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丨「修」出最美生態

2020-12-18 澎湃新聞

中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明確提出要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這是因為中國自然資源稀缺,本底質量較差,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加之快速的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過度開採和利用,導致以「綠水青山」為代表的高質量森林、草地、溼地等自然資源資產遭到破壞,可持續提供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下降,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將陽山上的工礦廢棄地改建為生態公園。葉傳增 胡豔輝攝

目前,國家將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上日程,以解決生態環境存量問題,表明目前中國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水平能夠為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充分的條件和保障。

生態修復的概念包括生態恢復、重建和改建,其內涵可以理解為通過外界力量使受損的(開挖、佔壓、汙染、全球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生態系統得到恢復、重建或改建,具體包括與自然資源管理直接相關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國土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等。生態修復和治理必須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可以增加生態資產數量,提升生態資產質量,推進資源高效利用,保護生物多樣性,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生態系統對人類福祉的貢獻,充分釋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年來,江蘇省句容市下蜀鎮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修復工程,切實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圖為從空中俯瞰句容市範巷村。鍾學滿攝

目前,中國多地都在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推進生態修復產業發展,並以此為切入點探索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需要堅持系統性原則、市場化原則、全民參與原則。

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對三峽庫區沿線庫岸進行岸線復綠、環境整治等生態修復。圖為三峽大壩前的秭歸縣木魚島公園。鄭家裕攝(新華社發)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為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生態修復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投入,還應當發揮積極的產業政策作用,實現生態修復產業化,並使之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的雙贏,這需要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予以扶持,一方面提供更多的理論、政策、制度供給;另一方面則要通過幹預和介入資源配置的結構及其形成過程,培育新業態的形成與發展。建立自然資源價值評估體系,以評估生態修復的經濟效益;明確生態資本的投資收益途徑,推進「生態資源-生態資產-生態資本-生態產品」的轉化過程;加大在資源配置中的支持力度,在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價值評估體系的基礎上,分類提出對生態修復投資者的激勵政策;建立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化生態修復投融資體系,進一步發揮產業導入階段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入。(作者李宏偉 系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贛州:崩崗群的蛻變

江西省贛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尋烏縣文峰鄉柯樹塘廢棄礦山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滑曉暉攝

江西贛州是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之一。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贛州市改變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不種草」的單一保護修復模式,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有效築牢了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

興國縣傑村鄉傑村田逕組,離圩鎮大約一公裡。傑村中學坐落於此,學校圍牆幾十米外,是一片崩崗山,每逢雨季,從山上流下的泥沙經常淤積到學校圍牆外,很是危險。2018年,縣裡施工隊來了,陡峭連片的崩崗被挖掘機整成一條條平整的條帶,條帶裡栽種了油茶、坡面撒播了草籽,每隔一段距離,還有漿砌的水溝引流導水。如今條帶裡的油茶已抽出新枝,坡面一片綠油油,即便再大的雨,村民和學校也不擔心啦。

崩崗,是指山坡土體或巖體風化殼在重力與水力綜合作用下分離、崩塌和堆積的侵蝕現象。

「這個崩崗,以前治理過多次,效果都不好。現在,已經成為村裡的一個亮點、一個景觀。村裡群眾農閒的時候,好多都到這裡來遊玩。」興國縣傑村鄉退休幹部謝光流說。

走進興國縣永豐鄉凌源村,一片片治理過的崩崗區變成了花果園,一條條整齊的梯田呈外高內低反向坡度,斜坡上長滿了綠草,坡底開挖的水溝用於蓄水。在兩年前,這裡卻是被村民們戲稱為「魔鬼地」的崩崗區。

凌源村崩崗綜合治理,將項目建設與精準扶貧、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緊密結合,不僅修復了崩崗,還開發種植臍橙等經濟林果21.01公頃,改造油茶等經濟林89.3公頃,連結貧困戶28戶,直接受益農戶達64戶,大大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了群眾幸福感。

贛縣區位於贛州中部,由於特殊的自然條件及歷史原因,該區水土流失面積達780.79平方公裡,佔區國土面積的26.1%。同時也是一個崩崗侵蝕大縣,全區有崩崗4138座(處),崩崗面積18.1平方公裡,佔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1%。2017年以來,贛縣區將崩崗治理作為推進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金鉤形崩崗治理工程。通過兩年的努力,一個規模約5000餘畝的金鉤形崩崗治理示範園已初具規模。

根據不同類型崩崗特點,贛縣採取多種治理模式,堅持山上與山下同治,治山與理水同步,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統籌兼顧,實現「爛山地貌」變綠水青山。該區還將崩崗治理與農林開發、鄉村旅遊、精準扶貧相結合,引進社會資本2000多萬元開展生態修復和發展臍橙、油茶、楊梅等林果產業,打造集農事體驗、休閒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並引導當地及周邊500 多戶貧困戶參與工程建設,助推脫貧攻堅。

「看到家鄉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我就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與政府籤訂協議,流轉了600餘畝土地種植臍橙,吸納30多戶貧困戶在果園務工,他們每月可以增加至少1800元的收入。」贛縣區白鷺鄉回鄉創業青年謝小路說。

通過自主經營、公開競拍大戶承包、「公司+農戶」等形式,贛州市的生態保護修復落實了土地經營權和水土流失治理後期管護責任,確保工程建得起、管得住、長受益,實現了「人養山、山養人」的良性循環。(劉曉珍)

建甌:守好綠水青山

建甌市通過生態修復,變荒灘為公園,發展鄉村旅遊。魏劍生攝

「通過實行生態修復措施,我們在錐慄林下套種茶葉,既可涵養水分,又可改善生態環境,一畝錐慄園每年可多創收2000元。」10月15日,福建省建甌市龍村鄉經作站站長張發備喜滋滋地說道。近年來,建甌市成功探索出了一套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綜合治理模式。

建甌市是「中國竹子之鄉」「中國錐慄之鄉」,擁有竹林面積147萬畝,錐慄面積57萬畝,竹林、錐慄的面積和產量均為全國之冠。「長期大面積開發種植毛竹、錐慄等經濟林,也造成了部分土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下。」建甌市水土保持部門相關負責人坦言,錐慄山、毛竹山、礦山水土流失治理,是建甌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

近三年,建甌市累計投入1.38億元用於水土流失治理,實施4條小流域、32平方公裡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重點推進1萬畝錐慄山治理及河道清理、河道護岸、攔沙壩建設;大力推廣錐闊混交、錐草共生模式,從原來坡式管理到簡易梯田栽培,開挖魚鱗狀、半月狀平臺;慄農對錐慄的日常管理從剪草到不除草,從使用無機肥到增施有機肥,以促進物種多樣性,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指導現有茶園實施生態修復營林措施,對於毀林開荒的茶山查處整治拔除後,通過種植鄉土或珍貴樹種及時進行造林綠化。山場造林列入年度造林計劃,享受造林優惠政策。

生態修復讓建甌的天越來越藍,水越來越清,景越來越美……

「我家30畝的錐慄,通過套種木荷,修建山邊溝、蓄水池等生態修復措施,水土流失少了,肥力保持住了,錐慄產量每畝平均增加了近60公斤,畝產增收上千元。」水源鄉王厝村慄農陳家欽說。

「對於竹林資源培育除實施常規經營技術外,我們重點推廣竹闊混交林經營技術、竹山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竹林病蟲害等豐產高效生態培育技術。」建甌市林業局教授級高工林振清說,今年林業部門還在迪口安然筍竹專業合作社建立竹林豐產高效生態培育示範基地,打造集林分提升、生態有機、高產高效於一體可學可看可推廣的示範基地,進一步推動竹林資源培育上新水平。2019年,全市竹業總產值134.6億元,竹產區竹農人均年銷售筍竹收入6790元,竹產業成為建甌最具生態潛力的「綠色產業」。

建甌市還在全市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宜居工程行動,通過3年努力,實現了村莊「四旁」(路、水、宅、村)空地以及坡地、邊角地全面綠化美化。目前,全市219個行政村都需在村莊附近建設不少於20畝的鄉村景觀林,行政村範圍內的古樹名木都得到了嚴格保護措施。2016年以來,該市堅持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同步推進,完成了小松溪安全生態水系、水土流失生態村建設等一批水生態環境治理、修復項目,逐步改善了小松溪水質、改良了河床、恢復了河灘、修復了河岸,打造了集休閒觀光、文化展示、生態科普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運動休閒小鎮。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推動了小松鎮各項產業尤其是旅遊業的發展,先後培育了林下旅遊、綠道騎行等一批濱水旅遊項目。2019年,湖頭村接待遊客超36萬人次,人均年收入比2018年上升8%,以實際行動證明,守護綠水青山可以換來金山銀山。(宋昌素)

凌海:溼地版圖有序延展

在這裡,紅色和綠色是主色調——離北京最近的3萬畝紅海灘匯聚成一片紅色的海洋,與此相連的5萬多畝綠色蘆葦,不時隨風掀起陣陣葦浪。不遠處,22公裡長的鶴泉湖河道裡,遊艇穿梭往來,成群的鳥兒在低空飛翔。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鋪展。這是修復後的遼寧省凌海市大凌河口濱海溼地向世人呈現的獨特風景。

21世紀初,用海規模擴大,海洋工程增多,導致原有河口灘涂被割裂,天然潮溝連通性受損,濱海溼地成為人跡罕至的枯水荒灘。近年來,為強化大凌河口溼地的生態修復,凌海市拆除人工堤壩3670米、疏通潮溝9317米,建成生態海堤1000米,種植蘆葦、鹼蓬草37公頃,恢復濱海溼地面積190公頃。由此,凌海的溼地版圖實現有序延展,全市溼地面積擴大到80萬畝。濱海溼地生態系統的高質量修復,也為鳥類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和繁殖地,野生鳥類的種類由253種增至347種。據了解,世界9條鳥類遷徙通道,凌海佔2條,分別為東亞及澳大利亞西亞通道和環太平洋通道,鳥類年遷徙量近300萬隻。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丹頂鶴、東方白鶴、灰鶴、天鵝等約4.3萬隻,流蘇鷸、大紅鸛、黑臉琵鷺等6種鳥類屬首見。

濱海溼地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使大凌河口這一中國最北濱海溼地的優勢得到了充分釋放,按下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快進鍵。凌海市東方華地城投資20億元,在3萬畝枯水荒灘上建成了集溼地溫泉、海洋溫泉、冰雪溫泉、生態溫泉於一體的16平方公裡的國家4A旅遊風景區。國學院、滑雪場、滑冰場、垂釣樂園、蘆葦泛舟、河海觀景、開心農場採摘等產業鏈配套項目全部投入運營,年吸引客流量100萬人次,附近1500名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大效益同步提高。

「這個生態文明融入鄉村田野,集觀光、休閒和度假於一體的旅遊綜合體,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目之可及,隨便走走,每一地都很美很舒緩」,這是一位上海旅行商對凌海東方華地城的印象。風景就在路上,處處皆是風景。如今,這個享譽全國的東北地區唯一的溼地旅遊目的地,正邁向區域協同發展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崔莉)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生態修復丨「修」出最美生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修」出最美生態 河南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有了路線圖
    《規劃》是省委、省政府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講話精神組織編制的重要專項規劃,重點聚焦全省重要生態系統,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與各要素相互關聯角度出發,對「十四五」至2035年期間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進行的總體設計。
  • 廣東省生態修復十大樣板工程納入廣東最美旅遊目的地
    四是加強溼地保護和恢復,科學修復功能退化的自然溼地,強化溼地公園建設管理,推動鄉村小微溼地建設保護,推進珠三角綠色生態水網建設,逐步提高溼地保護率。日前,廣東省林業局推薦的最美旅遊目的地出爐,廣東省生態修復十大樣板工程榜上有名。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和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等生態修復十大樣板工程。
  • [分享]生態修復城市設計資料下載
    本資料為湖南岳陽生態修復引導城市修補雙修規劃圖,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指用再生態的理念,修復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
  • 川西高原修高速公路,生態如何修復?這群「環保管家」在護航
    四川在線記者 王眉靈四川高速公路網即將突破8000公裡,高速公路已經朝山區、高原地區延伸,這些地方涉及的生態保護「紅線」也多。修更方便的路,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保,如何兼得?四川公路設計院環境與景觀工程分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宋煒說,公路建設中的生態環保在四川已開展多年,「公路生態修復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這也是我們的生態修復理念在實踐中逐漸完善的過程。」
  • 川西高原修高速公路 生態如何修復 這群「環保管家」在護航
    四川高速公路網即將突破8000公裡,高速公路已經朝山區、高原地區延伸,這些地方涉及的生態保護「紅線」也多。修更方便的路,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保,如何兼得?12月9日,四川一支綠色交通建設的「環保管家」隊伍亮相省政府網站,揭曉他們如何為四川公路的生態修改保駕護航。
  • 海東:最美生態走廊「呼之欲出」
    近日,海東市生態文明建設(2020-2025年)規劃出臺,此舉旨在把海東建設成為青藏高原山水田園、生態綠色、宜業宜居、城鄉統籌現代化新城,到2025年達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目標。海東市將重點向築牢青海東部「綠屏障」生態肌理、「綠河谷」生態廊道、「綠城區」生態體系方向發力,將以推進青沙山、達坂山、積石山等「三山」林草植被保護為主,推進山體坡面生態治理與修復,打造青海東部國土生態安全的 「綠屏障」;沿黃河、湟水河、大通河開展「三水」兩岸生態修復,以寬度3公裡範圍為基礎,修復自然水系風貌,建設溼地景觀節點,打造流域溼地生態廊道的「綠河谷」;圍繞湟水河流域大峽、小峽、
  • 朱仁民的人類生態修復學,到底是做什麼的?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朱仁民根據時代的發展,創導全新學科「人類生態修復學」,「用藝術拯救生態」的新學說,率先提出目前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均是「心靈生態」、「自然生態」、「文化生態」三者所產生的問題。丨裸崖修復:普陀山碼頭(「海上布達拉宮」)朱仁民用中國繪畫的手法,對即將遺失的海島民居元素進行解構、重組,從功能、線條和色彩予以序列化處理,在本土文化、現代語言上。將一個荒蠻的垂直裸崖修復成每年1600餘萬人口流量的旅遊集散基地,成為當地的一個地標性建築,以七千餘萬的總投資贏得了生態、經濟、藝術、就業率同步發展的驚人效果。
  • 生態修復 盤活資源 礦坑變身生態聚寶盆
    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將採煤塌陷地治理作為推動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探索實施「控轉並舉、科技支撐、生態修復、盤活資源」等多元化治理模式,讓塌陷地變成良田、生態公園和產業示範區,探索出一條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的路徑。
  • 峰峰礦區全域修復「修」出美麗城市
    峰峰礦區列入國家獨立工礦區支持名錄,從此踏上一條資源型老工礦區轉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幾年時間裡,峰峰礦區著力破解產業結構偏重、增長動力不足、生態環境惡化、沉陷區治理等突出問題,特別是將「全域修復」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突出修山、修地、修水和修氣「四修」並舉發力,全面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改善城市環境和城市風貌,開創建設經濟強區、美麗峰峰新局面。
  • 代表心聲丨張灼華:建議加大對洞庭湖生態修復的投入
    由於過去長期形成的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和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加之生活垃圾、汙水、農業面源汙染及工業點源汙染,生態現狀仍不容樂觀,洞庭湖溼地生態系統存在退化、異化、旱化的隱憂。5月26日,在京參加全國兩會的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農工黨湖南省委會主委、南華大學校長張灼華在接受時刻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洞庭湖的生態環境現狀仍不容樂觀,離中央對洞庭湖生態環境的高標準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他建議加大對洞庭湖生態修復的投入。
  • 平頂山市衛東區:林茂果香富農家 生態修復添新景
    大河網訊(記者 蔡長偉 通訊員 古國凡 何洋)初夏時節,不需門票的山頂公園、嶽家森林公園、東湖公園等地遊人如織;萬畝石榴花開紅似火,映紅了金牛山,景區飯店顧客盈門,池塘邊的垂釣者舒心歡笑……這是平頂山市衛東區生態修復帶來的新氣象。
  •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讓賈汪變「真旺」
    三年來,賈汪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大力推廣潘安湖生態修復治理經驗,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成功獲批國家級生態修復示範區。,推動「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淨、草盛」的美麗畫卷早日實現,打造全省生態系統受損嚴重區域系統保護和修復的賈汪樣板。
  • 央視《新聞聯播》關注海南礦山生態修復、旅遊開發工作
    上世紀50年代,當地在這裡開採石灰礦,留下6個巨大礦坑,不僅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破碎裸露的山體還存在安全隱患,周邊不少住戶陸續搬離。報導表示,2018年,在海南省政府的指導下,當地以「礦坑修復+環境治理+文化注入+產業帶動」為方向,著手對蓮花山境內6處破碎山體及礦坑,進行全方位生態修復。
  • 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北極星環境修復網  來源:《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作者:吳次芳 肖武等  2020/7/27 10:27:37  我要投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本篇為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的內容4)塌陷區生態修復。針對塌陷地的形狀、土壤類型、地層結構、穩沉程度、積水深淺等不同情況,在整治之初就統籌規劃,突破土地整理科目之間的限制,堅持塌陷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相結合,進行分類改造利用,積極打造生態修復示範區,逐步把塌陷地轉化為獨特的開發資源,變歷史包袱為極具潛力的發展空間。
  • 按照原有生態種草種樹 冬奧延慶賽區明夏完成生態修復
    將剝離的表土搜集起來,重新覆蓋在修復區域,進行「固土」,並撒上種子或種植樹木,經過生態修復的區域,目前已經綠草如茵。記者9月27日從北京市重大項目辦獲悉,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生態修復工程目前已完成67%,明年夏季將全部完成。
  • 打造生態公園 河北首家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開建
    近日,河北省首家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在邢臺沙河市開工建設。河北高院供圖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崔叢叢)近日,從河北高院獲悉,河北省首家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教育基地在邢臺沙河市開工建設。該基地利用邢臺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專用帳戶專用資金600萬元,沙河市配套資金700萬元建設。通過增植復綠、建設環保宣傳長廊等措施,將因非法採砂導致生態嚴重受損的大沙河沿岸,變為一處融生態恢復性、公眾參與性、宣傳教育性於一體的生態公園。
  • 礦山生態修復有哪些新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本篇內容為礦山生態修復中的新技術探討。1仿自然地貌修復技術(一)人工地貌通常,在礦山開採破壞前,礦區原本的經過10年乃至百年自然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繼而促使了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的發生。
  • 玉山修復礦山生態還原綠水青山
    玉山訊 在玉山縣巖瑞鎮關山橋村雞頭山生態修復現場,放眼望去,苗木林立,鬱鬱蔥蔥。「以前這裡是一片廢棄的石灰石礦,山上光禿禿的,晴天灰塵到處飄。治理以後空氣也好了。」家住附近的趙阿姨對礦山修復帶來的環境變化深有感觸。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 綠化造林+生態修復+保護碧水 下花園樂享生態「紅利」
    近年來,在推進經濟轉型過程中,下花園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蓄水、治河、綠化、治汙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措施,大力實施生態涵養修復,加快推進「首都兩區」建設,走出一條生態興區、生態強區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水花園、宜居城市。昔日「煤城」變成北京的「生態後花園」,廣大市民樂享生態「紅利」,幸福指數日益攀升。
  • 回顧2019,展望2020丨台州市生態環境局召開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工作...
    回顧2019,展望2020丨台州市生態環境局召開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工作視頻會議 2020-01-20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