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治理、植樹增綠、修復生態,山東東平奏響生態立縣最強音

2020-12-27 騰訊網

千疇綠景萬軸畫,滿城蒼翠碧無塵。如今,綠色已成為東平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行走在東平的山山水水,從碧波蕩漾的東平湖到滿山青翠的山脈丘陵,再到滿目蔥蘢的平原耕地,構成了一幅壯美的綠色畫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東平縣委、縣政府堅定「生態立縣、綠色發展」戰略不動搖,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城市建設等各個領域,在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全域植樹增綠、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鐵腕治理 還群眾一湖碧水

清理網箱網圍佔用水面12.6萬畝、清除環湖沿河砂場109處、銷毀大型涉砂船370隻、清理殭屍船隻575隻、取締「三無」船隻1530隻,打造湖東20公裡生態隔離帶綠化工程、17.03公裡的湖西生態隔離帶道路工程、南大堤23.6公裡生態綠化帶……

「網圍子沒有了,砂場沒有了,殭屍船也不佔地方了,現在湖裡那叫一個乾淨啊!」看到記者,東平縣商老莊鄉大安山村漁民梁久靈高興地說。

環境的改善,群眾的認可,來源於東平近年來持續開展的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東平湖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不僅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水利樞紐,也是京杭運河復航工程的重要港口,東平湖的水質對國家輸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而在過去,這樣一個有著重要意義的湖泊,卻一直被亂圈亂佔、濫捕電魚、網圍養殖等問題困擾,生態環境和景觀受到了嚴重破壞。為徹底解決問題,東平縣委、縣政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對東平湖生態環境整治和保護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安排,瞄定「打造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先行區」這一目標,以清網淨湖、餐船取締、環湖生態隔離帶建設、砂場清理、拆違清障、菹草清理、船隻整治、沿湖村居環境整治、沿湖路域環境整治等九大攻堅行動為抓手,拉開了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大幕。

短短兩年時間,東平湖水清了、魚肥了、環境更美了。為此,如何長久保持東平湖區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就被提上了日程。「保護是最好的開發、沒規劃不開發」,按照這一原則,東平縣通過借鑑雄安新區、千島湖發展理念,委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東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對東平湖及周邊保護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構建「山水湖城」協同一體的空間發展格局,為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提供指導和遵循。

造林綠化 守護好青山綠水

沿湖67.6公裡的生態林帶、1.5萬畝荒山造林、12萬畝農田林網……共同繪就了東平綠色生態新版圖。

近年來,東平縣啟動了生態林業發展三年攻堅行動,實施全域植樹增綠,打造綠色生態高地。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多措並舉,持續推動生態片林、生態林帶、荒山綠化、村鎮綠化提升和農田林網工程建設。

為加快造林力度,東平縣堅持宜林則林、科學綠化,統籌推動沿湖生態帶、「三邊」綠色長廊、荒山造林綠化及農田林網建設,全面織密築牢生態屏障。截至目前,已完成沿湖生態防護林工程老湖鎮段80%以上的工程、5000多畝「三邊」綠化美化工程、1.5萬畝荒山綠化工程。同時,依託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行動啟動村鎮綠化工程,以縣鄉道路、村內主次幹道、農田生產道路為骨架,添綠補綠插綠,真正讓群眾推窗看得見花在開、開門望得見綠意濃。

「保護生態的同時,也要為群眾找出一條增收致富的道路。」東平縣生態林業發展中心黨組成員、苗圃主任馬忠新說。東平縣按照「誰造林、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原則,採取「政府+公司」「政府+村集體+農戶」等模式,吸引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個體大戶等民營資本、社會力量參與生態林業發展。

其中,接山鎮發揮苗木大鎮優勢,集中流轉土地1500餘畝,與12戶育苗大戶籤訂綠化合同。大羊鎮聘請百合園林公司對國省道沿線統一設計,面向社會招標經營公司,完成綠化1400畝。戴廟鎮採取政府出資種植、「村集體+農戶」後續管護的方式,將植樹產生的經濟效益全部用來壯大村集體和農民收入。

生態修復 重現出生態底色

開門即見綠,醒來聽鳥鳴。漫步在戴村壩景區附近的匯河入大汶河口人工溼地項目,樹木鬱鬱蔥蔥,空氣清新自然,水面波光粼粼,讓人流連忘返。

「這座人工溼地的主要功能就是,對『外來客水』進行水質提升,解決客水入東平湖水質達標問題。」東平縣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說。

受以往粗放型經濟經濟發展方式的影響,東平曾出現過山體破損、外來客水和生活汙水治理不徹底、道路和湖岸兩側缺少防護林帶等生態問題,直接威脅到了周邊群眾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優美的自然生態。

民之所盼便是政之所向。東平縣牢牢抓住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重大機遇,圍繞東平湖大生態帶建設,總投資32.29億元,先後規劃實施了18個大項目、61個子項目。

針對破損山體,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礦廢棄地復墾等工程,對縣域內的荒山進行綠化覆蓋,對破損山體進行改造修復,新增耕地,打造「山秀東平」。針對「外來客水」「生活汙水」「岸線山體」,構建三大治汙體系,通過興修溼地、增建汙水廠、建設生態隔離帶、溼地及礦山復墾復綠等措施,解決東平湖周邊面源、點源的汙染問題,確保東平湖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打造「水韻東平」。針對缺失的生態防護林系統,統籌環湖、環城片林建設,通過在全縣範圍內的國道、省道、高速路兩側和環湖路以外的200米範圍內建設綠化帶,以及在有條件的水邊、路邊的適宜地帶種植片林,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打造「綠滿東平」。

打好「生態立縣」牌是發展所需、民生所向。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東平縣將堅定不移地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路,堅決打贏生態環境保衛戰,全面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綜合自大眾網·海報新聞)

相關焦點

  • 爬山頭、走湖泊、進企業,泰安市生態環境局助力東平「生態立縣」
    近日,泰安市生態環境局四進工作組深入推進四進相關工作,立足本職,聯合省廳工作組、東平分局等相關人員下沉一線,爬山頭、走湖泊、進企業,全方位破解東平在綠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助力東平走實走好「生態立縣」之路。
  • 鄠邑區義務植樹活動在秦草生態瑞德寶爾礦山復綠項目現場舉行
    植樹增綠進行時鄠邑區委書記範九利,副區長毛安,區級國家機關各部門,各人民團體主要負責同志,各鎮街、景區管理局主要負責同志,相關單位工作人員,應急救援隊及志願者代表共240餘人參加本次活動03秦草生態項目經理張衛剛介紹本次植樹活動的計劃、規範,並對苗木栽植的範圍、技術要點和安全注意事項提出了具體要求。04區委書記範九利同志宣布:「牢記大教訓 保護大秦嶺」義務植樹活動開始,通過勞動為修復秦嶺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 東平「生態立縣」,小魚竿釣起大產業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孫曉輝、陳灝初冬的東平湖畔,暖陽高照,碧水藍天。雖然天氣微寒,但在東平湖國家垂釣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釣魚愛好者們熱度不減。東平湖內擁有鯉魚、草魚、鱅魚等可以垂釣的魚類50餘種,形成了發展垂釣產業的良好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但受多種原因影響,東平湖一度被濫捕濫撈、亂圈亂佔、亂採亂挖等問題困擾。特別是網箱網圍養殖,面積一度佔到水域面積一半以上,生態環境和景觀遭到嚴重破壞。今年47歲的孫培慶從小在東平湖邊長大。
  • 【植樹造林綠武山】武山:五大舉措推進「生態武山」建設
    近年來,武山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重要指示,堅持生態體系建設優先原則,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工作,全面提升森林質量和效益。尤其是今年,全縣各類造林增綠8.13萬畝,綠化美化村莊75個,栽植行道樹200公裡,修復退化草場1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增長1.3%。
  • 陝西寧強縣:生態建設讓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
    寧強縣漢水源森林公園裡的月亮湖 。寧強屬於強風化花崗巖土質,全縣土壤侵蝕因子發展活躍,必須實施以小流域治理為主的集中治理、生態修復,這樣才能更好地涵養水源,確保源頭水質。近年來,寧強先後實施了長治、丹治工程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水保重點工程,治理重點小流域75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85.8平方公裡,林草覆蓋率提升到84.7%。
  •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一片片樟子松、沙柳、檸條、花棒綠意盎然,牢牢拴住腳底黃沙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 補植復綠正當時 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生態修復顯成效
    西安鐵路運輸兩級法院「秦嶺」「安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一片繁忙。秦嶺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上工人們正搶抓春季植樹的有利時節,在預先規劃好的區域內栽植箬竹3萬餘株,作業面積35畝。據悉,這次栽植所用的20萬元生態修復費用是西安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向秦嶺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移交的第二批資金,該批資金也是西安鐵路運輸中級法院落實秦嶺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召開第一次聯席會議精神的舉措。
  • 萊西市礦山生態治理修復 助推鄉村振興
    2017年5月,青島市委、市政府相繼印發 《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方案》《青島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8—2025年)》,對礦山地質生態修復治理提出明確要求。萊西市堅持政府指導、規劃先行、市場參與、多元化實施的礦山生態修復「青島思路」,通過政策激勵,吸引社會各方投入,探索推行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
  • 「增綠」促增收 好生態帶來好生計
    「增綠」促增收 好生態帶來好生計雲南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任務高度疊加,是同一個「戰場」上的兩場攻堅戰。紅河州生態護林員龐朝明和他管護的2000畝美麗山林生態護林員是我省實施生態扶貧的重要抓手,通過生態護林員隊伍建設和技能培訓,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不僅扛起了生態保護職責,還積極參與到林草法律法規宣傳、生態旅遊服務、民族團結穩定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贏得了村民和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增強了自信,激發出強烈的內生動力。
  • 打造生態公園 河北首家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開建
    近日,河北省首家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在邢臺沙河市開工建設。河北高院供圖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崔叢叢)近日,從河北高院獲悉,河北省首家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在邢臺沙河市開工建設。該基地利用邢臺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專用帳戶專用資金600萬元,沙河市配套資金700萬元建設。通過增植復綠、建設環保宣傳長廊等措施,將因非法採砂導致生態嚴重受損的大沙河沿岸,變為一處融生態恢復性、公眾參與性、宣傳教育性於一體的生態公園。
  • 生態修復丨「修」出最美生態
    生態修復的概念包括生態恢復、重建和改建,其內涵可以理解為通過外界力量使受損的(開挖、佔壓、汙染、全球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生態系統得到恢復、重建或改建,具體包括與自然資源管理直接相關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國土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等。生態修復和治理必須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
  • 「公益訴訟」舞鋼:修復礦山生態環境 教育基地復植補種
    礦山生態環境修復,不能緩!昔日塵土漫天的荒山野坡,如今鶯飛草長,漫山遍野開滿了鮮花,在綠樹掩映下格外美麗,這滿目的「生態綠」,離不開「檢察藍」的守護。近年來,舞鋼市檢察院主動作為,創新履職方式,強化法治擔當,走出了一條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的新路子,持續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 治坡治溝 增綠增收 - 山西新聞網
    近年來,河曲縣因地制宜,用市場經濟的觀點指導水土治理與開發,堅持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走出了生態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的新路子,改善了生產條件與人居環境,讓荒山增綠、群眾增收。 整溝治理的有益探索 在河曲縣田巨峁流域整溝治理項目現場,起伏的荒山披上綠裝,溝溝梁梁種滿了油松、經濟林,與之前土壤裸露、溝壑縱橫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 尚日紅在潞州區調研森林防火和廢舊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
    記者 王雨苗報導:12月1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尚日紅深入潞州區,就森林防火和廢舊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進行調研。尚日紅先後來到老頂山鎮西長井村、小羅村、金口村的防火點、廢舊礦山生態修復點及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防火監控中心,詳細了解日常管護、森林防火宣傳、源頭管控、應急處置能力提升等工作落實情況,查看廢舊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進度。尚日紅指出,森林防火和廢舊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事關生態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生態修復 盤活資源 礦坑變身生態聚寶盆
    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將採煤塌陷地治理作為推動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探索實施「控轉並舉、科技支撐、生態修復、盤活資源」等多元化治理模式,讓塌陷地變成良田、生態公園和產業示範區,探索出一條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的路徑。
  • 王梟劼:加快生態修復,助力群眾增收
    政協委員王梟劼是縣林草局分管花木的副局長,今年以來,他積極參與馬啣山貧困片區生態恢復工程的建設,動員附近村民主動參與,植綠家鄉、守護家鄉、增加收入。自3月25日以來,王梟劼一直在馬啣山下普銀路沿線栽種雲杉,20多天的時間裡,已經栽植了2萬多株,4月的馬啣山增添了許多綠色。
  • 濰坊濱海: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
    「我們堅持生態立區,實施「水、綠、建築」三個覆蓋,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依靠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拼搏實幹,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初步建設成為了一座美麗生態宜居新城,貫穿始終的濱海精神,化作了濱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能。」濰坊濱海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恆道說。
  • 平定縣積極推進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精心撫平大地「傷疤」
    去年以來,103支施工隊伍對平定縣230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圖斑進行填充修復、覆土植綠,讓平定縣山更青、水更綠、土更淨。平定縣冠山鎮石板坪村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492、493號圖斑)所在地,曾是廢棄的煤礦。治理前,這裡到處黑乎乎、光禿禿的。市中巖建築施工有限公司項目現場負責人宋幫軍說,治理前,山體和湖周圍裸露著黑色的矸石渣。他們將邊坡安全隱患治理後,打造了24個平臺。
  • 生態治水+鐵腕護水+科技管水,平谷水生態環境實現新提升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受群眾關注。平谷區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始終堅守生態優先理念,「生態治水+鐵腕護水+科技管水」三管齊下,留住綠水青山,奮力答好「生態卷」,擦亮平谷「水名片」。生態治水:農村汙水治理標準化試點 試驗模式走在全國前列農村水環境一直是水生態提升改善的短板弱項,如何攻克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