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請關注 西安城記
發現身邊這座城
前言 | Preface
從「北京八分鐘」、北京奧運會到G20杭州峰會……這些接近滿分的答卷,讓張藝謀幾近「封神」。
國慶70周年聯歡晚會,讓大家再次認識張藝謀的才華。在如何讓中國美哭全世界這個選題上,沒有誰能超越「國師」的水平,作為一個既有天賦又有勤奮的藝術家,張藝謀打造這種恢宏華麗的視覺盛宴,從未失手。這次,張藝謀再次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沒有一位專業演員,沒有一位歌星,全部由群演完成。
一幅幅流動的發光畫卷,令觀眾嘆為觀止,更是被網友驚呼:
「一個能讓14億甲方滿意的乙方。 」多年前,作家方希為完成《張藝謀的作業》這本書,為老謀子做了一個名為RtCatch的心理測評。這是歐美一家研發機構,在採集了兩千萬份樣本後,設計出的權威測試系統。這個測試,將人分為老虎、孔雀、貓頭鷹、考拉等類型,每個類型各有含義。比如,貓頭鷹性格的人,講求程序正義,長於實踐;考拉則恐懼挑戰,隨遇而安。
張藝謀幾分鐘就做完了測評,為保密,方希給他起了個化名,送到專業公司評估。測評專家聲稱,他們從未見過這種類型的人,互為矛盾的性格要素,卻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例如,測評顯示,張藝謀抗壓能力極強,成就感卻極低。由於是化名,專家們非常好奇。他們認為,此人要麼是某領域有極大成就者,要麼是某個隱姓埋名的大毒梟。
張藝謀的複雜,由此可見一斑。韓國平昌冬奧會的閉幕式上,張藝謀接到一個命題作文——《北京8分鐘》,要求是要有新的創意,也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不能總停留在歷史中,要展現中國新的面貌……其實,14 年前的雅典奧運會上,張藝謀就接到了同樣的命題。很多人還記得:城門打開的那一剎那、陣陣中國韻味的鼓點、二胡姑娘們拉奏的茉莉花……這八分鐘,讓世界看到另一種東方神韻。不過14年後的今天,已為世界大國的中國已經更新、更現代、更全球化,無形中給張藝謀了不小的壓力。繼十年前的北京奧運會後,這是他第二次執導「北京八分鐘」。無疑,又給中國人長了臉。
著名主持人吳小莉曾說過一句經典語錄:大事發生,我存在!以表達新聞人的職業素養,這句話用在張藝謀身上也非常適合。為什麼是張藝謀?為什麼每次都是張藝謀?這是太多人都有過的疑問。
諾大的中國,有無數優秀的導演,但中國只有一個張藝謀。張藝謀創造過很多個「第一」,他是第一位獲得三大國際電影節首獎的中國導演,也是第一位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中國導演 ,還是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執導奧運會開幕式的中國導演……這位串聯起「中國」和「第一」的導演,到底身上有著太多的「深不可測」。作為出生於1950年的「老陝」,張藝謀可以說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一切時代變化。也可以說,
他就是中國社會的縮影和見證:無論波瀾壯闊,還是暗礁湧動,在他身上都能看到的時代和時代之間的變化。從青春期那個沉默自卑的西安後生,到為國人揚眉世界影壇的電影大師,從拍攝《英雄》導演《印象》系列實景演出,在商業領域無往而不勝的商業大亨,到拍攝《祝福中國》獻禮政府,執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成為國家意識形態闡釋者…...幾十年間,張藝謀的人生軌跡比他在大銀幕上所構建的影像更加「瑰麗迷人」,
他甚至構成了一首關於個人奮鬥與時代變換相激蕩的敘事詩。從早年間文化圈批判他刻意迎合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後殖民主義想像到和女神鞏俐熱戀,與結髮妻子離婚,再到《滿城盡帶黃金甲》推出後全社會的批判浪潮……幾十年間,爭議從來都與張藝謀並行。張藝謀或許不是中國電影界最好的導演,但卻是最受爭議的導演。
面對爭議,沉默是張藝謀一以貫之的態度。與其說張藝謀的沉默是息事寧人的無奈示弱,不如說他的沉默是一種自我無比強大後對世俗爭議的不屑一顧,是對自己價值判斷與行為方式的倔強堅持。
2005年接受《新周刊》採訪時,張藝謀曾以夫子自況:「我從來不太在意某一種評價……你不能根據某一種說法去修正、檢討自己,人家一說你不好立刻作檢討,或是一說好立刻就範進中舉,得意忘形,都說明你不夠自信。」實際上,
「沉默-對外在環境的頑強承受-抗爭-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構成了張藝謀實現自己崛起的性格特質,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張藝謀艱難困苦的少年時光和青年歲月。張藝謀的父輩出身軍人家庭。其大伯畢業於黃埔第九期,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高職位是軍參謀長,後來隨蔣介石去了臺灣;二伯畢業於黃埔軍校漢中分校,解放前夕想要率部投向共產黨被國民黨特務殺害;其父張秉鈞沉默寡言,曾經擁有國民黨軍籍,當過國民黨的軍需官……
解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張藝謀一家背負著「與臺灣保持關係」、「反革命」的罪過,一張關於所謂「家庭成分」的證詞,在張藝謀的檔案中封存近二十多年……多年以後,張藝謀如此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我實際上是被人從門縫兒裡看著長大的。從小心理和性格就壓抑、扭曲,即使現在,家庭問題平了反,我個人的路走得比較順了,但仍舊活得很累。有時也想試著鬆弛一下,但舒展之態幾十年久違,怕是一時半會兒找不回來。」1968年,張藝謀前往陝西乾縣,插隊三年。陳凱歌在《秦人張藝謀》中如此刻畫張藝謀的插隊歲月:「三年間,無非春種秋耘,夏收冬藏,閒時便去修水利,幾十個人住一孔窯,一幹就是百十天。就在這種傳了幾千年的耕作活動中,他見到了為活著而勞動的農民,他也嘗到了窮的滋味。一次,他跟我說起夏日裡割麥的麥客,一頓吃得下幾斤麵條,撐得打滾兒了,就用擀麵杖擀自己的肚子。洩過以後,下一頓又再吃下幾斤」,也是在這樣的歲月中,張藝謀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肖華結婚。
張藝謀和肖華的愛情,萌芽於兩人在西安三十中讀書的歲月,成熟於下鄉的艱難困苦中。據《張藝謀傳》記載,在下鄉的歲月中,肖華一直幫張藝謀洗衣服。在一次洗衣服的過程中,肖華發現張藝謀的襪子布滿了補丁,隨後特地買了一雙男式尼龍絲襪送給張藝謀。那天晚上,張藝謀將她叫出來,兩人靠在牆邊,好一刻沒有說話。等了半天,張藝謀終於開口:「襪子可真光滑,穿著真舒服」……陳凱歌曾為秦人張藝謀的「用情專一」,而感慨不已。插隊結束後,張藝謀憑藉籃球技藝進入鹹陽第八棉紡織廠。在陝棉八廠期間,張藝謀在美術與攝影方面的才華開始展露,張藝謀在陝棉八廠的朋友雷佩雲這樣回憶,「張藝謀的才能在八廠很有名氣。有一次辦單位牆報,他設計的報頭『秦始皇』曾轟動了全廠。他畫了一幅秦始皇頭像,然後用火把畫烤黃,再把畫角燒得缺一塊少一塊的,看起來畫就像是從什麼墓地裡挖出來的一樣。所以,以後廠裡人一提起張藝謀就會想起他的這張報頭畫。以至於他被我們稱作是『鬼才』」。與此同時,張藝謀痴迷於攝影,他的不少作品發表在《中國攝影》雜誌上,獲得業內人士的關注。高考恢復後,在肖華姐夫王滌寰以及時任文化部秘書長的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的幫助下,張藝謀以嚴重超齡的身份(當時的張藝謀已經年屆28,超出最大年齡限制6歲)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進入北影,嚴重的超齡與多年嚴酷勞動所留下的痕跡以及憑藉「關係」進入學校的嫌疑讓大學時代的張藝謀依舊沉默。陳凱歌回憶他,「他在學校中沒什麼動靜,我們至多在球場上做做對手,學生們要自己組織個舞會什麼的,永遠找不到他……」,1982年畢業後,張藝謀被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五年之後,張藝謀憑藉《黃土地》(攝影作品)、《紅高粱》(導演兼攝影)一躍而進入中國電影殿堂中心位置,並一發不可收拾。直到今天,張藝謀在片場的「工作狂」勁兒在中國電影圈中人盡皆知,而早在拍攝《黃土地》時,他的工作作風就已形成。在《黃土地》的拍攝過程中,有一場戲需要選擇一個山坡景地,要求是坡上有一棵孤零零的杜梨樹,樹下有白色的小路,蜿蜒向上。此景遍尋無著,無奈之下,張藝謀黑著臉要求並指揮攝製組全體人員在荒草叢生的山坡上用四個小時時間生生踩出一條路來……據陳凱歌回憶,拍攝《黃土地》時的張藝謀「衣著簡單,除單衣褲外,拍戲兩月,就穿一雙膠鞋,又不穿襪子。一脫鞋,非讓人窒息才罷。不得已,那鞋每晚提入浴室放置,次日清晨取出仍臭不可聞……」
《紅高粱》幕後:鞏俐、莫言、姜文和張藝謀◎NEWS《黃土地》之後,張藝謀的雄心早已遠非攝影足以容納,在沉默中壓抑自己雄心與才情幾十年的張藝謀需要駕馭整個劇組,將自己意志投射至大銀幕上。之後不久,他用《紅高粱》點燃了整個世界。1988年2月23日,柏林電影節,《紅高粱》一炮走紅。當時柏林自由電臺發表影評說:「拍攝《末代皇帝》的貝爾託魯齊,也要向張藝謀請教」 。投票時,11個國際評委一致將選票投給了《紅高粱》,中國影片第一次奪得金熊獎,刷新了中國電影此前從未獲得過國際大獎的紀錄。
一夜之間,大街小巷全都唱起了「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當張藝謀憑藉《黃土地》、《紅高粱》聲名鵲起之時,他和肖華的感情也走向了終點。1987年10月17日,張藝謀完成《紅高粱》的拍攝回到家中。23日,一封從張藝謀衣服中找到的信件如晴空霹靂般將肖華擊倒。
信的開頭是:「你走了,把我的心也帶走了」,署名鞏俐。多年以後,鞏俐在信中的一些隻言片語依然可以讓肖華痛徹心扉,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鞏俐在信中說:「我想結婚,我希望能得到答覆,我期望上天賜給我幸福」,「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你賴在我懷裡的樣子可愛極了」。1988年2月,張藝謀和肖華的感情宣告破產。據《張藝謀傳》記載,張藝謀如此作別肖華:「我的感情已經回不來了,我想和她在一起,過另外一種生活。別人愛說什麼讓他們說去,陳世美也罷、王八蛋也罷,我不是為別人活著。再說,別人說什麼都是扯蛋,關鍵是你的態度。
你要不同意,我就只好走最後一條路,背井離鄉,浪跡天涯。」
如今看來,一切都是《活著》的時代◎NEWS
此後,張藝謀與鞏俐合作接連推出《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和 《活著》……張藝謀成為世界各大藝術電影節上的常客,鞏俐也成為「東方女神」。今天來看,1995年之前的張藝謀無疑是輝煌的:導演處女作斬獲金熊,表演處女作摘得東京電影節最佳男主角;1990年,《菊豆》獲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開中國電影入圍奧斯卡先例;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再獲奧斯卡提名,並獲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1992年,《秋菊打官司》再度入圍威尼斯,獲金獅獎。
1994年《活著》甫一問世,就被評論界認為是張藝謀最好的電影。帶著「向過去的自己挑戰」的目的,也幫助葛優獲坎城最佳男主角獎。儘管之後影片被大陸禁映,但《活著》之於張藝謀就像是《霸王別姬》之於陳凱歌,此片一出,張藝謀電影大師的地位得以確立。彼時的張藝謀,好像是將自己在沉默中積壓了幾十年的才華肆無忌憚地揮灑在大熒幕上:少年時代家庭成分的陰影,下鄉歲月中精神與肉體承受的雙重磨難,工廠歲月的歷練與北影時期的忍辱負重……張藝謀前半生的承受都轉化為噴湧而出的才華。
那時的張藝謀和大陸的文化節也保持著「蜜月般」的關係,被讚譽為文化英雄:大陸最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趙季平,稱張藝謀為大陸影壇的「天才」;北京大學教授,文化批評家戴錦華稱張藝謀為中國電影的「福將」。1995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之後,張藝謀和鞏俐的戀情宣告結束,張藝謀的人生也走向新的階段。「十年來,我一直夢想著讓鞏俐演女皇,這次終於實現了。」張藝謀這樣解釋鞏俐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角色;
張藝謀語罷,身旁的鞏俐淚水盈眶,輕輕扭過頭去。這一天是2006年3月11日,張藝謀和鞏俐並肩出現在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新聞發布會上,這距兩人上次並肩出現在公眾面前已有10年光陰。時光在兩人身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鞏俐早已告別一個女人最為青春的年華;而周旋在一個又一個「謀女郎」之後、依然保持「單身」的張藝謀,也從文藝電影大師變得越來越像是一個在名利場中遊刃有餘的電影大亨。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張藝謀作品在其強烈的形式感、奪目的色彩背後依然充溢著電影導演對社會的關注與對文化的反思的話;
那麼,新千年之後的張藝謀作品剩下的只有徒有其表的色彩與造型,愈發暴露其機會主義的處世風格與價值追求。2002年,張藝謀推出《英雄》,中國的影評人們驚呼:
張大導演的天下觀「竟然落後於啟蒙時代二十年」;著名學者崔衛平撰文指出,該影片
「以法西斯美學為極權者找合法性……」;兩年之後的《十面埋伏》讓很多人納悶,張藝謀還會不會「講述一個故事?」《滿城盡帶黃金甲》上映不久,片中宮女們碩大的胸部與裸露的大腿引發評論界對張藝謀的圍剿高潮,在目睹張藝謀用《英雄》《十面埋伏》兩部電影接連「自毀名望」之後,中國的廣大知識精英們沒有想到張藝謀的「墮落」居然遠遠沒有停下。影評人王書亞稱,「《黃金甲》是一次雄心勃勃的進軍。這是一位極聰明的人,在情慾與政治之間擦邊,在票房最大化與政治正確之間拿捏分寸」,電影學者郝建稱《黃金甲》具有濃厚的紅衛兵情結,透著集體無意識的狂歡。當中國的電影觀眾們還在為《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裸露」與「情慾」瞠目結舌之時,2009年「老謀子」奉獻了其從影以來最受爭議的作品《三槍拍案驚奇》,片中醜陋的人物角色,粗鄙的人物對話以及濃豔的色彩讓很多電影觀眾驚訝地合不攏嘴巴。這一次,張藝謀以自己的惡俗趣味震撼了中國社會。知名文化批評家朱大可指出,「在《英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張藝謀推行赤裸裸的低俗主義,並於花花綠綠的《三槍拍案驚奇》中達到惡俗的高度。張藝謀就此完成了他向「三俗」領域(庸俗、低俗和惡俗)的華麗飛躍」。與學者的嚴肅理性相比,普通電影觀眾的反應顯得活色生香,「張藝謀應該被槍斃三分鐘」,更有網友發言,「張導演您怎麼了?」這些,在《三槍》票房中可找到答案:上映四天後,票房即超過一億。考慮到整部電影場景單調且室內居多,人物服裝道具簡單,沒有一線明星加盟,《三槍》生意經極其精明,堪稱2009年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電影。與其說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筆生意,曾經的電影大師為生意居然可以放下自己藝術家的身段,至此更令人唏噓不已。朱大可批判張藝謀,「作為中國電影的官方首席代表,
張藝謀電影的惡俗指數與日俱增,達到令人驚豔的地步,成為中國式惡俗的最大視覺源頭之一」。
然而,面對洶湧而來的批判聲浪,張藝謀依舊沉默以對。十幾年前他不理會外界對他的非議,十幾年之後的他更無需理會:從2002年《英雄》(2.5億)到《十面埋伏》(1.5億),從《黃金甲》(2.9億)到《三槍》(2.61億),從執導豐田廣告在央視《焦點訪談》後播出,再到樂此不疲在全國各地導演《印象》系列大型演出……新世紀以來,張藝謀在商業的康莊大道上一路狂奔。自1988年攜《紅高粱》燃燒大銀幕起,張藝謀躍入中國社會舞臺中央,爾來三十年矣,他用影像構建了一個經典的中國故事。
而今,他的人生軌跡也成為了中國社會的寫照。30年光陰捻指成塵,一方面目睹了中國社會從上世紀80年代末的「文化反思潮」到1992年確立市場經濟體制,再到2001年加入WTO全部過程的滄海桑田。另一方面,也見證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菊豆》、《活著》頻頻摘取世界藝術電影桂冠的藝術大師張藝謀;見證了二十一世紀以來以《英雄》開創中國大片時代,又一手創造《印象》系列實景演出模式的商業大亨張藝謀;還見證了在太廟導演《圖蘭朵》,在鳥巢導演奧運會開幕式的「國師」張藝謀……30年間中國社會激流湍急,
張藝謀嫻熟地運用自己極盡形式化的影像風格展示著中國的瑰麗故事,小心翼翼地調整自己的角色,迎合併利用中國社會變革中不斷湧現的潛流,編織著屬於自己通向名望、財富乃至權力的陽光大道。這部電影正當其時,當時國門始開,長期的閉目塞聽與自身在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貧瘠」,讓國人開始艱難的文化反思。《紅高粱》中的諸多元素,如風中搖曳的高粱,令人血脈噴張的「野合」,心馳神往的嗩吶,甚至是姜文的光頭、鞏俐的小腳……無不構成一個經典的中國形象,為當時流行的文化反思提供了具體對象,也在不自覺間迎合了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想像。更為重要的是,片中對原始生命力的歌頌與禮讚讓廣大中國人找到一種揚眉吐氣般的快感。這是張藝謀的情緒,同樣也是當時中國社會的情緒。《紅高粱》上映後萬人空巷,奪得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學者倪震曾評價,「張藝謀更像一個編織瑰麗傳奇的匠人,將中國儀式和民俗化身為影片圖騰是他的拿手好戲」。隨後,「老謀子」拍攝了《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兩部關注近代中國的電影,展現專制時代下中國女性的命運;之後《活著》與《秋菊打官司》,前者通過底層人物命運的起承轉合,展現近現代中國百年曆程;後者借中國農村婦女的不屈抗爭,折射新時期中國社會中情與法之間的衝突……四部電影一脈相承,組合出一個「中國形象」,也契合當時西方社會對於中國的想像,這也讓張藝謀在國內也聲譽日隆。
義大利歌劇《圖蘭朵》在故宮成為文化事件◎NEWS
兩座金獅,一座金熊,一座坎城評委會大獎……在創造力最為旺盛的歲月中,張藝謀如探囊取物般從國外各大電影節捧回獎盃無數。姜文甚至調侃他「獲獎就像從自家後院拔蘿蔔那麼容易和簡單」。《活著》之後,張藝謀幾近封神。
可「老謀子」畢竟是「老謀子」,他從來都無意於以文化精英的姿態向芸芸眾生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張藝謀是接地氣的,是靈動,是隨分守時的,他的野心與抱負也絕非小眾的文藝電影可以容納。在順利登頂藝術電影大師之位後,張藝謀以此為根基華麗轉身,藝術大師之名逐漸暗淡,機會主義者的行為本質卻愈發明白可見……2002年張藝謀攜《英雄》重歸大眾視野,這裡有對李安憑藉《臥虎藏龍》摘得奧斯卡的刻意模仿,更有對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的巨大野心。然而,影片中華麗鋪張的色彩與造型難以掩蓋價值觀的極度混亂與靈魂的蒼白。與此同時,片場之外的張藝謀也從來沒有閒著,從將歌劇《圖蘭朵》搬進太廟,執導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到導演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系列),再到拍攝宣傳片、出版圖書,新千年以來的張藝謀似乎更像是一個玩弄影像的商業大亨。幾十年來,張藝謀敏銳地把握身外的「大勢」走向和需求,維護著自己在整個中國文藝界傲立潮頭的位置。影評人解璽璋指出,「張藝謀是個聰明人,知道觀眾對於電影的意義,也知道當今這個時代,撈錢才是硬道理……」
在以藝術聲譽換取經濟利益的同時,張藝謀也沒有停下走向權力的步伐。與國外諸多電影大師為強調自己的藝術追求而刻意保持獨立性不同,張藝謀運用自己的才華圓滿地完成每一次分配性的任務。
2008年8月8日,他導演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震驚世界,個人名望達到頂點。同年,張藝謀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評為北京奧運會、帕運會先進個人,同時也獲得2008年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和央視主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09年10月1日,張藝謀執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周年聯歡晚會……許多與他同年齡段的導演,或是充分顯現中年危機,或是在創作上備感焦慮,而張藝謀卻始終保持著極其旺盛的創作欲和精神氣,一次次嘗試更具難度和規模的商業大片,同時也不放棄拍攝文藝電影。從《英雄》開創內地大片模式,到《金陵十三釵》首次真正意義上與好萊塢一線明星合作,再到《長城》,令中國導演和演員在合拍片領域有更深層次的介入,他一次次在實現自己的野心。幾十年間,張藝謀用其極盡形式化的符號語言在大銀幕上建構出一個又一個中國形象的同時,他的人生軌跡也構成了關於中國的獨特敘事。從某種程度上講,後者更加直指當代中國社會的現實真相:
張藝謀為中國社會提供了絕佳的「成功學」範本:刻苦努力、天賦異稟與精緻的機會主義讓張藝謀在權力與資本的平衡中左右逢源,長袖善舞……筆者結語
功成名就,大陸電影導演第一人,「國師」並非揶揄,而是尊稱。
在近三十年的中國影壇,張藝謀參與甚至主導了每一次重要的變革。當奧運會、G20 、國慶晚會這些「國家時刻」,第一時間想到的中國導演,還是張藝謀。將尖端科技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彰顯中國的大國氣質,他確實是不二人選。不是別的導演一定做不了,而是張藝謀這三個字,就能給人信任感。有些讓人難過的是,中國只有一個張藝謀;但更幸運的是,張藝謀屬於中國。
文=翰林囈語
©版權聲明:作者為新聞和文化界資深觀察者
原標題為《「老陝」張藝謀的高光時刻》,內文有部分調整
『秦嶺頻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