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是馬蜂築巢的活躍時間
屋簷下、門窗外、大樹上
常能看到馬蜂身影
大樹上的馬蜂窩。(吳凱祥 攝)
昨日 記者從市消防救援支隊獲悉
8月全市消防收到處置馬蜂窩的求助警情
兩!百!多!起!
消防員登高處置馬蜂窩
而其中最忙碌的要數思明、
同安和集美的消防員們
幾乎每天都能收到兩起相關警情
為何近期馬蜂窩的求助警情那麼多?記者為此採訪了專業人士。
專業人士表示
每年4月到10月是馬蜂的築巢繁殖期
馬蜂孵化、發育、繁殖和築巢速度加快
變得十分活躍
特別是近期氣溫較高
這一特徵更加明顯
酒店屋簷下的馬蜂窩。(吳凱祥 攝)
「馬蜂數量增加後,會出現『分窩』的情況。」專業人士介紹說,蜂群一旦達到一定數量,就會分出一批另外築巢,新築的蜂巢一般不大,隱藏在不起眼的角落裡。
專業人士說,這種情況會持續到11月份,廈門氣溫逐步下降後,馬蜂才會逐漸變得不活躍。
你可能也很好奇
面對數量大增的馬蜂
消防員們都是怎麼對付它們的
這就帶大家來看一看↓↓
8月翔安區共接到25起處置馬蜂窩的警情,在全市範圍內不算多,但事發地點五花八門,這就考驗消防員的經驗技術了。翔安消防大隊新店消防救援站搶險班班長吳凱祥介紹,馬蜂有晚間歸巢的習性,一般處置馬蜂窩都在傍晚或晚上。處置要點在於動作快,否則馬蜂聞風而動,會逃走一大半。
晚上,消防員登高用袋子套住馬蜂窩。(翔安消防大隊供圖)
「從外部看,馬蜂窩有很多孔穴,但實際上通向內部的出口只有一處,馬蜂會從這裡頻繁進出。」上周,吳凱祥和隊友們在一處酒店的屋簷下摘除馬蜂窩時,用紙巾堵住出口,防止馬蜂出逃。接著,他用麻布袋套住馬蜂窩,迅速將其摘下,再用膠帶束緊麻布袋。不到10分鐘,馬蜂窩就處置好了。
「馬蜂窩的形狀常是不規則的,如果不能一次性摘下,我們還要用鏟子剷除,再用殺蟲劑消滅逃跑的馬蜂。」吳凱祥補充道。
如果馬蜂窩所在的位置太高或太過刁鑽,消防員還會採取火燒或水衝的方式,消滅馬蜂窩。但吳凱祥強調,這些措施只適用於專業消防員使用,才能確保生命財產的安全。
吳凱祥說,普通馬蜂窩直徑約50釐米,大的馬蜂窩得有80釐米,裡面聚集著成百上千的馬蜂。
因此
市民群眾千萬不要自己動手處理
要是處置不當
輕則馬蜂再度蜂擁而至
重則被「發火」的馬蜂蜇傷
吳凱祥強調,每次他都要確保馬蜂窩被摘除乾淨,並在原地塗上白酒,以避免馬蜂回來築巢。
看到馬蜂窩時,市民群眾若在室內,應關燈,緊閉門窗;若在室外,應用衣物保護好頭頸,快速離開,離開時不要狂跑,以免馬蜂群起追擊。
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市民群眾要第一時間撥打119,等待並配合消防員到場科學處置。
今年7月 日報君還報導過
被馬蜂蜇傷的病患突然增多
一個月來
僅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就接診20多例
戳圖回顧↓↓
馬蜂對化妝品、食物調料中的香味劑、酒等物質比較敏感,使用化妝品和喝酒的人容易受到攻擊;
尤其是到了暑期,學生放假外出玩耍時,應注意觀察周邊環境是否存在馬蜂窩,家長也應該主動教孩子如何分辨馬蜂和馬蜂窩。
遇上單只馬蜂時:
儘量不要去招惹、拍打,待馬蜂自行散去;
被馬蜂群攻擊時:
不要拔腿就跑,應原地蹲下或趴下,儘量遮擋裸露在外的皮膚。
被馬蜂蜇傷後,應第一時間檢查傷口。首先檢查馬蜂尾針是否殘留在皮膚內,及時用鑷子、夾子將尾針拔出。
擠壓傷口,擠出部分血液和組織液,使用白醋或者檸檬水等一些酸性的液體多次衝洗傷口。
市民被蜇傷後,一旦出現疼痛難忍、呼吸困難、頭暈、噁心等症狀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系統化治療。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林路然 圖片/視頻 由翔安消防大隊提供
編輯:羅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標星+置頂廈門日報
一秒找到日報君▼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掃描二維碼下載
廈門日報社App「潮前智媒」
輕鬆玩轉黑科技
一鍵get最潮新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