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基本特徵引熱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將建設「文化強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文化戰略目標納入2035年遠景目標之中,引發學界熱議。
有學者指出,這是黨中央首次從國家規劃層面提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開啟了建成文化強國的新徵程,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有學者認為,文化強國具有三個基本特徵: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國民、發達的文化產業以及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以此衡之,我們國家現在還只是文化大國,還不是文化強國。我們要努力提升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能力,特別是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不能把文化繁榮看成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以為輕輕鬆鬆就能實現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最關鍵的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供良好的文化創造軟硬體環境,不斷推動思想創新、內容創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發展受到持續關注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學術理論界的重大問題,在2020年仍然受到持續關注。有學者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人類文化傳承與文化演進規律的內在要求,是新時代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有學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傳統與現代、既有性與鮮活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等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我們既要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意志,把文化發展看成人類思維的先驗結構或人的生命體驗過程,也要反對把文化發展演進簡單看成離開人的自發演進過程而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觀點。
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型展覽,成為2020年中國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有學者指出,紫禁城的建成不僅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將「天人之際」「禮樂複合」的中國文化思想一以貫之地發揚光大,既體現出強烈的民族融合,亦有西學東漸的文化特質,是「有容乃大」文化胸懷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這次展覽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指示精神,推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
學者探究中西文明背後文化差異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成為2020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有學者認為,中西方危機治理體系的深刻差異源於不同的文化邏輯即個體本位與共同體本位的差異。有學者認為,中國抗疫鬥爭實踐的勝利,不僅得益於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綜合優勢,而且也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主義精神、家國情懷與家國一體的政治意識以及道德哲學層面的超越意識息息相關。
有學者從中西文化比較的宏闊視野,提出「兩種文明根性塑造了兩種不同的道路」:中華文明尚「合」,從地域上合、從民族上合、從語言上合,其間雖也有王朝更迭或遊牧民族衝擊造成的分離時期,但合的趨勢佔主流,造就了中華文明的集體主義根性和中國人對秩序的熱愛;西方文明崇「分」,從地域上分、從民族上分、從語言上分,其間雖也有如羅馬或基督教這樣統一的努力,但分的趨勢佔據主流,最終歸結為個人主義和對自由的崇尚。中西兩者之間純粹是路徑的不同,無所謂高下優劣,「多元與矛盾並存,會為人類文明基因庫留下更多種子」,為日後的文明升華留下更多的可能性;因此,矛盾與分歧不應成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礙,反而應該成為中西文明互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探索中西文明的文化基因,為當代的中西文明交流與互鑑溯源固本,這種深遠的學術文化關懷引發了學界的廣泛共鳴與進一步的討論。
232家北京影院獲2000萬元疫情專項補貼。
抗疫脫貧題材用愛與力量奏響時代最強音
2020年影視文化產業在經歷深受新冠疫情嚴重影響的寒冬之後,年中開始有序推進復工復產,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抗疫與脫貧攻堅題材的主旋律作品。
有學者認為,抗疫題材作品的創作意義旨在展示家國大義,彰顯面對人類終極命題時的責任和擔當;旨在展示強烈的集體意識,彰顯疫情防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旨在體現與民共情,彰顯英雄主義的光榮靈魂。這些抗疫題材的影視作品成功反映了抗疫英雄們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對弘揚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社會正能量、維護社會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脫貧攻堅題材影視作品,鏡頭聚焦戰鬥在扶貧一線的幹部群眾,給作品加了「土」、添了「情」,給脫貧攻堅戰添了把「火」,緊扣時代主題,營造了良好的文化輿論氛圍。這些影視文化作品,用愛與力量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
(作者為西北政法大學文化藝術交流與文化產業中心主任、新聞傳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