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定國歌時毛澤東等為何主張留下這句...

2021-01-10 上觀

國歌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三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正式施行,從立法層面確認了國歌的莊嚴地位。

今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奏響了氣吞山河的愛國主義壯歌。」國歌正是這愛國主義壯歌中的最強音,它誕生於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歌詞雖然僅有短短的7行84個字,卻記載了中華民族由衰亡走向振興的壯闊歷程,濃縮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崇尚奮鬥的精神基因,既唱出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心聲,也代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聲音。從國歌歌詞當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強烈的震撼和巨大的鼓舞,更能獲得強大的理想支撐和精神啟迪。

唱出使命在肩、眾志成城的擔當精神

國歌唱出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使命在肩、眾志成城的擔當精神。「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國歌歌詞從一開始就號召每一個中國人都要聯合起來,凝聚成最強大的力量,打破奴役的枷鎖,爭取個人的幸福自由,謀求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強烈的擔當精神。

擔當精神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優秀精神品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的是治水安民、拯救蒼生的擔當;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體現的是胸懷天下、心繫家國的擔當;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的是事不避難、為國請命的擔當。而國歌上述這段歌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敢於擔當、勇於擔當的精神品質的高度凝練。

擔當精神是歷史的、具體的,在實踐發展中不斷豐富內涵,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時代要求。進入新時代,弘揚國歌中使命在肩、眾志成城的擔當精神,就是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敢於直面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新挑戰,敢於攻克前進道路上新的「婁山關」「臘子口」,特別是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體現更大擔當、作出更大貢獻。

唱出治不忘亂、安不忘危的憂患精神

國歌唱出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治不忘亂、安不忘危的憂患精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國歌中的這段歌詞,最能撥動中國人那根有關「國家存亡」的脆弱神經,也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幾千年來飽經患難所形成的憂患精神。

從《周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深刻哲理,到歐陽修「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深沉感慨;從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千年古訓,到漢樂府「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人生警言,無不展示著中華民族深沉的憂患精神,也最能體現國歌上述這段歌詞所表達的精神內涵。也正因為如此,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國政協籌備委員會在討論選定國歌時, 有代表提出,新中國即將成立,不應當再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毛澤東、周恩來最後主張要居安思危、留下原詞,這既是對近代以來中國經歷的一段屈辱歲月的深刻反思,也是對未來中國發展面臨的可預期或不可預期的諸多挑戰的理性判斷。

進入新時代,弘揚國歌中治不忘亂、安不忘危憂患精神,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底線思維,針對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保持戰略定力,善於轉危為機,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成功應對「四大考驗」,有效化解「四大風險」。

唱出百折不撓、砥礪奮進的鬥爭精神

國歌唱出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砥礪奮進的鬥爭精神。「起來!起來!起來!」國歌歌詞中連續用了三個「起來」,不僅鏗鏘有力、節奏鮮明,更是內涵豐富、意蘊深刻,充分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取得的偉大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進步都是靠鬥爭拼出來、幹出來、闖出來的。

雖然國歌創作於抗戰時期,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依然具有豐富內涵。放在較長的歷史背景下,可以這樣來理解三個「起來」。第一個「起來」,可以理解為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第二個「起來」,可以理解為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第三個「起來」,可以理解為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進入新時代,弘揚國歌中百折不撓、砥礪奮進的鬥爭精神,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牢牢把握正確鬥爭方向,敢於迎難而上、動真碰硬,善於攻堅克難、善作善成,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紮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做到在各種重大鬥爭考驗面前「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

唱出英勇無畏、捨生取義的奉獻精神

國歌唱出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英勇無畏、捨生取義的奉獻精神。「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國歌最後這段歌詞,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奉獻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有人以身許國、奉獻鮮血和生命;在和平建設年代,有人任勞任怨、奉獻辛勞和汗水;改革開放以來,有人淡泊名利、奉獻青春和實幹。在這次新冠疫情面前,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為甲,奮鬥在抗疫第一線,以生命踐行使命,代表人物有「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可以說,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世世代代自強不息的寶貴財富,更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向新階段的力量源泉。

進入新時代,弘揚國歌中英勇無畏、捨生取義的奉獻精神,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我們這代人的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強調,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國歌中蘊含的擔當精神、憂患精神、鬥爭精神、奉獻精神與偉大抗戰精神、偉大抗疫精神一樣,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闡釋,必將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也必將成為響徹祖國大地的最強音。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楊浦區委黨校副教授)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相關焦點

  •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歌詞現在尤其沒有過時!
    西曆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主持召集關於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問題的協商座談會。在討論國歌問題時,畫家徐悲鴻提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新中國的國歌,得到許多參會代表的支持,但也有一些代表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新中國即將成立了,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屹立在世界東方,而這首歌當中還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樣的句子,似乎有點過時了。一時間,代表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下。
  • 國歌中的「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不是已經過時呢
    再過幾天,就是國慶節了,我們將迎來建國71周年,在舉國歡慶的日子裡,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每當震撼人心的《國歌》響起時,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鏗鏘有力的《國歌》不正是中華民族發自肺腑的吼聲嗎?不正是吹響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號角嗎?從這個角度看,無論何時何地,《國歌》都不會過時,永遠能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 《義勇軍進行曲》如何成為中華民族最強音?
    在創作這個電影本子時,田漢正因「抗日反政府」罪名遭到國民黨特務的追捕,過著逃亡的生活。然而,嚴峻的形勢非但沒有消弭田漢的革命鬥志,反而激起了他更加高漲的革命激情。在創作中,他的情緒一直處於亢奮狀態。這種亢奮終於在1935年2月19日化成了一首日後聞名世界的歌詞:「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血肉來築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了,每一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 國歌之「變」:1978年國歌歌詞曾被修改,你聽過嗎?
    《義勇軍進行曲》為何能成為「代」國歌 這時,曾留學法國、對《馬賽曲》有深刻印象的畫家徐悲鴻提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怎麼樣?」這個提議立即得到許多政協委員的贊同。 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豐澤園頤年堂會議室召集協商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座談會。當匯報到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提議時,周恩來當即表示支持這一方案。他說,這支歌曲很雄壯,很豪邁,有革命氣慨,而且節奏鮮明,適合演奏。
  • 中國國歌歌詞從廢止、取代到恢復的曲折歷程,你了解嗎?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盡人皆知,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它已深深地銘記在億萬中國人民的心中。
  • 《義勇軍進行曲》這樣成為國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很多大咖聚集在北京,要從1000多首作品裡選出一首作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國歌。當時,從國歌歌詞的徵集啟事發出到最後選定的時間是71天,最終當選的是《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是田漢,曲作者是聶耳,原來是電影《風雲兒女》的插曲。
  • 1978年修改的「國歌」還有多少人記得?與如今的國歌有何不同?
    另外,不只是中國軍人唱這首歌,這首歌更是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傳播到蘇聯、法國等國家,深受各國歡迎。舉例來說,在1940年,一位黑人歌手在美國演唱了這首歌,並將其定義為中國的革命歌曲,這首歌在美國也被廣泛傳播。隨著這首歌聲名鵲起,不久又進入了新中國時期,當時我國未能按計劃選出國歌,便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一首代國歌。
  • 巾幗心向黨 奮進新時代|愛國 請唱好國歌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這首《義勇軍進行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會歌唱的歌曲,它體現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蘊含著來自歷史迴響的鬥爭精神、團結精神、進取精神和偉大民族復興的現實呼喚。昔日,民族興亡,匹夫有責;如今,偉大復興,你我責無旁貸。
  • 「國歌」是怎樣誕生的?為何會有2個版本?1978版國歌,你知道嗎
    文史君本來沒有計劃寫這篇文章。因為說起國歌,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但是文史君在偶然看到了一個短視頻,有了寫這樣一篇文章的念頭來。視頻中,有策劃者在大街上,臨時採訪了很多路人(以年輕人居多),問他們知道國歌的全稱叫什麼?
  • 1978年國歌被改詞:「萬眾一心」變「千秋萬代」
    本文來源:《老年生活報》2013年3月20日第12版,作者:佚名,原題:《1978年國歌為何被改詞》  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召開的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把自「文革」以來已經實際上廢止了10多年的國歌歌詞正式廢除
  • 我國歷史上有過7首國歌,除《義勇軍進行曲》外,其餘是哪6首?
    當時的中國人毫無國歌意識,完全不知國歌為何物。在此情況下派出特使大臣李鴻章出使一些歐洲國家(當時的歐洲國家都有國歌),在國外舉行的歡迎儀式上,因大清國沒有國歌,顯得非常尷尬。 李鴻章便讓隨從人員用一首古曲,選用了唐朝詩人王建的七言絕句作為歌詞,當成了臨時的國歌使用。後來這首歌被稱為《李中堂樂》。
  • 《義勇軍進行曲》因何能成為我國的國歌?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不僅侵佔了我國的東北,還繼續向內地擴張,華北告急,中華民族到了危險的時刻。1935年,田漢同志被捕入獄,留下了他為「電通公司」決定開拍的電影《風雲兒女》的電影故事。這個電影故事被著名的劇作家夏衍寫成了電影劇本。
  • 我國歷史上有過7首國歌,除《義勇軍進行曲》外其餘是哪6首
    我國最早的國歌最早的一首國歌,產生於1896年,清朝光緒二十二年。當時的中國人毫無國歌意識,完全不知國歌為何物。由於當時的清政府完全意識不到國歌的重要性,所以李鴻章回國後,他定下的這首國歌並未被清政府正式使用。但這是我國最早的國歌記錄。
  • 毛澤東,中華民族精神之魂
    中國人信仰自己的祖先,因為我們充滿智慧的先祖,給後世留下了最強大的精神特質和生存智慧,這是華夏文明長盛不衰的根源之所在。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當中,提出過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認為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只有三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政治和社會結構的大變革,即: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統一中國,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田漢的最後一詞,聶耳的最後一曲
    「國慶節」,全國人民最樸素的慶祝方式:看升旗,唱國歌。 眾所周知,《義勇軍進行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但是你知道這是詞作家田漢的最後一首歌詞、曲作家聶耳的最後一首譜曲嗎?
  • 華夏兒女應該知道國歌的誕生——我看《故事裡的中國國歌》
    了解更多的國歌產生背後的故事,確實來之不易,在未來的日子裡,會更加愛護我們的國歌和我們偉大的國家。故事裡的中國首先邀請了電影《國歌》的導演,講述了電影《國歌》的誕生。又請田漢和聶耳的親人講述這兩位詞曲作者有關國歌產生背後不被人知道的事情,以及詞曲產生的過程。
  • 《東方紅》| 《國歌》背後的故事!(下)
    不久,這首歌便隨著《風雲兒女》在全國的播映而響徹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然而,就在電影《風雲兒女》放映之時,1935年7月17日,從日本傳來一個噩耗:聶耳在日本藤澤遊泳時不幸溺水身亡。《義勇軍進行曲》成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作曲家生命中的絕響。
  • 新中國這樣走來--《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歌譜的啟事》
    關於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草案)。這是一份在1949年7月9日、10日,先後經周恩來、毛澤東親筆修改審定的文件。截至八月二十日,共收到國旗設計稿1920件、設計圖案2992幅;國徽設計稿112件、圖案900幅;國歌632件、歌詞694首。這各具特色的一幅幅圖案,一首首歌詞歌曲,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期盼祖國獨立、統一、富強的美好願望,和為新中國誕生傾注的極大熱情。
  • 國歌是這樣誕生的:七十年曆程話國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從她的創作到正式寫入憲法,屈指數來,可謂經歷了整整70年的艱辛歷程。1934年,在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以及河北、內蒙古大部分領土的日本侵略者,又氣焰囂張虎視眈眈地圖謀吞噬整個中國。會議要求,開幕式上,所有國家代表團必須演奏或演唱自己國家的國歌進入會場。當時新中國還未成立,尚無國歌。中國代表團經過反覆研究,決定演唱《義勇軍進行曲》。只不過在經過認真討論後將「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改成了「中華民族到了大翻身的時候」。開幕那天,當中國的代表們高唱著這首歌邁著整齊的步伐進入會場時,全場立刻爆發了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