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傲然風骨

2020-12-23 中國網

由批判精神、理性思維、辯證方法築底,以能動特徵、超越境界、創造品質支撐,借科學追求、公道準則、價值立場傳頌,思想之長足見,思想之優盡顯。思想當應自豪,思想足可驕傲。自豪與驕傲,是思想具有的一種氣質,是思想應有的一種風度,由以形成為思想的傲然風骨。

傲然,指高傲、堅毅不屈的樣子。若偏向貶義去理解,則為傲慢、目空一切。總體看,人們用「傲然」一詞多具褒義,指稱一種不俗風範和自信氣勢。用以狀物,如陶鑄在《松樹的風格》中說:「看到松樹鬱鬱蒼蒼,生氣勃勃,傲然屹立。」用以論人,如陶淵明在《感士不遇賦》中所言「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即無論隱居還是做官都無非分之想,常常都傲然而意足。

一說到「風骨」,我們會想到魏晉時期的書法藝術,天然雋永,飄逸狂放,「善筆力者多骨」(衛夫人)、「常欲使其透過紙背」(顏真卿),那種章法迴環靈動、體勢剛健有力、結構嚴正整肅的風骨;會想到建安詩歌(特別是五言詩)特有的文風,鮮明爽朗,健力優美,將現實的冷峻與強烈的抒情結合,以激昂慷慨的風格呈現。「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邁,「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的感唱,展現出「建安風骨」的審美特徵。在融通詩歌、文學、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基礎上,「風骨」成為具有重要意義的美學範疇。劉勰的《風骨篇》論辭述情,倡導「風骨之力」,避戒「風骨不飛」,文章務必鋪辭捶字,以達精練如骨。「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所論可謂精到至極。

在中國歷史上,「風骨」不只講文論詩,而且還用以說德論人;不只有「魏晉風骨」「建安風骨」之說,還有「道家風骨」「儒家風範」之譽。古人常以「風骨」聯通剛強、剛毅、威武,視風骨為剛健中正、達觀進取的人格和品德。《道德經》講「我獨異於人」「不自為大」,孔子所言「君子坦蕩蕩」,孟子講大丈夫「善養浩然之氣」,以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子罕)等,都是在一定層面對風骨的一種註解,是以風骨品人的一種表達。

思想的傲然風骨,與論文說人所指,本質上有相通之處。思想本身是「文」,「文以載道」,需卓然而立;思想通達至「人」,人自昂然,需筋骨挺直。傲然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鄧世昌,始終為人懷念;不事權貴的李白、範仲淹,常被作為傲骨文人提起。思想的傲然風骨,在於思想的自信與自尊。思想的自信,來自內容的堅實依託、體系的完整縝密、結構的系統嚴謹、邏輯的起承順暢;思想的自尊,源自觀點的鮮明犀利、思維的通達開闊、論說的辯證理性、立場的堅守不移。「吾心信其成,則無堅不摧;吾心信其不成,則反掌折枝之易亦不能。」(孔子)《墨子》有言:「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君子處於事業發達時不墮落,處於事業低谷時不灰心喪氣,如能達到此種境界,縱然身處尋常巷陌,側身於走卒販夫,也不會有憤世嫉俗之情,概因君子本心有著充分的自信。思想有了這份自信與自尊,即便「行蹤落落,對影長愁」,亦能「傲骨嶙嶙,搔頭自愛」(蒲松齡)。

細究探微,思想的傲然風骨何以得來?思想因何而傲然、而堅毅不屈,因何而風骨、而剛健進取呢?

一為求真求道。求真,即求取真切、實在、事相;求道,即求取道理、因由、實質。求真務必遵從現實、尊重客觀、遵循情狀,求道則意在真理性認識、本質性思考、規律性把握。求真是第一步,是獲取經驗、引起表象進而讓「知性活動運作起來」的前提。「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我們沒有任何知識是先行於經驗的」(康德)。我們須以真實的眼光看待真實的世界,從中得出合乎事相的真實認識,形成合於情狀的真實見解,以達至對外部世界的真實把握。「君子之所以動天地、應神明、正萬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實而已」(荀悅《申鑑》)。求真是求道的基礎,是思想賴以形成的正確進路和有效起點。有了對事物本真的把握,我們才能進一步去獲得對事物內在聯繫和相互作用的理解,獲得對事物深層次本質特徵和蘊涵其中的規律性的系統思考。恩格斯強調:「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思想起於求真,但貴在求道;思想以求真為本分,以求道為使命。致力於求真求道的思想,自然是光明磊落、無所畏懼的,必然是受到尊重、充分自信的。

二因為民為公。思想何為?簡言之,為民為公。為民,即因乎民意、關乎群情、服務大眾;為公,即恪守正義、循合文明、指歸天下。世間所有「存在」,無論實有,還是虛在(關係、理念等),其意義都與人相聯,都是在與主體發生作用的關係中得到說明。馬克思說:「凡是有某種關係存在的地方,這種關係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麼東西發生『關係』,而且根本沒有『關係』。」以「屬人的世界」的視野看,思想屬人,思想惠人;思想致用於人,施利於人。思想視域中的「人」,不限於個體與團體,主要指向大眾、人民、大多數人,著眼於並服務於人的社會和人類的整體發展。立場在茲,思想為民之際,亦是為公之時,為民之中含為公,為民同時即為公。思想為公,在於思想倡導公平、維護公正、樹立公信,在於思想追求人類美好、致力世界良序、謀求全球和諧,更在於思想始終抱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堅定信念和價值理想。民與公相聯,為民與為公相通。著意為民,必摒棄私利;執念為公,必去除偏狹。唯有這樣的思想,才是真正有作為的思想;而這樣的思想,也必然是豁達坦然、傲笑天下的。

三能舍欲捨命。求真求道、為民為公的思想,方能舍欲捨命。舍欲,即捨棄利益、丟卻恩怨、去除私慾;捨命,即甘於奉獻、無懼犧牲、寧願殉命。舍欲捨命,是思想有所作為必然的付出與奉獻,是思想超越自身應該達到的境界。思想者身處特定的時空和條件,難免受到各種牽絆和制約,但思想必須是自由張揚的,必須掙脫現實的牽絆和制約,讓勇於衝破束縛的思維放飛翅膀,在登高望遠處翱翔。「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的深邃告誡,何嘗不是對自己艱難坎坷探求真理之路的寫照呢!積40年之久,研究資本的秘密和運行規律,馬克思承受被驅逐流放、誹謗中傷的屈辱,承載病痛折磨、兒女夭折的悲傷,承擔賒欠房租、無米下鍋的困苦,終成皇皇巨著《資本論》,指導無產階級擺脫苦難命運的偉大鬥爭,指引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指明人類社會奔向美好的未來前程。這是何等的耗損與犧牲,是透底的去欲與捨命。思想如此之偉大與不朽,怎能不卓然而立、傲視於世呢!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的中國,九一八事變之後,黑雲壓城,一種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籠罩於社會。魯迅先生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一篇雜文,對悲觀論調予以駁斥,鼓舞了民族自信心。「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是這樣一個作為「中國脊梁」的群體,讓苦難中的中華民族沒有倒下,引領數萬萬勞苦大眾昂然前行。同樣,在那個亂雲飛渡的年代,中國人與中國共產黨因為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也就有了「思想的脊梁」。如毛澤東所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中國人民「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中國脊梁」與「思想脊梁」,攜手傲然。是「中國脊梁」,扛起了民族大義;是「思想脊梁」,挺起了民族精神。

相關焦點

  • 傲然造句和解釋_傲然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傲然(ào rán)。近義詞有:屹然。反義詞有:落魄,失落。高傲的樣子。[魯迅《忽然想到(八)》:「一個新的職員到校了,勢派非常之大,學者似的,很傲然。」](出自: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5、 白鵝)傲然參考例句:1、他對於自己白手起家,而後擁有一番傲然的成就,經常引以自豪。2、他在我面前傲然仰起下顎,笑容輕蔑而絕望。3、自信旳抬起胸膛,傲然旳抬頭視人。
  • 魏晉風骨,散到骨子裡的風流
    中國歷史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一旦到了亂世,思想文化就會空前繁榮。中國歷史第一個亂世是春秋戰國,有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孟子私淑,老子騎青牛羽化升仙,莊子夢蝶。那麼第二個亂世呢?則屬三國兩晉南北朝。晉朝的政治體制是一個很奇妙的體制。董卓開了個好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徹底宣告了傀儡皇帝的合法性,於是東晉的外戚們就英姿颯爽的站了起來。
  • 李白、杜甫讚許的「寄興」、「風骨」是什麼意思?
    李白、杜甫讚許的「寄興」、「風骨」是什麼意思?「寄興」、「風骨」這兩個名詞,來自初唐詩人陳子昂的文學主張。關於陳子昂,先講一個有趣的傳聞,就是他能預測自己的死期。傳聞是這樣的:他父親去世後,仕途無望的陳子昂,辭官回鄉。可回鄉之後,可惜好景不長,不僅遭到勒索,而且被陷害入獄。
  • 宗白華:骨力、骨法、風骨
    骨力、骨法、風骨本文節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筆墨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特點。筆有筆力。衛夫人說:「點如墜石」,即一個點要凝聚了過去的運動的力量。這種力量是藝術家內心的表現,但並非劍拔弩張,而是既有力,又秀氣。這就叫做「骨」。
  • 網紅戴教授為救病重妻子,四處走穴瘋狂撈金,被指有失風骨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把風骨看得很重。一名有才華的人,不僅僅要有思想,還要有著高尚的品質,這才會被人所尊重。 因此,古人有言:不為五鬥米折腰。就是寧願窮死,也不吃嗟來之食。中國歷屆學子,都飽受這樣思想的影響。並不是說這種思想又什麼不對,只是對於不同的時代,適應的方式也不一樣。
  • 荷盡菊殘 骨氣傲然
    是年蘇軾五十五歲,經歷了密州黃州烏臺詩案後,他的思想格局已經打開,雖然一直處於逆境,但卻能在最蕭索處微笑清歡。他看似隨波逐流、隨遇而安,其實正是因為堅守著大是大非的底線,他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要到什麼的,是以淡定從容。他學會了憐憫卻絕不自憐,是以對於並無驚世才幹的劉景文之後,東坡許之以國士,稱之「慷慨奇士」,作《乞擢用劉季孫狀》予以舉薦。
  • 儀徵雨花石精品賞析文章——《屈子行吟圖》之風骨
    瞧,他對藏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童家林徵集到的一枚《屈子行吟圖》,上升到了佛學文化層面,進行專業的鑑賞評析,讀來讓真州府對雨花石收藏有了新的認識,現將周國斌評析童家林藏石的文章《屈子行吟圖》之風骨刊發出來,供廣大網友欣賞、交流和探討,為儀徵雨花石研究走出江蘇、走向世界貢獻力量。
  • 風骨 冰封池塘的時節
    其實冬天本不需要什麼喧譁和驚豔,冬天自有它簡潔明快的基調,在遠離春夏的嘈雜、謝去了秋天的盛裝之後,在這種淡淡的昏黃中一切都現出了它們原始的風骨。荷花並沒有像陌上的枯草泯沒消失,她們一直站立在冰雪之上,用她們貞潔、執著、堅毅的風骨彼此相扶迎著太陽,閃著溫暖的顏色,堅定地等待著冰消雪融的春天。
  • 12月底,寧可孤單,不願卑微,3星座傲然離開,轉身遇見最美彩虹
    十二月末,寧可孤獨,也不要卑微,處女座傲然地離開,轉身遇見最合適的人,二人一見鍾情,從此真情牽手,白頭執手。2、天蠍座天蠍性格冷淡神秘,心機深沉,極少能被算計,也極少會吃虧。然而,愛情是天蠍唯一的軟肋,能深深傷害天蠍的,正是他們所愛的人。
  • 方濟眾山水畫:清新質樸,獨具風骨
    其山水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在創作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筆墨瀟灑自如,古樸天真,而意境深遠,注重生活與筆墨的融會與運用,畫風清新質樸而獨具風骨。
  • 決定男人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風骨
    他們在儒學思想的影響下,一生的追求,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後可以萬古流芳。然而,伴君如伴虎,君王重利,重勢,重天下,卻唯獨不重人。帝王不會因為你是清官,便對你信任有加;也不會因為你的風骨,便對你另眼相看。
  • 吉大文化符號 | 南湖校區:長亭風骨蘊育多彩文化
    忠臣賢相、文豪武將,凌越千年的時空在這裡「相會」,思想的激蕩發出了歷史的迴響。他們是才思飛揚的文人墨客,有把酒對月飲的李白,有憂國憂民淚沾襟的杜甫;是追求極致的科學巨匠,有日復一日尋真知的祖衝之,有潛心鑽研造器物的沈括;是懸壺濟世的杏林高手,有飽讀醫書問疾苦的華佗,有歷經千辛嘗百草的孫思邈;是赤心報國的仁人志士,有兩袖清風扶社稷的屈原,有捨身忘死戰沙場的文天祥……一個個盪氣迴腸的故事背後折射的是先賢的風骨與氣度。長廊本身超脫簡單的物態屬性,發揮了獨特的育人功能。
  • 文學史上的「建安風骨」:天下三分月色,兩分盡在曹家
    尤其是在建安年間(196~220),以曹氏父子三人為代表的詩人承繼了漢代樂府詩歌現實主義中的寫實精神,在文學上開創了被後世稱作「建安風骨」的一代文風。「建安風骨」是指建安時期的詩歌,這一時期的詩歌以情辭慷慨,格調剛健為共同的風格特徵。
  • 九球皇后潘曉婷:靠才華吃飯的女子卻偏偏生就了明媚的風骨
    九球皇后潘曉婷:靠才華吃飯的女子卻偏偏生就了明媚的風骨,她嬌豔純美的氣質自然流露,讓她自信滿滿,魅力誘人。九球皇后潘曉婷:靠才華吃飯的女子卻偏偏生就了明媚的風骨,她嬌豔純美的氣質自然流露,讓她自信滿滿,魅力誘人。
  • 【文明家庭】軍人風骨,浸透家風家訓
    沁水一片天 我們佔半邊軍人風骨,浸透家風家訓家風是一種歷史沉澱下來的精神尺度,作為文化傳承,也是中華民族代代秉承的基本準則;軍人風骨浸入家風,家風便有了一種剛毅堅定的情懷。我的父親是1951年年參加工作的老軍人,所以「軍人」這個詞對我的家有特殊的意義,家風家訓也帶上了濃厚的軍人色彩。
  • 抒寫抗疫英雄的精神風骨
    秉筆直書的風骨精神。書中,作者忠實描繪了鍾南山的風骨與勇毅:17年前,他頂住壓力堅持關於疫情病源的新觀點,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為抗擊非典打開了新局面。17年後,鍾老再次一錘定音:肯定有人傳人的現象,為黨中央採取嚴格防控措施、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科學依據。
  • 秉承先賢風骨 我們走在路上
    攜漫漫秋雨,朦朧之中,讓我們隔空與古人相親,追憶聖者之智慧,吟我華夏之經典,頌我炎黃之風骨。本次活動所有隊員均是來自該校的四、五、六年級的詩詞愛好者們,經過層層選拔的350餘位同學齊聚一堂,通過三天緊張激烈的角逐,最終四(9)班、五(1)班、六(8)班斬獲三個年級組的冠軍。
  • 《一人之下》:淺析全性攻山與天師下山中的龔慶,真正的全性風骨
    在老天師張之維看來:現在的全性門人雖為全性中人,但卻沒有全性最初的風骨,因為執著於不拔一毛的理念,從而成為了一味滿足私慾而到處惹是生非的全性妖人。何為全性風骨?全性理念是:保全生命誕生之初的那一點本來天性,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取一毫而損天下,亦不為也。不拔一毛為全性之陰,不取一毫為全性之陽。
  • 關中風骨黃河魂,河山無恙浩氣存
    電視劇《河山》演繹的正是這樣一曲黃河精神,關中風骨。以陝軍衛大河部為核心的遊擊縱隊,在八路軍團長趙曉山和中共地下黨人的幫助下,克服重重困難,不懼內憂外患,在極其困苦的情況下,開闢敵後戰場,依靠艱苦卓絕的頑強意志和韌勁,譜寫了一曲血戰到底為祖國,甘灑熱血驅寇虜的正氣之歌。衛大河,關中漢子,職業軍人,憑著一腔熱血主動出擊,抗命血戰,秦川漢子的血性和智慧得到完美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