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在北京海澱區某酒店,夏玫(化名)坐在3層的窗臺上,數著來往的車輛。18日,是她從墨爾本回國後集中隔離的第4天。
碩士畢業遇上疫情 「當地機場工作人員都不戴口罩」
夏玫今年24歲,是北京海澱人,剛剛留學畢業,2019年12月,經過一年半學習後,她拿到了碩士學位證書,為了豐富經歷,她在澳大利亞找到了一家華人公司實習。3月份,她實習期滿,準備回國,沒想到在實習階段就遇到了疫情。
「疫情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外國對疫情的新聞很少,我們都是靠華人自己搜索新聞了解到的。」她說,自己實習單位的老闆恰巧就是武漢人,公司在面對疫情方面很重視,還發了很多口罩給員工。但是很多外國人不太能接受戴口罩,至多就是每天在洗手時多唱兩遍生日歌,增加洗手時間和次數。
夏玫回憶,當時澳大利亞的新聞,直到該國衛生部某領導感染新冠肺炎之前,一直宣稱,「沒有任何一條事實可以證明,戴口罩能夠防止新冠病毒傳播。」當時,公司所有華人都在勸說著當地員工佩戴口罩。
2月份眼看就要回國了,幸好她在去年12月就已經買到了機票。那些天,她一直祈禱千萬別封關停飛。
3月14日晚上,她拎著大包小包到了墨爾本機場,但疫情時登機遠沒有她設想的那麼多關卡和困難。沒有限流措施、沒有檢疫人員逐一詢問排查、也沒有體溫測量,甚至連機場工作人員也沒有佩戴口罩,只是每位乘客在登機前發了一張健康申報表,內容大致是姓名年齡和所乘坐的航班。
飛機上,除了幾位為數不多的外國人外,其他的都是華人。當天,國航機組的工作人員開始給每位乘客下發了另外兩組健康申報表。選項裡增加了是否發熱,是否接觸過發熱人群和出入境情況等問題。全程,整個航班乘客接受了至少3次體溫測量,「我感覺,防疫工作開始逐步專業化。」夏玫說。
「在澳大利亞根本感受不到疫情的嚴重性,都在聚會吃飯。」
從機場直接被帶走 集中隔離
3月15日下午5點半,飛機落地了,但是直到6點多,她們才被允許下飛機,隔著窗戶看去,停機坪上的飛機寥寥無幾。
當天,機場裡也是空無一人,兩條隔離帶遠遠的伸過來,只給乘客留出了一條通道,需要轉機的走一邊,出機場的走另一邊,夏玫邊走邊給接機的爸媽發著信息。
走到了門口,夏玫等來的不是接機的父母,卻是一輛大巴車,乘客要按照不同區,乘坐指定車輛。她乘坐的是一輛最多可容納50人的大巴車,但只坐了十幾個人不到的樣子。從首都機場到酒店,車子一共開了3個小時,一路上乘客們討論最多的就是「什麼時候能回家。」
夏玫的手機一直在和父母通話,聽不清周圍人具體議論的什麼。當時她告訴爸爸,可能到了地方集中統計完就可以回家了。為此夏爸爸還開車跟著大巴,一路開了過去。
到了酒店停車場,夏玫她們才知道原來是要被集中隔離。她們按順序下車,接機的人則被攔在了外面。一車人依次進行了登記,一個一個進入酒店大堂,裡面的工作人員穿著隔離服,先給行李噴灑消毒液。隨後,每位乘客報過自己的名字,就會拿到一張房卡,單人乘坐電梯,到指定房間進行隔離。
長長的走廊,進去裡面是一個雙人標間,只有一個人住,看設施,大概有三、四星的樣子。從未接觸過這樣的陣仗,夏玫說,當時短暫的愣神之後,心底竟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這些天,國外確診病例越來越多,卻一直沒人重視,這一路上,對國內的情形有太多未知了,我不知道自己會面對什麼,也怕萬一有病毒不知道,帶給家人怎麼辦。其實,這樣做更加讓人安心。」
夏玫給爸爸發了條消息,告訴他先回去,自己要隔離14天後,開始收拾自己的行李。聽著門外,一個一個旅客陸續入住。
未滿16歲的孩子,可以和一名家長一起居住,如果是成年人,哪怕是夫妻,也要在兩個房間分別隔離。
隔離的人都很自覺 不配合的是極個別
3月16日開始,酒店裡入住的隔離人員越來越多,「後來再過了兩天,停車場就不再往裡拉人了,可能是住滿了。」夏玫說。
酒店的櫥柜上,有3卷衛生紙,4雙一次性拖鞋和7天份的牙膏牙刷。
根據入住須知的解釋,消耗品不夠可以打電話,有人配送至門口。如果床單被罩等布草用品需要更換,也可以直撥後勤小組電話,7天提供一次,但是要由隔離人員自己將髒布草放在門口,之後會有人配送新的,隔離人員自己更換。
除了這些,隔離點還每人派發一支溫度計,要求每個人每天還要幾次定點測量體溫,通過手機掃碼匯報。
房間配備了快燒水壺,衛生間接到自來水,做開了就可以喝。每天上午9點,隔離人員要把垃圾放在門口,有工作人員回來收取。每天送飯也一樣,工作人員將飯菜放在門口或者掛在門把上,敲門叫隔離人員自己開門拿,「隔離的人都很自覺,聽到敲門了,大家都是過一會兒再去拿,等送餐的人走遠一點。」
當天晚上,工作人員送來晚飯,四菜一湯,兩葷兩素,雞翅、尖椒炒肉、松仁玉米、清炒油麥菜,還有餐後水果。「我感覺這都是雙人份的,吃都吃不完,隔離期過去了,我肯定又要長肉了。」夏玫開玩笑似的又補了一句,「每天早飯,牛肉包子、粥、雞蛋也都不重樣。」
她說隔離這段時間一個人,比在家還要舒服:「我爸媽倒是不希望我隔離,怕我吃不好睡不好。」
對於父母的不放心,她一直告訴他們不用擔心,後勤小組的電話也隨打隨接,目前除了來回郵遞物品和出去外,其他的需求基本都能滿足。為了保障飲用水質量,下午工作人員每個房間還配送了一箱礦泉水。
「現在習慣了,還忍不住想多住幾天。」夏玫說,隔壁的老人,向工作人員提出日常用藥沒有了,工作人員當天就聯繫了家屬,給他送來了。
哪裡都很舒服,但不能出門,怎麼打發時間呢?夏玫說房間有WiFi,現在她每天除了追劇、聊天、玩遊戲,就是忙著到處投簡歷和線上面試。要不然就是坐在窗前看著停車場來往的車輛。
她說,「直到今天,所有隔離人員都很自覺配合工作,隔離點也一直在幫忙解決隔離人員遇到的問題,相信網上說的那些搗亂的,都只是極個別人。」隔離期過後,應該還是由社區派車將隔離人員拉接走。
目前,據工作人員透露,該隔離點無一例發熱隔離者,等待日後進一步觀察。
3月17日下午,北京市召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蓓介紹,實施集中隔離觀察14天的措施可以最有效的保障入境進京人員及其家人的生命安全。
陳蓓表示,集中隔離14天是根據新冠肺炎的最長潛伏期為14天來制定的措施。集中隔離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問題, 第一時間救治, 是最積極和安全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最大限度保障大家家人的安全的措施,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和飛沫傳播, 如果處於潛伏期,回家之後防護如果沒到位就會把高風險帶給家人, 形成家庭聚集性疫情。
陳蓓介紹,集中觀察點在選擇上都是通風條件好的飯店, 配有專門的醫護和工作人員,每天監測健康情況,實行分餐和封閉式管理的保障措施, 同時賓館有WiFi, 可以上網工作和查詢信息。
「提示大家, 在集中觀察期間一旦有不適要第一時間報告工作人員, 並做好配合工作」,陳蓓說,「總之境外疫情形勢嚴峻, 實施集中隔離觀察可以最有效的保障您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希望大家共同理解和遵守, 織起一張防疫工作的大網,解決遏制疫情通過口岸的傳播和擴散。」
(來源:北京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