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威,原名蔡澤常,乳名景芳,1907年3月出生於福建省寧德市城關鎮蔡家。其父蔡祖熙系清末舉人,民國初年任福建省參議員,後任過幾年寧德商會會長。蔡威6歲入私塾,14歲入福州格致中學讀書。
16歲時,蔡威離開家鄉到寧波繼續求學。他在寧波鹽務稽查所任助理的舅舅林振翰,是一個博學之人。他是中國第一個把波蘭柴門霍夫博士的《世界語》翻譯成中文的人,並著有世界語和有關鹽務的著作百餘萬字。蔡威與舅舅朝夕相處,從舅舅的身上獲益匪淺,眼界更為開闊。1925年,他輾轉到上海惠靈英語學校讀書。上海新文化新思潮活躍氛圍,使蔡威的思想有了全新的變化。特別是他閱讀了大量馬列主義方面的書籍,並決心終身信仰馬列主義。抱著這一決心,他於1926年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6年底,蔡威毅然放棄學業,受黨組織的委派返回福建,利用國共合作之機回寧德籌備國民黨寧德縣黨部。1927年1月,國民黨寧德縣黨部籌備處成立,他任副主任。第一次投入到實際鬥爭中,蔡威煥發出極大的工作熱情。他採用街頭劇、街頭演說等形式開展宣傳活動。他深入到各界群眾中,成立了工人協會、農民協會、商民協會、婦女協會等組織,使革命鬥爭蓬勃發展。
正當蔡威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鬥爭中去時,國民黨右派發動了反革命政變,蔡威被捕入獄。後經友人營救才獲保出獄。出獄後他幾經周折到了上海,找到了共產黨組織,並以在同濟大學求學為名,繼續開展黨的工作。他把舅舅在上海四川路的一幢兩層小洋樓作為從事地下活動的場所,在這裡印傳單、印材料、寫標語,並經常特意用鍋灰把臉抹黑,穿上破衣衫,戴上破草帽,束著布腰帶,扮成人力車夫到鬧市散發傳單。
1931年上半年,在黨組織的安排下,蔡威參加了黨中央舉辦的特科無線電訓練班。特科無線電訓練班結束後,蔡威於11月21日抵達鄂豫皖蘇區的政治、軍事中心——新集,即被任命為鄂皖軍區委員會參謀,開始了電臺的組建工作。當他看到在歷次戰役中繳獲的無線電通訊器材時,十分興奮地說:「真沒想到根據地還有這麼多的寶貝。」於是,他一頭鑽進那些破爛機器之中,一件件地洗擦、清理。經過一個多月廢寢忘食的工作,初步組裝成了電臺,並可以偵聽國民黨中央社發布的新聞,了解和分析時局,給紅四方面軍領導提供情況。不久,紅四方面軍在黃安的一次戰鬥中繳獲了一部完整的電臺。蔡威如獲至寶,馬上與同志們進行檢修,很快使鄂豫皖蘇區的第一部電臺誕生了,並與湘鄂西蘇區、江西中央蘇區、湘鄂贛蘇區溝通了聯繫,從根本上改變了紅四方面軍及鄂豫皖蘇區與黨中央和兄弟紅軍聯繫困難,孤軍作戰的局面。
1932年10月,為了保證通訊聯絡的暢通無阻,及時溝通消息,紅四方面軍總部建立了前方臺,蔡威被任命為臺長。他深知自己肩上擔子的份量,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針對當時電臺零件非常缺乏的實際,他發揮聰明才智,因陋就簡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問題。舊電瓶裡的鉛板壞了,他利用廢鉛重新製作,充電後可用8至15小時,不亞於新電瓶。大電池用完了,他設法把30節小電池焊接在一起,使電機正常運轉。為了節約汽油,以保證戰時使用,他先是用煤油代替,後來在行軍途中看到群眾利用河溝水帶動木輪機磨麵,就和同志們一起研製了木製水輪機,利用河流落差運轉發電。電臺能正常運轉,傾注了蔡威的心血。
在用電臺進行正常聯絡通訊的同時,為了偵破敵電臺的密碼,蔡威開始偵破敵人密碼的工作,並以傑出的成效成為鄂豫皖蘇區技術偵察工作的創始人。為了掌握破譯規律,蔡威廢寢忘食,潛心工作,勤務員送來的飯菜總是冷了再熱,熱了又冷。每次催促他時,他總是說「搞完了再吃」。數九寒冬,同志們在工作室安上火盆,以供他烤火取暖。可他一上機就忘了,一次竟不知不覺地把腳伸進了火盆,以致燒著了鞋子、西裝褲。又一次,他解手回來,工作人員見他一腳光著腳丫,不禁問道:「蔡臺長,你怎麼只穿一隻鞋呢?」他往腳上看了看,才恍然大悟,忙不迭地說:「鞋子還在屋裡,還在屋裡。」
功夫不負有心人。敵電臺發一份電報,蔡威就收一份,再把另一個敵臺發的回電收下來,一一對照,潛心琢磨,反覆推敲,終於破譯出敵人的一般電文。而後,他又根據字碼與字的關係進一步破譯敵人的密碼。就這樣,電臺很快就能初步破譯敵軍密碼,及時向總指揮部首長提供敵軍的番號、駐地、方位和行動時間,為紅軍作戰的勝利提供了重要情報。
1933年5月,四川軍閥田頌堯調集38個團、六萬人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縱隊向紅四方面軍發動「三路圍攻」,而當時紅四方面軍僅有12個團、一萬多的兵力。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紅軍根據蔡威破譯的敵人作戰部署的密電,有針對性地進行部署,以紅十一師向敵左側迂迴進攻,紅七十二師、紅十師、紅十二師乘勢發起強大攻擊,將敵軍分割包圍。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消滅了敵人13個團,粉碎了敵軍的「三路圍攻」,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
同年10月,紅四方面軍在宣達戰役中,根據蔡威破譯的敵軍主力部署的密碼電報,處處取得主動,先後佔領了宣漢和達縣,殲敵六個團。敵軍在戰役上不斷失敗,惱羞成怒,不斷派出敵特偵察紅軍的總指揮部,企圖通過襲擊紅軍總指揮部,挽救被動的局面。一天,電臺突然收到一份敵人電臺的電報,蔡威當即進行破譯。原來,敵人發現了紅軍總指揮部和電臺的方位,正電令空軍進行轟炸。蔡威火速將這一情況向總指揮部首長匯報,總指揮部馬上轉移駐地。沒多久,敵軍就出動了數架飛機,對原駐地進行了狂轟濫炸,而紅軍總指揮部和電臺卻安然無恙。
12月中旬,以劉湘為首的敵軍發動了對川陝根據地的新一輪圍攻。敵軍分東西兩線共六路,達120個團、20多萬人,還有18架飛機助戰,進行所謂的「六路圍攻」。而紅軍只有八萬人。為了打破敵軍的圍攻,徐向前總指揮率20個團在東線對付敵軍的重點進攻,王樹聲副總指揮率部隊監視陝南之敵,蔡威率領二臺隨王樹聲行動。12月底,蔡威破譯了敵電,紅軍事先作了部署,讓敵軍攻到半山腰時,紅軍山下潛伏部隊分兩路迂迴到敵軍的背後,與駐守山頭的部隊形成三面夾擊之勢,切敵退路,全殲了敵軍。臨近春節,蔡威又在電報中破譯敵人電文消息。紅軍把握住有利戰機,發動了年關攻勢,擊垮了王陵基部。
隨著破譯技術的日益嫻熟,破譯工作在粉碎敵人進攻的鬥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使紅軍的靈活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次戰役前夕,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下達命令:「敵人次日凌晨5點鐘開始進攻,我們部隊在4點半進入陣地待命。」果然,待紅軍進入陣地做好一切戰鬥準備後,敵軍便發動進攻,遭到紅軍的迎頭痛擊。戰鬥結束後,前方一些指揮員問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哪來的這麼準確的情報?」陳政委總是神秘地說:「我啊!房間裡供奉了尊『菩薩』,敵人準備進攻時,這位菩薩就會告訴我了。」這位「菩薩」就是蔡威。為了表彰蔡威的特殊貢獻,總指揮部特別獎勵他大洋300塊,但蔡威將大洋全部分給電臺的同志,並謙虛地說:「電臺取得成績,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不是我一個人做的。」儘管如此,蔡威這位無名英雄逐漸開始為人們所認識,廣大指戰員十分敬佩。
1935年10月5日,蔡威被任命為紅軍總司令部二局局長,下轄偵收、破譯、譯電和管理四個科,以及兩個運輸連和一個警衛排。蔡威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由於長期忘我的工作和惡劣的鬥爭環境,特別是隨部隊三過草地,正值英年的蔡威終於一病不起。在他患病期間,朱德、徐向前等多次前往看望,並派最好的軍醫傅連璋為他治療。不幸的是,1936年9月20日,當部隊到達甘肅省岷縣朱爾坪小鎮時,年僅29歲的蔡威永遠閉上了雙眼,當晚安葬在朱爾坪鎮小河邊山窪內。
1985年9月中旬,李先念、徐向前先後批示:「蔡威與宋侃夫、王子綱等同志對紅四方面軍無線電通訊和技術偵察工作,做出過重要貢獻。」「蔡威同志是一位優秀的紅軍幹部,在破譯工作方面是有獨特建樹的。」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位無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