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牛排,有人吃香就有人吃情調,雖然追求不同,但牛排也算是在人群中得到了認可。
在選擇牛排時要考慮的名目繁多,一晃眼,落下了某一條,擺在你眼前盤子裡的這塊牛排可能就不是你想要的了。
牛排選擇指南系列的宗旨是:
人狠話不多,直接告訴你:牛排應該怎麼選!捂好小錢包,遠離智商稅,讓你做一個明明白白的吃貨。
這一期,我們不妨聊一聊怎麼分辨原切牛排與調理牛排/合成牛排。
---- Welcome to Steak Guide ----
什麼是原切牛排/調理牛排/合成牛排?
原切牛排:直接從牛部位肉切下來的牛排。
整切調理牛排/調理牛排:給牛某部位肉切片後,加入黑胡椒、澱粉、香辛等料進行醃製調理,主要達到增味、增重、增嫩度的效果。
合成/重組/拼接牛排:牛碎肉加入卡拉膠、tg酶(穀氨醯胺轉氨酶又稱轉穀氨醯胺酶
)等食品添加劑,起到給「新牛排」保水、保鮮、護色等作用。
調理合成:牛碎肉粘一起再調理。常常給自己命名:兒童牛排、黑胡椒牛排等等····
下文除原切牛排外,會統稱其他為深加工牛排。
如何區分:我們從參數配料表和牛排本身兩個方面來分辨。
01參數與配料表
這個方法比較直觀也很簡單,在電商平臺看產品參數,線下商超看配料表。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原切牛排的參數或者配料表只有牛肉或者牛排部位的名稱;而被深加工過的牛排除了牛肉,通常後面還跟了一串調味品和食品添加劑。
以某寶為例,我們看下原切牛排:
加工工藝:原切未醃製;
配料表:牛肉。
圖片來自某寶
某寶整切調理/調理牛排,加工工藝和配料表都會寫明調理過:
加工工藝:整切調理;
配料表:除了牛肉帶有大量調味料。
圖片來自某寶牛排銷量前五
再看下我在超市拍的調理牛排,規則相同。
調理合成牛排,比較明顯的會有卡拉膠字樣,我們看下線上線下的對比圖。
圖片來自某寶牛排銷量前五
圖片來自某超市
以上,就是通過看參數和配料表分辨牛排。如果其他電商平臺在介紹中沒有寫明,你也可以直接諮詢客服。
02 看牛排,聞牛排,摸牛排
不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購買,不要迷信包裝和宣傳圖。
顏色冷凍的原切牛排肌肉通常為深紅色,解凍後為鮮紅色,脂肪為奶白色或者鵝黃色;
調理/合成牛排肌肉通常為暗紅色至棕紅色,無光澤,脂肪顏色為中黃色或者無脂肪體現。
>附圖對比<
原切眼肉&合成調理
原切&調理
肌肉纖維原切牛排同一塊肌肉纖維走向一致且明顯;
調理/合成牛排肌肉纖維走向雜亂或者不明顯。
右側合成牛排三個肌肉,三個走向
右側調理牛排看不出肌肉纖維走向
形狀
原切牛排不同部位具有其獨特的外貌特徵,肌肉脂肪形狀不規則,肥瘦分布自然;
合成牛排切口整齊,通常為大小不一的圓形;注脂牛排更是「大理石花紋」走向驚奇。
▲比如原切菲力:切面為不規則圓形、少有脂肪注入,無肉筋。原切西冷:切面為不規則長條狀,一側帶有油脂,油脂和肌肉中間夾肉筋一條
合成牛排不論部位,一般為不同大小規格的圓形
原切牛排草飼和谷飼脂肪分布
注脂牛排脂肪分布,像手殘蜘蛛織的網
味道原切牛排聞起來是原始牛肉味,高等級帶有幹奶酪或者淡杏仁味;深加工牛排帶有明顯的調料味。
觸感原切牛排能摸到肌肉具有紋理感,按壓有軟彈性,很難撕開;深加工牛排摸起來有粘膩感,按壓堅實,合成牛排容易撕開。
03 從價格上也可以分辨,畢竟深加工牛排比原切牛排便宜太多,太多。
看完以上內容,是不是可以分辨你想要的牛排了呢?
原切牛排在口感和味道上都不用多說,我已經寫了很多篇文章來介紹原切牛排如何如何;深加工牛排的風評隨著曝光早已一落千丈,被牛排愛好者各種嫌棄,而有些人則表示,我就是喜歡吃調理/合成牛排的方便與Q彈。
調理/合成牛排到底能不能吃?
在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條件下,是可以吃的。但要注意,食品添加劑中含有很多的酸性物質,這一類的物質難以吸收並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所以認準具有安全質量保證的品牌很重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規定,生產經營者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使用卡拉膠等食品添加劑。在標準規定的限量內使用卡拉膠,不存在食品安全風險。
另外,用於調理或者合成的牛肉多處於中下等級,急需通過再加工尋找銷售渠道。這就不可避免不良商家利用劣質肉,比如保質期將近;另外,牛碎肉感染細菌的風險要大於整切肉。
口味是個主觀的存在。
手裡的這塊牛排是否好吃與是否是原切確實沒什麼緊密聯繫,這完全取決於你的偏好。
但不論是選擇原切還是調理/重組牛排,在為我們的口味負責的同時也要為我們的健康負責就好了。
- End -
轉載聲明
本文授權轉載自世界牛肉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