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與古代文明:埃及與兩河文明究竟如何產生與發展?

2020-12-16 清風南岡

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發祥地之二,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地區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埃及文明與美速不達米亞文明。人們普遍認為,在文明起源的最初階段,地理環境對兩大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那我們就來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影響這兩大文明的誕生與發展的。

古埃及文明

在尼羅河第一瀑布到三角洲這一片狹長的綠洲地帶,誕生了的埃及文明,它曾被希羅多德喚作「尼羅河贈禮」。這一流域具有充足的水利資源,能夠維持了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產,儘管每年尼羅河會定期泛濫,但是在造成一定損失的同時也將上遊的營養土帶到了下遊地區,同樣促進了農業發展

經過長時間的適應與耕作之後,這一地區的人民開始逐漸集中在這片綠洲土地上,為埃及奴隸制國家的形成與埃及文明的誕生奠定了人口與農業的基礎

等到了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歷史上第一位法老米尼茲完成了埃及地區的統一大業,古埃及文明正式誕生。由於尼羅河對埃及土地的自然分割,古埃及人民在統一之初就形成了上埃及與下埃及的二元觀念,這種地域二元性深刻影響了埃及人的精神世界,對埃及文明的宗教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埃及的統一

幾乎在同一時期,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周圍,同樣誕生了一個古老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與埃及的母親尼羅河相比,這兩條流經西亞的河流常常發生水災,由於地勢的原因,兩河流域周邊土地鹽鹼化嚴重,相比較而言顯然具有許多不利的因素

但是與埃及文明誕生過程相同,西亞的人民同樣在這裡聚集起來,人口與農業的發展讓兩河流域文明成功地在這片新月形的平原上誕生了起來。

古代兩河流域

在對外聯繫方面,由於埃及文明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地帶的撒哈拉沙漠東部,四周存在著自然屏障,它只有通過東北部的西奈半島才能和其他文明交流。這樣相對封閉與孤立的地理環境儘管讓埃及文明不像兩河流域文明那樣頻繁地遭受遊牧民族的入侵,但是卻讓快速發展到頂峰的埃及文明很少遭到外部挑戰從而早早衰落了。

與之相反的則是新月沃地上的兩河流域文明。和短暫輝煌的埃及文明不同,兩河流域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綿延了幾千年的時光,一直持續到了馬其頓-希臘時期。在我看來,這主要是因為開放的地理環境帶來的兩方面的影響。

蘇美爾文明

其一,開放的地理環境帶來了頻繁的民族遷徙與衝突。最早佔據這片土地的是蘇美爾人,他們在這裡統治了差不多五個世紀左右。隨後阿卡德王國的閃米特人徵服了蘇美爾文明。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蠻族庫提人、古巴比倫王國的阿摩利人以及北部亞述帝國的亞述人先後徵服了這片土地,長時間的戰亂使得兩河流域國家的政治變遷始終體現在佔據統治地位的民族不斷更換和統治王朝的不斷交替,而兩河流域的文明血脈卻從未斷絕。它經歷了從蘇美爾城邦、阿卡德王國到亞述帝國的不停變遷,從某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兩河流域中,統一政治格局形成的發展脈絡。

亞述帝國版圖

其二、開放的地理環境同樣使得兩河流域的商品經濟較早發端和興盛。在蘇美爾文明的傳奇史詩中曾提到,烏爾第三王朝曾與許多遠方的國家進行商業貿易來換取兩河流域稀少的貨物與木頭,實地考察還發現了許多不屬於兩河流域卻來自于波斯灣以及阿富汗等地的產物,這些都說明了兩河流域文明通過經濟貿易對外進行了交流與發展。在往來的過程中,兩河流域可以吸收外來文明的優秀因素,使得自身的文明處在一種持續的更新狀態中,保持了充足的活力。

烏爾第三王朝

結語

地理環境對古文明起源和發展的作用一直是古文明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對埃及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對比可以看出,河流與灌溉農業是文明興起的重要條件之一,同時,地理環境的開放程度對文明的延續與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早已消亡,但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仍有巨大意義
    因此,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學習和使用字母的人,手中都持著由古埃及和蘇美爾人流傳至今的薪火。  2、兩大文明的建築  古埃及文明的建築使用石材,而兩河文明則使用燒磚。  所以,我們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古埃及文明的遺蹟,而兩河文明由於中東帝國興衰不止、兵火戰亂不休,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風煙中,這一點兩河文明與我國很相似。
  • 紀錄片《世界歷史》05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下)
    現存的三萬多塊泥板,大多是圖書管理員複製的,泥板文書幾乎涵蓋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所有精華,包括文學作品、法律條文、合同契約、宗教祭文等等。圖書館的書吏還對館藏圖書進行編目,這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分類信息目錄。在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朝滅亡後,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就失去了文明發展的獨立載體,而兩河流域文明的精髓卻在猶太文明和波斯文明中保存下來,並繼續影響著世界文明。
  •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概覽
    她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公元前兩千年銀子在兩河流域的貨幣功能。按我理解,這其實就是公元前2000年的財務學。她還關注古代兩河的數學和文學。馬上要出版一本研究兩河流域史詩《吉爾伽美什》的專著。        歐陽教授的教學水平也得到了廣泛認可。2017年,她所在的「二十年磨一劍——以古代語言文字為基礎的世界古代文明課程體系建設」團隊(共九人)獲得了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
  • 世界歷史004 |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上)
    兩河下遊的衝積平原稱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意思是兩河之間,因其形狀似一彎新月,西方人稱這塊土地為沃月地帶。在古時的兩河流域,人們用泥土來建造房屋,用泥土來製造日用器皿,泥土是基本的生活資源,不僅如此,泥土還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載體,他們在泥土上寫字,泥土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傳向四方的媒介。
  • 世界歷史004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上)
    幼發拉底河平和溫順、不緊不慢、嫋嫋婷婷地由北向南緩緩流動,而底格裡斯河則顯得暴躁而任性。兩河下遊的衝積平原稱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意思是兩河之間,因其形狀似一彎新月,西方人稱這塊土地為沃月地帶。他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因為許多學者誤認為這部法典是其父烏爾那木頒布的,因此一般被稱為《烏爾那木法典》,這部法典是後來那部名揚天下的《漢穆拉比法典》的藍本。烏爾第三王朝是蘇美爾文明發展的鼎盛時期,100多年後,當烏爾第三王朝滅亡時,蘇美爾文明並沒有隨之消亡。
  • 紀錄片《世界歷史》04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上)
    在古時的兩河流域,人們用泥土來建造房屋,用泥土來製造日用器皿,泥土是基本的生活資源,不僅如此,泥土還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載體,他們在泥土上寫字,泥土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傳向四方的媒介。(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博士丹•波茨)「灌溉創造了這個文明,早期大規模的灌溉系統始建於公元前6000年,但真正發展起來是在公元前3000年以後,正是大規模的灌溉造就了我們所說的兩河流域文明,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等先後生活在現今伊拉克的南部地區。
  • 《文明論 下部》(一)兩河文明的重新解讀和梳理
    所以,儘管筆者在後續篇章講論印度或中國文明溯源問題時,會指出伏羲、女媧文明大致的發源位置,亦只是根據輿圖地理信息的一種合理的推論,而這些推論所指出者大概卻是要令那些抱著「埃及夢」或「兩河夢」、「中國夢」的人們大跌眼鏡了。若各個地方宗支文明,在文明進程中,有快慢之不同,故先進者會向落後地區傳播,這應該是事實。但這種文明的傳播,總體來說是要分階段讀看的。
  • 古希臘文明的興衰之克裡特文明
    特別是2008年中國召開奧運會,大家對奧運會本身的興趣,自然而然也就把眼光轉向了古代的希臘,因為現代奧運會是起源於古代希臘的奧運會,所以在2008年前後我們中國人,對希臘文化的了解就有所增加,我們了解的希臘文化主要是希臘城邦時期的文化。城邦時期文化在當時是一個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文化。而且它之前還有一個更古老的文明叫做愛琴文明。
  • 古代文明衰亡原因論爭
    王會昌的《世界古典文明興衰與地理環境變遷》認為,從距今4000年左右起,氣候轉向冷凍,季風力量衰退,季風雨量銳減,導致乾旱化、沙漠化,荒漠逐步吞噬尼羅河流域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2012年,美國學者切麗·溫納介紹了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報告,認為,過去幾千年間,季風氣候衰退,導致降雨減少,最終致使哈拉帕文明毀滅。
  • 多彩而開放的古代西亞文明
    約旦佩特拉古城絢爛多彩的古代西亞文明在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眼裡,「環境並非無所不能,但是它會對任何既定地點先天具備的或者後天獲得的有利條件產生很大影響文明始於蘇美爾。蘇美爾文明是西亞地區兩河流域文明的起源。西亞地區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頻繁受當地民族遷徙流動影響,文明的次第更替頻繁發生。
  • 中國名城│曹昌智:兩河文明與城市起源考辨
    正如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類依靠大自然賜予的陸地和海洋分別創生了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農耕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分布在西亞的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非洲北部的尼羅河流域,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河、恆河流域以及東亞的黃河、長江流域。
  • 10分鐘神速了解世界最古老文明:兩河文明(上)
    除了《聖經》上記載的耶利哥,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人類定居點分布在中東和西亞,這些定居點從北面,東面,西面「三面包圍」著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未來的文明之源。        這種地理布局意義非常重大。這些定居點大多位於高地山谷,低處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當時沼澤遍布,有兩條大河: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起初,兩河地區不如四周發達。
  • 兩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你知道多少呢?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兩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 從兩河文明說起,一言難盡
    兩河流域盛產泥土,是的,別小看了那時候那地方的泥土,這可是寶貝,大的方面這玩意可以拿來蓋房子,為人們擋風遮雨;小的方面可以拿來寫字著書立說,方便思想文化的交流傳播,泥土是當時十分寶貴的資源。以前我們曾經提到過,古代有些地方為了獲得寫字所需的材料,甚至要到別國進口泥土和蘆葦,比如小亞細亞(今土耳其一帶),泥土只有王室才有資格使用,真的是稀缺產品。
  • 歐洲最早古代文明:克裡特島的米諾斯文明,號稱希臘文明的搖籃
    歐洲最早古代文明:克裡特島的米諾斯文明,號稱希臘文明的搖籃克裡特島是希臘地區的第一大島嶼,它位於地中海東部的中間但行政上卻屬於克裡特大區。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克裡特島被譽為愛琴海最南面的皇冠,這些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而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 以地理環境為角度,淺談先秦中國和古代希臘文明起源的差異
    任何一種文明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地理環境與之密切相關。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有重要影響。全世界文明的發展早期階段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文明類型,但令人特別關注的是中國先秦文明和古代希臘文明。而地理環境在先秦中國以及古希臘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中國文明的地理搖籃
    全世界公認人類文明有四大起源中心,即尼羅河下遊地區古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古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中遊(位於今巴基斯坦)文明及中國古代文明,其中三個分布於地中海東岸及南亞北部,只有古代中國文明位於東亞。
  • 世界體系理論與古代地中海各主要文明的興衰
    第五,在現代世界體系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上升與下降的經濟周期。這種經濟生產的周期性發展又左右著中心與邊緣關係的變化以及霸權與競爭關係的變化。近年來,一些學者將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理論用於研究更廣泛的領域和更早的歷史時代,強調在1500年以前的若干時期內,歐亞大陸和非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構成了一種世界體系。
  • 盛極一時的古埃及文明是如何逐漸消亡的?
    公元前5000年左右開始形成的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當兩河的蘇美爾人剛剛建立城邦和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剛進入部落聯盟時代時,就已經發展成了一個擁有完整獨立的語言文字體系和較為健全的國家架構,並有能力建造如金字塔這樣宏偉的紀念性建築的高度發達的文明。
  • 青銅時代的安納託利亞文明
    自古以來,它就是東西方文明交流與碰撞的「前沿陣地」,在古代絲綢之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安納託利亞青銅文明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本土的哈梯文明。公元前2500年左右,本土居民哈梯人在半島中部建立了一些邦國,他們在幾乎同時代的兩河流域阿卡德王國文獻中被稱為「哈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