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如今用傳統紙質利是封包紅包的現象不常見了。過年發紅包傳統習俗已經走向數字化,大家更願意享受從微信發送祝福和搶紅包的樂趣。
從除夕到初五期間,8.23億人次收發微信紅包,除夕當天單日消息和朋友圈信息量達到頂峰。
其中,「90後」發出最多條微信消息、最多條朋友圈、最多個表情包,以及收發最多次微信紅包。
還有各種抖音支付寶各大平臺全民發紅包活動,大家在手機搶紅包忙得不亦樂乎。
有了電子紅包,平輩之間也開始發紅包,雖然數額不多,但增加了大家的互動。很多時候不是為了能夠搶多少紅包,而是為了過程中的快樂,增進情感的交流。
相比內地搶「電子紅包」的火熱,香港市民新春發紅包的習俗更為傳統,且與北方大不相同。
如以金額論,香港以20港元的紅包最為常見,可謂「禮輕」;同北方只發給親戚朋友不同,香港市民會廣派紅包給同事、門衛、茶樓服務員等;已婚人士春節後上班時,要給單身同事發紅包;開工當日,老闆要給員工發「開工利是」。
即使受到疫情影響經濟低迷情況下,有老闆依舊出手闊綽,包封大利是給下屬。小編猜應該是金融業或者網際網路行業才有此福利吧,畢竟去年港股市場一片向好,香港網購行業也在疫情中逆勢順起而上。
不過也有尷尬的,有位同事在連登抱怨其他同事收到利是都是100,唯獨自己只有...20元
春節前後,香港有不少機構還倡導循環使用利是封,以保護環境。
年初五稱為「破五」,代表新年期間諸多禁忌在年初五當日及以後皆可破。
很多香港人在初五都會選擇去拜神。不論車公廟或黃大仙都非常熱鬧。春節期間,黃大仙祠及車公廟的香火特別旺盛。據說黃大仙有求必應,簽文靈驗。一般認為在新年參拜車公有祈福和轉運的作用。
說到今年的拜神,有點不一樣,一則關於香港拜神新聞還上了內地百度和新浪微博熱搜。
一些香港年輕人以及居港外籍人士,身穿漢服到上環東華三院文武廟參拜並祈求香港疫情早日過去。據悉這是香港世界文化協會舉辦的《中西漢風迎辛丑》活動。
有網友評論表示:
越來越覺得過年內地還不如港澳臺或者國外有年味兒了,鞭炮煙花好多地方禁放
香港的一些協會可以多組織這樣的活動~讓大家更有歸屬感。因為當地年輕人很少會[自發]如此……
在內地初五初六則是商家們新春開業的日子,並且會在營業當日大放鞭炮以圖吉利,不過現在各地都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因此相較過去,各大店鋪都「沉悶」了許多,但還是會擺上花花草草來裝點門面,用以祈禱新年新氣象。
在內地,如今過節方式趨向電子化,再加上內地寺廟密度不及香港多,很多人在手機上就已經做完拜財神儀式
香港新年長假只有4天,一向閒不住熱愛戶外運動的香港人自然是要到處逛逛玩玩,首當其衝的就是去離島區。
長洲島新年人頭湧湧,碼頭外更出現「逼爆」。有餐廳不遵守政府的限桌令,超過二人一檯;又有過百名遊客無視禁令,進入長洲東灣海灘遊玩。
整個長洲島新年爆滿,更甚有旅館老闆說房間三週前就已經訂滿。
不過,香港疫情稍才有好轉個案降至個位數,不知道如此多的大規模聚集活動會不會引起疫情反彈....
看了看今天初步確診數量,小編不禁捏了把汗。
而在內地,現在新年最受歡迎娛樂方式就是看電影,相比以往坐在家一起團聚嘮嗑拜年,今年由於受到就地過年政策影響,熱門電影場次一票難求,內地電影市場在農曆新年假期間持續向好,總票房已突破100億元,總觀影人次達2.29億。
其中大熱的《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煥英》佔據票房排行榜前兩名,成為今年春節檔電影熱門IP,也帶動了貓眼電影和閲文集團等相關娛樂股的股價上漲。
像「劇本殺」也成今年過年娛樂首選。集角色扮演、推理、查證等元素為一體,實景還原的沉浸式體驗…
今年過年,「劇本殺」門店大都照常營業,店員表示,初二開始人就多了,都是年輕人來玩,一天能接待七八撥客人。「劇本殺」成過年聚會新潮流。
在不少90後00後的眼裡,過年不走親戚拜年自娛自樂,是因為難免會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和攀比,倒不如選擇自己舒服的方式過年。
但是在受到過西式教育的香港人,這一點上比內地小夥伴過年體驗好太多,作為獨立的個體,大家都會尊重對方的生活方式和選擇,在個人隱私上不會過問太多。
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在內地,過年有許多講究,有打掃乾淨屋子,迎接新年的新氣象,還要貼春聯,掛窗花和「福」字,除此之外,放煙花爆竹,逛廟會,舞龍舞獅,賞花燈等傳統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那時候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十分期待這些活動,但現在的過年好像已經沒有了小時候的味道。隨著生活水平的進步,加上今年疫情限制聚眾活動,年味是越來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