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能走3萬步,而拉哥永遠都比我多出1萬步。」提起「拉哥」,烏魯木齊石化公司煉油廠技術員霍元慶打心眼裡佩服,「1250步相當於1公裡,他一天在現場來回奔波了32公裡。」
「拉哥」名叫阿不拉江·卡地爾,是煉油廠加氫車間黨支部書記、設備副主任,車間的年輕人都喜歡稱他「拉哥」。
阿不拉江·卡地爾有一個絕活,看一眼摸一下,他就能判斷出機泵的大小「病情」,這也是他費鞋的原因,每天上上下下爬塔鑽管,最費的除了工作服,就是襪子、勞保鞋。去年恰逢大檢修,他一年穿破了4雙勞保鞋。
從小學徒到「大管家」
2005年,剛大學畢業的阿不拉江懷揣著人生夢想走進烏石化,成為中國石油大家庭的一員。當時,對於裝置設備,阿不拉江感覺自己有戒不掉的「強迫症」。
為了將裝置設備記得更牢,剛進車間的阿不拉江跑遍車間的角角落落,在小本子上認真標記著每一個設備、每一條管線走向。幾個月的現場摸爬滾打,他對每套裝置的設備和工藝流程門兒清,很快從操作工成為車間的設備「大管家」。
阿不拉江不善言談,就愛跟各種設備較勁。近年來,隨著汽柴油升級和環保法對柴油中的硫含量、十六烷值等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阿不拉江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不服輸的倔強勁被激發出來。為改善在國V標準下的柴油出廠十六烷值不足的情況,他的辦公室經常燈火通明。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他把全部心思放在國V標準清潔柴油生產成套技術工業試驗上,和攻關團隊的成員一起通宵查閱國內外加氫改質催化劑現狀,鑽研先進的工藝技術。
「開環反應和烷烴生成反應是深度脫除芳烴和十六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徑。」阿不拉江介紹,攻關團隊最終將目標鎖定在改質催化劑上,不僅顯著提高了十六烷值,還為煉油重整裝置提供了優質的原料,為降低柴汽比提供了技術支持。
憑著一股子鑽勁和韌勁,阿不拉江治好了設備管理的一個個「頑疾」。憑著一樁樁奇思妙想,節約下一筆筆費用。為降低員工勞動強度,他改變傳統人工點對點油浴潤滑模式,推廣應用機泵油霧潤滑系統,省時省力且節能效果顯著,被授予烏石化技術進步二等獎。
「一小時」到「四天四夜」
「阿主任,D-104液面計2.7MPa,罐體溫度220℃,引出線冒油氣,現在如何處理?」
凌晨6點,阿不拉江剛到家不到一個小時。當班員工的緊急電話驟然響起,他立即套上工作服趕回現場。
裝置開工不足一個月,還處於設備磨合階段,再加上D-104液面計發出的「警告」,阿不拉江的心一直揪著。
他打著手電,一寸一寸地查找漏點,在法蘭後焊縫部位發現了一絲肉眼難以察覺的細微裂紋,隨即進行了鉚接處理。翌日早晨,在修補部位再次發現洩漏,當機立斷要求緊急停工擴大檢修面。
「450米鉻鉬鋼管線共發現十處硬度超標的焊縫,管線裡走的是低分油氣和硫化氫,若不及時處理,造成的損失將不可估量。」四天四夜,阿不拉江盯在現場,不放過任何一個關鍵節點,及時處理管線隱藏缺陷,避免了一起火災爆炸事故。
「我的工作崗位是設備管理,就要保證煉化裝置正常生產。」當記者欽佩阿不拉江的執著時,他道出了心中的一個情結:「做一名優秀的石油工人,是我這些年來的最大的心願。」
「巴郎子」成了「活地圖」
「巴郎子就是問不倒的設備『活地圖』,車間四套裝置3823臺設備的位號、坐標熟記於心,就連哪個位置有下水井、地漏他都知道。」車間老員工曾建新不由地為他豎起了大拇指。
2019年,一向無懼挑戰的阿不拉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裝置要挑戰「四年一修」,大檢修項目之多為歷史之最。
曾建新清楚地記得,當時,阿不拉江右腳後跟磨出了一個大血泡如同雞蛋大小,踩著鞋跛著腳一步一步往前挪,血泡潰爛浸滿了襪子,每走一步都疼痛難忍,額頭豆大的汗水往下滴,手心疼得直冒汗。就這樣,阿不拉江在現場一幹近三個月,直到檢修完美收官。
靜下來時,他還不停地琢磨著如何更好地提升車間員工素質。「我從普通操作工一步步成長,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阿不拉江說,「我感謝他們,也願意去幫助更多的人。」
他對徒弟更是傾囊相授,知無不言,可謂「桃李滿車間」。2015年,郭磊從食堂大廚轉崗到加氫車間,身份的轉變讓他一時間不知所措。阿不拉江一有時間就給郭磊講解工藝原理,帶著他跑流程,僅三個月就拿下機組主操崗位,並成為一名合格的運行班長。
2019年,阿不拉江被任命車間黨支部書記。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日子裡,他和車間7名領導幹部吃住在崗位,他還親自下廚為大家做抓飯、大盤雞。
一個說話少、暖心貼心的書記,一個紮根在現場、對設備了如指掌的設備副主任,這就是阿不拉江·卡地爾。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用心、用情,描繪了人生畫卷上的美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