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一直流傳著「東門漓滷滴漿,西門大棒夾槍,北門珍珠寶貝,南門瓜蒲茄菜」的民謠。這民謠形象地說明了寧海的地理特徵與生活、生產及經濟方式的關係。寧海,背山面海,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山區森林覆蓋率極高,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山體大多由西向東,面向象山港、三門灣,海洋性的氣候直接侵襲到群峰山坡上,山體時常被朝雲夕霧籠罩著。寧海又屬中緯度西亞熱帶過渡地帶,為季風溼潤氣候區,常年以東南風為主,四季分明,日光充足,雨水充沛。山體的土質肥沃,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對山體植物生長極為有利。至2008年,全縣就有毛竹林208萬畝。竹筍已成為寧海縣四大林特業主導產品之一。出西門大多是山區,盛產毛竹,除了筍可供食用外,毛竹可派大用場,寧海深甽向有「青柴白米巖骨水,嫩筍茶芽石鰥魚」之說。山裡人很樂觀,如清代王子涵在《裡塘竹枝詞》說「雖然市遠無兼味,山有筍根水有魚。好酒可杯書可讀,潛修鬥室隱真儒。」
查閱文獻,寧海詩人描寫竹、筍的詩詞也不少。從舒嶽祥,舒嶽祥多首有關寫筍的詩詞來看;其中《戲贈陳用之羨渠食筍也》一詩來看;「食筍肥勝肉,胸吞千畝寬。汗青終日對,水墨一窗寒。吾子風流甚,此君冰雪完。每思參玉版,莫作北傖看。」
1000多年前,舒嶽祥的親友們比我們吃的筍更多。更好。明代方孝孺 《在友筠軒賦》曰「春之時也,暖律乍起,和氣方剛,對穆穆之龍孫,列班班之鵷行。」句中龍孫,筍的別稱。又從《寧海竹枝詞》來看;筍可分為冬筍、春筍。王振剛的《槐裡竹枝詞》說「冬筍才過春筍長,隨風解籜出鄰牆。」他在《白巖竹枝詞》又說「春筍不如冬筍好,旗山山下緩攜鋤。」
冬筍質嫩味美,冬日裡藏在土中,不易被發現。清朝詩人靤式奎在《翰家岙竹枝詞》中曰:「門藏修竹綠蔭繁。十裡胡陳往返難,郎去山中多掘筍,須防有客可加餐。」說的便是筍。由於其爽口清脆,與肉同炒、同煮、同燉都是極佳的菜餚,就單單清蒸也是極好的,既可以多多貯存,款待不速之客。過了立春,杏花雨沾溼衣襟之時,水靈靈的春筍便來了。春筍被譽為「素食第一品」,還有「嘗鮮無不道春筍」之說。戴日清在《柘溪竹枝詞》云:「空山一夜響春雷,負釜肩薪煮筍來,聞說此君能免俗,願郎留取向妝檯」 王吉人在《柘坑竹枝詞》云:「雷雨更番過野塘,陂陀仍未長新篁,朝來好踐遊山約,一路煮筍薰風香」把煮筍的香氣融入薰風勾勒得引人發饞,足見之味鮮美。清代胡煥章詩曰:「三春天氣雨霏霏,毛竹山頭筍正肥。玉版一甌風味好,喚兒晚飯掩柴扉。」細細描繪了初生春筍的形態和價值。連吃晚飯要關門,其珍貴美味也不言而喻了。
春筍不僅味美,還養眼。大裡王學謨《大裡竹枝詞》云:「春色鮮豔滿眼新,一山一水黛痕勻,攜鋤掘得貓頭筍,又向溪邊網細鱗」真是「山有貓頭筍水有香魚。」好地方。
春筍之中又以雷筍最為有名。清代胡耀嵩詩云:「巍峨黃榜幾堪誇,頓頓飽餐雷藿筍,人人爭摘雨前茶」雷藿筍頓頓飽餐不厭與雨前茶可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