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相對,可能與我們理解的不一樣
01 孔子在易經中的「仁」和「義」讀《易經●繫辭傳》:「《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大意是說,《易經》的道理,在廣和大兩方面都涵蓋。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每一道都有兩個方面,故一共有六爻。
-
《易童子問》王聖夫:冥冥中造化萬物的能量就是道!
那到底什麼是「道」呢?歷來聚訟紛紜。前幾天在某微信群聽女學者吳燕妮講課,提到中國道教協會任法融會長有一次和她聊天,說「冥冥之中造化萬物的能量就是道」,覺得蠻有道理。2.能量,似乎虛無縹緲,但又無處不在,用能量來比喻道,應該是很恰當的。3.《周易》以研究「三極之道」為宗旨,《繫辭傳》講:「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裡構成天道運行的陰陽之氣,不就是一種能量嗎?乾的「自強不息」賴此,坤的「厚德載物」也賴此。
-
【智慧】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下》)陽到極處就成為陰,陰到極處就成為陽,這一思想是《易經》中本有的思想。《易傳》以陰陽為基本觀念解釋《易經》。《彖傳》解說泰卦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故吉;解說否卦曰:「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泰卦乾下坤上,否卦坤下乾上,下為內而上為外。
-
研討丨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下》)陽到極處就成為陰,陰到極處就成為陽,這一思想是《易經》中本有的思想。 《易傳》以陰陽為基本觀念解釋《易經》。《彖傳》解說泰卦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故吉;解說否卦曰:「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泰卦乾下坤上,否卦坤下乾上,下為內而上為外。
-
道家文化,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下》)陽到極處就成為陰,陰到極處就成為陽,這一思想是《易經》中本有的思想。《易傳》以陰陽為基本觀念解釋《易經》。《彖傳》解說泰卦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故吉;解說否卦曰:「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
-
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下》)陽到極處就成為陰,陰到極處就成為陽,這一思想是《易經》中本有的思想。《易傳》以陰陽為基本觀念解釋《易經》。《彖傳》解說泰卦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故吉;解說否卦曰:「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
-
道術坊:這混元一氣就是道,亦曰太乙!真人得之必長生
《仙籍旨訣》曰:「萬物有終,而天地長久;人民有死,而真人長生。」 張三丰曰:「長生乃我之元氣,悟之者則生,迷之者則死。」要想長生,必須堅持修煉元氣。但一般人卻「不肯修持,恣情縱意,散失元陽,耗損真氣,年高憔悴,則曰老矣,老年多病。及夫氣盡體空,魂消神散,長籲一聲,四大無主。
-
大世龍心:龍道,乃我中華之道!
人或稱之為「龍祖」。二遠古時代,有女媧造人、補天之說。而後,人之人文、道德立,亦慈懷天地、萬物。有說,媧祖「人首蛇身」。「人首」者,人之類也;「蛇身」者,長身也。古之龍、蛇一體,此亦龍身之形也。天地之物,皆形有成固。唯之龍,可隨物而化;無所定固,亦不移其本。如此,龍之行也,則周益萬物而不自失。龍之剛、柔,若之陰、陽,若之天、地,亦所以而一若之於「道」。則龍之成也,恆成而無不成;龍之正也,亦恆正而無不正。
-
「時乘六龍,以順天」是如「守柔曰強」
「時乘六龍,以順(御)天」是如「守柔曰強」。 《坤文言》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說卦傳》震為龍。推之陰為龍體。《詩·商頌》「何天之龍。我龍受之」。《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一陰一陽之謂道表現在自然界之中為:日與夜、寒與暑、春夏與秋冬、潮漲與潮落,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人世間也是如此,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亂,都在體現著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大道太玄,深思篤行,絕學無憂,以臻化境
道,是「導(導)」的本字,字的外邊是「行」,意為「道路」;中間為「首」,意為「領頭」,本義是「引導」。《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廣韻》:「理也;眾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經˙繫辭》:「一眼一陽謂之道」,又「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詩經˙小雅》:「周道如砥。」《尚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
周敦頤《太極圖說》:含萬物之理,為養生至寶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
明代卦師張星元曰:學易之道,專則純,純則業,精乃入神.
若奇以顯其藝,而巧以行其心,則在恆人且難之。況號稱瞽者乎。昔,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此千載著書異人耳。韓愈氏謂:瞽者能吐胸中之奇,則非譾才浮枝,必且上下古今,縱橫宇宙。有常人見之嘖舌,而不敢道者。吾於今世得人。作張星元傳。………………題辭夫易,廣矣,大矣,精焉,於物無所不包,於道無所不貫。先天後天,六虛循環而叵測。近取遠取,萬化倚伏而周流。
-
什麼是「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周宣王在位期間,朝廷有兩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們輔佐周宣王,立下過汗馬功勞。
-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譯:柳下惠擔任掌管刑罰的官,被罷免了很多次。有人說:「你不可以離開魯國嗎?」柳下惠說:「用正直之道來侍奉人,去哪裡而能不被多次罷免呢?不用正直之道來侍奉人,又為什麼一定要離開故國家園呢?」 3.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
-
《童蒙止觀》四曰小止觀 實大部之梗概 入道之樞機 021 視頻
【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為俗兄陳針出】第四種法本稱為《小止觀》,就是現在這篇文章所說的修法內容。這《小止觀》是智者大師為俗家胞兄陳針所說的修行方法。【實大部之梗概】這句意為這部《童蒙止觀》實在是大部《摩訶止觀》的大略內容。實:是實在之義。大部:指《摩訶止觀》。
-
忠恕之道,一以貫之
所以這裡的「門人」當指孔子的弟子。竹添光鴻《論語會箋》云: 蓋弟子、門人一也,以執禮之卑曰弟子,以受業於門曰門人,門人合言之曰門弟子,約言之則曰徒。孔子之稱其弟子,或以小子,或以二三子,而記者書之曰門人,為其不可悉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