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葉一劍(方塘智庫創始人)
隨著南京的持續走熱,外界對南京都市圈的關注,也在明顯的升溫,比如,最近南京都市圈擴容的話題,不僅在南京都市圈內引發很大的關注,也頗為全國輿論所關注——南京都市圈的發展已經不僅是一個地方性和區域性話題,而是一個全國性話題。
關於南京都市圈的觀察和討論,外界比較關注的問題主要包括:區域中心城市南京新一輪的轉型邏輯和未來是什麼,南京新一輪的轉型發展又將為南京都市圈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怎樣的支撐?首位度相對較低的南京在推動南京都市圈的發展中到底是有利的因素還是不利的條件,又將為南京都市圈帶來一個怎樣的互動與融合前景?作為一個有著20年有針對性地培育和推進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能夠為中國的都市圈建設提供什麼樣的歷史鏡鑑?南京都市圈的建設和發展與長三角一體化之間又將激蕩出什麼樣的區域競合故事?哪裡才是南京都市圈下一個正在或即將崛起的片區,南京都市圈的紅利將被哪些企業和機構所收穫?等等。
在我們看來,每一個問題的背後,都蘊藏著一到多個中國區域經濟和城市轉型實踐的現實問題,甚至是現實難題和困境,就像南京在今年底再次成為觀察中國城市格局重塑和中國經濟區域變局的標誌性城市一樣,南京都市圈也正在成為觀察中國都市圈發展的重要的樣本之一,並成為我們更具現實性和前瞻性地思辨一些影響中國區域經濟和城市轉型發展的概念和命題的直接而現實的案例,比如,提升區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在推動中心城市轉型發展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就一定具有戰略合理性嗎?特別是在一個區域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時候,對所謂的區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提升需要做出更綜合的考量。
1
超越天津很可能不是南京復興的終點
南京最近有點火,原因之一是其前三個季度的GDP不單是破萬億,而且超過了直轄市天津,按照目前南京的經濟增速,2020年全年GDP超過天津也幾成定局,南京在今年全國城市GDP排名中也將歷史性的進入前十。
不僅如此,這還進一步引發了關於中國南北經濟大變局的一系列辯論,以至於讓南京再次成為觀察中國新一輪城市格局重塑和區域經濟變局的地標城市之一。
如果進一步放大空間尺度來看,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中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南京的經濟體量的進一步崛起以及由此引發的南京都市圈的快速推進,也讓南京和南京都市圈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最大的發展變量之一,而隨著長三角城市群成為全球最具成長性和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之一(比如,在今年發布的科爾尼全球城市指數報告中,長三角城市群的上海、杭州、南京、蘇州這四個城市均進入了排名前100,加上同樣上榜的寧波和無錫,長三角城市群成為全球入圍數量最多的一個城市群,充分反映出這個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優勢),南京完全有可能成為新興的全球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
不過,作為全國前三大的省域經濟體江蘇的省會,與南京相關的、更引人關注的城市排位賽,可能還不是發生在南京與天津和武漢之間,而是與江蘇省內其它城市之間的排位變化——在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後終於成功超越無錫而排名江蘇省第二以後,大家更關注的下一個節點是南京對蘇州的超越,甚至有樂觀者認為,這一時間節點將在5年內出現。
當然,最近我們在南京的調研中,很明顯的感受之一是,對於南京超越蘇州這一拐點的到來,在今天很多生活在南京的人看來,不但可能,而且跡象已經非常清晰——無論是從南京的經濟增速,還是從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選址的抉擇以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選擇回到南京定居來看,南京對蘇州的超越都可能是一個很確定的未來。更有意思的是,在區域發展中,一旦對一個區域和城市的趕超趨勢形成共識,將更直接的助力這一區域和城市新的資源集聚,進而帶來更快的趕超速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信心比金子還重要」。
而事實上,就像南京超越無錫一樣,之所以這麼多人對幾年後南京超越蘇州這麼有信心,背後的原因之一與江蘇省的強省會戰略有直接關係。
無論是從江蘇省層面還是從南京市層面來看,加快提升南京的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都是既定戰略,而且,圍繞這一戰略還展開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和項目布局,這讓本來就已經進入了復興周期的南京更是如虎添翼,不僅在過去十年成為中國增長速度最快的省會城市之一,而且,這種增長的延續性依然還在保持,甚至可以說是後勁十足——關於這一點,可以具體拆解一下目前支撐南京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
而且,就我們最近在南京溧水產業新城的調研情況來看,伴隨著這一輪基於產業鏈重構和產業集群集聚而出現的存量產能轉移、擴張產能轉移和創新產能布局,南京在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多個產業領域,顯然是獲益者,在這一輪伴隨著此消彼長特徵的區域產業搶奪戰中,包括南京在內,一旦在某一產業佔據先機,後續將會迎來更快的增長(而有些地區一旦失去先機,不僅會在增量的產業爭奪中敗下陣來,還可能在一些產業中失去存量的產能和企業,再加上新的產業變革往往表現出一個新的技術的出現和一家新企業的崛起,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和存量一夜之間破產、倒閉和消失,這將使得我們在更短時間內看到更大幅度的區域崛起和衰落的故事)。
不過,縱然是這樣,截止到目前來看,南京市在江蘇省和南京都市圈中的首位度並不是很高。比如,如果按照今年南京市GDP突破1.5萬億的規模來看,在南京都市圈4萬億GDP總量中的佔比也只是在37%左右,在全省的GDP佔比中就更少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對南京之於江蘇省整體的經濟發展而言,一貫的說法之一是輻射帶動作用不大,尤其是對蘇北蘇中地區而言,使得江蘇省內的區域不平衡變得更加突出。至於南京與蘇州的「雙城記」,更是被頻繁作為弱省會的案例被提及。再加上南京所具有的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曾經的強勢城市地位以及密集的科教資源,更讓南京在省內的城市排位時不時成為被暗諷的對象。
於是,與全國其它很多省域經濟一樣,以做大做強南京為直接表現的強省會戰略在江蘇省域經濟轉型發展中也就有了充分的「戰略合理性」,甚至是政治正確性。
2
超越首位度之辨與新時代南京的城市使命
不過,無論是立足於南京正在經歷的新一輪的轉型發展來看,還是立足於南京都市圈地區整體的發展來看,還是立足於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來看,提升所謂的南京中心城市首位度(尤其是提升以GDP佔比為表徵的首位度)的問題可能都是「偽命題」,對南京的所謂中心城市首位度的過度追求甚至可能成為影響南京成為一個「更具影響力的南京」甚至是一個「偉大的南京城」的負面因素。
既有的統計已經很清楚的表明,以省會城市為代表的區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在東南沿海地區和北方地區以及西北地區存在明顯的差異,北方地區的中心城市首位度一般高於東南沿海地區,由此分析,中心城市首位度高的城市的發展水平和質量不但並不一定就比首位度低的中心城市發展水平和質量高,相反,往往直接的說明了整個區域發展水平和質量的更低。
在我們看來,雖然不能簡單粗暴的將以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區域和城市發展邏輯和決策框架歸為落後的、與當下中國很多地區的發展階段已經不相匹配的發展邏輯和決策框架,但這種刻意追求中心城市首位度的發展邏輯和決策框架,確實有些過多體現城市GDP排位爭奪賽的色彩,隨著中國越來越多的以省會城市為代表的區域中心城市,無論是從人口規模還是經濟規模來看,已經進入全球大城市甚至是超大城市的序列,這種以GDP排位賽為導向的城市發展邏輯和決策框架是時候給出反思了(哪怕是在一些相對落後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的規模和體量相對較小的地區,對首位度的過度和單一的追求,也是值得警惕的,如今的城市競爭早已經是全球化和網際網路化的競爭,對區域首位度的過多糾纏,只會讓城市失去更開放的視野、更遠大的抱負、更具有前瞻性和未來感的決策機會)。
更何況,在過度追求提升區域中心城市首位度的競賽中,出現了太多一言不合就調整行政區劃的區域發展決策,這種通過行政區劃實現的快速的規模增長,不但無助於中心城市現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真正提升,反而會讓這些大而不強的區域中心城市本來就很明顯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供給質量不高的短板更加凸顯。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有些地方的行政區劃調整,明顯帶有中心城市變相攤大餅以尋求土地財政增長的色彩,更是無益於區域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最終也無益於區域經濟和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在江蘇和長三角地區更是如此,面對一個客觀上因為區域均衡發展所形成的相對較為理想的區域性城市規模格局,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可能不是所謂的區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高低的問題,而是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尋求和構建一個區別於過度依靠一個高首位度的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來推動區域發展和崛起的路徑與模式,從而推動省域經濟、都市圈經濟甚至長三角這樣尺度下的區域平衡發展、公平發展和高質量的發展。
一旦打破這種對區域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執著追求和過度追求,在現代化都市圈培育和發展中,在追求省域經濟尺度下的區域均衡和公平發展中,也就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破除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和地區的「虹吸」還是「溢出」的二元對立思維,從而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胸懷,真正協同推進都市圈內部和省域經濟內部的轉型戰略、資源配置、項目布局等。
對於區域中心城市來講,只有真正破除這種對提升城市首位度的迷思,才能夠以更加開放思維和更加包容的策略,更加充分的利用並發揮好自身既有的優勢和周邊城市的腹地,打通與都市圈外部、省域經濟外部以及全球資源連結,加快培育自身的國際化水平,為其所在都市圈的發展和省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加高效的、市場化的和國際化的資源配置,提高自身的國際化水平和市場化、國際化資源配置的能力。
在我們看來,這不但是成就像南京這樣的區域中心城市新一輪城市轉型發展的應有的戰略認知,也是南京面對南京都市圈的發展,面對江蘇省省域經濟的發展以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具有充分的戰略和市場合理性選擇,也是南京應有的城市發展使命與擔當。
畢竟,無論是從經濟體量還是從人口規模來看,甚至從存量的產業基礎和科教資源密集程度來看,南京都已經是一個「大城南京」了,這一事實,不會因為南京在南京都市圈和江蘇省內的首位度相對較低而有任何改變,相對於在南京都市圈的首位度和江蘇省域經濟中的首位度而言,「大城南京」可能才是南京市、江蘇省甚至國家層面系統性思考南京新的城市發展戰略時最重要的和最具根本性的立足點,「區域城市」(接近彼得-卡爾索普在《區域城市——終結蔓延的規劃》提到的)、「創新城市」、「全球城市」和「世界城市」等價值追求,才是「大城南京」該有的價值訴求和城市願景。
而只有南京市、江蘇省和國家層面基於新全球化、新的時代變革和新一輪的國家與區域變局的洞察與研判,真正形成、推進並實現關於南京新一輪發展戰略定位的共識和共振,南京才能真正走向面向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是五十年的發展坦途,在實現其歷史性經濟復興的同時,進一步實現其歷史性的全面的城市復興,也只有這樣,南京才能名正言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進入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的行列。
對此,如今正站在包括「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在內的多個新的時代和歷史節點上的南京,想必會有所思考,有所抉擇,有所行動。
編審:徐威威丨編輯:徐豐超丨設計:孫月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