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
這是一個發生在安徽桐城的傳說故事。
清代康熙年間,張英擔任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府邸與吳家相鄰,兩家院落共用一條巷子,後來吳家為建新房,想要佔用巷子,張英家人不同意,於是爭執不下,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不敢輕易定奪。
於是張英家人就寫信求張英出面解決,張英看到信後,回信說:「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家人收到信後,深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也非常感動,也讓出三尺,於是就有了六尺巷。
這個故事不光在告訴我們禮讓,也體現了每個人思維、格局、境界的不同,張英家人和吳家人,他們心裡想的只是眼前這個巷子佔多佔少的問題,如何能讓自己不吃虧,多佔一些好處。而張英是禮部尚書,他所想的事情都是關乎國家社稷,關乎天下人的大事。
很多人總在問,我焦慮了怎麼辦?我老公抽菸怎麼辦?我老公喝酒怎麼辦?我這一段感情放不下怎麼辦?其實所有的這些問題,只有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涼拌。我們現在的心念和思維是解決不了當下的問題的,如果能解決早就解決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的煩惱那麼多呢?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境界太低了,心胸格局太小了,心裡只能裝下那麼一點點事情,所以才會去計較。所以我們不要執著去解決當下的問題,要多去學習,改變自己的思維和心念,那個問題可能就不在了,事情也不了了之了。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現在用三十歲的思維和格局去處理十歲那年處理不好的問題,還會覺得那是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