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精神文化生活的滋養。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於滿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我國大力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近年來,網際網路技術的興起和應用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探索「網際網路+公共文化」迎來了機遇,大量依託網際網路為媒介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應運而生、蓬勃發展。廣東省河源市博物館緊跟時代潮流,積極利用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數位化技術、智能化技術等,不斷推動河源市博物館新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二者並稱「兩館」)從傳統實體博物館到數字博物館再到智慧博物館的轉型升級,通過對「兩館」內「河源歷史文化展」「河源客家民俗展」「河源恐龍文化展」三大常規展覽設置多媒體圖文講解互動觸屏電子展臺、模擬考古遊戲平臺、知識問答平臺、環幕投影、沙盤模型(裸眼3D)、聲光電聯動實景模擬、AR互動感應區(360度虛擬漫遊)、APP智能導覽等智能信息化展陳,以及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內打造「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達爾文工作室、「與遠古恐龍合影」照相機、黃氏河源龍微電影等富有觀賞性、趣味性、互動性的休閒科普項目,整合資源打造集成式全媒體官微9+1「掌上博物館」,真正突破了傳統實體博物館展陳的時、空、地點限制,改變了數字博物館單向的信息傳遞模式,淡化了實體博物館與數字博物館間的界限,形成了以博物館業務為核心,以不斷創新的技術手段為支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發展新模式,使河源市博物館的科普、社教、展示和文化輻射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在這座「智慧博物館」裡,人、物、數據資源成功實現雲端相遇。
今年8月底,由河源市博物館新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龜峰塔、龜峰古剎、龜峰公園統一合併規劃創建的河源恐龍文博園景區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河源市博物館將致力於建設成為獨具影響力的河源文化地標。同時,通過不斷在新媒體語境下、文博領域內的多元表達,持續增強跨界連接能力,使博粉與河源市博物館的線上「約會」連接更廣泛、關係更親密,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努力奔跑、奮起追夢。
由河源市博物館新館、龜峰塔、龜峰古剎、龜峰公園合併統一的河源恐龍文博園景區的俯瞰景觀。圖片來源:河源日報
兩大博物館可視、可聽、可感、可觸
讓文物資源「活」起來
傳統靜態的博物館,像個文靜內斂的小姑娘,你要走進「她」、了解「她」、感受「她」,才能真切體會到「她」的奧妙之處。而一座智慧博物館,更像是活潑百變的小演員,極力使出渾身解數向遊客展示「她」的「十八般武藝」,把你拉入神秘而智慧的文化世界。河源市博物館副館長蔣安春如此形容道。過去,受資金不足等原因限制,河源市博物館新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從無到有,基本滿足了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解決了「溫飽問題」;如今,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促使兩館不斷求變求新,搭乘智能化技術的「快車」,實現從傳統實體博物館到智慧博物館的轉型升級,讓群眾在這場文博盛宴中「吃得好」。
「媽媽,媽媽,快來看,我找到所有文物碎片啦!」只見一名小博粉趴在多媒體圖文講解互動觸屏電子展臺邊,開心地向大人炫耀自己的「考古」成果。
原來,這是設置在「河源歷史文化展」先民足跡展區裡的一個模擬考古遊戲。為讓遊客認知和理解這些文物遺蹟,河源市博物館通過一則觸屏小遊戲,將尋找、發掘、收集、拼接古文物的過程生動重現,博粉們參與其中,仿佛親身體驗了一把考古,親手碰觸了這些歷經千年滄桑的文物。
遊客帶著小孩在「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內體驗VR歷險白堊紀遊樂項目,與各類恐龍鬥智鬥勇驚險又刺激。圖片來源:河源日報
據了解,自2016年以來,河源市博物館便著手進行場館的智能化升級改造,通過對河源市博物館新館內的「河源歷史文化展」「河源客家民俗展」兩大常規展覽設置了多媒體圖文講解互動觸屏電子展臺、環幕投影、沙盤模型(裸眼3D)、聲光電聯動實景模擬、AR互動感應區(360度虛擬漫遊)、APP智能導覽等智能信息化展陳,以及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內打造「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達爾文工作室、「我與恐龍合影」照相機、黃氏河源龍微電影等富有觀賞性、趣味性、互動性的休閒遊樂項目,促使文博科普宣教傳播互動更加活潑有趣,大大增強了遊客的粘性,也為加快智慧博物館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受到了市民和遊客的青睞。
今年國慶假期,帶著一家人來到河源市博物館遊玩的陳先生表示,觀展時,有些文物造型精美獨特,想深入了解這些文物相關信息,注意到文物標籤旁印製了一個二維碼,他用手機微信掃描進入智能語音導覽界面,便能在手機裡看到該文物的靜置圖,手指輕輕一划,還能從各個角度旋轉翻看文物,同時邊看還有線上「講解員」語音介紹文物的歷史,很是新奇。「假期來博物館的人特別多,有時候一個地方不能停留太久,現在通過手機就能邊聽邊看,方便且人性化。」陳先生說道。
河源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數位化技術、智能化技術與館內資源、平臺深度融合,賦予這些館藏文物旺盛的生命力,讓文物資源「活」過來,甚至開口「說話」,遊客走進兩大博物館,可視、可聽、可感、可觸,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參「館」體驗。
河源恐龍博物館傾力打造「以人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務場館
為博粉帶來趣味十足的互動體驗
走進河源市恐龍博物館,仿佛置身隨時有恐龍出沒的熱帶雨林,只見張著血盆大口的霸王龍朝你發出震耳欲聾的呼嘯,汝陽黃河巨龍骨架「擺動」它那纖長脖子轉向遊客入口方向,仿佛下一秒便要朝你「奔去」一樣,永川龍和懶龍則悄悄「埋伏」在一旁伺機而動,天空中盤旋的翼龍也在靜靜等候恰當的時機發起「攻擊」。
河源恐龍博物館一樓展廳的數具恐龍骨架和模型組合形成了群龍出動的生動場景,營造了濃厚的恐龍知識科普教育氛圍。圖片來源:河源日報
原來,這驚險的一幕不過是河源市恐龍博物館一樓展廳大堂的群龍展,數具恐龍骨架和模型組合形成了群龍出動的生動場景,營造了濃厚的恐龍知識科普教育的氛圍。除此之外,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內還設置了「與遠古恐龍合影」照相機、「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恐龍戰野」射擊遊戲、達爾文工作室、黃氏河源龍微電影等項目,遊客走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不僅能夠充分感受到自己在恐龍的世界裡「遨遊」,甚至還能與恐龍做夥伴、同嬉戲、共遊玩。
「biubiubiu! biubiubiu! 弟弟快看,頭頂上有翼龍飛過來啦,趕緊攻擊它!」10歲的吳皓宇與弟弟在「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體驗VR歷險白堊紀遊樂項目,他直呼與各類恐龍「鬥智鬥勇」感到驚險又刺激。吳皓宇媽媽表示,他們一家人是從佛山市過來的,第一次了解到小小一間博物館還能如此生動鮮活有趣,「這比呆板無聊的圖文、物件展覽有意思得多,小朋友們更有興趣去認知恐龍的類目和形態,對他們成長學習很有幫助。」
據了解,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傾力打造成為「以人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務場館,自2018年起便著手改造建設「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項目,通過設置史前生命畫卷、與翼龍同行、彈跳大比拼、恐龍化石還原、VR白堊歷險記、瘋狂恐龍投擲、奇妙恐龍塗鴉、魔幻化石沙地等10個遊樂項目,大大增強園內遊樂項目的交互性、娛樂性,不斷調動起青少年群體對恐龍知識的探索欲、求知慾,為博粉們帶來趣味十足的互動體驗,使河源本土特色恐龍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據悉,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約24萬人次遊客紛紛走進河源市恐龍博物館,感受中華恐龍之鄉的神奇魅力。
河源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的成功運營,正是利用智能化技術「盤活」館藏資源的生動體現。河源市博物館通過打造出一系列迎合市場需求、為大眾所接受的公共文化產品,不斷為群眾提供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寓教於樂的方式讓青少年群體在潛移默化中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也使河源市恐龍博物館日益成為深受青少年喜愛的恐龍主題科普教育場所。
文博資訊、網上預約、全景導覽、展覽講解……場館服務一掌在手
我和博物館有個線上「約會」
「既然這個假期哪兒也不能去,乾脆就在家裡來一場線上『遊歷』吧!」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家住深圳的鄒先生的出行計劃,他決定通過網際網路來探索異地人文風情。熱衷於逛文化場館的鄒先生,從微信端進入了河源市博物館的官微,通過全景導覽功能,猶如真實地走在河源市博物館內,大門、展廳、走道、學術報告廳一一呈現在眼前,帶給他別樣的遊覽體驗。
為進一步豐富文化內容消費的供給方式,不斷延伸河源市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半徑,通過新媒體傳遞河源文博好聲音、講述河源文物好故事,吸引更多博粉在線上「約會」博物館,河源市博物館於2019年6月啟動微信端智能導覽系統開發服務項目。2019年年底,河源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全面升級,完成華麗「變身」,以「河博概況」「河博資訊」「票務服務」「活動預約」「講解服務」「全景導覽」「參觀服務」「志願者」「建議留言」九大板塊和「語音導覽」這一全新功能,打造大眾身邊的「掌上博物館」,潮範兒十足。
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史前部落」恐龍主題科普樂園內的魔幻化石沙地遊樂項目前,兩位小遊客玩得不亦樂乎。圖片來源:河源日報
目前,河源市博物館將官微打造成一個集展示、學習、互動於一體、受眾廣泛的全新微信導覽系統,遊客通過河源市博物館官微即可了解最新資訊、預約報名、觀看展覽和精品文物、申報志願者;通過全景導覽就可全方位、無死角虛擬漫遊市博物館各個展廳及河源恐龍博物館、龜峰塔相關場景;通過語音導覽就可了解130多件文物的圖片、文字、中英文雙語介紹以及43件珍品文物的三維模型。
河源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的官微僅能為大眾提供簡單的文字導覽和資訊服務。官微作為河源市博物館網絡信息傳播和形象展示的主要渠道,稍顯單一的功能難以滿足大眾多元化的需求。現在,升級後的官微通過全新導覽系統與觀眾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展示與互動融合,從根本上改進了博物館管理的運作方式和展品資源的供給方式,增強觀眾的互動感、體驗感,提升博物館服務能力。
「掌上博物館」讓群眾和博物館的線上「約會」更具有便捷性、互動性,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有了更多「親密接觸」的可能。(來源:河源日報 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