的時候,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相處的就很是一般了。中日之間先是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後來又爆發了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 日文書籍稱要警惕日本將錯誤歷史認識體系化
    中新網北京9月6日消息:今天出版的《中國青年報》刊登該報駐東京記者蘇海河的報導,對8月15日由日本僑報社出版了日文版《斬斷「新歷史教科書」———旅日華人之觀點》一書進行了摘譯。該書指出,要警惕日本將錯誤歷史認識體系化。
  • 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賠款究竟有多少?
    關於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的賠款,儘管戰敗條約中有著明確的規定,但是清廷實際賠償的數據卻低於條約規定,唐德剛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寫到僅在《馬關條約》中就賠了兩萬萬六千萬兩。那麼實際當時清廷具體賠償了多少呢?
  • 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秘錄 | 薦書
    《蹇蹇錄》系日本前外相陸奧宗光所撰外交回憶錄,內容涉及甲午戰爭前後,即從朝鮮東學黨起義到俄、德、法三國「幹涉還遼」這一時段內的日本外交活動。陸奧宗光本人作為當時伊藤博文內閣的外相,參與幾乎所有的重大外交決策。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清朝敗在無備而迎戰。正所謂奇襲七分強,無備處處慌。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風險投資人如何看待潮流文化?
    陳冠希很鬱悶,於是就跑到日本休假了一段時間,他在日本認識了潮流文化裡幾位重量級人物,其中之一就是藤原浩。這些人平時是混在一起的,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亞洲潮流行業的走向。2000年的那段時間,潮流文化慢慢地經由陳冠希蔓延到了其他頂流藝人,比如周杰倫和林俊傑。周杰倫的影響就更大了,潮流文化當時就這樣蔓延了開來,潮流群體也在這段時間逐漸形成。
  • 大學活動懸掛旭日旗,學生聲稱不認識日本國旗?歷史教育還需加強
    於丹說的這句話表明了如何讓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之間產生動態的碰撞。在國外眾多的文明遺產的展覽中,包括博物館裡面,有很多我們留存的文明,同時也記載著我們的歷史,文化交融並不一定代表要以忘卻歷史為代價!而最近在一所師範大學舉辦的學生國際文化展示活動中,一同學為了展示日本元素,把從網上列印的旭日旗當成是日本國旗掛在了展位上,很快,活動的主辦方發現展位圖片出現問題並要求學生立即下撤,也在網上進行了認錯和道歉。把旭日旗當成國旗的事也在不斷發酵,同時,大學生不認識國旗這件事也真的令人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