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導志|「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思想論斷是毛澤東的獨創

2021-01-20 北京日報客戶端

「武裝鬥爭」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形式和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而「兵民是勝利之本」則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武裝鬥爭」實踐中總結提出的一個獨創性思想。這個重要思想是黨的宗旨在革命戰爭中的具體應用和鮮明體現。

「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思想論斷是毛澤東的獨創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炮火揭開了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1938年7月,在中國人民全民族抗戰一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7周年前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抗戰以來的經驗,為全國人民指明了抗戰的前景。

在毛澤東看來,抗戰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在這個關鍵時刻,有必要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闡明抗戰的前途和道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作了《論持久戰》的講演。

毛澤東在講演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抗戰十個月以來,一切經驗都證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後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毛澤東認為,中國必須、也能夠經過持久抗戰取得勝利,持久戰必須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強調持久戰的基礎是廣大民眾。

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找到關鍵環節。毛澤東明確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後的勝利。」從而點明了全民族的團結和民眾的力量的重要性。

在這場跨越歷史長空的講演中,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著名論斷。他認為,這是為什麼中國一定能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總依據。「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思想論斷,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重要內容。把人民群眾看成和軍隊一樣,都是戰爭的主體,這是毛澤東的獨創。

《論持久戰》這篇講演,很快以著作形式傳遍全國,對指導全國抗戰發揮了重大作用。《論持久戰》還被翻譯成英文傳向海外。毛澤東很重視這件事,為英文本寫了序言。他說:「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孤立戰爭的觀點,歷史已指明其不正確了。」「希望此書能在英語各國間喚起若干的同情,為了中國利益,也為了世界利益。」一篇《論持久戰》,從講演到傳播,都體現了毛澤東的戰略思維,也展現了毛澤東的世界眼光。

抗戰勝利的歷史證明,「兵民是勝利之本」

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的嚴重危險。在這生死存亡關頭,只有全民族團結抗戰才是中國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反對並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

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方針的指導下,八路軍、新四軍和共產黨領導的其他抗日武裝開赴抗日戰場,一方面同國民黨軍隊並肩作戰,始終注意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的、戰役的乃至戰鬥的協同與配合;另一方面,堅持獨立自主的抗日遊擊戰爭,向敵後挺進,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開闢敵後戰場。於是,抗日戰爭形成兩個戰場,即國民黨軍隊抗擊日寇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

毛澤東十分重視抗日戰爭中的政治動員工作。動員什麼?核心還是「動員全中國人民」。毛澤東闡述了動員全體兵民的根本要領。

他說:「什麼是政治動員呢?首先是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為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係。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必須把這個目的告訴一切軍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熱潮,使幾萬萬人齊心一致,貢獻一切給戰爭。其次,單單說明目的還不夠,還要說明達到此目的的步驟和政策,就是說,要有一個政治綱領。」

實踐證明,毛澤東抗戰時期政治動員思想是十分正確的。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極大調動了廣大人民抗日的積極性,有力推動了全國軍民合力抗戰局面的形成。

毛澤東說「兵民是勝利之本」,是對中國全民族抗戰十個月實踐經驗的總結,同時又是指導中國全面抗戰取得勝利的重要指南。

由於國民黨方面實行片面的抗戰路線,不敢真正發動全國民眾實行全民族的抗戰,在不到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內,接連喪失華北、華中、華南一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對此,1937年10月25日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說:「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而不帶群眾性,是決然不能勝利的。」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忠實代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民眾和武裝力量,決心實踐所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站在抗日的最前線,為保衛祖國流最後一滴血。」這種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呼籲,是多麼鼓舞人心的政治動員!當時,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這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誓言。這副對聯既反映了全國老百姓都覺醒了,也說明了我們黨動員人民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證明:「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同時,也證實了毛澤東的偉大預言:「這就是真正的人民戰爭。只有這種人民戰爭,才能戰勝民族敵人。」

「兵民是勝利之本」是人民戰爭的核心思想

從黨、軍隊和人民的關係來看,我們黨和軍隊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我們黨能不能夠贏得勝利,歸根到底取決於能不能夠贏得群眾。從這個角度上說,「兵民是勝利之本」是人民戰爭的核心思想。

在抗日戰爭年代,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麻雀戰都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解放戰爭後期的戰略決戰中,黨在人民群眾中進行了動員和組織工作,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來支援這場空前規模的大決戰。陳毅元帥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如果沒有排山倒海的群眾的偉大力量,要取得全國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毛澤東曾說過:「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他多次提醒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幹部,任何時候不要忘記人民群眾,如果忘記了人民群眾,「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你沒有力量。」

然而,輕視民眾力量、「唯武器論」以及片面強調軍事力量對比的觀點,在當時整個社會有很大市場。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針對這種「唯武器論」及相關觀點,毛澤東認為,這是戰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我們不但要看到武器,而且要看到人力。「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戰爭中真正的銅牆鐵壁是群眾,是被動員了的廣大群眾。

正如毛澤東所說,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毛澤東的這些話語及其表達的思想,早已深深地扎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將士們的心裡,對中國共產黨的長遠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作者 曹前發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 吳越

相關焦點

  • 毛澤東軍事思想
    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提出了「上山」以「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的主張。隨後,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又進一步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進入了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新時期。9月,毛澤東組織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爾後,在井岡山鬥爭中,提出了「十六字訣」的遊擊戰爭的基本作戰原則。1928年至1930年初,毛澤東在他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 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的緣起
    90年前,毛澤東在江西尋烏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社會調查,創作了閃耀著唯實求真精神的經典之作《尋烏調查》。「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是毛澤東開展尋烏調查提出的著名論斷。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也強調:「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重視調查研究從根本上說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要求,是毛澤東自覺以馬克思主義指導革命實踐的生動體現。
  • 毛澤東關於建立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的策略思想
    [關鍵詞]毛澤東;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策略思想 [中圖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 統一戰線被毛澤東譽為戰勝敵人的基本武器、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1939年 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參見《毛澤東選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06、613頁。)抗戰時期,毛澤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思想與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思想恰如鳥之兩翼,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 直到今天,這8個字著名論斷依然鏗鏘有力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黨的創業史似乎就是一部通過一次次「開會」不斷統一思想認識、強化自身建設、校準歷史方位、走向革命成功的歷史。中共一大、古田會議、遵義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抗戰初期,毛澤東說的紅軍「拿手戲」是什麼?
    抗日戰爭中人民軍隊戰略戰術思想的產生和形成,為我軍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重要的方法論啟示。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發表趙先剛、王學建文章《讓「以弱勝強」的真理之光照亮未來》,梳理了抗戰中人民軍隊戰略戰術的寶貴啟示。
  • 哲人毛澤東
    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毛澤東如此寫道。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他與蔡和森、何叔衡等人成立新民學會,組織開展了旅法勤工儉學等系列活動,不斷探索解救祖國危亡、解除人民痛苦的途徑,這為其思想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提及自己學生時代的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這個時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觀念的大雜燴。
  • 尋烏調查精神永放光芒——訪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
    尋烏調查精神永放光芒——訪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副主任王盛澤  「毛澤東在中央蘇區開展許多調查研究
  • 毛澤東詩詞中的江河湖海
    對毛澤東而言,水是歷史館,水是風物誌;水是思想庫,水是教科書;水是比武臺,水是運動場,包含了深邃的人生感悟、悠長的歷史積澱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毛澤東吟詠的江河湖海氣韻生動,或湍急、或流深、或洶湧、或壯闊,要麼紀實敘事,要麼寫景抒情,要麼明志喻理。這些作品氣勢恢宏,想像豐富,思想深刻,意境高遠。
  • ...持久戰》,在明確的方向上,實施正確的行動,一定能取得偉大的勝利
    《論持久戰》是偉大的哲學著作,把宏觀的政治和具體的戰爭有機的結合起來,為過去在戰場取得的偉大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通過學習,我認為對個人的成長,乃至一個人獲得事業的成功,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 毛澤東詩詞中的本真情趣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本真情趣   毛澤東詩詞的藝術成就舉世公認,讚譽之聲不絕於耳。其中,郭沫若的贊語「經綸外,詩詞餘事,泰山北鬥」最為精當。但人們側重解讀其「經綸」,即宏大抱負、深邃思想和崇高品質,卻忽視了寫詩填詞畢竟只是經邦濟世之外的「餘事」。
  • 我們為什麼要重溫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論持久戰》發表82周年。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奠基之作。通讀《論持久戰》,最為強烈的感受是,毛澤東同志中外戰史爛熟於胸的博學和洞察抗戰全局的氣勢。為了說明戰爭中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轉化,毛澤東同志列舉了中外大量歷史戰例,例如,晉楚城濮之戰、楚漢成皋之戰、韓信破趙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夷陵之戰等;此外還列舉了拿破崙以少勝多的戰例,以及蘇聯內戰中蘇俄紅軍局部優勢、局部主動轉化為全局優勢、全局主動的戰例。
  • 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精神的闡釋與升華
    從上海望志路、南湖紅船,井岡山之火、南昌城頭槍聲,到二萬五千裡漫漫長徵路,風雨兼程、幾經挫折。遵義會議開始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被後來稱為「決定中國之命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歷史地選擇了毛澤東。
  • 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智慧
    這就是毛澤東作為一位政治家的偉大和高明之處,即樂觀主義精神在革命年代是不可丟失的,但革命勝利之後還需要冷靜分析世界當前形勢,不可有盲目樂觀之舉。毛澤東在處世原則方面,較多地借鑑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這不僅在毛澤東詩詞中能夠得到佐證,在其日常生活方面也可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莊子姓莊名周,蒙國(今山東、河南兩省交界處)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莊子哲學實際上是生命之哲學,即個體生命在整個宇宙之下,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的發展,並將其置於萬物之內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道」「德」作為生命的根源和本源,而「德」又是從「道」中而來。
  • 毛澤東得嶽父楊昌濟厚愛,滿分作文《心之力》又加5分,轟動全校
    由此可見,在思想上和生活上,楊昌濟對毛澤東的影響都非常大。在這本10多萬字的書上,毛澤東用圈點、單槓、雙槓、三角、叉等符號,把書中的精要之處都標註了出來,並且在書的頁眉上用工整的小楷寫下了許多的批語。,是一切人類社會活動力量的本源::志者,心力者也。
  • 徐英 : 緬懷偉人毛澤東!
    「毛澤東的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氣質,同他的革命實踐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作為一代偉人的毛澤東不僅心懷天下,也心繫人民,尤其是關心窮苦人民。趙志超說,毛澤東自幼受母親文素勤影響,同情疾苦,拯弱憐貧,扶危濟困。毛澤東的拯弱氣質,時常表現出憐貧恤苦,悲天憫人。
  • 「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學習毛澤東經典調查研究文獻
    「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毛澤東早在1931年作出的這一著名論斷堪稱婦孺皆知,其實它還有下半句「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  五四運動後,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迅速傳播,毛澤東開始在調查研究中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於是他筆下誕生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國佃農生活舉例》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典範之作。他撰寫的調查報告讓無數黨員幹部獲益,《中國佃農生活舉例》就被當作「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教材。  毛澤東對調查研究的重視,還與當時的革命形勢密不可分。
  • 毛澤東評曹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全詩氣勢宏大,疏朗開闊,既表達了詩人取得戰爭勝利後的喜悅之情,也展現了詩人豁達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期間,多次談起《觀滄海》。據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回憶,有些日子,毛澤東無論是在海邊散步還是工作疲憊出門觀海,常常低聲吟誦這首《觀滄海》。他還找過地圖進行查證,說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徵烏桓,九月班師經過碣石山寫出《觀滄海》」「曹操是來過這裡的」。
  • 毛澤東,中華民族精神之魂
    湖湘學派經世致用的核心思想,深遠影響了後來的曾國藩、左宗棠、魏源、譚嗣同等人,此外還影響了楊昌濟,楊昌濟又影響了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發源地,正是從民族精神最本源的邏輯出發,結合其他思想的精華,最終融會貫通,發揚光大。相比西方一神教文明先天的狹隘性,華夏文明恢弘而又大氣。
  • 汪建新:從詩詞感悟毛澤東的鬥爭精神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傑出代表,是為中華民族獨立、富強而不懈鬥爭的民族英雄,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人民留下了寶貴的鬥爭精神財富。 毛澤東詩詞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抗爭與搏擊,抒發了洶湧澎湃的激情與心潮,頌揚了縱橫捭闔的氣魄和力量,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宏偉史詩,是毛澤東輝煌人生和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鬥爭思想的詩意表達,是解讀共產黨人鬥爭精神的獨特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