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疇綠景萬軸畫,滿城蒼翠碧無塵。如今,綠色已成為東平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行走在東平的山山水水,從碧波蕩漾的東平湖到滿山青翠的山脈丘陵,再到滿目蔥蘢的平原耕地,構成了一幅壯美的綠色畫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東平縣委、縣政府堅定「生態立縣、綠色發展」戰略不動搖,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城市建設等各個領域,在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全域植樹增綠、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鐵腕治理 還群眾一湖碧水
清理網箱網圍佔用水面12.6萬畝、清除環湖沿河砂場109處、銷毀大型涉砂船370隻、清理殭屍船隻575隻、取締「三無」船隻1530隻,打造湖東20公裡生態隔離帶綠化工程、17.03公裡的湖西生態隔離帶道路工程、南大堤23.6公裡生態綠化帶……
「網圍子沒有了,砂場沒有了,殭屍船也不佔地方了,現在湖裡那叫一個乾淨啊!」看到記者,東平縣商老莊鄉大安山村漁民梁久靈高興地說。
環境的改善,群眾的認可,來源於東平近年來持續開展的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東平湖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不僅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水利樞紐,也是京杭運河復航工程的重要港口,東平湖的水質對國家輸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而在過去,這樣一個有著重要意義的湖泊,卻一直被亂圈亂佔、濫捕電魚、網圍養殖等問題困擾,生態環境和景觀受到了嚴重破壞。為徹底解決問題,東平縣委、縣政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對東平湖生態環境整治和保護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安排,瞄定「打造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先行區」這一目標,以清網淨湖、餐船取締、環湖生態隔離帶建設、砂場清理、拆違清障、菹草清理、船隻整治、沿湖村居環境整治、沿湖路域環境整治等九大攻堅行動為抓手,拉開了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大幕。
短短兩年時間,東平湖水清了、魚肥了、環境更美了。為此,如何長久保持東平湖區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就被提上了日程。「保護是最好的開發、沒規劃不開發」,按照這一原則,東平縣通過借鑑雄安新區、千島湖發展理念,委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東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對東平湖及周邊保護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構建「山水湖城」協同一體的空間發展格局,為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提供指導和遵循。
造林綠化 守護好青山綠水
沿湖67.6公裡的生態林帶、1.5萬畝荒山造林、12萬畝農田林網……共同繪就了東平綠色生態新版圖。
近年來,東平縣啟動了生態林業發展三年攻堅行動,實施全域植樹增綠,打造綠色生態高地。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多措並舉,持續推動生態片林、生態林帶、荒山綠化、村鎮綠化提升和農田林網工程建設。
為加快造林力度,東平縣堅持宜林則林、科學綠化,統籌推動沿湖生態帶、「三邊」綠色長廊、荒山造林綠化及農田林網建設,全面織密築牢生態屏障。截至目前,已完成沿湖生態防護林工程老湖鎮段80%以上的工程、5000多畝「三邊」綠化美化工程、1.5萬畝荒山綠化工程。同時,依託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行動啟動村鎮綠化工程,以縣鄉道路、村內主次幹道、農田生產道路為骨架,添綠補綠插綠,真正讓群眾推窗看得見花在開、開門望得見綠意濃。
「保護生態的同時,也要為群眾找出一條增收致富的道路。」東平縣生態林業發展中心黨組成員、苗圃主任馬忠新說。東平縣按照「誰造林、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原則,採取「政府+公司」「政府+村集體+農戶」等模式,吸引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個體大戶等民營資本、社會力量參與生態林業發展。
其中,接山鎮發揮苗木大鎮優勢,集中流轉土地1500餘畝,與12戶育苗大戶籤訂綠化合同。大羊鎮聘請百合園林公司對國省道沿線統一設計,面向社會招標經營公司,完成綠化1400畝。戴廟鎮採取政府出資種植、「村集體+農戶」後續管護的方式,將植樹產生的經濟效益全部用來壯大村集體和農民收入。
生態修復 重現出生態底色
開門即見綠,醒來聽鳥鳴。漫步在戴村壩景區附近的匯河入大汶河口人工溼地項目,樹木鬱鬱蔥蔥,空氣清新自然,水面波光粼粼,讓人流連忘返。
「這座人工溼地的主要功能就是,對『外來客水』進行水質提升,解決客水入東平湖水質達標問題。」東平縣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說。
受以往粗放型經濟經濟發展方式的影響,東平曾出現過山體破損、外來客水和生活汙水治理不徹底、道路和湖岸兩側缺少防護林帶等生態問題,直接威脅到了周邊群眾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優美的自然生態。
民之所盼便是政之所向。東平縣牢牢抓住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重大機遇,圍繞東平湖大生態帶建設,總投資32.29億元,先後規劃實施了18個大項目、61個子項目。
針對破損山體,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礦廢棄地復墾等工程,對縣域內的荒山進行綠化覆蓋,對破損山體進行改造修復,新增耕地,打造「山秀東平」。針對「外來客水」「生活汙水」「岸線山體」,構建三大治汙體系,通過興修溼地、增建汙水廠、建設生態隔離帶、溼地及礦山復墾復綠等措施,解決東平湖周邊面源、點源的汙染問題,確保東平湖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打造「水韻東平」。針對缺失的生態防護林系統,統籌環湖、環城片林建設,通過在全縣範圍內的國道、省道、高速路兩側和環湖路以外的200米範圍內建設綠化帶,以及在有條件的水邊、路邊的適宜地帶種植片林,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打造「綠滿東平」。
打好「生態立縣」牌是發展所需、民生所向。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東平縣將堅定不移地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路,堅決打贏生態環境保衛戰,全面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綜合自大眾網·海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