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佔生
所有的災難都是人面對的災難。在災難面前,人,呈現出一種什麼樣的精神狀態,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文學工作者所應關注所應回答的問題。我國著名詩人郭曰方先生,用他的詩集《戰「疫」之歌》(海燕出版社出版),給出了他的態度,也做出了他的回答。
郭曰方先生的這本詩集,共計收入他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創作的15首詩,大約近2000行。現年已有79歲高齡的老詩人,在短短不到一個月內,忍受著巨大的生命悲痛,創作出如此豐厚的一部詩集,這種精神著實令人感動。而他在詩中對在這次戰「疫」中上至將軍院士,下至草根公民——即我們的人民——所表現的人的精神,更準確地說就是對中國人文化傳統和當下國民精神的真誠讚美,更是讓人感受至深,誠以為然。
首先,歌詠了一種向心的凝聚力量。詩人站在宏觀的視角上,讚美我國各民族民眾在災難降臨之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維護個人命運,維護華夏國運的民族向心力。這是華夏五十六個民族共有的善美,也是人類所有擁有良知的人民所共有的美德。而這種美德,對於中華而言,已經成了擁有幾千年悠久歷史傳統的文化精神。這種文化精神,在這次的抗疫鬥爭中,表現得尤為充分。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生死相依。正是這種千年不變的文化精神的代代相傳,使我們這個民族在面對各種災難的危急關頭,迅速形成巨大的向心力與凝聚力。這種強大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同時構成了巨大的中國力量。詩人郭曰方在他的長詩《生死相依》《中國力量》中,對此有過富有激情的表述:
患難與共
同舟共濟
縱然隔著千山萬水
沒有任何艱難險阻
能把骨肉親情分離
是的,農村老大爺支援災區的蔬菜、鄰裡大嫂的快餐、小學生捐出的壓歲錢、快遞小哥的運護隊……一個個普通的人,一件件樸實的事,為什麼會在大災面前成為國人的日常行為?「國家有難,應該出力」,這就是他們最樸實的想法。而正是這些涓涓細流,才匯聚成滔滔江河排山倒海的中國力量:「山在集合/水在集合/整個中國/都在集合。」而當人們詢問這從四面八方到來的隊伍,為什麼會有如此無畏、如此無私、如此勇敢的行為時,他們說出僅僅是最樸實無華的兩個字:「應當。」也許,人們會問,怎麼就會如此自然地冒出「應當」這兩個字呢?詩人在《中國力量》一詩中書寫過如下幾行詩:
我仿佛聽見
範仲淹老先生
遠望浩渺煙波
發出的那一聲吟嘆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
啊 偉大的中國精神
偉大的中國力量
也許,不用再說什麼,答案就在這裡:我們是被五千年優秀文化養育的民族,我們是擁有善美心靈的人民。
其二,讚美一種向前的生命意志。詩人在書寫了這個民族的整體精神價值取向之後,接下來詩人書寫了在這次戰役中的兩個最讓人欽佩最值得讚美的團隊,即中國的白衣天使和中國軍人。在《敬禮,生命衛士》和《我自豪,我是中國軍人》兩首詩中,詩人以澎湃的激情,為這兩支最美逆行者樹碑立傳,歌詠了他們置生死於度外,勇往直前的生命意志。這種向前的生命意志,來自於戰場的召喚,更來自於他們的職業操守,來自於他們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理想和保家衛國的使命意識。我們可以讚美他們是英雄,其實,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的血肉之軀。就因為他們是醫生、護士、戰士和將軍,他們就必須在大家都在回望著戰火後退之時逆向而行,向著死神投來的刀槍永遠向前。「用生命/守護生命/用堅守/堅持勝利/他們硬是/用血肉之軀/在生與死之間/築起一道/銅牆鐵壁。」這就是我們的白衣戰士。「把醫生的天職/和人生的價值/留在荊楚人民心裡。」而作為一名軍人,作為一名中國軍人,保衛祖國、保衛和平、保衛自己的父老鄉親,就是自己的天職。人民的子弟兵,就是要忠誠於祖國與人民。正是郭曰方先生在詩中所表述的那樣:
軍人在
人民安寧就在
軍人在
祖國強盛就在
白衣天使,綠色長城,用他們大無畏的行動,完美詮釋了他們的職業操守和捨生忘死,永遠向前的神聖使命。
其三,崇尚一種向上的科學精神。任何時代,都必須有一批仰望星空的人,都必須有一批肩負起黑暗的閘門、放光明於世間的人。這些人,就是我們敬仰的科學家與思想家。詩人郭曰方在這部詩集中,濃墨重彩,用三首長詩《天地英雄——獻給鍾南山院士》《東方女神——獻給李蘭娟院士》《耿耿丹心——獻給錢七虎院士》,歌詠了三位科學家的勇氣、擔當、責任意識和科學精神。在此次抗疫之戰中,詩人書寫的這幾位科學家的作為,倍受國人關注與敬仰。在他們身上所呈現的那種大無畏的科學精神,仰望星空永遠向上的意志品質,正是我們當下社會最需要也是最缺失的高貴品質。雖然他們早已是巍巍泰山,但他們心中永遠膨脹著一際更高遠的天空。無論是醫術,還是做人,他們對自己都有著更高更遠的要求。在醫術上,追求科學的真;在做人上,追求無私的愛,可謂大真無偽、大愛無疆。因此,詩人在其詩中飽含深情地吟詠:「鍾南山先生/你的名字/將永垂史冊。」「尊敬的李蘭娟院士/此刻請允許我/以人民的名義/向你致敬。」鍾南山、李蘭娟這樣的科學家為什麼受到詩人如此的敬仰,這正如詩人在書寫科學家錢七虎院士時所吟詠的,是因為他們身上都有著永遠向著科學的高峰攀登的意志,都有著一種「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科學的追求/永無止境」的向上向遠的追求。他們的這種永遠向上的精神,本身就是詩,就是永遠的天空。
其四,讚嘆一種「向低」的高貴品質。在這本詩集裡,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列在最後一個內容板塊中的詩作,這個板塊的詩作最多,多達八首,佔整個詩集的二分之一還要多。而在這些詩作中,詩人所歌詠的主人公,全是衝鋒在此次戰「疫」第一線的最普通的白衣戰士以及穿行在「火線」的「快遞小哥」。應該說,他們都是此次戰「疫」中的最普通的戰士,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那位身患漸凍症疾病仍戰鬥在抗疫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那位騎著單車歷時四天三夜趕回高風險單位上班的姑娘,那位寄身於潮溼庫房專事為醫務人員服務的快遞小哥,那些從不把自己的「英雄」行為視作神聖與崇高的一線醫生護士,那些披星戴月奮戰在醫院工地的工人,都是詩人傾心歌詠的對象。那位不顧自己還是個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心裡裝的都是別人的病痛的醫生,忍著自己的病痛。說:「雙腿還行/為什麼不多做一點呢」;那位「剪斷一頭秀髮」的白衣天使,心中想的只是「為了爭分奪秒/搶救生命」;那位顧不上母親去世的悲哀,只能在更衣間裡向遠方媽媽的背影三鞠躬的女兒,心中想的只有「抗疫的勝利」;而那位騎單車奔回工作崗位的姑娘,心中又是怎麼想的呢?詩人在詩中做了如實的描述:
姑娘 停停
你不知道嗎
武漢剛剛封城
很多道路
禁止通行
哦 我知道的
可是 我是醫生
那麼多病人
不去不行啊
……
都說 這位95後的
白衣戰士
是一位了不起的姑娘
她搖搖頭
微微一笑
我只是一個普通醫生
是的,一個普通醫生,一個普通戰士,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普通司機,一個普通農民,一個普通快遞小哥,就是這一個個最普通的人,做出的一件件最普通的事,鑄成了我們今天的抗疫壯舉,鞏固了我們的鐵打江山,延續了我們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我們可以把這種優秀的文化傳統視作向低的文化精神。中國古代文化先賢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有句名言,叫做「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意思是說,具有至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與之紛爭,有能容天下的胸襟與氣度。這才是最完美的善,即上善。避高趨下,謙恭淡泊。在中國儒家聖人孔老夫子那裡,這種趨下東流的水,具有「九德」。「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於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利萬物而不爭」「其萬折也必東」,不正是華夏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品質嗎?用一句略帶悖論的語式來說,這就是我們諸多普通人身上所具的「向低的高貴」品質。就是這次抗疫之戰中,正如詩人所說的那樣,「在中國各地/究竟湧現出多少/這樣普普通通的/無名英雄」。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水滴、細流,匯聚成滔滔江河的奔流不息,才有了中國此次抗疫之戰的春天的到來。由此,我們正可見出中國文化精神在今日社會所擁有的強大活力、非凡價值和恆久意義,也可以見出老詩人郭曰方先生身上所凝聚的文化品格、精神嚮往以及作為一位中國公民、一個詩人面對疫情所表現出的責任擔當。
(單佔生,詩人,評論家,資深職業出版人,曾任河南文藝出版社總編輯,編審。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河南當代文學學會會長,著名詩歌理論評論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