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會告訴你,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書上其實只講了一半

2020-12-12 西府趙王爺

關於「鑿壁偷光」這個故事,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

大概講的就是在西漢時期,有一個叫匡衡的孩子,他出身寒門,家裡連燈油都買不起。然而匡衡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學習。為了晚上能有光看書,他將牆壁鑿出一個小孔,借著小孔透過的燭光讀書。而就是在這樣的堅持下,匡衡感動了鄰居,鄰居不僅沒有責怪他鑿穿自家牆壁,還把書借給他讀。

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這個故事出自《西京雜記》,常被老師們用來教導學生,告訴他們要像匡衡那樣,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也要堅持學習。

毫無疑問,這個故事很有教育意義,匡衡的勤學刻苦,應該是我們讀書人的榜樣。

然而,但這個故事老師只講了一半……

故事中的匡衡,歷史上確有其人。正如故事中所講的那樣,匡衡是窮苦出身,家裡沒錢,小時候沒有好的條件讀書。但匡衡並沒有被這樣的環境所影響,他非常刻苦的讀書,最終成為了當時著名的大儒,經學大師。

然而,西漢不是隋唐,那時候還沒有科舉制度,更沒有所謂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學問高,並不代表著你就能實現理想。

西漢的人才選拔制度是察舉制,這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其標準很多,主要有四條:

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而學問只是其中一條,更重要的是要看你這個人的德行,也就是你這個人的名聲。所以我們看到西漢的那些官員,小時候都有一些值得稱讚的故事,比如匡衡的鑿壁偷光、孔融讓梨等等。

當然,由於這種制度的本質上是「選舉」,所以往往大家族子弟更有優勢,畢竟其曝光度和名聲的可操作性都要更便利。

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底層出身的匡衡,並沒有很好的上升路徑。他當了九次的候選人,最終才堪堪上榜,被分配了一個卒史的官職,也就相當於今天的檔案管理員。

但匡衡運氣不錯,當時的太子劉奭,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非常推崇匡衡的經學造詣,所以與匡衡相交甚厚。

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匡衡攀上了太子這個高枝,自然是官運亨通。劉奭即位之後,就給匡衡升了官兒,從太原郡調到了長安城,從小小的卒史,升為了郎中,成為了皇帝身邊的近臣。再後來,匡衡一路高升,從郎中到博士再到給事中,匡衡完成了三級跳,從專注於經學的學者,轉變了成了一個政治人物,真正意義上開啟了屬於他的仕途。

給事中在西漢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官職,雖然品階不高,但卻有著上諫議政的權利,下可以糾察百官,上可以直諫皇帝,相當於後來咱們所熟知的御史。

這個身份給了匡衡機會,使他的發言範圍,不再僅僅局限於和皇帝討論經學,而是可以發表自己的政見。

對於這樣一個機會,匡衡當然不會放過。借著和漢元帝長久的接觸了解,此外再結合當時自己從底層上來所看到的一些朝堂之上少有看到的頑疾。

匡衡給漢元帝直接來了一套忠言直諫:

「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

其實內容也都是那些老生常談的東西,但是關鍵在於別人都不敢講而匡衡他講了。

因為在漢元帝之前,漢宣帝劉洵採取的是一個嚴法治國的策略。匡衡提出來的「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多少有點不滿漢宣帝施政的意思,搞不好就是一個大不敬之罪啊。

但匡衡很了解漢元帝,知道他柔仁好儒,不喜嚴法,好施德政。而且在以前的攀談中,匡衡也知道漢元帝在登基之後,就一直想推翻先帝的做法,採用儒家思想,推行德政。只是苦於這多少有些不孝的味道,不知從何提起。

所以,匡衡這一次的建議,算是給了漢元帝施政的一個藉口。漢元帝自然是高興得不得了,於是,匡衡又被升官了,從五品的給事中變成了二品光祿大夫,專門掌控議論之責。其地位很高,僅次於三公。在監察這一系統裡面,他的權力也就是比御史大夫小一點。

很顯然,此時的匡衡,已經進入了西漢朝廷的權力中心。當然,這還遠不是匡衡的巔峰。沒多久,狂很就成功轉正,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在西漢,御史大夫其實就是副丞相,可以說是文官的二把手。其存在的意義,更多時候就是為了接丞相的班。

所以在公元前36年,由於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理所當然的當上了丞相,總理全國政務,位及人臣。誰也沒想到,當初那個鑿壁偷光的窮小子,如今能夠位列三公,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

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自然是非常勵志。

然而,命運就是這麼喜歡開玩笑,走上了人生巔峰的匡衡,同時也陷入了迷失。

當上了丞相之後,匡衡不再像之前那般嫉惡如仇,正氣凜然。他開始變得圓滑,愛惜羽毛,甚至於貪財弄權。

當時漢元帝手下的宦官石顯,自恃皇帝寵愛,擾亂朝綱。不僅結黨營私,打擊異己。而且巧立名目,大肆強佔土地,剝削百姓,弄得底下人怨聲載道。

匡衡作為丞相,統領百官,主管朝政。對於石顯的所作所為,本應該勸阻打擊。但匡衡畏懼石顯的權勢,不僅沒有去彈劾石顯,還處處包庇,以此來討好於他,希望其能在皇帝面前為自己美言幾句。

正是因為石顯亂政以及匡衡的不作為,漢元帝執政後期,國力漸衰,朝綱不正,民不聊生。

值得一提的是,漢元帝駕崩之後,漢成帝即位,他並不喜歡石顯,於是石顯開始失勢。而匡衡發現石顯失勢,立馬上書彈劾石顯,眾大臣紛紛附議。很快,石顯便被罷官。最終,被盟友背叛的石顯,在回老家的半路上,憂憤絕食而死。

不得不說,匡衡這件事做得很高明。不僅將自己和石顯撇清了關係,還因此收穫民心,重回政治頂峰。

石顯的倒臺,大家都以其為首功。新皇帝器重他,百官們服從他,百姓們敬仰他。當時匡衡的地位有多高?他的兒子殺了人,百姓們紛紛請願為其求情,甚至連皇帝都親自發聲為其庇護。

不得不說,這一手過河拆橋,用的是出神入化。

但紙永遠也包不住火,匡衡這樣的官場老狐狸,總有露出狐狸尾巴的那一天。

當初匡衡受封丞相的同時,還被封為安樂侯,封地三十一萬畝。這對於窮苦人家出身的匡衡來說,無疑是一筆超大的財富。但窮怕了的匡衡並不滿足現狀,他憑藉權勢,在原有封地上,又擴地四萬多畝。佔走了封地周邊大量百姓的土地。

不知什麼時候,這件事被捅到了漢成帝那裡。漢成帝心目中這位先帝老臣,自己的老師,曾經滿口孔孟之道的「聖人名師」形象轟然倒塌。漢成帝非常憤怒,他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結果匡衡遭到重罰,不僅被罷免了官職,還被剝奪了所有的封地爵位。匡衡輾轉一生,最終還是回到原點,成為了一個一無所有的庶民。

當然,對於匡衡來說,同時消失的還有他那一世英名。在此之前,匡衡是那個時代的絕對偶像,他鑿壁偷光,刻苦學習,終成大器的勵志故事影響了太多太多的人。可現在大家才知道,這個所謂的偶像,僅僅只是一個欺世盜名之徒。他們心中的信仰,瞬間崩塌,而信仰是無價的!

最後,孤苦無依的匡衡,病死於家中。

匡衡的結局令人唏噓,對此,我只能感嘆:或許,人品和才華,從來就不是一回事兒

相關焦點

  •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戶曉,他最終結局如何?老師不敢告訴你
    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拿古代名人的經歷,教育學生學習這些人的精神,比如孫敬「頭懸梁」的例子,以及蘇秦「錐刺股」的決心,無時無刻不激勵世人奮發向上。另外,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稱得上家喻戶曉,可以說無人不曉,那麼匡衡最終結局如何?老師都不敢告訴你。匡衡作為古代勵志人物的典型,鑿壁偷光的事跡流傳兩千餘年,還被選入課本。
  • 老師不會告訴你,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其實人品很差
    於是小孩兒便悄悄的在與鄰居家之間的牆壁上鑿了一個洞,然後藉助洞口透出來的光照明,由此便可以在晚上讀書了。這便是鑿壁偷光的故事,而故事中的小孩兒名叫匡衡,是西漢時期的名人。匡衡的一生確實是比較勵志,他從一個家境貧寒的底層百姓,一步步做到了西漢丞相的位置,成為文武百官之首。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勵志人生,他小時候鑿壁偷光的故事才會為人所津津樂道。
  • 當年那個「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結局如何?老師絕不會告訴你
    而眾多「勸學」故事裡,最經典也最被國人熟知的自然是「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從小酷愛讀書,可惜祖上世代務農,家境貧苦。白天他只得幫家裡幹農活,只有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偏偏那個年代沒有電燈,而匡衡家又買不起蠟燭,晚上讀書顯然不太現實。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做了什麼?很多老師都不願告訴學生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歷史典故,這個故事的主角名叫匡衡,他是西漢時期的歷史名人,曾經擔任過漢元帝時期的丞相。匡衡小時候家裡很窮讀不起書,跟著親戚學習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那時候,書籍和紙張特別昂貴,只有家境富裕的人,才有能力購買。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結局怎麼樣?語文老師都不敢說,為啥
    長「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結局怎麼樣?語文老師都不敢說,為啥?小時候,大人總是給我們講鼓勵的話,這些故事大多是古人的事跡,目的是為了鼓勵我們好好學習,我們最了解的是,比如」頭懸梁錐刺股」,這個故事是將頭髮吊在梁上,用針扎大腿的孫敬,另一個故事是鑿壁偷光,因為自己家沒有蠟燭,所以為了學習把隔壁的牆壁鑿穿了,像這樣類似的事還有很多,年長的人會聽這些話給我們聽,可以培養我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是你知道嗎?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做了什麼?為何語文老師從來不說?
    一說到「匡衡」,99%的人第一反應就是「鑿壁偷光那個孩子」,當年匡衡由於家裡窮,窮到蠟燭都買不起,於是偷偷在牆上鑿了個洞,借著鄰居家的光線讀書。這個故事意在告訴孩子們,即使條件再困難,也要刻苦讀書,「匡衡」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 鑿壁偷光:「借光」的動機很純粹,但匡衡的故事不足以勵志
    西漢大經學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發奮苦讀的精神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雖然「偷光」看起來是一樁小事,但「偷」的性質是一樣的,何況還破壞了公共物品,也許正是小時「偷光」,才釀成了大時「偷地」,最終匡衡迷失了初心。從三個維度來分析。
  • 歷史故事|匡衡「鑿壁偷光」,激勵莘莘學子
    此圖片來源於網絡據《西京雜記》記載:「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此圖片來源於網絡匡衡自幼很喜歡讀書,但凡看到有字的東西都想拿來讀讀,他勤奮好學,卻因為家庭貧困,無法進學堂念書,平日裡白天幫人幹活掙點零錢,只想利用晚上讀點書,卻因家中沒有燭光照明
  • 課本沒告訴你:鑿壁偷光的匡衡成為貪官,憫農二首的李紳成為酷吏
    今天讓頭腦輕鬆一下,不講道經,講一講兩個小故事,小學課本上的,結局卻令人深思。匡衡鑿壁偷光鑿壁偷光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熾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書。西漢時候,有個窮苦家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買不起書,只好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求人家借書給他看。於是他白天幹農活,晚上看書,可他家裡很窮得連燈油都買不起,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
  •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鑿壁偷光」的故事,我們小時候都聽說過,這是一代又一代父母和老師用來教育小孩要不畏條件艱苦,用功學習的經典事例,也的確激勵了無數學子的這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西漢時期的匡衡。說匡衡原出身於農民世家,家境貧寒,沒錢上學。
  • 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偷」了啥讓他晚景悽涼?
    鑿壁偷光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漢朝。有個叫做匡衡的少年,雖然家裡一貧如洗,但是勤奮刻苦,愛好讀書。因為白天需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看書,但是家裡貧窮,點不起油燈,所以小匡衡就在牆壁上鑿開一個小洞,借著隔壁的燈光看書(也不知道這樣看是不是比較容易近視)。也因為鑿壁偷光的事情,匡衡被大人、老師們拿出來樹立勤奮學習的榜樣。但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晚年卻「偷」了四百頃地,被人彈劾,罷官之後沒幾年就病死在家。
  •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成為了怎樣的人?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真相
    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頭懸梁錐刺股。匡衡、孫康、車胤、孫敬和蘇秦,是歷代學子逆境中求學的典範。其中匡衡從一名寒門學子,「學而優則仕」,經歷西漢三朝,官至天子師,拜丞相,封樂安侯,實現了「魚龍之變」。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但抬升了自己的社會階層,更興旺了匡氏整個宗族。
  • 造紙的蔡倫,是個宮鬥失敗者;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成了大貪官
    小學的教科書本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他們因為很多種不同的世界被歷史記錄下來,可以說是有一個很輝煌的開始,畢竟能夠流芳千古是多少人曾經的夢想,但是人是會變得,這些人卻未必能一直像書中記載的那樣。相反,那些曾經著名的歷史人物,很多到了後來都「人設崩塌」,他們後來的事件非常毀三觀,讓大家直呼印象毀滅。
  • 成語鑿壁偷光出自誰的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匡衡還是孫敬
    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這是螞蟻莊園11月12號今日莊園小課堂的問題,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本文小編會為大家詳細介紹11月12日今天螞蟻莊園課堂小雞飼料答案。  今天的問題是:  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  孫敬  匡衡  答案:匡衡  答案解析:成語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講述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
  • 鑿壁偷光刻苦讀書的匡衡,後來是什麼樣?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及?
    說起匡衡,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鑿壁偷光」。匡衡少時家境貧寒,甚至連蠟燭都買不起,為了讀書,他便偷偷在牆上鑿了個洞,借著鄰居家的光線讀書。這個故事意在告訴孩子們,貧寒可以勵志,艱苦的生活可以鍛鍊人的毅力和志氣,唯有奮發圖強,才能通往成功。
  • 關於匡衡的故事成語故事 精選簡短勵志小故事賞析
    匡衡是我國歷史上的著名的經學家,而且還是西漢末期一品大官,他的官職在當時僅次於皇帝,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說關於匡衡的故事成語故事其實大家也都知道,下面小編就再為大家講述一遍。   關於匡衡的故事成語故事是鑿壁偷光。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鑿壁偷光的匡衡,下場讓人唏噓
    上學時,我們都曾經學過一篇課文,叫《傷仲永》,講的是一個小時候的天才長大後卻泯然眾人矣的故事。(童星不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實際上,仲永僅僅是從天才回歸到普通人,但在歷史中,有很多更可怕的人,他們小時候是值得大家學習的榜樣,可長大後卻截然相反,成了以儆效尤的反面教材。
  • 小學課本上的匡衡,小時候為了讀書鑿壁偷光,但他的結局並不好
    這便是鑿壁偷光的故事,而故事中的小孩兒名叫匡衡,是西漢時期的名人。匡衡的一生確實是比較勵志,他從一個家境貧寒的底層百姓,一步步做到了西漢丞相的位置,成為文武百官之首。
  • 小學課本上,小時候為了讀書鑿壁偷光的匡衡,後面結局怎麼樣?
    這個故事就是鑿壁偷光,故事裡的小孩叫匡衡,是西漢名流。匡衡的一生的確比較激動人心,他從一個家境貧寒的下層百姓,一步步成為西漢的丞相,成為文武之首。正因為有這樣的勵志人生,在童年時代,他鑿壁偷光的故事就會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正如他給世界做的那樣,只要你足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 因「鑿壁偷光」而聞名史冊的匡衡,長大後都幹了啥?別再誤導孩子
    因「鑿壁偷光」而聞名史冊的匡衡,長大後都幹了啥?別再誤導孩子 漢朝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其實小時候刻苦學習的匡衡長大走上仕途之後卻並沒有成為一個好官,而是一個奸臣,他到底做了啥呢?今天野雲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別再誤導孩子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