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買牛排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牛排各部位的名稱繁多,菲力、西冷、T骨、眼肉、板腱等等,讓人眼花繚亂。不僅如此,還有什麼合成牛排,原切牛排和整切牛排,更是讓人云裡霧裡。
究竟牛排該如何挑選呢?今天大叔就來跟你詳細聊聊牛排的挑選方法,可別再買錯了哦!
4大經典牛排部位介紹
牛排根據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叫法,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我們國內常見的4類。
1.西冷牛排(Sirloin Steak)
西冷牛排可以說是我們國內接觸到比較多的牛排部位之一了,它位於牛的後腰部位,也稱沙朗牛排。由於比較靠近腿部,所以吃起來略有嚼勁,整體來說嫩度適中,油花分布較少。它的外形也很好辨認,外層會有一層白色的肉筋。
雖然它有一個別稱叫做沙朗牛排,但是要注意,如果你去到我國臺灣地區的話,那邊所說的沙朗牛排並不是西冷,而是肋眼牛排(Ribeye steak)。
2.菲力牛排(Tenderloin Steak)
菲力牛排在國內比較少見,一般只有在高級商場或者比較高級的西餐廳才能買到和吃到。它是所有牛排中肉質最嫩的部位,也是最昂貴的部位,因為上千斤的牛肉中一般只能切出幾斤的菲力,物以稀為貴。
菲力牛排其實就是厚切的牛裡脊肉,這塊肉運動量非常少,菲力牛排也幾乎沒有脂肪,所以吃起來口感相當嫩。
3.眼肉牛排(Ribeye Steak)
有人會叫肉眼牛排,有人會叫它肋眼牛排,其實都差不多,認準英文名Ribeye Steak就可以。這種牛排出自牛的肋骨部位,具體來說是第6至第12根肋骨之間的肉,這裡的肉脂肪和肌肉分布均勻,吃起來口感軟嫩且帶有油脂的香味,所以很受歡迎。
它為什麼叫眼肉呢,其實是因為這部位的肉中間有一條脂肪穿過,切下來後看起來就像是一隻眼睛,所以叫眼肉牛排。
4.板腱牛排
板腱牛排比起三大經典牛排(西冷,菲力和眼肉)來,顯得有那麼一點點非主流,一聽名字你可能會誤認為它是牛腱子肉,其實不是的,它取自牛肩胛骨後的一塊肉。板腱牛排在國內的超市非常常見,它擁有很多優點,比如油脂分布均勻,吃起來口感嫩滑,鮮嫩多汁等,最重要的是,它的價格比三大經典牛排要便宜一些。
合成,原切和整切,到底有什麼區別?
了解了4大經典牛排,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對口感的追求來選擇不同的部位了。接下來再來說說現在市面上很容易讓人混淆的三個概念,那就是合成,原切和整切了!
1.合成牛排
當你在超市裡看到一塊塊很規則的圓形的牛排時,不用懷疑,十有八九就是合成牛排,如果不確定的話,拿起它的外包裝看,裡面成分表裡有卡拉膠或者食用膠的,一定是合成牛排。
這種合成牛排在我看來已經不能稱之為牛排了,因為它是由各種部位的肉(有一些還不是牛肉)再加上食品添加劑製造而成,口感雖然很嫩,但是已經沒有牛肉的味道了。
需要注意的是,合成牛排最大的隱患並不來源於食品添加劑,因為都是在國家規定的標準之下,它的安全隱患來自於組成它的肉,各種不同的肉類和不同部位的肉類,你吃在口裡根本就不知道這些肉是哪裡來的,存放了多久等等。
合成牛排是誰「發明」的已經無從考證,雖然它很便宜,十塊合成牛排再送刀叉和黃油以及黑椒汁等等,售價可能不超過100元,如此低廉的價格,可想而知它的成本有多低,這麼低的成本又能買到什麼好原料呢?所以,我是建議少吃甚至不吃合成牛排的。
2.原切牛排
原切牛排就是指從牛肉身上直接切割下來的,未經任何預處理的牛排,是真正的牛排。我在上面為什麼不建議你吃合成牛排呢?一來合成牛排沒有牛肉的口感和味道,二來原料方便有隱患,三是原切牛排也不貴啊,一塊國產的原切牛排價格20多就能買得到,為什麼要去買合成的呢?
3.整切牛排
近年來除了合成牛排和原切牛排,又出現了一個整切牛排,它又是怎麼回事呢?
整切牛排不是合成的,它也是從牛肉上面切割下來的,只不過比原切牛排多了一個步驟,那就是醃製。商家之所以會提前幫你醃製,並不是擔心你的廚藝不行,而是因為整切牛排是一些肉質比較差的肉,這些肉原本不適合做牛排的,但是商家把它們一醃製,口感就變得嫩起來。
整切牛排除了在價格上具有優勢外,口感上和質量上要比原切牛排差很多,買的時候注意看外包裝,它的外包裝上面會有「整切」字樣。
好了,以上就是牛排的分類和挑選,你學會了嗎?相信以後你去超市或者網上買牛排的時候應該就不會買錯了。
我是大叔,傳遞有趣有料的美食知識和烹飪技巧,喜歡記得關注我,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