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次芳 肖武等
2020/7/27 10:27:37 我要投稿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本篇為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的內容。
一、上海露天採坑治理案例
上海佘山景區的天馬山深坑內,那裡曾經是巨大的採石場,深88米,面積約36800平方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在中國建造的採石場,屬於廢棄礦區採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松青採石公司統一經營採石,分別在辰山、薛山、鳳凰山下設軋石一廠、二廠。1957年,因戰備需要,各軋石廠移師至盧山。1959年,天馬人民公社在小橫山設立採石場,那時小橫山還是一座海拔近20米高的山體。後來,隨著城鎮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石材需求量與日俱增,開挖面積不斷擴大,石坑深度逐漸加深,最終形成了80多米的深坑。1999年,市礦產局停止核發採礦許可證,小橫山採石場就此關閉。
2006年,世茂集團決定利用深坑的自然環境,打造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在廢石坑裡的五星級酒店,化城市「傷痕」為「瑰寶」,為城市創造稀缺價值,彌合自然創傷。建18層,其中16層是地下,包括336間客房、套房、水下餐廳,以及五星級酒店的所有設施。酒店遵循自然環境,以反向天空發展的傳統建築理念,下探地表88米開拓建築空間,依附深坑崖壁而建,是世界首個建造在廢石坑內的自然生態酒店。被美國國家地理譽為「世界建築奇蹟」(圖3-7、圖3-8)。
圖3-7 上海露天採坑治理恢復前照片
圖3-8 上海露天採坑治理建設後效果圖
二、徐州潘安湖沉陷地修復案例
(一)潘安湖採煤塌陷地情況
賈汪區是徐州市煤炭開採的發源地,自1882年至今已有130餘年的開採歷史,是江蘇省唯一依託國有煤礦成立的市轄區,境內地下煤炭資源豐富,煤田面積202平方千米,可採儲量4.68億噸,鼎盛時期全區有大小礦井252對,累計為國家貢獻3.6億噸煤炭,目前礦井已全部關閉。由於煤炭資源長期高強度大規模開採,造成採煤塌陷地高達13.23萬畝,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原本豐富的煤礦資源已盡枯竭,2011年底賈汪區被列為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為全省唯一。
潘安湖採煤塌陷區為權臺礦和旗山礦地下採煤塌陷區域,位於賈汪區潘安湖街道辦事處境內,距徐州主城區18千米,總面積3萬餘畝,是賈汪區內成片面積最大的採煤塌陷地,區內平均積水深度4米以上。長期以來坑塘遍布、荒草叢生、生態環境惡劣,又因村莊塌陷,造成當地農民無法耕種、無法居住,形成了沉重的歷史包袱。
(二)潘安湖採煤塌陷地主要修復措施
作為江蘇省委、省政府支持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舉措,2009年底江蘇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批准實施潘安湖綜合整治項目,實施規模1.74萬畝,總投資1.71億元,成為省國土資源廳單體投資最大的土地整治項目。項目於2010年3月開工建設,2013年底全面建成。兩期建設累計整治塌陷土地3萬畝,省、市撥付及地方自籌投入工程建設資金27億多元。
1)塌陷地復墾整治。通過對受損土地修復,相應橋、涵、閘、站、渠等的科學規劃,精心實施,將低產田甚至是絕產田,整治成高效農業示範區,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整治後耕地成為「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溝相連」的高效農業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均耕地面積,緩解了人地關係緊張狀況,給地方政府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2)挖掘工業用地潛力。對於因破產關停的各類煤礦、企業存量建設用地,積極通過轉讓、安置職工、置換等方式予以重新利用。對因採煤塌陷徵為國有的工礦用地,在做好原使用權人土地補償和安置的基礎上,積極組織盤活,先後利用該類存量土地建設了一大批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塌陷村莊搬遷。原來分散、佔地面積大的村莊老址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建設成「農民公寓、新村」,有效改善塌陷區村民居住環境,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採用復墾置換、增減掛鈎形式將有限的建設用地指標節約用於新城區建設和工業集聚區項目用地,極大地緩解用地指標壓力。
4)塌陷區生態修復。針對塌陷地的形狀、土壤類型、地層結構、穩沉程度、積水深淺等不同情況,在整治之初就統籌規劃,突破土地整理科目之間的限制,堅持塌陷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相結合,進行分類改造利用,積極打造生態修復示範區,逐步把塌陷地轉化為獨特的開發資源,變歷史包袱為極具潛力的發展空間。
(三)潘安湖採煤塌陷地修復成效
1)再造綠水青山,發揮綜合效益。潘安湖採煤塌陷地整治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將昔日傷痕累累、荒涼破敗的塌陷地建成了「湖美、景靚、田豐」的特色景觀區,拓展了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2012年10月潘安湖溼地公園建成開園以來,拉動了方圓幾十千米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年均接待遊客總量高達200餘萬人次,附近原本單純靠耕種吃飯的村民有了旅遊、餐飲等行業選擇。結合潘安湖國家4A級溼地公園建設,引進了恆大集團、融創集團等知名地產企業,著力打造集旅遊、養老、科教、居住為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生態居住區,促進塌陷地整治、產業振興和城鎮化建設三位一體,有效推動了賈汪區資源枯竭城市成功轉型。2011年,徐州市國土資源局利用權臺煤礦廢棄工業廣場,與德國萊茵大學合作構建集文化創意與休閒養生於一體的東方魯爾文化生態產業園。在潘安湖南側規劃建設潘安湖科教創新區,建設規模約27000畝。目前,佔地1300餘畝的江蘇師範大學科文學院已全面開工建設,生態研究院等項目正在同步規劃。潘安湖採煤塌陷地綜合整治成果引起了國內外主流媒體高度關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與《焦點訪談》、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等欄目以及《人民日報》《新華日報》《中國國土資源報》等多家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進行了數次報導,遼寧、安徽、山東、甘肅、廣東等多地相關人員前來參觀學習。
2)推動轉型升級,扶持鄉村振興。與潘安湖毗鄰的馬莊村,村內600餘戶2000多村民原來大多以煤為生,現依靠國家級溼地公園旅遊發展多種經營,實現了向保安、餐飲、保潔、綠化等服務行業的轉變,如今的馬莊村已由當年的重點煤礦區,蛻變為潘安湖風景區四大板塊之一的「民俗文化」體驗板塊。「不挖煤了,咱換個活法」成了馬莊村農民「最大的心聲」。馬莊村香包手工製作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香包已成為區域重要的旅遊產品,年銷售額2000餘萬元,帶動當地100多名婦女實現創業就業,逐漸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原本只是挖煤閒暇時的「副業」,如今卻成全域旅遊新時代的「主業」。馬莊農民樂團參加了1997年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春晚,曾應邀赴歐洲演出。目前,馬莊農民樂團固定資產已超500萬元,在全國演出超過8000場次。馬莊村的蝶變實現了鄉村振興,也是賈汪區轉型發展的縮影(圖3-9)。
圖3-9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商湖復墾後景觀照片
三、唐山南湖沉陷區修復案例
(一)礦區概況
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改造前是經過開灤130多年開採形成的採煤塌陷區,位於唐山市中心南部2千米處,是垃圾成山,汙水橫流、雜草叢生、人跡罕至的城市廢墟地,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環境和整體形象,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影響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
(二)修復措施
唐山市堅持「變劣勢為優勢,化腐朽為神奇」,市委、市政府邀請城市規劃設計單位,對城區南部的大面積採煤塌陷區進行大手筆規劃,投資39億元打造了28平方千米的南湖公園,被列為201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地,成為唐山市引以為豪的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昔日的「工業瘡疤」和塌陷坑、積水區、臭水坑,如今變成了市民休閒的城市中央生態公園。同時,唐山還引入市場機制,吸引了萬科、綠城等一大批房產項目在南湖周邊相繼開工建設,一座面積達37平方千米的南湖生態新城正拔地而起。
2008年,作為唐山城市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的建設正式開工,經過建設,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現有「桃花潭」「龍泉灣」等9湖,還有「雲鳳島」「香茗島」等5島以及櫻花大道、鳳凰臺、音樂噴泉等120多個景點。其中,市民廣場佔地50.5公頃,文化娛樂21.0公頃,植物園32.5公頃,城市濱水綠地20.0公頃,公共水域93.5公頃,酒店會議區22.0公頃,休閒娛樂8.8公頃,生態隔離緩衝區95.8公頃,溼地保育區142.8公頃,生態淨化水域106.7公頃。
(三)修復成效
2009年5月,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正式對遊人開放。截至目前,已有超過500萬人次的遊客親身體驗了綠樹成蔭、藍天碧水、鳥語花香的生態、神奇、好玩的南湖美景。以色列、新加坡、義大利等國的駐華大使和環保專家對南湖巨大的生態效益給予了高度評價。建成後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不但是唐山人的最愛,「好玩南湖、生態南湖、神奇南湖、文化南湖」也成了京津冀乃至整個華北地區新的休閒度假勝地,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二批國家城市溼地公園之一,國家4A級景區,2009年10月被授予首批「全國生態文化示範基地」稱號,2010年7月榮獲國家體育休閒示範區、國家戶外休閒運動基地、世界極限運動基地。
隨著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核心風景區建設,周邊片區土地開發吸引了萬科、綠城、新加坡仁恆和美等十幾家國際知名房地產開發企業爭相進駐,土地由每畝10多萬元迅速升值到200多萬元,105平方千米土地比開發前增值1000多億元,產生了1:100的經濟效益;它實現了唐山由傳統資源型城市向生態型城市的轉變,為全國130多個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了示範(圖3-10)。
圖3-10 建成後的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照片
四、湖北大冶鐵礦治理案例
大冶鐵礦坐落於黃石市鐵山區,東鄰三楚第一山———東方山,西界大冶古八景之一「雉山煙雨」———白雉山。東距黃石市中心區25千米,東南距大冶市15千米,為黃石、大冶、鄂州3市的結合部。106國道、武九鐵路橫貫礦區,交通便利。現隸屬於武鋼集團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現有職工3042人。其歷經古代開採、近代開採、日本掠採、重建開採和深部開採5個歷史階段;先後採用官辦、官督商辦、商辦、公私兩礦並存和國有開採5種經營形式。
大冶鐵礦的修復思路為進行博物館建設,不僅設有展廳,可舉辦各類專題陳列展示展出,且建有容納150人的多功能報告廳,用於各類學術交流和研究活動。大冶鐵礦博物館於2004年9月開始總體設計施工建設,2006年2月建成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共設礦物陳列、古代開採、近代開採、偉人視察等八大系列,共陳列實物483件、圖片635幅及10餘萬字文字簡介資料。博物館是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第一座陳列礦山歷史的博物館,濃縮了1780年,特別是近110年來礦山的創業史和發展史(圖3-11)。
圖3-11 湖北大冶鐵礦博物館照片
原標題: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