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打造獨具影響力的文化地標 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

2020-12-18 中國文明網

  核心提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精神文化生活的滋養。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於滿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我國大力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近年來,網際網路技術的興起和應用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探索「網際網路+公共文化」迎來了機遇,大量依託網際網路為媒介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應運而生、蓬勃發展。廣東省河源市博物館緊跟時代潮流,積極利用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數位化技術、智能化技術等,不斷推動河源市博物館新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二者並稱「兩館」)從傳統實體博物館到數字博物館再到智慧博物館的轉型升級,通過對「兩館」內「河源歷史文化展」「河源客家民俗展」「河源恐龍文化展」三大常規展覽設置多媒體圖文講解互動觸屏電子展臺、模擬考古遊戲平臺、知識問答平臺、環幕投影、沙盤模型(裸眼3D)、聲光電聯動實景模擬、AR互動感應區(360度虛擬漫遊)、APP智能導覽等智能信息化展陳,以及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內打造「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達爾文工作室、「與遠古恐龍合影」照相機、黃氏河源龍微電影等富有觀賞性、趣味性、互動性的休閒科普項目,整合資源打造集成式全媒體官微9+1「掌上博物館」,真正突破了傳統實體博物館展陳的時、空、地點限制,改變了數字博物館單向的信息傳遞模式,淡化了實體博物館與數字博物館間的界限,形成了以博物館業務為核心,以不斷創新的技術手段為支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發展新模式,使河源市博物館的科普、社教、展示和文化輻射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在這座「智慧博物館」裡,人、物、數據資源成功實現雲端相遇。

  今年8月底,由河源市博物館新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龜峰塔、龜峰古剎、龜峰公園統一合併規劃創建的河源恐龍文博園景區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河源市博物館將致力於建設成為獨具影響力的河源文化地標。同時,通過不斷在新媒體語境下、文博領域內的多元表達,持續增強跨界連接能力,使博粉與河源市博物館的線上「約會」連接更廣泛、關係更親密,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努力奔跑、奮起追夢。

由河源市博物館新館、龜峰塔、龜峰古剎、龜峰公園合併統一的河源恐龍文博園景區的俯瞰景觀。圖片來源:河源日報

  兩大博物館可視、可聽、可感、可觸

  讓文物資源「活」起來

  傳統靜態的博物館,像個文靜內斂的小姑娘,你要走進「她」、了解「她」、感受「她」,才能真切體會到「她」的奧妙之處。而一座智慧博物館,更像是活潑百變的小演員,極力使出渾身解數向遊客展示「她」的「十八般武藝」,把你拉入神秘而智慧的文化世界。河源市博物館副館長蔣安春如此形容道。過去,受資金不足等原因限制,河源市博物館新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從無到有,基本滿足了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解決了「溫飽問題」;如今,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促使兩館不斷求變求新,搭乘智能化技術的「快車」,實現從傳統實體博物館到智慧博物館的轉型升級,讓群眾在這場文博盛宴中「吃得好」。

  「媽媽,媽媽,快來看,我找到所有文物碎片啦!」只見一名小博粉趴在多媒體圖文講解互動觸屏電子展臺邊,開心地向大人炫耀自己的「考古」成果。

  原來,這是設置在「河源歷史文化展」先民足跡展區裡的一個模擬考古遊戲。為讓遊客認知和理解這些文物遺蹟,河源市博物館通過一則觸屏小遊戲,將尋找、發掘、收集、拼接古文物的過程生動重現,博粉們參與其中,仿佛親身體驗了一把考古,親手碰觸了這些歷經千年滄桑的文物。

遊客帶著小孩在「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內體驗VR歷險白堊紀遊樂項目,與各類恐龍鬥智鬥勇驚險又刺激。圖片來源:河源日報

  據了解,自2016年以來,河源市博物館便著手進行場館的智能化升級改造,通過對河源市博物館新館內的「河源歷史文化展」「河源客家民俗展」兩大常規展覽設置了多媒體圖文講解互動觸屏電子展臺、環幕投影、沙盤模型(裸眼3D)、聲光電聯動實景模擬、AR互動感應區(360度虛擬漫遊)、APP智能導覽等智能信息化展陳,以及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內打造「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達爾文工作室、「我與恐龍合影」照相機、黃氏河源龍微電影等富有觀賞性、趣味性、互動性的休閒遊樂項目,促使文博科普宣教傳播互動更加活潑有趣,大大增強了遊客的粘性,也為加快智慧博物館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受到了市民和遊客的青睞。

  今年國慶假期,帶著一家人來到河源市博物館遊玩的陳先生表示,觀展時,有些文物造型精美獨特,想深入了解這些文物相關信息,注意到文物標籤旁印製了一個二維碼,他用手機微信掃描進入智能語音導覽界面,便能在手機裡看到該文物的靜置圖,手指輕輕一划,還能從各個角度旋轉翻看文物,同時邊看還有線上「講解員」語音介紹文物的歷史,很是新奇。「假期來博物館的人特別多,有時候一個地方不能停留太久,現在通過手機就能邊聽邊看,方便且人性化。」陳先生說道。

  河源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數位化技術、智能化技術與館內資源、平臺深度融合,賦予這些館藏文物旺盛的生命力,讓文物資源「活」過來,甚至開口「說話」,遊客走進兩大博物館,可視、可聽、可感、可觸,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參「館」體驗。

  河源恐龍博物館傾力打造「以人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務場館

  為博粉帶來趣味十足的互動體驗

  走進河源市恐龍博物館,仿佛置身隨時有恐龍出沒的熱帶雨林,只見張著血盆大口的霸王龍朝你發出震耳欲聾的呼嘯,汝陽黃河巨龍骨架「擺動」它那纖長脖子轉向遊客入口方向,仿佛下一秒便要朝你「奔去」一樣,永川龍和懶龍則悄悄「埋伏」在一旁伺機而動,天空中盤旋的翼龍也在靜靜等候恰當的時機發起「攻擊」。

河源恐龍博物館一樓展廳的數具恐龍骨架和模型組合形成了群龍出動的生動場景,營造了濃厚的恐龍知識科普教育氛圍。圖片來源:河源日報

  原來,這驚險的一幕不過是河源市恐龍博物館一樓展廳大堂的群龍展,數具恐龍骨架和模型組合形成了群龍出動的生動場景,營造了濃厚的恐龍知識科普教育的氛圍。除此之外,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內還設置了「與遠古恐龍合影」照相機、「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恐龍戰野」射擊遊戲、達爾文工作室、黃氏河源龍微電影等項目,遊客走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不僅能夠充分感受到自己在恐龍的世界裡「遨遊」,甚至還能與恐龍做夥伴、同嬉戲、共遊玩。

  「biubiubiu! biubiubiu! 弟弟快看,頭頂上有翼龍飛過來啦,趕緊攻擊它!」10歲的吳皓宇與弟弟在「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體驗VR歷險白堊紀遊樂項目,他直呼與各類恐龍「鬥智鬥勇」感到驚險又刺激。吳皓宇媽媽表示,他們一家人是從佛山市過來的,第一次了解到小小一間博物館還能如此生動鮮活有趣,「這比呆板無聊的圖文、物件展覽有意思得多,小朋友們更有興趣去認知恐龍的類目和形態,對他們成長學習很有幫助。」

  據了解,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傾力打造成為「以人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務場館,自2018年起便著手改造建設「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項目,通過設置史前生命畫卷、與翼龍同行、彈跳大比拼、恐龍化石還原、VR白堊歷險記、瘋狂恐龍投擲、奇妙恐龍塗鴉、魔幻化石沙地等10個遊樂項目,大大增強園內遊樂項目的交互性、娛樂性,不斷調動起青少年群體對恐龍知識的探索欲、求知慾,為博粉們帶來趣味十足的互動體驗,使河源本土特色恐龍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據悉,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約24萬人次遊客紛紛走進河源市恐龍博物館,感受中華恐龍之鄉的神奇魅力。

  河源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的成功運營,正是利用智能化技術「盤活」館藏資源的生動體現。河源市博物館通過打造出一系列迎合市場需求、為大眾所接受的公共文化產品,不斷為群眾提供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寓教於樂的方式讓青少年群體在潛移默化中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也使河源市恐龍博物館日益成為深受青少年喜愛的恐龍主題科普教育場所。

  文博資訊、網上預約、全景導覽、展覽講解……場館服務一掌在手

  我和博物館有個線上「約會」

  「既然這個假期哪兒也不能去,乾脆就在家裡來一場線上『遊歷』吧!」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家住深圳的鄒先生的出行計劃,他決定通過網際網路來探索異地人文風情。熱衷於逛文化場館的鄒先生,從微信端進入了河源市博物館的官微,通過全景導覽功能,猶如真實地走在河源市博物館內,大門、展廳、走道、學術報告廳一一呈現在眼前,帶給他別樣的遊覽體驗。

  為進一步豐富文化內容消費的供給方式,不斷延伸河源市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半徑,通過新媒體傳遞河源文博好聲音、講述河源文物好故事,吸引更多博粉在線上「約會」博物館,河源市博物館於2019年6月啟動微信端智能導覽系統開發服務項目。2019年年底,河源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全面升級,完成華麗「變身」,以「河博概況」「河博資訊」「票務服務」「活動預約」「講解服務」「全景導覽」「參觀服務」「志願者」「建議留言」九大板塊和「語音導覽」這一全新功能,打造大眾身邊的「掌上博物館」,潮範兒十足。

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內的魔幻化石沙地遊樂項目前,兩位小遊客玩得不亦樂乎。圖片來源:河源日報

  目前,河源市博物館將官微打造成一個集展示、學習、互動於一體、受眾廣泛的全新微信導覽系統,遊客通過河源市博物館官微即可了解最新資訊、預約報名、觀看展覽和精品文物、申報志願者;通過全景導覽就可全方位、無死角虛擬漫遊市博物館各個展廳及河源恐龍博物館、龜峰塔相關場景;通過語音導覽就可了解130多件文物的圖片、文字、中英文雙語介紹以及43件珍品文物的三維模型。

  河源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的官微僅能為大眾提供簡單的文字導覽和資訊服務。官微作為河源市博物館網絡信息傳播和形象展示的主要渠道,稍顯單一的功能難以滿足大眾多元化的需求。現在,升級後的官微通過全新導覽系統與觀眾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展示與互動融合,從根本上改進了博物館管理的運作方式和展品資源的供給方式,增強觀眾的互動感、體驗感,提升博物館服務能力。

  「掌上博物館」讓群眾和博物館的線上「約會」更具有便捷性、互動性,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有了更多「親密接觸」的可能。(來源:河源日報 笑笑)

相關焦點

  • 安徽省局出實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
    據原安徽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燁介紹,今年以來,原安徽省局一手抓嚴行業陣地監管,一手抓實公共惠民服務,提升新聞出版廣電民生工程成風化人、凝聚人心實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為強化行業專項治理,深入開展「清源」「淨網」「護苗」「秋風」「固邊」等專項行動,安徽省電信IPTV直播節目信號源實現全面割接,三網融合工作穩步推進。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增加文化產品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增加文化產品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江蘇如皋「八條政策」支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0-04-05 09:32:58 來源: 如皋日報 近期,江蘇如皋出臺了《如皋市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激勵辦法》,進一步加大對文化產業事業發展支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切實增加文化產品供給,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
  • 解決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解決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2020-01-03 1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彩的「文化盛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中國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文化消費早已成為我國消費升級的重要體現。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利用新技術、新渠道,打造文化發展新業態,推動文化產業提檔升級,不僅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同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新需求的現實需要。  對此,我們要充分挖掘各地文化資源優勢,豐富其文化內涵,定期開展文化旅遊惠民消費節、景區文化節、文化夜市節等活動,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幸福感和獲得感,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 河源客家文化驚豔亮相深圳文博會
    丹仙湖茶、石坪頂茶等4家茶企為觀展群眾提供茶水,龍川老隆牛筋糕免費試吃,客家黃酒免費品嘗……參展企業熱情的招待,讓深圳文博會河源展區持續升溫,觀展人數絡繹不絕。  打造特色,用創意融合時尚與傳統   走進河源展館,古色古香、獨具特色的展區設計,富有地域特色的河源客家文化產品讓眾多觀眾流連忘返,有的還拿起相機拍照留念。
  • 全心全意為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題:全心全意為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人民警察隊伍授旗並致訓詞激勵警心鬥志、引領前進方向新華社記者「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人民警察要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
  • 反響︱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反響︱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2020-11-19 18:4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四心」共融 打造獨具魅力的人文鎮海
    鎮海區在奮力爭當「重要窗口」模範生的實踐進程中,必須堅持以全會精神為指引,勇扛使命、勇挑重擔,堅持「四心」共融,加快推進文化強區建設,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打造獨具魅力的人文鎮海,促進文化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相匹配,更好地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 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建設獨具魅力文化強市——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
    對此,我市將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著力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時代精神、講好南昌故事,豐富文化內涵、夯實文化載體、厚植文化優勢,建設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社會文明達到新高度。《建議》提出,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同時,常態長效開展文明創建工作,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持續開展「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活動,大力開展厲行節約、志願服務等「講文明樹新風」系列行動,加強誠信建設,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化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 廣東河源:文明火炬傳遞文明之光 弘揚時代新風
    此次活動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通過傳遞文明薪火這一形式,充分發動社會各界、全市人民共同參與,凝聚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強大合力,以文明實踐助力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建設生態河源、現代河源,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 廣東河源:以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 家訓文化蔚然成風
    同時,該村大力發展種植河源火蒜及忠信花生等產業,繼續引入扶貧企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村民多渠道增收創造有利條件。  以花燈文化 打造鄉村旅遊品牌  河源市連平縣司前村作為忠信花燈、吊燈習俗的傳承基地,每年都會舉行掛花燈、擺暖燈宴活動。
  • 陳豪:以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做好信訪工作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原標題:以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做好信訪工作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報訊(記者 楊猛)9月2日下午,省委書記陳豪來到省信訪局,接待來訪群眾,調研信訪工作。他強調,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信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人民信訪為人民的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信訪工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營造團結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陳豪在省信訪局接待了兩批來訪群眾,他們分別反映了飲用水源保護區群眾長遠發展、商品房項目爛尾等方面的問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的時代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當前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中最為迫切、最為核心和最為重要的需求。同時,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也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的現實依據。文化消費能夠帶來更為持久和穩固的幸福感。
  • 人民日報關注城市「文化地標」如何建 雲南人有話說……
    專家和讀者建議,為杜絕濫建「文化地標」,一方面,要引導樹立正確政績觀,建立制度規範、健全約束機制;另一方面,要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強化審批監管、明確建設管理重點領域。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城市「文化地標」更有文化。11月23日,讀者來信版刊登《堅決糾正濫建「文化地標」》報導,引起社會關注。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我市文教衛界幹部群眾...
    「教育強市」「文化強市」「健康益陽」等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提出,在我市文教衛界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既腳踏實地,又振奮人心。將立足本職崗位,為基本實現「五個益陽」美好願景貢獻力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徵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卓越的城市 卓越的文化講述人: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 吳鵬宏
    原標題:卓越的城市 卓越的文化講述人: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 吳鵬宏【奮鬥足跡】作為改革開放的「同齡人」,作為在國家快速發展中長大的一代,最大的幸福是見證著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著新時代的勃勃生機。從事公共文化工作至今,有四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教育衛生文化旅遊體育事業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他強調,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精心謀劃邵陽市「十四五」規劃,全面推進教育衛生文化旅遊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市領導李萬千、周迎春、李志雄、彭華松、李華和出席。
  • 菏澤「新地標」文化中心啟用 9大場館同時亮相!
    陳平在啟動儀式上講到,為順應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傳承菏澤優秀文化,市委市政府高起點規劃建設了功能完善、設施先進、環境適宜的市民文化中心。該項目也是菏澤市實施的重要民生工程和區域性中心城市重要項目,也是繼大劇院之後菏澤市著力打造的又一重要文化地標。儀式最後為市民文化中心揭幕。隨後,與會人員參觀了市民文化中心各場館,觀看了文藝演出。
  • 建設文化強市 不斷增強天津文化軟實力
    天津北方網訊:建設文化強市,不斷增強天津文化軟實力,既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備基礎,也是天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徵程的必然選擇,更是天津為建設文化強國、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責任和使命。
  • 堅持以民為本 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標題: 堅持以民為本 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吉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描繪了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美好藍圖,明確提出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們必須堅持以民為本,堅決落實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