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被殺,其子隋恭帝頒布了一篇詔書,隋朝就此畫上句號。
這篇詔書,究竟寫了什麼?
大概意思是:隋朝國運不昌,民生凋敝,唐王李淵東徵西戰,拯救萬民,他當皇帝,就是天意。
也就是說要禪位給李淵。
李淵 畫像
這封詔書寫得冠冕堂皇,看起來好像是禪讓,實際上恐怕是篡位。然而,史官也是吃皇糧的,自然不敢名目張膽地寫明篡位這種大逆不道之事,因此,只得寫成禪讓制,這樣一來,皇帝在面子上才過得去。
為什麼篡位的可能性更大呢?
因為如果李淵是真心忠於隋朝,他會像諸葛亮輔佐劉禪那樣,像周公輔佐成王那樣,輔佐隋恭帝楊侑,而不是自己當皇帝。退一步講,如果他真的不想當皇帝,難道還有人會拿刀架在脖子上逼他嗎?而且,哪個朝代沒有幾個賢士能人呢,難道都無可奈何當皇帝了?
雖然,李淵是篡位登基的可能性更大,但是,隋朝末年確實政局混亂,民不聊生。他的上位,反映了封建帝制下的君主權力,並非無限大,如果君主失德,照樣會有新的勢力取代他。這給了後世的君王以警醒,自己如果不勵精圖治,很可能就會被人取而代之。因此,李淵的篡位行為,在某些方面還是有一定的正面意義的。
當然,能夠成功逼宮,使得幼主讓位,也非易事。
《資治通鑑》中說:「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說的是李淵能夠取得天下,都是李世民的功勞。這種說法有待商榷。否則,隋恭帝就該禪位給李世民,而不是李淵了。
此外,李淵在擔任太原留守的時候,對李世民說:「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為集耳。」試問,這是一個被兒子裹挾著反隋的人,能夠說出的話嗎?
因此,李淵才是反隋建唐的主要領導者。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
01 出身貴族,贏在起跑線
李淵是貴族出身。
他的祖父是李虎,他的外祖父是獨孤信,此二人皆位列西魏「八大柱國」。
西魏時期的「柱國」一職,可以說是相當了不得。「柱國」的全稱是「柱國大將軍」,為西魏時期最高官職,位於丞相之上。西魏的「八大柱國」基本掌控了全部兵權。
他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姐,也就是說,李淵和隋文帝之間是表兄弟的關係。
他的嶽母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公主,嶽父竇毅是北周時的上柱國,妻子竇氏從小就被養於北周皇宮。
李淵7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不可能為他的婚姻大事操心,那麼他是如何娶到竇氏的呢?
原來,當初竇毅為了替女兒挑選一個好丈夫,就在門屏上畫了兩隻孔雀,會給每個求婚者發兩支箭,只有射中了孔雀的眼睛,才有資格求婚。在數十個求婚者中,只有李淵連發兩箭,分別射中了孔雀的兩隻眼睛。竇毅大悅,將女兒許配給了李淵。
竇氏不僅跟李淵生育了李建成、李世民等子女,而且還為他提供了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政治意見。唐朝成立後,竇氏被追封為太穆皇后。
由此可見,李淵武藝超群,哪怕他日後不當皇帝,也仍然是人中龍鳳。
俗話說,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李淵的牛逼,也許來自於不為人知的苦逼吧!寒來暑往,春去秋來,不知道有多少次,他練武直到精疲力竭,卻仍在心裡對自己說,再堅持一下。
畢竟,貴族子弟那麼多,自己如果不努力奔跑,說不定哪一天就被淘汰出局。
無論如何,貴族的身份也讓他耳濡目染了許多權謀鬥爭,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算是創業之前的一段重要實習經歷吧。
02 善於領導,成為起兵組織者
首先,李淵十分善於收買人心。據相關史料記載,李淵「所經之處,示以寬仁,賢智歸心,有如影響」。
比如說他創業過程中的兩個重臣,裴寂和劉文靜,就是他在晉陽結交的。
李淵做太原留守的時候,跟裴寂交往甚密,關係匪淺,經常一起宴飲聊天,切磋棋藝。當然,這只是為了掩人耳目,實際上應該是在悄悄商議反隋之事。果不其然,後來李淵起兵的時候,裴寂捐出了大量的物資,作為支撐。
劉文靜也是官宦世家出身,卻因與李密的姻親關係入獄,胸懷抱負卻無法施展。監獄之中,李淵之子李世民與他交談一番之後,劉文靜大為認同,表示願意加入李淵的反隋集團。隨後,他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替李淵分析了晉陽的局勢,建議他在晉陽起兵。
創業初期,一個團隊的核心骨幹十分重要。而李淵的團隊組建十分成功,據相關統計顯示,太原元謀功臣中,太原當地官員佔了一大半。要知道,古代地方官員手中的權力是不可小覷的,而且他們多年經營,對當地的形勢也是了如指掌,於起義大有裨益。
李淵善於收買人心這一特點,不僅體現在他上位之前,而且還體現在他上位之後。
他登基之後,改義寧二年為武德元年,大赦天下,人民紛紛感恩戴德。是啊,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老百姓哪還管得了他是不是篡位呢,能讓自己過上好日子的皇帝,就是好皇帝。當然,這也怪不得百姓,畢竟「倉稟實而知禮節」。
大丈夫能屈能伸,為成大業,李淵不惜克服心理上的不適,暫時向突厥稱臣。
當時,突厥與隋朝水火不容,李淵深知這一點,便寫信給突厥的可汗,表示聯合之心,反隋勝利之後願意給突厥好處。可汗同意了,但前提是李淵向突厥稱臣。對於心高氣傲的李淵來說,這簡直就是恥辱。然而,大局為重,在經歷複雜的思想鬥爭後,李淵答應了。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後來突厥可汗出兵用來幫助李淵反隋,讓他能夠全力南下。
盧梭說過:「成功的秘訣,在永不改變既定的目的。」
人生路上,我們總是會面臨許多取捨,只有思想清晰,目標明確的人,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離成功更近一步。
李世民 影視形象
而李淵,則有著清晰的目標。他對自己的兒子,當時的秦王李世民說:「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雖然聽起來有點玄乎,但是也表明了自己反隋的決心,並且將這股力量傳遞給身邊人,這樣一來,整個團隊才能齊心協力。
如果領導都不知道戰略目標,屬下又該從何處努力呢?幸好,在制定目標方面,李淵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
在寬容待人、禮賢下士方面,李淵也做得很不錯。
不過這一點也沒什麼好說的,剛剛創業的時候都這樣,畢竟自己還沒有大權在握,還用得上這些人。
而且當時,李淵跟裴寂、劉文靜等人的政治目標和利益目標都一致,很容易就團結在一起。
李淵登基後,形勢變了,則大家的目標和利益會發生衝突,也更容易產生矛盾。比如說,劉文靜就因為對自己所得不滿,產生抱怨,被李淵殺了。
03 帶軍有方,成功直取長安
跟政治謀略一樣重要的,是軍事能力。畢竟,古代的江山,大都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
616年,李淵與突厥有過一戰。當時,他的兵力不足五千,遠遠少於突厥,卻仍然通過自己的智謀取得了勝利。
617年,突厥再次派出幾萬騎兵攻打太原,形勢危急,李淵臨危不懼,使了一招空城計,不費一兵一卒,便讓突厥退兵。
這兩次戰爭,讓突厥對李淵刮目相看,深感佩服,為前文提到的聯合突厥打下了良好基礎,畢竟弱國無外交。同時,也更加證明了「李淵全靠兒子」的說法是無稽之談。李淵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智武雙全的政治家、軍事家。
在經過了多方面的考察跟權衡之後,李淵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將晉陽定為自己反隋的基地。
617年,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淵在晉陽舉行了誓師大會,歷數隋煬帝的暴行,充分調動起了士兵的高昂情緒。誓詞有云:「義無坐觀綴旒之絕,不舉勤王之師。苟利社稷,專之可也。廢昏立明,敢遵故實。今便興甲晉陽,奉尊待邸,掃定鹹雒,集寧宇縣。」
此次公開宣傳十分成功,李淵軍隊從晉陽到長安,一路上受到了各個階層的擁護,勢如破竹。
遇到的稍微棘手的戰鬥,也就是到霍邑的時候,遭逢隋將宋老生的頑強反抗而已。宋老生有勇無謀,李淵就自己帶兵埋伏,讓李世民帶著少量騎兵去城下辱罵宋老生。宋老生果然中了激將法,怒而出城,慘遭埋伏。最終,李淵成功攻下霍邑。
到達長安之後,李淵沒有急於稱帝,而是擁楊侑為新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第二年,楊廣被宇文化及殺死,楊侑禪位給李淵,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李淵登基後的第九年,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李淵成為了太上皇。
是啊,無論什麼樣的風雲人物,終歸是會有老去的一天。但是好歹,他曾經有過常人望塵莫及的輝煌。不能因為被兒子逼迫退位,就抹殺了他的一切功績。
以後,當我們再聽到「那個誰,沒啥了不起,還不是靠他爸/媽/舅/伯……」之類的話,一定要持懷疑精神,不可輕信。畢竟,沒有多少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厲害之人必有過人之處。
而我們,也不要想著靠誰carry就能躺贏,長遠來看,我們能夠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