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葉文定 朗讀 小鏡子
(一)
廣漢古稱雒縣,在西漢以後長期作為廣漢郡的郡治;唐代設州以後,雒縣屬漢州,又是州府駐地;在清代,漢州作為縣級政區,屬地就是今廣漢。很多古詩中所稱漢州,就是今廣漢。
唐代以來,不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在官場或文壇聲名卓著的人來到漢州,看到綺麗的川西風光、雅致的江南園林,觸景生情,詩興大發,懷古思今,浮想聯翩。這些詩,或描寫自然風光,或抒發內心情懷,或記錄沿途見聞,內容廣泛、各具特色,讓人感同身受,久久難忘。清代《四川通志.輿地.山川》和乾隆、嘉慶時期的《漢州志》,選登了以唐、宋、明、清時代為主的大量詩篇,流傳後世,給我們管中窺豹,了解漢州、認識廣漢提供了史料;從中還可以看到詩的作者如何認識社會、評價人物,應該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由於才疏學淺,對古詩可能有誤解,歡迎指正;對個別生僻字詞,我依據詞典在其後用括號標註,供參考。)
唐代及以後,漢州城外的房湖名聞遐邇,可說是古漢州的標誌。吟詠房湖的詩,在清代《四川通志.輿地.山川》「漢州」篇中,就全文登載了房琯、杜甫、李德裕、劉禹錫、鄭瀚、薛能、嚴公貺(音「況」)蘇轍、陸遊、王之望的詩,足見房湖在四川的名望。
房湖名揚天府,與官至宰相的房琯有密切關係。唐肅宗上元二年(761),65歲的房琯被貶後,輾轉到漢州任刺史不久,就在城外開鑿西湖(因位於城西面),又稱房公湖、房湖。數百畝寬的湖「洲島迴環,廳堂臺榭(建在臺上的房屋)甚勝」,風光引人,辭官後閒居成都草堂的杜甫,就常到漢州,與房琯等舊友登舟遊湖、把盞敘舊、乘興吟詩。房琯為官清廉、正直無私,且政績突出,深受後世景仰;房湖是房琯所造,又近在城邊,且有詩文傳世,名聲遠揚,房琯、杜甫去世後,漢州優越的地理位置、美麗的自然風光、動人的歷史傳說,不斷吸引眾多官員和詩人到訪。除前述諸人外,還有司馬光、文同、趙忭、王士禎等官場貴胄兼詩壇名家,暢懷賞景,即興吟詩;明清時期的漢州官員張珽等也寫了不少詩。
曠野造勝境,古城望新湖。親手打造漢州西湖的房琯,對它自然感情深厚,湖剛建成即吟詩抒懷:「高流纏峻隅(音「威」,山、水彎曲之處),城下緬丘墟;決渠信浩蕩,潭島成江湖。結宇依廻渚(水中小塊陸地),水中信可居;三伏氣不蒸,四達暑且徂(音cu,二聲。到達)。同人千裡駕,鄰國五馬車;月出共登舟,風生隨所如。舉麾(古代指揮軍隊的旗子)指極浦(水邊),欲極更盤紆(彎曲)。繚繞多宛致,夜靜情有餘。遭亂意不開,即理還暫祛(音「區」,去除)。安得長晤語,使我憂更除。」靜夜聚友,平湖泛舟;借月賞景,迎風納涼;環繞往復,幽深錯落,一幅多麼誘人的畫圖;遭遇亂世,心情壓抑,儘量排解,也只能暫時忘掉;怎麼能經常與朋友聚會,解除心中的憂煩呢。這大概是他鑿房湖的初衷——當作解除苦悶的地方。
杜甫是房琯摯友,為房琯伸冤被貶,閒居成都草堂,常到房湖與他相聚:「悶到房公池上頭,坐逢楊子鎮東洲。卻向清溪不相見,回船應載阿戎遊。」楊子,是杜甫的楊姓梓州州官,他邀約楊到房湖來解悶,客人未到,只有其他友人作陪;後給揚子去信,流露思念之情。他陪同綿州官員遊房湖,「舊相恩追處,春池賞不稀;闕庭分未到,舟楫有光輝;豉化蓴(可食用的水草)絲熟,刀鳴鱠(鱠魚)縷飛。使君雙皂蓋,灘淺正相依。」約好友,劃遊船,賞春景,嘗美餐,遭遇和情緒與房琯相似的杜甫,此刻的心情是多麼舒暢啊!
晚唐名相李德裕,官場的遭遇與房、杜類似,很能理解仕途坎坷、心情抑鬱的前任宰相房琯。他在四川任西川節度使期間到漢州,月夜遊房湖:「晚日臨寒渚。微風發擢(提升)謳。鳳池波自閱,魚水運難留。亭古思宏棟,川長憶夜舟。想公高世志,秘似冶城遊。」鳳池即陝西臨潼華清池,房琯曾主持擴建,是唐玄宗最愛去遊玩的地方。華清池波瀾依舊,但房琯如魚得水的好運卻留不住。傍晚吹來寒風,只有古老的亭子,不見宏偉的高樓;寬闊的湖面,讓人更想登上靜夜的輕舟;「丞相鳴琴地,何年開玉徽?偶因明月夕,重敞故樓扉。桃李蹊空在,芙蓉客暫依。誰憐濟川楫,長與夜舟歸。」桃李樹下,小路上空空蕩蕩,門生何在?房琯離京赴川,只能暫時棲身芙蓉國裡。詩句中深含懷念之情、暗隱同情之意。房琯擅長彈琴,他在竹亭聽到琴聲,想到房琯坎坷的一生,頓生悲涼:「流水音長在,青霞意不傳。獨悲形解後,誰聽廣陵弦?」重遊房湖,他的情感就寄托在景物中了,甚至聯想到清幽傳天下的青城山,「靜對煙波夕,猶思棟宇精。臥龍空有處,訓鳥獨忘情。顧步襟期遠,參差物像橫。自宜雕藥石,爽氣際青城。」、「林端落照盡,湖上遠風清。水榭芝蘭空,仙舟魚鳧情。人琴久寂寞,煙月似平生。一泛釣瑝(玉聲)處,再吟鏘玉聲。」煙波夕照,林梢生輝;清風水榭,景象萬千;芝蘭飄香,漁舟唱晚-忘卻往事,心情就輕鬆愉快了。
比杜甫、房琯年代稍晚,曾任監察御史的劉禹錫,可能是在貶任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刺史期間經過漢州,也在房湖找到了知音:「木落漢州夜,西湖懸玉鉤。旌旗還夜次,舟楫泛中流。目極想前事,神交如舊遊。瑤琴久已絕,松韻自悲秋。」好像在與房琯同遊,又見西湖夜月,卻嘆琴聲久絕,唯有秋風松濤,傳送聲聲悲切。鄭瀚(身份不明)與劉禹錫和詩:「太尉(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職。房琯去世後,追贈太尉)留琴地,時移重可尋。徽鉉(音「旋」,橫貫鼎耳的扛鼎器具)一偃仰,風月助登臨。榮駐清油騎,高張白雪音。只言酬唱美,良使記王箴(規勸)。」大概鄭瀚沒做過大官、人生較為順利,觸景生情主要是憶舊,沒有悲涼的情調。聽到琴聲,劉禹錫又想起故人,「尚有松間露,永無棋下塵。一聞流水曲,重憶餐霞人。」古代高官伴君如伴虎,寵辱無常,禍福難料,房琯、李德裕、劉禹錫都有類似的遭遇,因此睹物思人,容易引起共鳴。
與劉禹錫同時代、曾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告捷官、仕途不順的詩人嚴公貺,對房琯的一生卻看得比較樂觀:矢志堅持不懈,終得美名久傳:「鳳池才未盡,餘思鑿西湖。珍木羅修岸,冰光映坐隅。琴亭今寂寞,竹島尚縈紆。猶蘊濟川志,芳名終不渝。」京郊建鳳池,漢州鑿西湖,房琯常懷在四川有所建樹的志向,所以能「芳名終不渝」。
晚唐詩人、曾任嘉州(今宜賓一帶)刺史、官至工部尚書的薛能,也慕名而來。「西湖天下名,可以濯吾纓。況是攜家賞,從妨半驛程。賞茶春味渴,斷酒晚懷清。盡得幽人趣,猶嫌吏守迎。重饗(請人品美食)逢角(酒器)暮,百事喜詩成。坐阻湘江謫(音「折」,高官被降職並遠調邊遠之地),誰為話政聲。」滿懷喜悅遊覽,但帶著家眷,耽誤了行程;充分感受了悠閒,可是有主人接待,總沒那麼幽靜。夜宴重擺酒,見聞已經寫成了詩。但江河阻隔,在這裡還能與誰談論時政呢?興致之餘,略感不足;也可能想到房琯,貶到蜀道天下難的四川,多麼孤寂!
空懷愛國激情、屢遭奸佞陷害的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到漢州後飽覽風光,尤其欣賞西湖。他詩記《遊漢州西湖》,對湖及周邊風景作了簡略描述:「房公一跌叢眾毀,八年漢州為刺史(房琯任漢州刺史三年,此前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地,陸續當了八年太守,「八年漢州」是流傳有誤或陸遊另有所指,不明)。繞城鑿湖一百頃,島嶼曲折三四裡。小庵靜院穿竹入,危榭飛樓壓城起。空濛煙雨媚松楠,顛倒風霜老葭葦。日月空長身苦閒,萬事不理看湖水。向來愛琴雖一癖,觀過自足知夫子。畫船載酒凌湖光,想公樂飲千萬殤(盛滿酒的酒杯)。嘆息風流今未泯,兩川名醞(同「醞」,釀酒)避鵝黃。」碧波環島,竹林隱院,水榭高樓,煙雨松楠(松樹和楠木),風霜蘆蕩,美景無限,正適合閒適的人來觀賞。如畫的遊船載著酒過來,在湖面激起凌凌波光,讓他高興得好想與房琯開懷痛飲。風流快事不會消失,今天有賽過四川名酒的鵝黃酒——寫景抒情,喜悅溢於言表。「鵝黃」是漢州特產名酒(可惜早已失傳),被他迷上了,遊湖品酒,更添樂趣。他的《蜀酒歌》,更把自己對鵝黃酒的痴迷描繪得淋漓盡致:「漢州鵝黃鸞鳳雛,不鷙(音「執」,兇猛)不摶(音「團」,盤旋)德有餘-十年流落狂不除,遍走人間尋酒壚。青絲玉瓶到處沽,鵝黃玻璃一滴無。安得豪士致連車,倒瓶不用杯與盂?琵琶如雷聒(音「鍋」,聲音嘈雜讓人厭煩)坐隅,不愁渴死老相如。」他遍城搜尋鵝黃酒,喝得杯中一滴無;琵琶嘈雜惹心煩,移坐角落再舉壺。杜甫飲過鵝黃酒,有「鵝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的詩句;對鵝也很感興趣,「房相西池鵝一群,眠沙泛浦白於雲。」把對酒的偏愛移情到鵝,因酒鵝更可愛。
北宋著名詩人、畫家、曾任知州的鹽亭人文同,對房湖也很推崇,他的《題房公湖》詞句比較簡練,「一頃清波四面平,宛然唐相舊經營。高秋林木形容老,落日樓臺彩繪明。有景可尋蘭楫遠,無幽不入竹橋橫。二年所得官居樂,肯厭頻來緩帶行。」景致太吸引人了,不覺得厭煩,同朋友一起慢慢觀賞。文同在四川、陝西多處作過知縣、知州,剛過花甲就病逝於赴任途中,大概仕途不順,看破紅塵,他在《漢州王氏林亭》吟詩,「短彴(音「茁」,獨木橋)疏離入野扄(音jiong,一聲。門扇),竹煙松露滿襟清。奔湍激險飛寒響,弱蔓穿深掛短英。惜去更觀曾畫壁,記來重注舊題名。門前便是紅塵道,誰肯同過洗俗纓。」
北宋文學家、官至宰相的「三蘇」之一蘇轍,對房湖和鵝黃酒也很讚賞,作《房公亭榭》:「酒壓郫筒憶舊沽,花傳五老出新圖。此行真勝成都尹,直為房公百裡胡(湖)。」郫筒是郫縣唐代名酒,因以竹筒作釀酒器,故稱郫筒酒(今郫筒鎮即因酒得名)。杜甫有「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沽」的詩句。蘇轍認為鵝黃酒勝過郫筒酒,他為房湖慕名而來,非常值得。
南宋初期著名詩人、曾任川陝宣諭使、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的王之望,對房琯創建的房湖給予高度評價,「金雁橋南百傾湖,房公遺蹟未湮(音「煙」,埋沒)蕪。人遊杜牧晚晴賦,境對王維別墅圖。經始園林心自巧,折衝廊廟術何迂。」但又惋惜房琯的不幸遭遇:「當時只作幽人計,留得陳濤四萬夫」——安史之亂期間,身為宰相的房琯主動請纓,率軍平叛。但兵敗陳濤(地名),貶去相位。王之望覺得房琯如果早有安身僻地幽居的想法,也不至於讓幾萬將士白白犧牲,對他的不幸遭遇不勝感慨。
清乾隆時期的漢州知州、離任前主編《漢州志》的張珽,對房湖裡珍藏的「房公石」非常看重:「千秋一片石,屹立訟庭前。公自忘筌(捕魚竹器)爾,民猶墮淚焉。勳名垂竹帛,愷(快樂)悌(敬愛)億蒲鞭。示我官箴切,何須座右篇」,敬仰房琯公而忘私、受民懷念的高貴品德,視為楷模;房琯身處優雅的環境,卻忙於政務,難得歇息:「太尉琴聲絕,臨池倍惘然-當年風月地,誰教息公肩?」。張珽經常提醒自己要清廉、勤政:「我酬家國無長計,把筆時書清慎勤」;無論國家盛衰,老了仍要努力報效:「惟期鳩杖時稱健,莫廑(「僅」的異體字)蕭條許國身」,漢州能有這樣的好官,實為百姓之幸!
(未完待續。文中詩句均出自清代《四川通志.輿地.山川》和乾隆、嘉慶兩部《漢州志》之《藝文志》,為能正確、完整地理解作者的詩意,本文盡力全篇照錄,不作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