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字尚嚴,原籍江蘇,後遷居北京。1924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歷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助教、故宮古物館第一科科長等職。在從事博物館工作之餘,莊嚴也愛好書法,取法二王,推崇趙孟頫,喜漢隸、魏晉石刻,對《好大王碑》鑑研極深。1931年在北京時,曾與王福庵、臺靜農等人組創圓臺印社。根據他終生摯友臺靜農世伯於《慕陵先生書藝溯源》文中所稱:「慕陵還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學生……天天早晨先練字,再做別的事。那時琉璃廠南紙店有一種過油的紙,他就用這種紙日臨薛稷的《信行禪師碑》;接著又習褚字,臺伯伯說是受到兩位擅書褚字的前輩黃樹棻(適庵)先生和趙世俊(山木)先生的影響;稷書是褚遂良的嫡派,這是他學書的初步,由薛而入褚,原是正規的途徑」。臨東漢《禮器碑》,莊嚴以為此碑筆法險勁,乃為瘦金體之先河1933年,在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工作的莊嚴帶著家眷,跟隨故宮文物一路南遷,護送60餘萬件文物抵達臺灣。「誰還記得四十年前,一些人,急急慌慌,辛辛苦苦,在滿目塵埃、斜陽衰草冷宮偏殿中,一件件一包包,包裝綑紮的艱苦巨任呢?而且如今這一輩的舊人,漸漸都不外走向老、退、走、亡的四種歸宿,眼看後繼者何,是一大問題」。——莊嚴《山堂清話 · 故宮文物的裝箱與南運──前生造定,老裝老運》搬運拉夫準備將打包好的故宮文物之木箱,運送至紫禁城前門的火車站。文物抵達臺灣後,在臺中霧峰鄉的北溝停留了15年,莊嚴也在北溝陪伴了整整15年。儘管條件艱苦,他和一同赴臺的專家們依然保持了中國文人「樂天知命」的精神傳統。莊嚴領頭組織了一些活動,類似於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的曲水流觴,自製一些道具,在溪水邊作詩飲酒,極盡風雅。
推薦藝術家 ▼
當代名家—孟慶柱 (內附珍貴視頻)
最具影響力藝術大家:崔先壽(真碩)與他的壽桃藝術!
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