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評-Weekly:改設計後的「載人龍」終點線在望;2019衛星通信市場現狀與前景:同步衛星通信發展受限,發展低軌衛星大勢所趨

2021-02-15 衛星與網絡

70年坐觀「風雲」:

從地面人工到空天地

一體化自動觀測

1949年12月8日,中國氣象局的前身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70年,凌雲志不改。

從21人的延安清涼山氣象訓練隊到如今十餘萬之眾的高素質氣象人才隊伍,從觀測預報服務業務基礎薄弱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以服務國防為主到走入尋常百姓家……

70年光陰,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僅有的101個臺站到如今建成10747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距小於30公裡,全國鄉鎮覆蓋率達96.6%;經歷目力及定性觀察、人工儀器測量、自動化觀測等階段,地面觀測數據傳輸時效縮短至1分鐘,地面觀測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太空,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有7顆在軌業務運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具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業務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

從以手工繪製天氣圖為主,到以數值預報為主、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人機互動一鍵式發布預報預警;從傳統的定性分析方法,到自動化、客觀化、定量化的預報分析方法……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預報預測技術不斷跨越升級,預報預測產品持續推陳出新。

70年前,人們獲取的氣象信息有限;70年後,各種氣象產品琳琅滿目。以前氣象部門發布城鎮天氣預報,內容只包括2400多個城鎮的天氣現象、高低溫和風速風向預報,頻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預報的時間精度和空間精度不夠高。

如今,格點預報,讓公眾可以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當前所處位置是什麼樣的天氣,還可以知道未來一小時或幾小時包括降雨量、氣溫和溼度等要素的變化。

而這背後,依靠科技、創新不止,正是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成功的底氣之源。

每一次重大活動氣象保障,都是大量最新科技成果投入實踐運用的探索創新,是對我國風雲氣象衛星、新一代天氣雷達、數值天氣預報、人工影響天氣等眾多領域科技成果的充分展示,也是對現代化建設成果的全面檢驗,更是中國氣象在從追趕國際到與先進並跑的側寫。

辣評:

在國內衛星的諸多領域當中,衛星氣象應該說是最成功的一個。這主要歸功於氣象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氣象觀測本身的特點。如今國外的氣象服務已經進入了商業化,而定製化的氣象服務本身也確實可以創造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是不是應當成為中國衛星氣象事業下一步應當考慮的問題呢?

新聞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OTWcs_T_OBNfniRKWQMhaA

2

2019衛星通信市場現狀與前景:

同步衛星通信發展受限,

發展低軌衛星大勢所趨

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商業化運營,商業通信衛星也是航天領域唯一真正商業化的市場,長期佔有衛星服務業收入90%以上的份額。然而隨著地面通信技術(4G、5G通信等)與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靜止軌道通信正面臨越來越尷尬的局面。

衛星通信具有覆蓋範圍廣、通信距離遠。通信頻帶寬、不受地形和地域限制等特點,可以實現移動通信網絡無法實現的廣域覆蓋。未來,網際網路需要融合兩個基本網絡:由地面蜂窩網組成的區域網部分和由衛星網絡組成的全局網部分。

衛星組網將會激發高通量衛星需求市場。高通量衛星主要使用Ka頻段,具有更大的通信容量、低單位寬帶成本以及更加靈活的終端設備等。

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商業化運營,商業通信衛星也是航天領域唯一真正商業化的市場,長期佔有衛星服務業收入90%以上的份額。然而隨著地面通信技術(4G、5G通信等)與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靜止軌道通信市場規模卻越來越小。

近10年來,全球商業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採購量正在逐漸下滑。2009和2010年,全球商業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採購量均達到了30顆,當時工業界還樂觀估計此後每年會有20-25顆的採購量。然而在2015年行業市場出現了轉折,2015到2017年,全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分別賣出出了16顆、15顆、10顆,僅為2010年銷量的一半左右。

2018年,全球商業通信衛星市場頹勢依舊,全年僅籤訂了12顆商業通信衛星合同,其中包括中國自造的3顆、俄羅斯自造的2顆以及以色列自造的1顆,可以說,靜止通信衛星領域退化到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

目前全球絕大多數通信衛星主要以GEO衛星為主,由於軌道資源有限,地球同步靜止衛星只能在一個擁擠的環境下工作。此外,地球同步衛星數據傳輸延遲大,為500ms左右,而低軌衛星則能極大縮短時延,實現50ms以內時延,與地面光纖網絡相當。這也使其可以支持在線遊戲或視頻聊天等基於實時數據傳輸類應用。

目前真正組網並進行運營的中低軌道通信衛星系統只有三個,分別為:即銥(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和軌道通信(Orbcomm)系統。未來即將發射的低軌衛星組網計劃包括了:銥星、O3b、LeoSat、OneWeb、Starlink、三星等,低軌衛星通信發展是大勢所趨。

辣評:

這種說法很可能是片面的。靜止軌道衛星依然是衛星通信行業的支柱性基礎設施,低軌道星座雖然是業界的熱點,但還沒有真正進入業務運行。靜止軌道衛星當前面臨的問題,並不是這個軌道本身有什麼缺陷,而是高通量衛星的技術突破導致了產業理念發生很大的變化。產業調整告一段落的時候,我們會看到高低軌道通信衛星並駕齊驅的前景。

新聞連結: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90724-4cc2b106.html

種子中的綠巨人?

會飛的農場?I’m Groot!

近日,在廣州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暨航天育種2019論壇上,新型返回式衛星植物類載荷及空間誘變實驗項目徵集工作正式啟動,航天搭載及其空間誘變實驗區域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同時進行。

1987年至今,中國共進行包括「實踐8號」種子衛星在內共22次、1200多個品種的航天工程育種搭載試驗。據不完全統計,現已有70多個太空育種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審定,200多個品系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應用。

太空育種即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將作物種子或誘變材料搭乘返回式衛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種的育種新技術。

太空育種較傳統育種的最大優勢是縮短育種時間,能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創造出大批優質種質資源,同時也可以讓果實變得更大更好吃。在太空輻射的照射下,太空種子就好比是種子界的綠巨人。

一提起「空間誘變育種」,有人就會想到轉基因產品,擔心食用後會不會對身體有害。

空間誘變育種跟轉基因產品有本質的區別,它沒有外源基因導入,而是在空間特殊條件下染色體發生斷裂,基因組重新排列組合引起性狀變異,與地面常規育種相似,因此不會產生新的有害物質。

早在二十世紀60年代初,前蘇聯及美國的科學家開始將植物種子搭載衛星上天,在返回地面的種子中發現了染色體畸變頻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將番茄種子送上太空,在地面試驗中也獲得了變異的番茄,種子後代無毒,可以食用。

中國空間誘變育種研究始於1986年的「國家863高科技計劃」。1987年8月5日,在我國發射第九顆返回式衛星時,科研人員首次將大麥、青椒、蘿蔔等純系種子和大蒜無性系種子放入衛星中搭載。1987年,我國開始利用返回式衛星進行航天育種的試驗研究,至今為止,我國先後在10多顆返回式衛星和多艘飛船上進行了數千個微生物菌種、農作物及植物種子的搭載試驗。

想上天的植物種子要求體積小,攜帶方便,在選育新品種方面具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已進行搭載的有糧食作物類:小麥、水稻、大豆、玉米、綠豆、豌豆、高粱等;蔬菜類:西紅柿、辣椒、黃瓜、甜菜、茄子、蘿蔔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菸草等;花卉有萬壽菊、雞冠花、三色堇、龍葵、荷花、百合等;中草藥材有黃芪、甘草;樹木種子有油松、白皮松及石刁柏,還有草坪種子。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許多種蔬菜和糧食作物,已能在宇宙飛船內開花結果,這給生活在完全密閉系統中的航天員帶來了福音。不論在空間站還是在宇宙飛船中,栽培了綠色植物,航天員就能吃到新鮮的蔬菜瓜果,而且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在飛船小環境中還會有取不盡的新鮮氧氣。更重要的是,太空培育植物的成功,使長距離的星際載人飛行有了可能。

在未來空間站和宇宙飛船都會成為會飛的農場,我們食用的蔬菜中可能會全部來自「綠巨人種子」。I’m Groot!

辣評:

關於太空育種,存在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農業科研部門對這件事情的熱情異乎尋常的低,導致這項利國利民的重要技術,遲遲不能充分為人民群眾作出應有的貢獻。其中的部門利益之爭,各方當事人應該說心知肚明。那麼在軍民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有關部門是不是可以一起放下「我要當老大」的傳統心態,以產業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為重,坐下來好好談呢。

新聞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HN_nTPjJfVPV0f7IObOOSw

提前奪冠!

1970年,中國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主發射運載火箭的國家。

四十餘載過去,在各航天大國的「競賽」中,中國已於2018年超越美國,首次在軌道發射次數上冠絕全球,引得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由衷讚嘆。

這股勢頭在今年得到了延續——據觀察者網統計,截至12月12日,中國年內31次軌道發射成功29次,而美國的成功次數為25次。

在2019年剩下的半個多月內,美國還有3次計劃中的軌道發射,即使這些計劃全數如期完成,美國在理論上也無法反超中國,更不用說中國也有數枚火箭蓄勢待發。

至此,中國已提前成為本年度軌道發射成功次數最多的國家,連續兩年摘取這一桂冠。

對於中國航天來說,2019年是承前啟後的一年。

3月10日凌晨,隨著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正式跨過了300次發射的裡程碑。

在中國今年密集的火箭發射中,有一場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7月25日,由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際榮耀)研製的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按飛行時序將兩顆衛星及有效載荷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民營商業運載火箭首次入軌發射成功,並同時實現了「一箭雙星」。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的發展速度確實非常快。雖然飛往太空的路並不可能是一片坦途,但是這也是一條飛往未來和無限可能之路。

民營商業航天蓬勃發展的同時,「國家隊」也齊頭並進。

在上月底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莊國京透露,該公司在2020年的火箭發射次數將達到30次左右,任務涉及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和北鬥導航系統等。

另一家央企——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下稱:航天科工)也沒有落下,該公司旗下的快舟系列小型運載火箭,也將在明年繼續為中國的軌道發射「添磚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本月7日,航天科工創下一個中國航天的新紀錄:在6小時內完成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的「兩連發」,相繼將1顆和6顆衛星送入預訂軌道。

展望2020年,中國的航天發射將進一步指向火星。

辣評:

中國拿到全球發射數量冠軍,這已經不是第1次了。這證明了我們國家發射服務產業的巨大產能。既然已經在數量上取勝,我們就應該有好的心態,調過頭來好好考慮一下質量的問題,我們的火箭技術水平,發射服務流程的效率,製造商、運營商、發射場測控單位之間的配合,以及國家關於商業航空發射的政策,是不是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乃至於更上層樓的可能性呢?元旦到春節的兩節之間,大家不妨認真考慮考慮。

新聞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iUNfpU_I6fwadonILEWr8w

改設計後的「載人龍」

終點線在望

太空探索公司創始人馬斯克5年半之前首次對外展示了該公司配備3D列印發動機、內部空間寬暢時尚、具備觸屏控制功能、造型也很優美的「載人龍」飛船設計。而現在,該公司已做了諸多設計調整、將真正載人的首艘飛船即將出廠,以進行最終測試,為明年初的發射做準備。

有兩次重大發射即將進行,以為「載人龍」飛船研製工作收尾。稱為「飛行中終止試驗」的首次飛行將證實飛船能在火箭在發射過程中出意外時安全逃離。最早將在1月4日在甘迺迪航天中心進行的那次試射將不載人。若那次逃逸試驗以及一系列傘降試驗結果令人滿意,「載人龍」有望最早在2月份迎來其最終的大考,屆時NASA太空人本肯和赫爾利將乘船飛往國際空間站。

在設計方案首次對外展示5年半之後,「載人龍」依舊保持著其原有的未來主義氣動外觀。但自馬斯克2014年5月29日那場令人眩目的原型飛船宣講以來,該飛船內部已有了很多變化。

太空探索公司早已放棄利用火箭推力器在載人返航時讓飛船實施直升機式精準垂直著陸的最初方案。相反,飛船將藉助4部降落傘來減速,以在海上濺落。在4月份一艘試驗用飛船因一起爆炸事故被毀後,該公司還已對飛船逃逸推進系統部分組件進行了重新設計,並針對下降過程中的結構載荷擔憂對降落傘吊帶採取了加強措施。NASA還要求對「載人龍」發射所用的「獵鷹」9火箭的氦增壓劑貯箱和「灰背隼」發動機進行安全強化。

馬斯克2014年曾表示,「載人龍」的載人任務可在2016年啟動。而太空探索公司現在的說法是,載人飛行要到明年初才會開始。出現這種進度推遲的不只是太空探索公司。作為承擔NASA商業載人運輸項目的另一廠家,波音也經歷了由技術問題引起的數年推遲。太空探索公司已對「載人龍」進行了一次不載人試飛。波音打算年底前進行一次類似的試飛。兩家都打算在明年開始進行載人飛行。

載人試飛用的那艘「載人龍」飛船目前正在南加州的工廠內進行最終組裝。太空探索公司希望12月底讓那艘飛船出廠,以在附近一間熱真空室內進行測試。飛船隨後將運往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進行最終的測試,以由「獵鷹」9火箭發射。

辣評:

鋼鐵俠馬斯克最近兩年為了突破載人航天技術,吃了不少苦頭,飛船爆炸的事情就發生了好幾次。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願意相信馬斯克能夠為載人航天事業帶來新的突破,這樣也可以激勵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大航空時代。但是必須認識到,傳統航天企業的許多規則和套路也是在漫長的工程實踐當中逐步摸索出來的,有著極為寶貴的價值。在顛覆它們之前,仍然需要對這些經驗和套路保持足夠的敬意。

新聞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Jnu1iMT6gkqU3n3qhcGwWg

本文系《衛星與網絡》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持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衛星與網絡》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面對一件事情你有沒有獨特深刻的系統思考?面對未來你有沒有比別人更早洞察到機會?如何具備預測到未來可能遇到的陷阱而不是等問題發生了再去面對的能力?成功的人,永遠不做大多數。

—— 楊守彬

· 衛星與網絡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編輯:林紫、娜娜

主筆記者:李剛、張雪松、樂瑜、朝天椒、黑法絲、刀子

策劃部:孫國鋒、楊豔

視覺總監:董寧

專業攝影:馮小京、宋煒

設計部:顧錳、潘希峎、楊小明

行政部:張萌、姜河

業務部:記軍、王錦熙、袁玲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媒體合作等事宜,敬請將需求發至:tougao@yinhexi.la或加微信:a13810322995

展覽展廳設計、企業VI/CI及室內設計、企業文化建設及品牌推廣;企業口碑傳播及整體營銷傳播等,請加微信:a13810322995

· 呼風喚雨各分部:

成都分部負責人:沈淮

長沙分部負責人:賓鴻浦

西安分部負責人:郭朝暉

青島分部負責人:江偉

· 呼風喚雨總部負責人:農燕

· 聯盟負責人(惠新東橋分部):王雲海、楚曉明、張建平

· 大會負責人:周鐳

· 投融資及戰略層面合作:劉雨霏

· 本平臺籤約設計公司:一畫開天(北京)文化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負責人:楊豔

馬路上的衛星(一)——信道和載波

看天線,識衛星——漫談衛星天線(一)

本質、技術與競爭,衛星工程師漫談Starlink星座

相關焦點

  • 【深度】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
    本篇節選自論文《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前景研究》,發表於《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第15卷第12期。摘 要:SpaceX、OneWeb等公司計劃建造大型低軌衛星通信星座,以提供全球寬帶接入。與90年代的低軌星座浪潮相比,新興星座主要具備以下優勢:批量化、模塊化生產降低了衛星製造成本,火箭重複利用和「一箭多星」技術降低了發射成本。然而,低軌星座面臨快速發展的地面網絡以及地球靜止軌道高通量衛星的激烈競爭。文中從建設費用、容量密度、地面終端等方面對這三類系統進行比較,分析各自的優劣,並分別從民用市場和軍事應用兩個方面,分析新興低軌星座的發展前景。
  • 衛星通信行業深度報告:從高軌到低軌,新起點上的衛星通信產業
    如 OneWeb 星座系統單個衛星設計質量僅 125kg,單星容 量約為 10Gb/s,整個星座將具有 7Tb/s 的容量。Viasat-3 衛星系統由三顆 衛星組成,單顆衛星設計重量約為 6400kg,單星容量約為 1Tb/s,整個系統 具有 3Tb/s 的容量。(6) 系統可靠性: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可靠性更高。
  • 空天信息產業深度報告:低軌衛星通信網絡呼之欲出
    可以說,國家在頂層設計方面已為空天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地面和空間信息網絡建設發展迅速。低軌通信衛星有許多特有優勢:它比基站覆蓋面積更廣,且沒有地理因素的限制;與同步軌道衛星等中高軌道衛星相比,低軌通信小衛星延遲較短,且成本較低, 發射難度小。雖然目前低軌通信衛星仍存在需要衛星數量多、維護困難等問題,但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以及 Space X 公司為代表的航天公司研製出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低軌衛星的發射和管理成本將大大降低。
  • 【智庫聲音】美國商用低軌衛星的軍事借鑑
    美國商用低軌衛星的發展現狀及其軍事應用 與上一輪90年代的商用低軌衛星熱潮相比,本輪星座建設的最大特點就是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上一輪星座的投資都在數十億美元乃至上百億美元級別(三十年前計價方式),而本輪星座的投資只有數億美元(當前計價方式)。
  • 2020年全球衛星網際網路市場現狀分析,行業正迎來發展藍海
    衛星網際網路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發展近30年,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迭代升級。從2014年開始,衛星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進入到第三階段,該階段以星鏈(Starlink)、鴻雁等為代表,定位於與地面通信互補合作、融合發展的寬帶網際網路時期。
  • 衛星通信行業深度報告:空天信息產業迎來黃金十年
    同步軌道衛星和地面通信有固定限制,低軌通信衛星更適合現代通信同步軌道衛星(GEO)在地球赤道上空 35786km 的圓形軌道運行,衛星繞地球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同步,衛星與地球之間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為保證衛星與地球同步運作,衛星只能被發射到赤道軌道面的特定高度,致使可容納衛星數有限且信號不能覆蓋極地地區。
  • 衛星通信-基礎原理
    由於無源人造地球衛星反射下來的信號太弱無實用價值,於是人們致力於研究具有放大、變頻轉發功能的有源人造地球衛星——通信衛星來實現衛星通信。其中繞地球赤道運行的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等的同步衛星具有優越性能,利用同步衛星的通信已成為主要的衛星通信方式。不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低軌衛星多在衛星移動通信中應用。
  • 對比衛星通信的常用頻段(C/Ku/Ka)
    衛星通信使用到的頻段涵蓋L, S, C, Ku, Ka等,而最常用的頻段是C(4~8GHz)和Ku(12~18GHz)頻段,Ka(27-40GHz)頻段是後起之秀。
  • 衛星產業鏈全景解析
    (3) 消費設備中的其他設備(衛星移動通信設備)方面,伴隨我國推進鴻雁星座、虹雲工程等低軌通信衛星的部署建設,未來衛星通信終端設備的市場需求有望增長,但受限於當前衛星通信終端設備較為昂貴、5G 移動通信將迎來快速的拓展、光纖通信的地位短時間內較難撼動等因素影響,消費設備中的其他設備市場規模佔比短期內可能較難取得明顯的提高。
  • 天地共建,網際網路走向衛星時代
    隨著地面通信系統快速發展,衛星網際網路由於市場定位錯誤、技術複雜度高、投資過大、研發周期長及系統能力弱等多方面原因,在與地面通信網絡的競爭中宣告失敗。進入21世紀後,衛星進入成為地面通信網絡的補充階段(2000-2014年)。這個階段裡,網際網路衛星的主要定位就是對地面通信系統的補充和延伸,同時也在極端條件下向航空、航海等用戶提供移動通信服務。
  • 小型Ku衛星移動通信車載站
    衛星轉發器發天線增益Ku波段比C波段要高8.24dB。衛星下行線路總增益Ku波段比C波段高11dB。因此採用Ku波段做衛星信道,天線口徑可做得比C波段的小。較小口徑天線的Ku波段天線的移動站更容易通過橋洞和隧道,更具機動靈活性。正是衛星移動通信所需要的。所以,該系統採用Ku波段衛星信道。經計算,該系統是頻率受限系統,不是功率受限系統。
  • 衛星網際網路行業深度報告:戰火早已熊熊燃燒
    2.2 網際網路海外市場初成規模,群雄逐鹿低軌衛星市場 低軌衛星競相發展,各國力爭進入全球第一梯隊。從國家維度來看,美國衛星產業發 展遙遙領先,相關技術和法律法規體系成熟,在軌衛星數量佔據了全球的半壁江山; 歐洲大力整合相關資源,完善通信衛星體系,助力歐洲實現天地一體化發展;俄羅斯 堅守自身傳統發展戰略,在發射大量軍用通信衛星的同時,也在大力拓展低軌通信衛 星星座新市場。
  • 關於衛星通信,這篇文章值得你一看
    此時恰逢美國總統J.F.甘迺迪被刺,此消息經衛星傳至日本在電視新聞上播出,讓人們見識了衛星在遠距離實時傳輸方面的優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造衛星在通信中的地位大為提高。1963年7月,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同步2號」衛星,是世界上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它與赤道平面有30°的傾角,相對於地面作8字形移動,因而尚不能叫靜止衛星,在大西洋上首次用於通信業務。
  • 乾貨|衛星網際網路詳解(全文超過一萬兩千字)
    根據上述定義,我們可以得出衛星網際網路是面向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針對地面網絡的不足(如覆蓋受限、難以支持高速移動用戶應用、廣播類業務佔用網絡資源較多、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等),利用衛星通信覆蓋廣、容量大、不受地域影響、具備信息廣播優勢等特點,作為地面通信的補充手段實現用戶接入網際網路,可有效解決邊遠散、海上、空中等用戶的網際網路服務問題。
  • 國內首顆低軌寬帶5G衛星成功發射,銀河航天邁出「太空網際網路」第一步
    低軌寬帶衛星不僅拉近了衛星與地球的距離,更消弭了數據鴻溝,實現天上、地下暢快通信。為了全世界的流暢通信,銀河航天做了哪些工作?地軌寬帶衛星讓「雲寄錦書」成為現實「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刻畫了古時通信的真實場景,一封錦書聊慰親友間的相思之情。
  • 亞太6D衛星刷新多項紀錄 代表中國民商用通信衛星最高水平
    央視網消息:7月9日晚間,亞太6D通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在載荷重量、通信容量、設計複雜程度等方面刷新了國內同類通信衛星的紀錄,代表了中國高通量通信衛星研製能力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該衛星是中國第11顆整星出口的商業通信衛星,同時也是中國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輸出功率最大、設計程度最複雜的民商用通信衛星。高通量通信衛星是指採用頻率復用、多點波束等先進技術,實現比常規通信衛星高出數十倍通信容量的通信衛星。
  • 【高度】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獨上3.6萬公裡
    1、通信轉發器將地球站(或太空飛行器)發來的微弱通信信號經過變頻 、放大後再發向其他地球站(或太空飛行器)的無線電電子設備,用於一般衛星通信的頻段有C、Ku、Ka等,還有一些軍用通信的UHF、X頻段,星際通信鏈路的S頻段等。這要求具有低噪聲、高增益的信號放大功能和使接收與發射具有不同頻率的變頻功能。
  • 圖文:中信網絡北京衛星通信分公司總經理 張燕
    衛星通信也和城市的應急研究系統和政府應急指揮系統相結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應急通信中衛星通信主要有兩種解決方式:利用咱們可搬移的衛星天線,結合我們衛星通信設備,利用傳統衛星來傳輸話音和高清圖象,還有利用海事電話。對於大量的寬帶數據、圖象的需求來說,使用同步通信衛星還是最主要的手段。衛星通信系統小型化,也在衛星通信中部署更加方便和快捷。
  • 美軍測試SpaceX「星鏈」系統 未來或有數萬顆衛星支持作戰
    自從2015年「星鏈」計劃啟動,經過前期的準備,在2018年2月份,兩顆原型測試衛星進入太空,為全球組網邁出第一步;2019年5月24日,憑藉SpaceX公司設計的「獵鷹」9將第一批60顆衛星發射升空,這批衛星將部署到550公裡的軌道上,用於進一步驗證「星鏈」計劃;2019年11月11日,SpaceX公司再次利用「獵鷹」9火箭將第二批60顆「星鏈」衛星送入軌道,使「星鏈」星座計劃的工程化應用大大向前邁進一步
  • 60顆衛星被五手火箭送上天!馬斯克瘋狂的衛星網際網路計劃不遠了
    「星鏈」是美國SpaceX公司提出的一個低軌衛星網際網路星座,原計劃在2019年至2024年間在太空搭建由約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網絡,並從2020年開始工作。由三層構成的衛星網絡分別位於距離地面340千米(7500顆)、550千米(1584顆)和1150千米(2825顆)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