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一劍:南京的復興與區域中心城市首位度的真偽之辨

2020-12-17 騰訊網

文丨葉一劍(方塘智庫創始人)

隨著南京的持續走熱,外界對南京都市圈的關注,也在明顯的升溫,比如,最近南京都市圈擴容的話題,不僅在南京都市圈內引發很大的關注,也頗為全國輿論所關注——南京都市圈的發展已經不僅是一個地方性和區域性話題,而是一個全國性話題。

關於南京都市圈的觀察和討論,外界比較關注的問題主要包括:區域中心城市南京新一輪的轉型邏輯和未來是什麼,南京新一輪的轉型發展又將為南京都市圈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怎樣的支撐?首位度相對較低的南京在推動南京都市圈的發展中到底是有利的因素還是不利的條件,又將為南京都市圈帶來一個怎樣的互動與融合前景?作為一個有著20年有針對性地培育和推進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能夠為中國的都市圈建設提供什麼樣的歷史鏡鑑?南京都市圈的建設和發展與長三角一體化之間又將激蕩出什麼樣的區域競合故事?哪裡才是南京都市圈下一個正在或即將崛起的片區,南京都市圈的紅利將被哪些企業和機構所收穫?等等。

在我們看來,每一個問題的背後,都蘊藏著一到多個中國區域經濟和城市轉型實踐的現實問題,甚至是現實難題和困境,就像南京在今年底再次成為觀察中國城市格局重塑和中國經濟區域變局的標誌性城市一樣,南京都市圈也正在成為觀察中國都市圈發展的重要的樣本之一,並成為我們更具現實性和前瞻性地思辨一些影響中國區域經濟和城市轉型發展的概念和命題的直接而現實的案例,比如,提升區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在推動中心城市轉型發展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就一定具有戰略合理性嗎?特別是在一個區域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時候,對所謂的區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提升需要做出更綜合的考量。

1

超越天津很可能不是南京復興的終點

南京最近有點火,原因之一是其前三個季度的GDP不單是破萬億,而且超過了直轄市天津,按照目前南京的經濟增速,2020年全年GDP超過天津也幾成定局,南京在今年全國城市GDP排名中也將歷史性的進入前十。

不僅如此,這還進一步引發了關於中國南北經濟大變局的一系列辯論,以至於讓南京再次成為觀察中國新一輪城市格局重塑和區域經濟變局的地標城市之一。

如果進一步放大空間尺度來看,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中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南京的經濟體量的進一步崛起以及由此引發的南京都市圈的快速推進,也讓南京和南京都市圈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最大的發展變量之一,而隨著長三角城市群成為全球最具成長性和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之一(比如,在今年發布的科爾尼全球城市指數報告中,長三角城市群的上海、杭州、南京、蘇州這四個城市均進入了排名前100,加上同樣上榜的寧波和無錫,長三角城市群成為全球入圍數量最多的一個城市群,充分反映出這個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優勢),南京完全有可能成為新興的全球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

不過,作為全國前三大的省域經濟體江蘇的省會,與南京相關的、更引人關注的城市排位賽,可能還不是發生在南京與天津和武漢之間,而是與江蘇省內其它城市之間的排位變化——在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後終於成功超越無錫而排名江蘇省第二以後,大家更關注的下一個節點是南京對蘇州的超越,甚至有樂觀者認為,這一時間節點將在5年內出現。

當然,最近我們在南京的調研中,很明顯的感受之一是,對於南京超越蘇州這一拐點的到來,在今天很多生活在南京的人看來,不但可能,而且跡象已經非常清晰——無論是從南京的經濟增速,還是從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選址的抉擇以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選擇回到南京定居來看,南京對蘇州的超越都可能是一個很確定的未來。更有意思的是,在區域發展中,一旦對一個區域和城市的趕超趨勢形成共識,將更直接的助力這一區域和城市新的資源集聚,進而帶來更快的趕超速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信心比金子還重要」。

而事實上,就像南京超越無錫一樣,之所以這麼多人對幾年後南京超越蘇州這麼有信心,背後的原因之一與江蘇省的強省會戰略有直接關係。

無論是從江蘇省層面還是從南京市層面來看,加快提升南京的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都是既定戰略,而且,圍繞這一戰略還展開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和項目布局,這讓本來就已經進入了復興周期的南京更是如虎添翼,不僅在過去十年成為中國增長速度最快的省會城市之一,而且,這種增長的延續性依然還在保持,甚至可以說是後勁十足——關於這一點,可以具體拆解一下目前支撐南京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

而且,就我們最近在南京溧水產業新城的調研情況來看,伴隨著這一輪基於產業鏈重構和產業集群集聚而出現的存量產能轉移、擴張產能轉移和創新產能布局,南京在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多個產業領域,顯然是獲益者,在這一輪伴隨著此消彼長特徵的區域產業搶奪戰中,包括南京在內,一旦在某一產業佔據先機,後續將會迎來更快的增長(而有些地區一旦失去先機,不僅會在增量的產業爭奪中敗下陣來,還可能在一些產業中失去存量的產能和企業,再加上新的產業變革往往表現出一個新的技術的出現和一家新企業的崛起,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和存量一夜之間破產、倒閉和消失,這將使得我們在更短時間內看到更大幅度的區域崛起和衰落的故事)。

不過,縱然是這樣,截止到目前來看,南京市在江蘇省和南京都市圈中的首位度並不是很高。比如,如果按照今年南京市GDP突破1.5萬億的規模來看,在南京都市圈4萬億GDP總量中的佔比也只是在37%左右,在全省的GDP佔比中就更少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對南京之於江蘇省整體的經濟發展而言,一貫的說法之一是輻射帶動作用不大,尤其是對蘇北蘇中地區而言,使得江蘇省內的區域不平衡變得更加突出。至於南京與蘇州的「雙城記」,更是被頻繁作為弱省會的案例被提及。再加上南京所具有的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曾經的強勢城市地位以及密集的科教資源,更讓南京在省內的城市排位時不時成為被暗諷的對象。

於是,與全國其它很多省域經濟一樣,以做大做強南京為直接表現的強省會戰略在江蘇省域經濟轉型發展中也就有了充分的「戰略合理性」,甚至是政治正確性。

2

超越首位度之辨與新時代南京的城市使命

不過,無論是立足於南京正在經歷的新一輪的轉型發展來看,還是立足於南京都市圈地區整體的發展來看,還是立足於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來看,提升所謂的南京中心城市首位度(尤其是提升以GDP佔比為表徵的首位度)的問題可能都是「偽命題」,對南京的所謂中心城市首位度的過度追求甚至可能成為影響南京成為一個「更具影響力的南京」甚至是一個「偉大的南京城」的負面因素。

既有的統計已經很清楚的表明,以省會城市為代表的區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在東南沿海地區和北方地區以及西北地區存在明顯的差異,北方地區的中心城市首位度一般高於東南沿海地區,由此分析,中心城市首位度高的城市的發展水平和質量不但並不一定就比首位度低的中心城市發展水平和質量高,相反,往往直接的說明了整個區域發展水平和質量的更低。

在我們看來,雖然不能簡單粗暴的將以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區域和城市發展邏輯和決策框架歸為落後的、與當下中國很多地區的發展階段已經不相匹配的發展邏輯和決策框架,但這種刻意追求中心城市首位度的發展邏輯和決策框架,確實有些過多體現城市GDP排位爭奪賽的色彩,隨著中國越來越多的以省會城市為代表的區域中心城市,無論是從人口規模還是經濟規模來看,已經進入全球大城市甚至是超大城市的序列,這種以GDP排位賽為導向的城市發展邏輯和決策框架是時候給出反思了(哪怕是在一些相對落後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的規模和體量相對較小的地區,對首位度的過度和單一的追求,也是值得警惕的,如今的城市競爭早已經是全球化和網際網路化的競爭,對區域首位度的過多糾纏,只會讓城市失去更開放的視野、更遠大的抱負、更具有前瞻性和未來感的決策機會)。

更何況,在過度追求提升區域中心城市首位度的競賽中,出現了太多一言不合就調整行政區劃的區域發展決策,這種通過行政區劃實現的快速的規模增長,不但無助於中心城市現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真正提升,反而會讓這些大而不強的區域中心城市本來就很明顯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供給質量不高的短板更加凸顯。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有些地方的行政區劃調整,明顯帶有中心城市變相攤大餅以尋求土地財政增長的色彩,更是無益於區域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最終也無益於區域經濟和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在江蘇和長三角地區更是如此,面對一個客觀上因為區域均衡發展所形成的相對較為理想的區域性城市規模格局,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可能不是所謂的區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高低的問題,而是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尋求和構建一個區別於過度依靠一個高首位度的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來推動區域發展和崛起的路徑與模式,從而推動省域經濟、都市圈經濟甚至長三角這樣尺度下的區域平衡發展、公平發展和高質量的發展。

一旦打破這種對區域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執著追求和過度追求,在現代化都市圈培育和發展中,在追求省域經濟尺度下的區域均衡和公平發展中,也就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破除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和地區的「虹吸」還是「溢出」的二元對立思維,從而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胸懷,真正協同推進都市圈內部和省域經濟內部的轉型戰略、資源配置、項目布局等。

對於區域中心城市來講,只有真正破除這種對提升城市首位度的迷思,才能夠以更加開放思維和更加包容的策略,更加充分的利用並發揮好自身既有的優勢和周邊城市的腹地,打通與都市圈外部、省域經濟外部以及全球資源連結,加快培育自身的國際化水平,為其所在都市圈的發展和省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加高效的、市場化的和國際化的資源配置,提高自身的國際化水平和市場化、國際化資源配置的能力。

在我們看來,這不但是成就像南京這樣的區域中心城市新一輪城市轉型發展的應有的戰略認知,也是南京面對南京都市圈的發展,面對江蘇省省域經濟的發展以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具有充分的戰略和市場合理性選擇,也是南京應有的城市發展使命與擔當。

畢竟,無論是從經濟體量還是從人口規模來看,甚至從存量的產業基礎和科教資源密集程度來看,南京都已經是一個「大城南京」了,這一事實,不會因為南京在南京都市圈和江蘇省內的首位度相對較低而有任何改變,相對於在南京都市圈的首位度和江蘇省域經濟中的首位度而言,「大城南京」可能才是南京市、江蘇省甚至國家層面系統性思考南京新的城市發展戰略時最重要的和最具根本性的立足點,「區域城市」(接近彼得-卡爾索普在《區域城市——終結蔓延的規劃》提到的)、「創新城市」、「全球城市」和「世界城市」等價值追求,才是「大城南京」該有的價值訴求和城市願景。

而只有南京市、江蘇省和國家層面基於新全球化、新的時代變革和新一輪的國家與區域變局的洞察與研判,真正形成、推進並實現關於南京新一輪發展戰略定位的共識和共振,南京才能真正走向面向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是五十年的發展坦途,在實現其歷史性經濟復興的同時,進一步實現其歷史性的全面的城市復興,也只有這樣,南京才能名正言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進入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的行列。

對此,如今正站在包括「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在內的多個新的時代和歷史節點上的南京,想必會有所思考,有所抉擇,有所行動。

編審:徐威威丨編輯:徐豐超丨設計:孫月園

相關焦點

  • 全國27省會首位度變化,超過30%的省會有10個
    雖然中西部省份沒辦法和沿海發達區域中心城市相競爭,但是我最起碼要重點打造一個城市能夠與其進行對比,那就是省會城市。當然在經濟發達區域內,各個城市之間同樣也面臨著各種資源要素的競爭,這就決定了資源總是會向著某些城市傾斜,打造區域中心,更好的爭奪資源。這就是有些人所調侃的「吸血」城市,聚全省之力打造一城!
  • 全國各省會城市首位度排名TOP10
    全國27個省會城市首位度排名:1、成都 2、武漢 3、銀川4、長沙 5、蘭州6、海口7、昆明8、太原9、拉薩10、烏魯木齊這是2017年全國首位度最高的10個城市,排名第一的事四川省會成都,而排名墊底的則是南京和濟南兩兄弟。
  • 區域觀察丨金陵之問:南京拿什麼和其他城市競爭
    建設創新名城,南京一以貫之。早在2017年年底,南京就提出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即建設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構建一流的創新生態。自此,通過連續三個創新「一號文件」,南京建設創新名城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點燃強引擎。正因錨定創新,南京收穫不菲。
  • 省會城市排名大比拼:GDP最高的廣州並非第一?首位度最高是它!
    不過雖然GDP數據穩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位,但是廣州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的首位度排名,卻十分靠後,而現在的省會城市排名表中,大家最看重的也並非GDP總量,而是這個省會城市的首位度高低。可能有人還不知道什麼是「首位度」,其實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名詞了,通俗來說,就是這個省會城市,在全省所佔經濟以及人口等數據的比例高低,比例越高,說明這個省會城市的首位度越高。
  • 杭州超越南京!超大特大城市對區域的帶動引領能力日益增強
    [導讀]當前,中心城市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對區域的帶動引領能力日益增強。 根據住建部最近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下稱「年鑑」),目前有30個城市城區人口   當前,中心城市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對區域的帶動引領能力日益增強。
  • 孟祥遠:新時代下,南京都市圈的使命與機遇
    12月10日,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營銷研究所和方塘智庫聯合發起主辦的「你好,都市圈!」雲沙龍第五期,邀請了「孟祥遠、付曉東、袁牧和葉一劍」四位嘉賓,就「創新南京,跨界綻放」這一主題展開對話,從南京都市圈的時代價值、戰略定位、政策框架、理論研究、地方實踐、企業參與等層面展開交流,對南京都市圈進行國家戰略化、生活方式化、社會變革化的公共傳播。
  • 國家中心城市迫切了!
    十四五大幕即將拉開,國家中心城市擴容之戰,再燃戰火!剛剛!南京友鄰城市合肥正式宣布:十四五,競逐國家中心城市!在加上此前南京、廈門、長沙南昌等多個城市均表示有意競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擴容爭奪之戰,真心是越來越熱鬧了。
  • 南京杭州合肥角逐國家中心城市,誰能先行撞線
    在全國範圍內,隨著近期多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的公布,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展開的爭奪戰再次打響。在「強省會」戰略的影響下,遼寧瀋陽、吉林長春、山東濟南、福建福州、湖南長沙、江西南昌、雲南昆明等,均參與到這場競賽中。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區域,不只是南京,浙江杭州、安徽合肥也均提出,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或「邁向國家中心城市」。
  • 南京杭州合肥角逐國家中心城市 誰能先行撞線
    在全國範圍內,隨著近期多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的公布,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展開的爭奪戰再次打響。在「強省會」戰略的影響下,遼寧瀋陽、吉林長春、山東濟南、福建福州、湖南長沙、江西南昌、雲南昆明等,均參與到這場競賽中。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區域,不只是南京,浙江杭州、安徽合肥也均提出,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或「邁向國家中心城市」。
  • ‖孟祥遠:新時代下,南京都市圈的使命與機遇
    12月10日,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營銷研究所和方塘智庫聯合發起主辦的「你好,都市圈!」雲沙龍第五期,邀請了「孟祥遠、付曉東、袁牧和葉一劍」四位嘉賓,就「創新南京,跨界綻放」這一主題展開對話,從南京都市圈的時代價值、戰略定位、政策框架、理論研究、地方實踐、企業參與等層面展開交流,對南京都市圈進行國家戰略化、生活方式化、社會變革化的公共傳播。
  • 廣州GDP2.3萬億元,成國內省會城市第一,但首位度冠軍卻不是廣州
    綜合來看,國內經濟最強的省是廣東省,而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廣州也以23628.6萬億元的GDO成國內省會城市第一,但是首位度冠軍城市卻不是廣州,而是誰也沒有想到的它。首位度也就是城市首位度,由傑斐遜提出,按照他的意思,計算城市首位度的方法就是首位城市和第二大城市的比值。直白地說,省會城市首位度的數值越高,代表這個城市的生活水平較高,收入也不錯。
  • 雲沙龍第五期「創新南京,跨界...
    日前,國家發改委「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在吸收部分江蘇城市外,又納入部分安徽城市,同時,與南京交界的地區成為戰略關注的重點,多種優勢產業的相似性,使得南京與周邊城市易形成跨界共贏,有利於都市圈的發育及區域中心城市南京的腹地成長。
  • 濟南和瀋陽競爭國家中心城市,誰能勝出呢?
    瀋陽與濟南競爭國家城市的對撞期已然悄悄來臨了。國家中心城市 | 經濟不是唯一國家中心城市是當前我國城市階梯的頂端,他們是區域發展的領頭羊也是帶動區域的引擎,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深刻地影響著區域。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硬性條件是,必須是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多維度的中心,值得注意的是,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體量並不是要多麼大,而是能夠引領區域發展就足夠了。
  • 葉一劍:南京為什麼需要做大做強會展業?
    但改變也在發生,至少從最近幾年來看,除了反腐之外,南京在新興產業、經濟轉型、城市建設、城市品牌等方面的表現,雖不如成都和杭州搶眼,但在一步步的逆襲中,也開啟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復興周期,不僅在強手如林的長三角地區城市競爭中逐步確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和獨特地位,而且,在全國的產業地理和城市格局中,也重回頭部城市之列,今年GDP進入前十,對於南京來說,更是一件極具標誌性意義的城市事件
  • 瀋陽、濟南、南京,下一座國家中心城市到底花落誰家?
    正如大多數人所預料的那樣,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經濟的下一個增長點,也會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動力引擎。目前,已經有9座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成都、重慶、武漢、上海、西安、鄭州、廣州。對於下一座國家中心城市花落誰家,外界有很多猜測,目前呼聲最高的是南京、瀋陽、福州、濟南。這四座城市各有入選理由,而且本身實力都不弱,那麼這四座城市哪個城市當選的可能性最高呢,我們逐個來分析一下。
  • 國家中心城市爭奪,瀋陽優劣勢淺析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除了關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還需要充分加強與周邊城市區域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帶動區域整體均衡協同發展的良性格局。說人話,就是要求國家中心城市綜合能力強,能帶動周邊城市集群發展,起領頭羊的作用。
  • 提高長沙首位度!坐實大長沙都市圈!
    徵集主要內容包括圍繞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建設國際文化名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城市首位度,排在第一個,可見其重要性。 城市首位度,說的是在特定的區域內,一般是省域內,人口和經濟聚集的程度,人口和經濟佔比越高,首位度越高。 有媒體曾研究過省會的綜合首位度排名,成都、武漢、西安首位度都高於長沙,這幾個城市也發展最迅速、最令人矚目。
  • 為什麼內陸城市擴容這麼容易!南京擴容卻難上加難呢?
    南京是江蘇省會城市,是我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南京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也是我國第一大城市群「長三角」的副中心之一。南京圖示南京有著近三千年的建城史,在古代南京便是中國南方發展的代表之城,這樣一座古今輝煌的古都,如今發展卻面臨著市域面積不足的窘境。
  • 誰將是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
    2020年瀋陽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著力提升城市發展等級,加快推動瀋陽從區域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爭取早日納入國家中心城市體系。 而青島的公開承諾事項中,則沒有提及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因此,對於濟南和青島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競爭中,從山東省內看,已經塵埃落定。 長三角的南京與杭州,如何定奪? 長三角,上海是當之無愧的龍頭。
  •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排行:上中下遊區域中心城市表現突出
    ,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宏觀來講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講,長江經濟帶未來的發展情況,關乎超過一百多個地市,近半數中國人的生活幸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