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信「人」,而不信「神」。
中國人信仰自己的祖先,因為我們充滿智慧的先祖,給後世留下了最強大的精神特質和生存智慧,這是華夏文明長盛不衰的根源之所在。
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當中,提出過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認為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只有三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政治和社會結構的大變革,即: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統一中國,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這三次社會結構的大變革,第一次由秦始皇所締造,第三次則是由毛澤東完成,秦始皇和毛澤東的個人氣質深刻地融入了華夏民族的精神氣質當中,既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其本身也已經成為了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
在秦始皇、毛澤東身上所展現出來的那種強大的精神面貌,就是華夏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魂魄。
如果說秦始皇是民族精神的祖魂,那毛澤東就是民族精神的創世魂——在繼承華夏文明精髓的基礎上,賦予了其新的歷史意義並予以突破,開創出了新的時代精神。
這份源自祖先、深刻烙在骨血裡的精魂,其主要由八個偉大的特質構成,這八個特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
第一個特質,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大丈夫價值觀。
以天下為己任,這個價值觀的源頭來自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海內、開創帝制、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是不折不扣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為中國社會打造了模板,在後世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即:天下一統的政治格局,才是一個大國應該有的樣子。
此後中國歷代的偉大政治家,都清楚其政治生命的終極目標就是天下一統,而不是偏於一隅或劃江而治等。
自秦始皇之後,大一統思想深刻融入了華夏民族的血液當中,「天下」這個概念,自此深入人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今多少風流人物,為實現這個終極目標終生奔走,無論最終是否抵達,但他們都清楚那裡才是歸宿。
跟中國相比,歐洲的差距就在於缺了一個秦始皇,歐洲之所以孕育不出秦始皇,說到底還是因為其文明跟華夏文明之間的差距所致。
華夏強大的農耕文明,能夠不斷漢化四夷,吸納融合,最終形成統一的價值觀,進而融為一體。
而歐洲歷史上雖然也有諸如羅馬帝國等強大政權的崛起,但他們只是把被徵服地區的民族當作奴隸對待。
華夏文明是同化,歐洲文明是徵服,導致的結果就是,最終中國可以實現大一統,而歐洲不行。
說到底,本質上是文明程度高低的差異,華夏文明,是人類農耕文明的巔峰。
正是因為有這種大一統思想作為基礎,才可以催生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在前秦學說中便已成型,並隨著時代的更迭不斷被演繹和強化,成為了華夏民族精神中高貴的特質。
這種精神特質,延續到北宋張載那裡,經其演繹產生了湖湘學派的輪廓,之後湖湘學派又大成於明末清初的王船山。
湖湘學派經世致用的核心思想,深遠影響了後來的曾國藩、左宗棠、魏源、譚嗣同等人,此外還影響了楊昌濟,楊昌濟又影響了毛澤東。
毛澤東思想的發源地,正是從民族精神最本源的邏輯出發,結合其他思想的精華,最終融會貫通,發揚光大。
相比西方一神教文明先天的狹隘性,華夏文明恢弘而又大氣。
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情操,不僅體現在士大夫和知識分子身上,即便是普通人,在民族重大關頭,也可以不經意間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吶喊,這份源自祖先的精神特質,已經潛移默化成為了中國人骨子裡的本能認知。
所以,從價值觀上來說,毛澤東既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也是發揚者,其本身更是已經變成了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堪稱不折不扣的民族精神之魂。
第二個特質是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毛澤東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跌宕起伏,每當危難之際,其總是能舉重若輕,憑藉驚天膽色化險為夷。
毛澤東的膽略絕非匹夫之勇,其勇氣的兩個重要來源,一是極強的樂觀精神,二是對局勢精準的判斷能力,如此才可以做到運籌帷幄,成竹在胸。
1919年底,年僅26歲的毛澤東便已經作為學生聯合會的代表,發動過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聲勢浩大的全省罷課罷工活動。
此後他領導秋收起義、上井岡山、組織反圍剿、率領紅軍長徵,可謂歷經萬難,但其勇氣始終沒有動搖分毫,真正達到了勇者無懼的境界。
毛澤東不但心無恐懼,相反,無論處境多麼艱險,他身上總是流露出一種血火奔騰的激情和浪漫的革命色彩,長徵那麼漫長的苦難歷程,到了他的筆下,卻儼然成了一場激動人心的追夢之旅,甚至連沿途的苦難,也全部都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爬雪山過草地環境何等惡劣,可是在他眼中,不過就是淌了幾條小溪,踩了一點泥巴,看了一場巍巍壯觀的雪景而已,不但沒有絲毫抱怨,相反,還歡天喜地「盡開顏」。
這是何其強烈的樂觀精神。
1948年5月18日,敵人的轟炸機突襲了毛澤東所在的城南莊,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緊急安排警衛員帶毛主席轉移。
敵機一共投了4枚炸彈,毛澤東住的那間房子門窗被震飛,房裡的兩個暖水瓶被飛進的彈片炸得粉碎,情況十分兇險。
事後聶榮臻驚出一身冷汗,毛澤東卻雲淡風輕,還很風趣地說:不要緊,沒什麼了不起,無非是投下一點鋼鐵,正好打幾把鋤頭開荒。
類似的例子在毛澤東的戎馬生涯中不勝枚舉,比如上演「空城計」,一紙嚇退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典故。
1948年10月,駐守在北京的國民黨將領傅作義探知中共中央駐西柏坡的情報以後,準備出動近十萬大軍突襲中共首腦機關。當時國共主要戰場在東北和西北,而黨中央周圍衛戍部隊僅一萬多人,形勢十分危機。
面對兇險的局勢,毛澤東什麼反應呢?
毛澤東說:要給傅作義一點厲害看看。
就連身邊的人都糊塗了:明明是咱們身處險境,還要給別人厲害看?
只見毛澤東拿起筆,很快以新華社記者名義寫了一篇評論:《動員一切力量,殲滅可能向石家莊進擾之敵》。
評論中把傅作義侵犯石家莊的種種計劃,包括敵軍各部隊番號、將領以及作戰計劃全部予以揭露和公布,並號召解放軍和民兵三天內,做好殲滅敵人的準備。
文章把敵人的作戰計劃、來犯將領、戰略企圖等細節交代得十分清楚,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直接令傅作義傻眼了。
最搞笑的,是毛澤東在評論的結尾,還專門交代了這樣幾句:
」今年五月,閻、傅曾有合擾石家莊的計劃,保石線及正太線各縣曾經一度動員對敵。後來閻軍一個師在盂縣被殲,傅軍懼殲未動,但保石線人民已有了一次動員經驗。
此次因蔣介石在北平坐督,傅作義不敢不動。
華北軍區已向各縣指出,不要以為上次未來,此次也不會來,不作準備,致受損失。即令敵人懼殲不來,我有此種準備,總是有益無害。」
結尾這幾句專門提醒說以前他不敢來,不代表這次不會來,無論你來不來,反正我們都已經有了動員經驗。
從心理學的角度,你越是強烈提醒他這次可能真的要來,他反而越不敢來。
畢竟,別人已經把你的底牌摸的如此清楚,並已做好對應部署,這仗還怎麼打?
文章經新華電臺廣播後,傅作義見中共方面對他們的計劃了如指掌,還做了周密準備,深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將剛開出來的部隊撤回北平。
這出現代「空城計」就這樣結束了。
以後中共中央一直駐在西柏坡,直到進北京。
這種退敵妙手,若放到其他軍事家身上,只此一件便值得驕傲一輩子,但對毛澤東而言這都是正常操作,屬於茶餘飯後順手辦的一樁小事,因為這方面的事跡太多了,中共方面自己都沒宣揚過。
有人問,當年如果傅真去了呢?
首先,毛澤東已經算準,這篇評論一發表,傅勢必不敢動作;退一步講,就算他真有動作,那也得按文中提到的步驟去準備。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毛澤東的一生很少用陰謀,都是陽謀。
但即便你清楚他的陽謀,卻依然會敗在他的謀略之下,因為其背後是卓絕的戰略眼光和高超的軍事能力在做支撐。
無論是深入虎穴參加重慶談判,還是決定出兵抗美援朝,這些足以改變國家命運的事跡背後,哪一件不需要超人的判斷力和彌天大勇?
毛澤東親赴重慶談判、拍板決定抗美援朝、和化解蘇聯核武危機,無疑是最能體現其卓絕膽略的三大代表作。
當年中蘇珍寶島衝突爆發後,蘇聯高層反應十分強烈,以國防部長格列奇元帥、部長助理崔可夫元帥等人為首的軍方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
他們準備動用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飛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面對強大的蘇核威脅,中國該怎麼辦呢?
當時,包括那些身經百戰的統帥們,在面臨原子彈威脅的時候,都感到壓力巨大,心情十分沉重。
危急時刻,教員提出了一個「破釜沉舟+圍魏救趙」的驚人戰略。
思路是這樣的:首先,將中國的所有野戰集團軍集結於中蘇邊界。
一旦蘇聯動用核武,我軍全部快速衝進蘇聯境內,多批次全方位的進攻蘇區。隨後,地方獨立武裝、武裝民兵機動跟進,全部武裝佔領蘇聯領土。
然後全民移民蘇聯,在蘇聯安家過日子,俗稱:大搬家。
教員說,反正我們的軍隊是打遊擊戰出身的,擓著籃子打天下的,走遍天下都不怕!
你要我們中國活不好,我也要你活不好。你用核武汙染我們中國,那麼我就與你們蘇聯合起來過日子。
你總不能往自己頭上扔核武器吧?我就不相信你能阻擋住中國近十億人!
隨即全國展開了防備原子彈的措施:深挖洞、廣集糧,然後全軍做好衝進蘇聯的準備。
這就是第一招:破釜沉舟。
那我們的原子彈怎麼辦?
他想了一個絕妙的方案:到時候把它們全部丟到美軍基地上。
免得等我們消滅完蘇軍,美軍趁機在蘇聯戰場投放核武再次消滅我們。
所以,蘇軍一旦對中國動用核武,我們就對美軍動用核武。
即使美軍用核武反擊也無所謂,我們可以再次向歐美大搬家。
在他的授意下,周總理故意將作戰計劃透露給了蘇聯和美國。
由於當時與美國沒有建交,所以將消息發給了與中美關係都比較好的波蘭,由他們傳遞給美國。
信息就一個意思:如果蘇聯用核武器打中國,那中國就用核武器打美國。
這一招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簡直就是連想都無法想像!
蘇聯的元帥和將軍們得知消息後極度震驚,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慌忙地衝進勃列日涅夫的住處大喊:毛澤東瘋了,竟然用這種手段對付我們!
與此同時,美國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也在對尼克森說:毛澤東要向蘇美全面開戰!
基辛格說:雖然中國的核武不那麼精確,但核武大面積殺傷需要精確嗎?
面對基辛格的急促發問,尼克森目瞪口呆,啞口無言。
美國將軍們召開緊急會議,結論是毛澤東用兵無常,朝鮮戰場就是不打招呼突然爆發。
所以一旦中蘇開打,美軍西太平洋部隊及軍事基地很可能真的遭遇中國核武攻擊。
另外,如果中國全面大轉移,毛澤東很可能會向歐洲行動。不但蘇軍很難抵擋住中國全方位的軍事攻擊,整個歐洲也要受到衝擊,甚至禍及美國本土。
美將軍們最終得出結論:美國應立刻堅決站在中國一邊,幫助中國抑制蘇聯,也有利於讓毛澤東冷靜下來。
尼克森立即讓基辛格召見蘇聯大使表明美國態度:如果蘇聯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美國將毫不猶豫對蘇聯進行核報復!這個結果,令蘇聯大使當場傻了眼。
這就是第二招:圍魏救趙。
而此時,其實蘇聯的柯西金早已致電周總理要求緊急會面。
蘇聯在接到美國的警告之前就已經作出決定,堅決不與中國開戰,相反還要跟中國全面恢復友好談判。
當周總理拿著電文去毛主席住所,警衛員告知毛主席正在安心酣睡…
這個故事,不僅應講給中國人聽,也應該讓美國那些政治精英們聽聽。
中國的底限和膽略,光咱們自己明白不行,得那些昂撒和某太的野心家們也清楚才行。
只有美國的精英階層,認清中國的勇氣,中國才有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低估或誤判了中國的決心,反而有可能擦槍走火。
這也是人們懷念毛主席的原因,因為美國人清楚他是會來真的,是惹不得的,對其敬畏有加。
在那個美蘇爭霸的時代,能夠同時讓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膽戰心驚、主動求和的,全世界只此一人。
中國在歷史上曾多次身臨險境,但每次都被他們當中最勇敢的那些人保護地很好,從而屢次化險為夷,重新逆襲和崛起。
因為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文明。
第三個特質,是切合實際的先進指導思想,和強大的組織能力。
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鮮有能最終大成者,從陳勝吳廣到李自成洪秀全,皆受自身格局和環境眼光所局限,或功敗垂成或功虧一簣,無法獲得最終勝利。
真正布衣出身而成功的,或許只有劉邦和朱元璋,但即便是這二位,後期也是藉助了權貴的力量。
時代和自身的局限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找到突破性的指導思想綱領,即便偶然成功,也只是推翻一個舊王朝取而代之,再陷入新的歷史輪迴。
但毛澤東不同,從《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到《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在長期的考察和實踐當中,先是弄清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革命的首要問題。
從而得出了「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於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的結論。
然後,在此基礎上,用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共產主義」思想綱領,打造了統一價值觀,給出了一個關於未來的明確藍圖和願景。
當每個人都知道未來在哪裡、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也就明白了自己所奮鬥的意義,人一旦有了信仰,隊伍也就有了靈魂和強大的凝聚力。
除了統一思想,強大的組織能力也是獲取勝利的關鍵保障,其中,「把支部建在連上」,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
早在1927年,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進行三灣改編時,便首次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從而使軍隊黨的建設形成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四級黨的領導機關,這就在部隊建起嚴整的黨組織體系,為黨全面建設和掌握部隊提供了可靠組織保證。
「支部建在連上」,是我黨把馬克思的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能夠抓住普通黨員的一個最佳組織形式和機制。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中曾說: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個特質,是強大的逆商和超凡的毅力。
毛澤東的前半生曾多次喪失指揮權,被排擠到核心決策層之外,但他從不氣餒和自暴自棄,而是始終堅持鬥爭,一次又一次逆襲翻盤。
1931年11月,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者們,撤銷了毛澤東中共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和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書記職務,剝奪了他對黨的領導權。
1932年10月的寧都會議,又進一步撤銷了毛澤東的軍事領導職務,將其完全排斥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崗位之外。
此後,失去了毛澤東正確領導的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遭受重大損失,被迫長徵。
而在長徵初期,指揮者的消極避戰思想和錯誤指揮,又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變成了「一種驚慌失措的逃跑以及搬家式的行動」。
在突破四道封鎖線特別是湘江戰役後,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為3萬餘人。
此時,大家開始意識到博古、李德等所推行的「左」傾冒險主義的嚴重危害,最終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從長徵開始前到遵義會議 ,毛澤東被剝奪紅軍指揮權的時間長達兩年多。
順風順水的時候,誰都可以意氣風發,而一個人在逆境當中的鬥爭精神,才是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們身上的珍貴共性。
當年劉備敗走新野,不但損兵折將,連老婆孩子都丟了,可謂狼狽至極,但劉備怎麼說呢?
劉備說,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堅決跟曹賊鬥到底。
這就叫「英雄氣不滅」,只要一顆英雄之心不死,一口英雄之氣不滅,身邊的人就會受到鼓舞,繼續跟隨你奮力抵抗;而如果你自己先放棄了,那只會樹倒猢猻散,隊伍將迅速土崩瓦解。
毛澤東一生沉浮,數次起落,自始自終一顆英雄之心始終激昂,一口英雄之氣始終充沛。
從年輕時的「指點江山,激昂意氣」,到後來提出「問蒼茫大地,誰住沉浮?」的靈魂叩問,直至「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意氣風發,毛澤東始終具有強烈的自信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使命感。
正是有了這種與生俱來的自信和使命感,所以無論再大的困難當前,即便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他也能夠泰然自若,道一聲: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深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十分注重鍛鍊,爬山、遊泳,都是一把好手。早在1917年,毛澤東便在《新青年》上發表過《體育之研究》,論述體育運動的意義,以及體育同增強民族體質和保衛國家的關係。
當時的毛澤東,發出了「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的警示,和「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呼籲。
在北平寄住恩師楊昌濟家裡時,年輕的毛澤東便堅持冬天早起晨練,晚年更是以73歲高齡,在長江當中暢遊了足足1小時05分鐘。
毛澤東成為了後來橫遊長江運動的引領者,1956年,63歲的毛澤東第一次在武漢橫渡長江;之後4年內,他又3次橫渡長江,並寫下著名詩詞《水調歌頭·遊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抗美援朝時,毛主席原本希望粟裕掛帥出徵,但粟裕以往經常幾天幾夜不睡覺指揮作戰,身體過度透支,得了美尼爾氏症候群,最終未能成行。
革命是身體的本錢,這是至理名言,如今的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有了充足的物質精神生活,反而忽視了鍛鍊身體,經常熬夜、沉迷於各種手機APP當中,這一點,是需要反思和警醒的。
第六個特質,是重視教育,不斷自我進化,終身學習。
毛澤東一生手不釋卷,不但自己「活到老,學到老」,還非常重視隊伍的教育工作。
早在井岡山時期,紅四軍就設有教導隊,毛澤東和朱德分工合作,毛澤東講中國歷史和外國侵華史、組織群眾的方法和革命理論,朱德講軍事技術和帶兵經驗。
通過教學,使紅軍幹部對世界和國內形勢能有清晰認識,並掌握基本的軍事理論和技能,再結合戰鬥實踐,從而迅速成長。
即便在艱苦的長徵途中,中央紅軍都有負責培訓的幹部團,到陝北之後,更是設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和抗日軍政大學等學校。
在陝北期間,紅軍每個連隊裡都有一個列寧室,裡面有各種書籍和報刊資料,戰士們每天上午訓練、下午學習,還有唱歌、籃球賽等娛樂和聚會活動。
毛澤東打造的,是一隻有信仰、有組織,同時還有素質、有文化的隊伍。
這樣的一隻全方位進步而又不失快樂氛圍的隊伍,其凝聚力和戰鬥力怎麼可能不強悍?
到解放戰爭時期,曾一度出現過國民黨投降過來的俘虜,經過短短幾天的思想改造,就迅速加入解放軍參戰的神奇現象。
這種奇蹟的深層原因,就是極為出色的教育工作的力量。
第七個特質,是艱苦樸素,自力更生。
新中國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剛建國就跟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率領的17國聯軍打了三年仗。
當時中國太苦太窮,但毛澤東使中國在二十多年裡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工業化道路,成為了世界主要工業強國。
1959年10月1日赫魯雪夫訪華,當中國政府向他提出希望提供核潛艇研製技術支持時,赫魯雪夫傲慢地回應:核潛艇技術複雜,花錢又非常多,你們中國是搞不出來的。
毛澤東聽後憤怒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等到毛澤東去世時,核潛艇、原子彈、噴氣式飛機、人造衛星樣樣俱全,西方有的中國幾乎都有了。
毛澤東,給新中國留下了極其豐厚的家底,這些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成為後來者繼續向前、衝擊世界之巔的最大依仗。
此外,在國家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始終把加強黨的建設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
早在1949年3月的西柏坡會議上,毛澤東就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他說「我們共產黨人,絕不能當第二個李自成。」
李自成為什麼失敗了?
1644年,當李自成打著「軍田免糧」的旗號進京時,早已對腐朽的大明王朝失去信心的百姓們對其是擁戴有加的。
可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一進入京城就迅速的腐化墮落,燒殺搶掠錢財美女,最終,李自成兵敗,在百姓的咒罵中倉皇撤出北京,大順王朝只持續42天就宣告結束。
太平天國亦是如此,強勢崛起,迅速墮落,轟然頹塌,退出歷史舞臺。
毛澤東深知腐敗的破壞力,終其一生對其都是零容忍態度。
他率先垂範,身體力行,最具奉獻精神。
他先後有六位至親,為革命事業奉獻了寶貴的生命,包括他的弟弟、妹妹、妻子、兒子。
愛妻楊開慧英勇就義時,他把傷痛埋在心裡,直到很多年以後,才在答李淑一的信裡真情流露,寫下了那首懷念之作《蝶戀花》: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朝鮮戰場上,毛岸英為國捐軀,得知消息後,他沉默了很久,最後嗓音沙啞地說:戰爭總要有傷亡,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從此中國人民真正在世界上站起來了。
2009年,溫總理在平壤憑弔志願軍戰士時,對著毛岸英的塑像說:岸英同志,我代表祖國人民來看望你。祖國現在強大了,人民幸福了。你安息吧。
毛澤東一生清廉,艱苦樸素,既嚴於律己,對身邊的人也嚴格要求。
親友託他找工作,他一概拒絕;女兒上學,他不準用公車接送;收到禮品,他吩咐一律交公。
在對待貪贓枉法和整治腐敗等問題上,更是霹靂手段,絕不心軟。
在陝北時期,無論是自少年時代便參加紅軍、跟隨毛澤東經歷了井岡山的鬥爭和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老井岡山」黃克功,還是身上90多處戰爭傷疤的功臣肖玉壁,當觸犯法紀或貪汙之時,毛澤東縱心有不忍,但毅然揮淚斬馬謖。
建國後,劉青山和張子善利用職權貪腐東窗事發,在公審大會召開之前,曾有高級幹部考慮到劉、張兩人在戰爭年代有功勞,向毛澤東說情。
毛澤東說,正因為他們兩人的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大,所以才下決心處決他們;只有處決他們,才能挽救更多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幹部。
最終,劉青山、張子善被處死。
毛澤東說:治國就是治吏。
他的高風亮節和霹靂手段,強烈感召和警醒著廣大黨員,打造出了有高度凝聚力和自律性的幹部隊伍。
第八個特質,是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對天下蒼生的大愛。
作為人民領袖,毛澤東深愛著腳下這片土地,無論是在橘子洲頭獨立寒秋,「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還是在千裡冰封的北國,「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字裡行間,都是他對這片熱土濃烈的感情,所謂「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他愛江山,更愛人民,所以才能喊出那句流芳千古的名言:人民萬歲。
毛澤東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偉岸豪邁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
從「恰同學少年」時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用自己的人生,踐行了「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理想,給了自己所提問的「蒼茫大地,誰住沉浮?」一個完美的答案。
這答案就是:人民。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在《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裡,毛澤東寫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前幾天,趕在毛澤東誕辰127周年之前,嫦娥五號從月球上為祖國帶回了寶貴的月壤,真正實現了「可上九天攬月」,這份完美的生日禮物,是對毛主席最好的告慰。
今天,是毛澤東誕辰127周年紀念日。
全文到此為止,如果喜歡,請點下「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