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論 下部》(一)兩河文明的重新解讀和梳理

2021-02-13 十松山房

 

前言


《文明論 下部》主要是要梳理世界各種支系文明,從而能清晰展現各個文明源流和脈路。十松之理論,即將文明分為幹文明和宗支文明。

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人類文明存在於世界各地者都是某種支系文明,故應稱之為「宗支文明」,中華文明亦不例外。而幹文明者,即曰「大同文明」,相對或更久遠些,那時人類文明還出於一種初級階段。用另一句話說,即更原生態,或說與天地自然更貼近符合些。而說人類文明的發展,毋寧說是某種異化。各個異化扭曲原來的幹文明,最後即呈現出現在這種文明態。

西方歷史傳說(出自《聖經》)中有人類要造通天塔,上帝看到了人類這種過度擴張的危害性,從而將人類語言變亂,人們因此不能自由交流,所以,造通天塔的計劃也就此流產。正常之理解,這種傳說故事中上帝變亂人類語言,其實即為人類文明發展自然所呈現的,即如樹木生長會分叉條支。樹木條支分化之後,自然各個條支別去異化。是故,分叉支系,其實即樹木生長的一種象徵。人類語言和文明也是這樣,原初之時樸茂大同,愈來愈發展,即各個別去異化出各個民族不同之語種。過分異化之後,人類語言之間原來的共性即消失或隱匿不見,自然人們就不能自由地進行言語交流了。

是故,論述人類文明總的源頭,根本上都是同源的,談不上哪個文明是源文明,或哪個地區是文明的中心。故今天我們有些人熱衷搞文明源流問題,將埃及或兩河流域枉然定義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或將人類文明中心徒然定義在中國某地域,那都是一種痴迷者的一廂情願,是屬於他們自說自是和誤讀誤會的。

有一個道理是很顯白的,人類文明在誕生之初一定是童蒙和荒疏的,那時根本談不上國家,連「古埃及」、「蘇美爾」、「印度」、「中國」這樣的國家或地域的名字都未曾有呢,所以,這種說埃及是文明發源地,或中國是文明中心,純屬臆言耳。用另一句話說,比如伏羲文明的源頭,如果我們今天明確追溯到了,那裡可能就只是一片已經荒蕪久遠了的沙漠或雪山。以時間畢竟太過久遠了,道理上說,亦無任何考古學上有意義的文物存世,此即言無從據考者也。

所以,儘管筆者在後續篇章講論印度或中國文明溯源問題時,會指出伏羲、女媧文明大致的發源位置,亦只是根據輿圖地理信息的一種合理的推論,而這些推論所指出者大概卻是要令那些抱著「埃及夢」或「兩河夢」、「中國夢」的人們大跌眼鏡了。

若各個地方宗支文明,在文明進程中,有快慢之不同,故先進者會向落後地區傳播,這應該是事實。但這種文明的傳播,總體來說是要分階段讀看的。一個時期是這種文明發達先進,另一個時期是那個文明發達先進。此起彼伏,互相交融著。從這個意義上說,哪一個文明都是不應該固步自封或沾沾自喜。

溯源古代文明,所謂「幹文明」者,一者因為時間過於久遠,一者因為過於荒疏簡單,不容易事說之。故此,《文明論 下部》涉及文明起源的部分就先從兩河流域說起。一方面,因為近代世界各國考古學家們對這個地區的考古研究相對更充分些;另一方面,這個地區從地理版圖見即更在整個地球版圖(未包括美洲,當另作論)的中心位置,往上去則為埃及和歐洲,往下去則為印度和中國。所以,兩河文明的研究和整理,對於梳理整個世界古文明是一個核心部位。另一個更重要的位置即為印度河谷地區,相對來說更值得研究。但目前印度河谷地區的研究工作似乎落後於兩河以及古埃及文明。當然,目前所有這些世界古文明,其研究狀態都是不盡如人意的,遠遠未能達到對古代文明的足夠了解,最多只能算是某種初步的探索。有些諸如契形文字解讀,圖案文明解釋等,目前西方學者其實存在許多懵懂和含混處,顢頇者居多。而筆者假此開篇亦只能是初步性闡述,有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發挖和展開。而作為自己對此方面研究的一種小結,拋磚引玉地假此發文,或能因此與諸方高賢交流,或能因此啟發後來才俊者,即為筆者之初衷。

兩河文明即指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有說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是古希臘人對該地區的一種稱謂。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區」 ,Meso=之間,potam=河流,ia=地區。這兩條河又分別指底格裡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說是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4/63~公元24年)首先使用的一個地理概念。

▲圖片一 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像(Strabo,斯特拉波(Strabo)

斯特拉波(Strabo),BC64/63-AC23年,古羅馬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出生於小亞細亞的阿馬西亞,後移居羅馬,曾亞歷山大城圖書館任職。著有《歷史學》(43卷)和《地理學》(17卷)。

但筆者不認可這種說法。筆者認為,兩河流域文明歷史要比希臘文明更久遠許多。而古人名地原理,或在數萬年前,甚至更早期時代就已經形成了。是故,應該先有地名早已存在,而種族方言則是受此影響。筆者之見,希臘文中的「之間」這個詞本來即原於兩河 -Meso,乃至希臘語的「河流」、「地區」,原來都應該是從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中來的。這樣的一種理解方符合文明傳播法則。

故此指兩河流域之間新月沃土,在底格裡斯河(Tigris)與幼發拉底河之間(Euphrates)地帶孕育出來的古代文明形態。

或也稱之為蘇美爾文化(Sumerian culture ),其實即因蘇美爾人曾經統治該地區時間較長,且影響較深遠之緣故。

新月沃土(新月地帶),希伯萊人稱之為「示那國The land of Schina」 或「伊甸園 Eden 之都」。這裡的城邦文明,一直可以追述到7400年前埃利都 Eridu 時代。

但 Eridu 是否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座城池?這恐怕目前還不好做結論。有資料顯示,印度科學家在對坎貝灣海底採用聲納掃描技術,發現了規模較大的古代建築遺址,隨後的海底考古已發掘出了不少古代文物,放射性碳測定顯示是8500到9500年前的產物。①

故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比古埃及文明大約早了1000年時間,比後來的巴比倫文明早3000年,比希臘文明約早了3500年,比已知的中國文明約早1600年(以凌家灘遺址上限5800年前論)。之前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最早的人類文明,但目前印度河谷地區的考古發現,已經推翻或動搖了這種論點。印度河谷文明或更早於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印度河谷文明的關係,將在本篇中進以論述。

美索不達米亞應該是很早前的一種稱謂。Mesopotamia 從 M 即與中文「美」字古文字原相同,從伏羲文明文初字原見,即為指月半圓滿之象,表女媧氏也。故此地在伏羲文明中期曾為女媧氏居息之地,因此得名。在神農氏王天下時,此地則被蘇美爾人統治。蘇美爾人即屬神農氏一支來此地傳播農業文明者。「美」字另釋見下(釋文一), 

釋文一

另一種從文道義理解釋,即美索不達米亞 Mesopotamia,M從二︿合文,︿即宗廟或宗族之「宗」字之原,故美索不達米亞 Mesopotamia

,從 M 即為︿︿,即表有二宗族也。以古人擇水而居,故二宗族即居息於二支水脈,對應即此地區之底格裡斯河(Tigris)與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是故,美索不達米亞 Mesopotamia,命名的第一字母即已表達此為兩河流域也。 其後字節 -so 等,即應該與蘇美爾人等曾經長期居息此地有關。故曰,古人不枉名也,名必有義有實。

從地理見,美索不達米亞位於北緯30度線以北,低地海拔僅為45.7米,東北部為札格羅斯山脈(Zagros MTS.),西南部為阿拉伯高原(Arab Plateau 屬荒漠地帶),南部瀕臨波斯灣(Persian Gulf),為衝積平原,湖泊沼澤特多。

▲圖片二 扎格羅斯山脈遠眺

考古發現,兩河流域下遊土地肥沃,很早就發展了灌溉網絡,形成許多以城市為中心的農業社會。其中心位置即大概在現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帶,北部古稱亞述,南部即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北部即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但這片區域相對較低洼,加上東北部為伊朗高原,在全球冰川期結束進入融冰期時會形成巨大的洪水災害,這也是被記載在蘇美爾神話和《聖經》中的「大洪水」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人類文明進程之歷史要遠遠超過我們現代人的想像,本篇將逐次論述之。

之前的考古學研究表明,兩河流域是古代文明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考古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文字——楔形文字,但這個界定有待商榷。已知古代最早的城市,這個也有待商榷。已知古代最早法律,以及制陶器的陶輪,制定了七天的周期,第一個闡述上帝以七天創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話等,有些則是事實,有些還有待於進一步證實(這裡引述的是西方學者的一些論點,筆者還沒有具體查實)。

目前兩河流域考古發現大量了遠古文字記載材料(包括滾印和泥版),但解讀卻是一個問題。西方人在解讀一些東方,包括埃及、中亞等地區的,屬於象形文字一類的,存在較嚴重的誤會和訛傳。

▲圖片三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圖

目錄


環地中海文明

前蘇美爾文明期

鐵爾-哈松

早期蘇美爾文明時期

烏魯克

捷姆迭特-那色

蘇美爾文明

女神

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祖源研究

與華夏文明的關聯

諾亞的子孫們

四大文明溯源

巴塞特基

阿卡德

古巴比倫王國

阿摩利人

西臺人

喀西特王朝

雅利安人

古亞述帝國

米坦尼王朝

阿拉米

新巴比倫

美索不達米亞古代文明分期表

環地中海文明

兩河流域文明研究,其實應該要取更大的範圍。以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兩河流域一直是周邊各民族交替變換統治的。一開始是從北部高原地區降下之原著民,後來則由神農氏族人從海路逐漸進入到兩河流域傳播水稻類農作物種植技術,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發展,即後來影響最深遠持久的蘇美爾(Sumerian)文明。再後來則是山地遊牧民族之入侵,包括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西臺人、卡西特人等,分別建立了更富有商業貿易精神的古巴比倫文明王朝,巴比倫王朝,以及後來之卡西特王朝、亞述王朝等。而伊朗高原,以及環地中海文明對該地區不斷施加影響,故兩河流域文明除了前期蘇美爾人統治時期相對比較和平,後來的大部分時段都是充滿者毀滅與重建,不斷交織變幻的一種形態。

在研究兩河流域文明中,固然前期高原人遷徙至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外。但時間跨度過於久遠,所可比對的資料也不甚多,故只能從現存蘇美爾文化滾珠或泥版的文字解讀中,從文明演化以及種族遷徙的角度予以闡述發明。

另外,則是要將目前已經明了的印度河谷文明與該地區文化現象連帶一起予以探討。

▲圖片四

更主要的則應該是要將中期自阿卡德人進入以後,北方各族分頭對該地區交替統治的作用關係理清頭緒。故此稱「環地中海文明」,即將此處文明演進與地中海文明乃至歐洲、埃及等文明連帶起來作宏觀視察。

前蘇美爾文明期

有文物考證的文化期大約最早是在公元前6000多年前,如鐵爾-哈松(Tell-Hassuna)文化、鐵爾-哈拉弗(Tell-Halaf)文化和埃爾-歐貝德(El-Obeid)文化等階段,時間從公元前6000年前至公元前3500年左右。後又經歷了幾個大的王朝,文化上的繁榮,幾乎達於世界文化史之冠。

早期文明進入該地區,從地域上分判,大致可以看出先是在兩河流域北部地區(聖城尼尼微附近)。這種文明形態與後來之蘇美爾文明明顯有所不同,可以推論是從高原地區循兩河上遊而進入的。時間段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開始發生,這與印度河谷地區最早的文明大致是同時的。

另一種即公元前3900年左右開始的,位置大約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應該視作蘇美爾文明的早期形態。即埃爾-歐倍德文化時期。



鐵爾-哈松

鐵爾-哈松文明中心位置應該是在聖城尼尼微(Ninive)附近。

▲圖片五 彩繪陶碗 Dm:24.9cm 哈蘇那時期,約公元前5500年
伊拉克巴格達國家博物館

是在1942-1944年期間由英國著名考古學家 Seton Lloyd 指導發掘的。這是在伊拉克北部地區發現的早期人類文明遺址,發現各種陶器,測定年代為公元前5600-5350年。

鐵爾-哈松遺址大約在摩蘇爾(Mosul)西南35公裡,底格裡斯河的西岸。址面積大約3萬平方米(200x150m),堆積層約有7米高。鐵爾-哈松遺址所發現的建築殘留大約是屬於夯土(packed mud)。

庫雲吉克(Kuyunjik),位置在尼尼微附近,發現了 Halaf(5700-5000BC)。這一文化的得名是因為在敘利亞\土耳其邊境處的哈拉夫丘發現了這一種類型的陶器,而相似類型陶器被發現在Tepe Gawra 和 Tell Arpachiyah 等地,而Tepe 或 Tell 在當地語言中指倒塌建築堆,其實即早期城市廢墟。這個發現是由 Max Mallowan,Reginald Campbell Thompson 等人所發現的。

▲圖片六 陶罐殘部 彩繪 Dm:8.7 cm(罐口)薩麥拉時期,約公元前5000年

伊拉克巴格達國家博物館
藏品號: IM50235

▲圖片七 女性陶土雕像 哈拉夫時期,約公元前5000年
恰加爾巴扎爾(Chagar Bazar敘利亞東北部)
陶土燒制(半熟)
M.E.L. Mallowan
H. 8.000 cm; W.5.080 cm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藏品號: ME 125381

▲圖片八

▲圖片九 彩繪陶盤 哈拉夫時期,約公元前5500~前5000年
阿爾帕契亞(Arpachiyah敘利亞北部)

尺寸不詳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圖片十 彩繪陶碗 哈拉夫時期,約公元前5500~前5000年
阿爾帕契亞(Arpachiyah敘利亞北部)

M.E.L. Mallowan
H. 5.000 cm(碗); W.15.700 cm(碗)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早期蘇美爾文明時期

 

埃爾-歐貝德(El-Obeid)文化等階段,時間從公元前6000年前至公元前3500年左右。早期蘇美爾文明大致要分成幾個部分來說,而這種分類是根據不同的考古地點,從這些考古地點所發掘出的文物或地層堆積,或建築遺址等數據,比對研究(現在則有助於碳同位素測定等現代放射學儀器)之後,判斷其為早期蘇美爾文明。而一般此類不同地點的考古發現,其文明基本是用該地地名為命名的。有些地點的考古學地層堆積覆蓋的分期可能是多種的或重疊的,所以,也不能簡單地劃分出哪一個先後,只能大致地推論這些都屬於早期文明的一部分而已。

而很多精細的研究工作,文明解讀等,亦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展開。



烏魯克


從目前考古學報告見,歐倍德文化第四期之後是烏魯克文化,亦屬於蘇美爾文明。當時蘇美爾人所建的城市大多在伊拉克南部地區的平原和沼澤地帶。大概即因蘇美爾文明屬於農耕文明,因種植水稻等需要而來此處居息。另一個原因即為南部地區靠近兩河入海口,而神農氏文明本部從印度河谷地區沿海路遷徙來此,即為順理成章,自然而然者也。古代這一地區被稱作 Sumerum,大概即為音讀口耳傳承之稱謂。

烏魯克遺址是由英國考古隊在1912-1913年的一次發掘,德國考古隊1928-1939年期間發掘,二戰以後德國考古隊還繼續了一些發掘,而以英國考古隊最初發掘的烏魯克(今瓦爾卡)地區為命名的。

▲圖片十一 烏魯克女神像,(3500-2500BC),大理石,21x16cm 

曾於2003年4月失竊,後被追回。

現收藏於伊拉克巴格達物館內 臧品號:w17878

▲圖片十二 雪花石膏瓶  H:105cm Dm:36cm

烏魯克晚期或捷姆迭特-那色時期(3300-3000BC)

現藏伊拉克巴格達博物館 臧品號:IM19606

德國考古隊1902-1903年在法拉地區進行了發掘,美國考古隊1931年以對該地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許多泥板文書及滾珠。法拉地區即古代舒魯帕克(Shuru Parker)。

 

捷姆迭特-那色

捷姆迭特-那色的發掘大約是在1926-1989年之間,由英美聯合考古發掘的。英國考古隊的發掘是在馬什魯阿以東19公裡處,考古學命名為捷姆迭特-那色。

▲圖片十三 國王像 H:21cm

伊拉克巴格達國家博物館藏 臧品號61984

這尊雪花石膏塑像出土於伊拉克南部地區。按照伏羲圖畫文明解讀此像寓意,即知此像為神農氏所屬女媧氏之君王,其鬍鬚呈「目」字,即通美索不達米亞之「美」字,表其在南部地區有八個屬國在阿拉伯河兩岸。另有各個小邦國在兩河上遊地區,呈現出文字 M 之象,即為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 首個字母 M 之象。而此像之面部眉毛,眼睛等部位紋樣圖案解讀,即為夏禹「姒」姓所以從「厶」,即黃帝之孫鯀娶此方之女③,因此得姓也。詳釋見下圖(釋文二),

釋文二

從此像文明解讀見,蘇美人進入該地區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故前蘇美爾時期,其實應將上限定在3000BC。

蘇美爾文明

第一繁榮期大約是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600年。這個時期,蘇美爾人(Sumerian)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知最早國家政權式文明(西方學者的觀點,有待商榷)。

▲圖片十四 蘇美爾人所建城市 

可以說人類現代文明的主要構成是由蘇美爾人完成的。或說是在蘇美爾文明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比如,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這種「60進位」源於蘇美爾。乃至東方幹支紀年,60甲子,這應該也是傳承蘇美爾文明的。

蘇美爾人掌握了高超的金屬冶煉技術,建立了優越的醫療體系。他們甚至知道只要去除水晶體上混濁部分就可以治療白內障。

建立了非常健全的法律體系。包括現代司法實踐中的陪審團制度。制太陰曆、太陽曆,以及星座黃道十二宮等,這些都源於蘇美爾文明。

歐洲中世紀以後才接受的「日心說」,早在5500年前蘇美爾人就已經知道。他們精確地計算出地球繞太陽公轉「歲差值」,每72年偏差1度,經過25920年的地軸就偏差一周,這是非常令人震驚。(此段為網絡查找到的信息,不代表筆者的觀點,應該是現代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還有待進一步查實和分析。)

女神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出土幾種早期女神像,但身份界定上有些模糊。故應從伏羲圖畫文明予以解讀,以便認清各個祖源之不同。

伊南娜(Inanna)女神,或亦稱做伊絲塔(Ishtar)、亞斯塔蒂(Astarte)。人們甚至會把她與希臘神話中的維納斯(Venus)女神聯繫起來,但從目前出土蘇美爾文明的這類女性神祗塑像見,其實是不同祖源的。

按照伏羲圖畫文明解讀,有一類是屬於伏羲文明父系傳承之女性(女神),她們的造型中可以讀出字母 A 為姓氏開首者,即為伊南娜系列女神。

是蘇美神話系統裡面的「聖女」、「天之女主人」,也是金星的代表神,和希臘系統的愛與美之女神阿佛羅狄忒是同一位,在蘇美神話系統裡也被認為與戰爭有關,希臘羅馬系統的阿佛羅狄忒其戰爭地位裡則被雅典娜女神所取代。

▲圖片十五 亞斯塔蒂女神泥版浮雕 現在藏於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標為【伊南娜女神像】

亞斯塔蒂女神在蘇美神話裡面是「聖女」、「天之女主人」,也是金星的代表神。

這類女神像一般雙手握 ♀ ,有說是鏡子者。其實即 O 與 十 合文。O 表圓月之象,亦為女媧氏表姓之文。而 十 表中正,即與曆法制定有關。從手張開五指見,即為五日正朔法,與黃帝族相同者也。

而其腳下所踩的兩頭獅子,即寓意兩河流域結合部。其實即為古巴比倫女神。

美索不達米亞此時期,母系祖源即為女媧氏,主掌察月相變化,制太陰曆者也。

希臘神話中出現的阿佛洛狄忒(希臘語:Αφροδίτη;英語;Aphrodite),即古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之女神,是奧林帕斯十二主神的一柱,從語源音元見,以及伏羲文明圖畫表義見,則與亞斯塔蒂是同一類的。文明解讀見下圖(釋文三),

釋文三

而另一類女神,伊南娜,實即為羅馬話中頻繁出現的維納斯(Venus)女神。後來人們會將維納斯與阿佛羅狄忒混同為一位,而實際上是不同祖源的。見下圖(圖片十六),

▲圖片十六 伊什塔爾瓶上的伊南娜女神像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藏

法國羅浮宮所藏的標為伊南娜女神的,即為維納斯女神。在伏羲文明中,雖然於伊南娜女神同樣為雙手張開姿勢,但手中不握東西,更主要的區別是衣領呈 V 字,即維納斯 Venus 之 V,女性性器官部位呈現的文明寓意也不同。這種塑像會有一個 ▽ 短褲,即古文「帝」字之原,即表示為東方維納斯也。另釋見下圖(釋文四),

釋文四

而伊南娜女神或亞斯塔蒂女神都與金星有關。

金星的英文是 the Venus(國際天文拉丁語命名 Venus),維納斯。

金星,中國古人稱之為「長庚星」或「太白星」,或亦稱「啟明星」,即言此星可昏夙二見。《詩 小雅 大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即指此星在不同時節或早於日出而見,或晚於日落而見。

古代伏羲文明宗法制,大宗分出者都是以左右二路分別出發的。在天文察測系統中,各以昏夙為不同職司。故中國書史言伏羲女媧,或西方《聖經》言亞當夏娃,其實即表同宗所出者,分宗不同故,別在左右者,亦互為聯姻對象者。

故此希臘神話中的阿佛洛狄忒與羅馬神話中維納斯,其實即表示希臘與羅馬本為同宗異族者,互相有關聯,但別在左右,職司不同耳。此伊南娜與亞斯塔蒂亦爾,表現在文明特徵上,一者 V 字在領口部位,一者 V 字在女性生殖部位,一上一下,其實即為言金星可昏夙二見。

伊南娜,Inanna,按照伏羲文明語源音元作拆解即成 In-(少女),I 字母大寫其實即與中文古文「丫」字形近。故 I 在西方語言中有二種拼讀法,其實即為形近之「丫」字與 I 混訛所致。

-an(天、天堂或安努神)-na(的),所以全名就是「天女」或「女的安努神」,與蘇美語中的月神(Nanna)近同,語源學上即屬同源者。

另見下圖(釋文五),

釋文五

如果稱之為伊絲塔(Ishtar),語源學見音元為「丫」,即為表少女者。中國人口語稱「丫頭」者,其實是有些來由的。而音元 -tar 即中文「塔」字同讀。

古代該地區因商業經濟發達之後,即欲建造適合測日正時所需的參照系統,因此處本無符合自然測日正時之參照物,是故建巴比倫「通天塔」。目的則是為了更好地獲得日月運行精確觀察數據。而該地區故以「塔」為命名。若名伊絲塔即言其在巴比倫塔右西者也。

另一種即非少女形象者,即為母親之「母」字,古文原同字母 M 音,從伏羲文明文道釋見,即為 V 字表少女,繼而成長即為母親,以 M 為表示,英文 Mother 即是。

▲圖片十七 希臘克裡特島的操蛇女人

若此希臘克裡特島出土的此「操蛇女神」(Snake Goddess),從文明解讀,即為裙子上網格紋,現為 M ,母親 Mother。字母 M 與 V 有關聯者,即 M 由 V 變來,V 字繼向兩旁彎曲即變為 M,從文明寓意見,即母親是由少女變來的。

埃裡都

埃裡都(Eridu) 一般被認為屬於南部地區蘇美爾文明。但在蘇美爾神話傳說中說「他們瞅見了埃裡度」,則埃裡都人應該早蘇美爾人進入兩河流域。而埃裡都城廢墟,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所以,埃裡都明確是要早於蘇美爾文明的。只是埃裡都城所在位置是在傳統蘇美爾人統治區域中心。

▲圖片十八 埃裡都(墟)

在蘇美爾神話中,埃裡都(墟)在今伊拉克烏爾(Ur)西南12公裡處,是一個被尊奉為神的君主的故裡,此神名恩基(Enki),恩基在神話傳說中被認為是水神或智慧之神,還代表著工巧、創造,甚至是頑皮淘氣等特質,有許多傳說。

在佔星系統中,恩基被指為水星(The planet Mercury)。

在後來的阿卡德人或巴比倫人的傳說中則稱之為 Ea。恩基重大的一個廟在 E-Abzu 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此種說恩基神祗等,都是沿用西方人傳統的一些解讀,而筆者更有從伏羲文明解讀義理之言。即如今人淺薄學人不能深究文明義理故,往往即喜歡掰拽《山海經》等野史亂言,拉扯作談。故《山海經》一類野史書,以多充塞誣枉不經之言,固非正史所採信者。

有些屬於野史對上古圖案文明解讀的一種誤會作說,即如西方人會掰拽出許多離奇神話一樣,這是人類思維臆想迷幻異化所致。是故,筆者一般不引述《山海經》荒誕之說牽強扯談,但從伏羲文明,循文道義理釋言。

▲圖片十九 阿卡德滾珠印,(2300 BC),從左到右伊南娜,烏圖(Utu),恩基,以及伊斯木(Isimud)

恩克跨站在兩河之間

伏羲文明為圖畫文明。基本沒有文字,但有圖畫和語言,而語言乃數十萬年(甚至更久)以來逐漸形成。先有自然發音原理,先從大象天文,如日月星辰,有目所共睹者,大同小異,故為大同文明。故西方《聖經》人類原來說一種語言,即為言大同文明,而後來逐漸有文字產生,則大同之文明即淪為形態各異之東西方不同文字體系,而人們之間交流其實即不能暢通,此即雲人們要建造巴比倫「通天塔」而觸怒上帝,上帝使人們各個語言文字變亂不能交流。

若此滾印所現圖像,即為伏羲文明,圖畫文明。一般有二種體讀法,一種即循王道制度法則,研究文明義理;另一即世俗之見,各種動物人物神話故事等。

上古時代,文字或未著,而有語言音元,口耳相承,自然傳續。這樣的傳續體系,一般都非常穩定。故各個地名、氏族名,從語言音元論,即寓意深刻。若將此圖畫人物稱作伊南娜(Inanne),烏圖(Utu),恩基(Enki),以及伊斯木(Isimud),即為世俗神話之讀。而其中寓意深刻者,即包括輿圖地理,氏族祖源,天文星象等各方面。以圖畫微細局部各有寓意不同,故這種解讀也難以一一表達清楚,大致只能舉要言之。

▲圖片二十  【亞斯塔蒂女神】4.2x2.5cm 古巴比倫時期 芝加哥大學東方部藏

資料顯示為阿卡德帝國,納拉姆辛到夏卡裡夏利時期

如上面此泥版紋樣,通常滾印中並無此許多細節,如其背後左右肩各三道斜線,但此圖則顯示其實有某些細節類似標槍之類,從伏羲文明循文道見即為表子系之分出,左右各向上方去三支也。其所著冠,其實即為三 ∧ 上下相疊。中文為「巡」字之原,﹤﹤﹤,唯東土在其左旁,故變為橫向之「巡」。

南北為正直,東西為橫貫者。此文明表義之別在方位橫豎不同也。而 ∧ 亦為宗廟之「宗」字之原,若與下部「一」字合,則為字母 A ,故此為希臘神話之阿佛洛狄忒女神,或亞斯塔蒂女神,名字皆以 A 為開首也。

亞斯塔蒂女神之從「塔」字,通中文特別之「特」或「她」,即言當時兩河流域之人建「通天塔」,其實即為王者察測日月行度之故。而此女神身著通長擺裙即象此塔有七層耳。故此女神即亞斯塔蒂女神。



烏爾

烏爾(Ur ,現代名稱為阿勒-穆卡亞 Tell Al-Muqayyar )。雖然烏爾在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不算是最重要的城市(相對來說烏魯克,尼普爾的名氣要大一些),但它的來頭也不小,傳說中希伯來人祖先亞伯拉罕就出生在烏爾,《舊約》是故有對烏爾的記載。

烏爾原來在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注入波斯灣的入海口,曾經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後來幼發拉底河改道故,烏爾失去了原來貿易口岸作用。

公元1922年,大英博物館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共同資助對烏爾進行發掘,英國人查爾斯,倫納德,以及後來因烏爾考古而名聲大作的英國著名考古學家伍利(Charles Leonard Woolley 1880~1960)被任命為負責人。

烏爾古遺址有一個類似埃及金字塔的建築(陵墓),伍利當時做了一個航拍圖(如下),

▲圖片二十一 烏爾遺址航拍圖。 1. 公共墓地 (Cemetery site) 2.烏爾那姆和舒爾吉宮殿 (E-Hur-sag) 3.高級女祭司住宅(幽居地) ( Gig-par-ku) 4.神廟和國庫 (E-nun-mah) 5.南納庭院 (Court of Nannar) 6.金字形神塔 (Ziggurat) 7.海港廟 (Harbour Temple) 8.圍牆 (Town Wall) 9.遠徵屋 (Expedition House)【 《 烏爾的發掘. 第二卷. 烏爾王陵 》(Ur Excavations Volume.Ⅱ. The Royal Cemetery ) C. L. Woolley , london , 1934 】

▲圖片二十二 刻有普阿比名字(「Pu-abi nin」)的印章 H. 4.900 cm; Dm. 2.600 cm BC2600~2400年
烏爾(伊拉克南部)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圖片二十三 普阿比的頭飾,金片、青金石、紅玉髓 H:36.000 cm (梳子)

烏爾王陵出土(PG 800號墓)

早王朝晚期,約公元前2550~前2400年
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圖片二十四 玫瑰紋飾 黃金 Dm:3.600 cm 早王朝三期
烏爾(伊拉克南部)
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圖片二十五 烏爾王陵出土金頭盔(複製還原),黃金錘成薄片鏤刻而成
早王朝晚期,約公元前2550~前2400年
烏爾(伊拉克南部)
伊拉克巴格達國家博物館

▲圖片二十六 女性人體小雕像 H:16.5cm,W:5.6cm 歐倍德晚期 烏爾

第八次發掘,1929-1930年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藏

▲圖片二十七

▲圖片二十八 獻給杜爾薩格神(Hendursag)的還願小像 H:37cm

1800-1600BC

烏爾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圖片二十九-1

▲圖片二十九-2 大豎琴 H:106cm W:97cm

大死亡坑(PG1237號墓)

烏爾

大英博物館藏

烏爾遺址考古發掘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稱「大死亡坑」的墓葬。伍利爵士在1929年出版的《迦勒底人的烏爾》中描繪了大死亡坑裡集體自殺的情景。這是一種主動犧牲殉葬的場景,現在人比較難以想像,國王、王后去世後,親屬或近臣相繼自殺以殉葬。

▲圖片三十 根據伍利爵士考古學報告設想繪製的「大死亡坑」集體自殺殉葬場景圖

英美聯合對伊拉克烏爾遺址的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今主要即藏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中,對於研究這一地區古文明意義非常之大。

楔形文字

考古發掘出土了較多的蘇美爾楔形文字泥板、滾珠,城邦遺址,以及雕像等各種藝術品,還產生了人類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The Epic of Gilgamesh),等等。

▲圖片三十一 哈什哈默拜見烏爾納穆國王 

哈什哈默的滾印(2112-前2004BC)綠石,烏爾第三王朝

大英博物館藏

此滾珠文字釋讀,則可明其祖源出印度河谷地區。將另以釋。

▲圖片三十二 印度河谷文明多拉維拉(Dholavira)遺址門口鐫刻的古文字

除了形態方圓不同,文字基本構成要素一致。從這點見,蘇美爾文明與古印度河谷文明是同屬於一種文明源流者,此毋庸置疑。

這種文字形態亦與東土華夏文明早期文字(已發現最早陶寺遺址文字,見下圖,圖片三十三),有著高度親緣關係,從文字基本構成見。

▲圖片三十三 陶寺遺址出土陶罐所現硃砂書文字

人們目前對此類上古文明遺址之發現,大多是因為有些從遺址中散落之文物被陸續買到文物市場,引起某個具有敏鋭意識者,或具有相關考古學知識者關注後,繼而引起官方重視。其中一個要點,即必須轉手不太多,尚能通過某種渠道探尋到古文明遺址。即如中國陝西神木石茆大型城市遺址的等是。

故有關部門能注意廣泛收集民間文物信息,關注各種文物源頭,便能更好、更及時地起到保護作用。

▲圖片三十四 美索不達米亞滾珠印

▲圖片三十五 早期契刻文字石版(3100–2900BC) ,Walter Art Museum,Baltimore收藏

▲圖片三十六 石版契刻文字 9.2 x 9.2 x 1.2 cm 標記 Schøyen Collection MS 3029. 收藏

▲圖片三十七 楔形文字泥版(2400 BC), 出土於 Telloh(吉爾蘇)

從上面幾種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出土石版或泥版文字見,最早期的那種(圖片三十五)即與印度河谷文明文字體系相近,大致可以判斷與印度河谷文明屬於同一種文化脈流。

另外二種即為典型的契形文字,但可以看出其中有演變的一個過程。從文字形態見,則與上面二種不是同一種類型的,故應該判斷為另一個民族文化所遺留。現代西方學者對這些文字有一些解讀,十松以為未必正確,故不予採納,留待進一步探究。

▲圖片三十八 【契形文字演變表】 

有種說法,說早期楔形字原來是自上而下直行書法,後來則變為自左而右橫行書寫。所以,數楔形文字在演變過程中轉了90°,從直立成為橫臥。然筆者以為,這種論點為不正確的取讀法所造成。

西方現代文字是自左向右橫著書寫的。故西方人取得兩河流域出土楔形文字後,習慣造成從橫讀。待後來發現更早期的楔形文字,為更類似象形文字,存在於滾珠印上,有人物配比的,即為直行書寫者,則稱其為早期文字,後來變化成90°轉向者。但道理上這是說不過去的。這種文字書寫習慣一般不可能發生,只有外來之人因不懂識之故才會將此誤讀,產生橫豎變化。

▲圖片三十九 【楔形文字泥版】 來源:網絡

如上圖(圖片三十九)此種楔形文字泥版,猶應轉正90°,豎行取讀。

研究者稱,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分配,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意義,其「精確意義」只能依據上下內容來判定。這其實是西方人未能解讀原來楔形文字象形寓意之故,故只能從前後文內容來揣摩做讀。

蘇美人祖源研究

可以肯定蘇美爾人(Sumerian)是神農氏族一支,與印度河穀神農氏族是同宗。

蘇美爾,Sumer  與英文 summer(夏天)音元相同。古人文從音言,在文字未普及時先有音言傳繼。若神農之「神」字以從 S 音,包括閃米特人(Shem),都是屬於神農氏族的。

書史載神農世系中有一支名「赫胥氏」,原來不明白此赫胥氏地望何在。今則明矣,即此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統治區域是。

赫胥氏,「胥」字上部從「少」字反,即為言其從印度河谷文明少典氏所分出向西去者也,故「胥」字從「西」字音。而「胥」字下部從「月」字,即言其在兩河流域新月地帶者也。赫胥氏之「赫」,從二「赤」,即言神農氏分出二部各在兩河流域居息者也。

十松山房制

有資料顯示兩河流域在公元4000年前,蘇美爾人就已經使用犁耕地了。《易經·繫辭》說,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世本》「倕作耒耜。倕,神農之臣也」。從文字見「倕」字從「垂」,中間連帶兩旁向下垂,文道見當雲印度河穀神農氏族在下遊地區適合農業耕作處先發明了此種農具。

農業在印度地區產生傳播世界各地是有一定自然原委的。首先是野生稻種的出現,最初即因在印度河谷地區。故今之世界範圍內調查證實,印度野生稻種的品類最俱全。故印度是神農氏族最初發祥之地,此不成問題。「垂」字中間表印度,兩旁即表兩河流域與東土沿海地區也。

與華夏文明的關聯

這種關聯主要即華夏文明與該地區在公元3000年左右皆屬神農氏文明。當時是以印度河谷地區為神農氏王都所在位置,而兩河流域及華夏各地諸侯國,也包括埃及王國都是朝宗印度河穀神農氏王室的。

在兩河流域出現了許多滾珠,有些圖文直接即與中國文字一樣。從文明形態見,中華文明即與該地區文明有更具親緣性。如下圖滾印之文,見為二「黍」字連續排列也。(圖片四十),

▲圖片四十 【石灰巖五千年魚紋帶柄滾印】尺寸:高2.68cm,直徑1.3cm
公元前三千年前後 捷姆迭特·那色(Jemdet Nasr)時期

十松山房臧品

西方考古學斷代的捷姆迭特•那色時期(Jemdet Nasr),是一個依賴連接敘利亞-兩河流域中部-蘇撒的貿易網絡而興起的文明。從該滾印所現文字見,即為神農氏文明存在於兩河流域者,以種植黍(水稻)聞名於世者。

▲圖片四十一【滾印泥模】

中文「黍」字,字原本來不甚明確,或曰象黍類植物,但這樣的象形言義其實是抓不住特徵的,以象形此類之植物太多了。若以產地為名,指此地域所出產者,即具文明寓義也。故此明白,兩河流域原為黍原產地。唯滾印所現原為輿圖表示,有二「黍」字表兩河水系也。且表示此出兩河流域北部地區也。而中文「黍」字古文現為下從「水」字,即表示此神農部落擇水而居者也。此以在中國所種植,故文法上有所變異。見下圖(圖片四十二)

▲圖片四十二【甲骨文「黍」字】 來源:網絡

中文「黍」字象兩河合攏處,即在兩河流域南部地區,巴比倫以南阿拉伯河流經區域。水路交通在此處為出海口,而黍類作物之輸入東方主要亦從此,通過遠洋貿易將水稻種子帶入到中國廣大沿海地區。有一種文法義理之乖訛大致產生在漢代。若《說文解字》等說「黍,禾屬而黏者也」,或說「北方謂之黃米」者,皆未能達此「黍」字從「水」字之文義也。

筆者之見,「黍」字從「水」字即指南方地區所種植之水稻也。今之考古已發現,中國南方沿海一帶早早即已經有水稻栽培存在也②。唯後世王者建都在北方或中原並無水稻種植技術,而將古文「黍」字訛指為「黃米」之類。

若漢儒之訛大概即因古人原來作「黍稷」合稱者,遂將北方地區所種植之「稷」與南方地區所種之「黍」混為一談也。

蘇美爾,Sumer ,從字原音元見,「蘇」(su-)音節即與「黍」字相同。以古代大同文明,語言彼此相通,故蘇美爾人原來即因種植「黍」而得族姓名也。另見下圖(釋文六),

釋文六

諾亞的子孫們

《聖經 舊約》相當於猶太民族的上古歷史。其中記載了當時人類是講同一種語言的,其實即為伏羲文明,書同文,語同音。

古人簡樸,文字無多現,唯有重大事件者,或記載日月經行度數,涉及天文曆法者。而語言之誕生,首先是自然音元取讀法。比如 O,象形滿月,若讀之者不待他教,自然即應張口成 O 形,發音即自然正當也。故漢代古銅鏡銘文古軼詩 O 生 O 石 O 山 O 如,即為言月圓月缺也。若「一」字,象新月之低現西天,讀之即宜為合唇齒音,自然如此作讀,非人為給設也。此即曰:書同文,語同音。亦即《聖經 舊約》所記古時候人們說同一種語言之意。

《聖經 舊約》還記載了當時的人們要造通天塔,後來沒造成。實即指古巴比倫時期,在兩河流域合併部,商業經濟達到了空前繁榮,而人們虛榮心隨之增盛,更耗費巨大民力投入這種彰顯榮耀之工程。造成了一種虛浮的繁華,被外族(亞述人)趁機攻入。在亞述人統治時期,原古巴比倫人被迫流放至埃及,後來更有《聖經》所載所謂「出埃及記」,猶太人不甘被埃及人長期奴役,故在首領亞伯拉罕的帶領下逃出生天。

《聖經》中諾亞有三個兒子,閃、雅弗(Japheth)和含(Ham),分別離開聖地在世界各地繁衍子孫,其實即指諾亞族當時分出三支分宗別立,殖民他方異域。

▲圖片四十三 【波斯薩珊帝國瑪瑙印珠】

十松山房藏品

此波斯薩珊帝國印珠文即為表此。此為向上分宗去。若中文「不」字即為向下分宗,故「不」字即為相反否定之意也。

另一件波斯薩珊帝國印珠,即為進步闡述了諾亞之後所出三支各再行分宗之狀況。

▲圖片四十四 【波斯薩珊帝國瑪瑙印珠】

十松山房藏品

▲圖片四十五 【波斯薩珊帝國瑪瑙印珠】泥模

閃生了五個兒子。以攔、亞述、亞法撒、路德、亞蘭。含的兒子,古實(Cush)、麥西(Mizriam)、弗(Phut)、迦南(Cannan。迦南的兒子希尼,英文Sino,應即東方中國人的祖先)

《聖經 創世紀》提到了迦南所生的兒子西尼(Sini),而現代以色列人稱中國人即 Sini。

這件薩珊印珠,從伏羲文明文道解釋,以鷹首為諾亞本部故裡所在,其分出三部分,兩翅膀左右二部,從翅膀表現見即左為四支,右為五支。四支者當即所生四子也。

雅弗有七個兒子,他們是:歌蔑、瑪各、瑪代、雅完、土巴、米設、提拉。而印珠鷹的尾部分叉,兩邊相加即為七支。

有一些細刻痕不算,應該理解為鑿刻時復刀之故。當以明確粗線的為文義所表達者。

以色列人稱埃及人為麥西(Mizriam),則埃及人亦為含的後裔。從埃及人體貌特徵等見確實更接近東亞民族。

在希伯來語《聖經》以及以色列文獻中,閃米特人被認為是諾亞(Nosh)的子孫。循伏羲文明文道字原音元見,則 Shem 可分為二音元:She-,以及 -m 。She- 讀若中文「西」字,「細」,「希」,字原音元為指新月西現,故 She- 言義即指西方者也。

若英文 She 指第三人稱,以你我在南北論,她在西方也。而 -m 即為指母系,亦指女媧族也。故 Shem 言義即指女媧族在西方者也。

從兩河流域見,則此 Shem 閃米特人應在幼發拉底河西北部,在蘇美人或阿卡德陸續佔領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之後,原著民閃米特人即流放至更西部歐洲廣袤地區。故歐洲 Europe,希臘語:Ευρώπης,包括所有歐洲各語系,詞根無不是 Eur-,與幼發拉底河 Euphrates 同一字原音元,詞根 Eu-。唯阿拉伯人則不以此名,而名之為:الفرات / al-Frat‎,土耳其語:Fırat nehri,則阿拉阿伯人土耳其人為伏羲氏父系所出,其祖先亦曾居息此地,而以 al- 或 Fır- 名之。從 al- 者即言其先王阿卡德一世曾經統治此地。而 Fır- 即冠以父系,或伏羲之「父」字為前綴也。

古地名、水源名,氏族名,皆有深刻寓意。特別是在上古時代,都富有某種重要輿地信息。如幼發拉底河 Euphrates 從伏羲文明輿地見,即為在底格裡斯河之右,故其得名字原即「右」或「有」,Eu- 即同「右」字字原也。而伏羲文明初文,最初為數不多之字原者,即此種方位信息也。

西方《聖經》所記錄者多為上古歷史,有些類似中國《尚書》、《詩經》,只是由於後人未能正確體讀遠古歷史記言,即訛變為某種神話,即如「諾亞方舟」是。

正當之理解,即應指人類在伏羲文明某一時期遭受到了空前的洪水襲擾,今日理解當為全球氣溫驟然升高許多,大部分地區被洶湧洪水湮沒,唯有岡底斯山脈(昆侖山)等高海拔地區未被湮沒,此部分人類,即諾亞族得以倖存。待全球氣溫再一次回落正常,洪水漸漸消退以後,人們方逐漸從高原走下平地至此兩河流域。從地理見,則最初來到兩河流域者依舊是來自伊朗高原地區之原著民。而伏羲文明本有左右二路同時交替進發者,即為伏羲女媧,為母系父系之初祖也。

最新的地質學研究顯示,第四紀冰川最後一次冰川作用始於70000年前,距今18000年左右達到最盛期,約止於10000年前。

按照中國書史之記載,伏羲文明經歷了約三十萬年,期間有女媧氏繼伏羲氏統理天下,約在二萬年前左右神農氏接替了女媧氏王天下。而神農氏之王天下即與地質學說最後一次冰川結束能對應和關聯。今之世界範圍內考古學發現,亦證實了這種地質學論說。故10000年前最後一次冰川結束,人類重返平原地帶耕種農業稼穡,故今之印度河谷文明、兩河流域文明上限基本與此論斷年限吻合。

人類生存條件受氣候影響較大。在冰川活動最強烈的時期,則全球大部分地區不適合人類生存,或相對暖和的赤道地區尚可以生存人類,故現代全球人類基因組 DNA 調查得出南部非洲為祖源類型最豐富者,原因即為當時全球冰川活動加劇,氣候逐年變冷,各地族群紛紛向南方遷徙,最後則集中遷徙至南部非洲。在冰川期過後,全球氣溫逐年上升回暖,則人們又向各處分散而去。

全球氣溫變化是一種震蕩式的變化形式。隨著冰川活動衰減之後,是氣候逐年提升,海平面的上升,雨水豐沛之後又產生了另一種自然災害,即大洪水,這在《聖經》即得到了記載,即所謂「諾亞方舟」。

當然,事實上不是這樣離奇神話的,應該是洪水泛濫之後,只有高原地帶,如伊朗高原、青藏高原等海拔較高之地尚能適合人類居住。

在這種氣候變化活動最劇烈之時期,最後全球範圍內的海平面升降,或洪水,最後能適合人類生存的亦僅在最高原位置,即今青藏高原岡底斯山脈(包括中國境內的橫斷山脈)。待最近一次洪水期消退以後,人類才逐漸從高原走向平原丘陵等海平面較低處。這與兩河流域、印度河谷文明上限各在7400-9000年是吻合的。

▲圖片四十六 油畫【亞當夏娃】 

從岡底斯山,青藏高原走出之人類,即中國書史所言伏羲女媧。

另一路向西行進入伊朗高原,曾經長時間生活在阿拉伯盆地,居息在今扎因代河流域者即為諾亞族人。在伊朗高原盆地中,有一處山從地理等高線見即為諾亞 Noah 氏族最後躲避洪水之處,所謂方舟即指該地區中央部位有一海拔在1500米以上等高線顯示為圓形之山體。在海拔1520米等高線顯示即為 n,故諾亞氏族最後在此躲避泛濫之洪水,亦以此山體等高線輿圖標識為氏族名。從諾亞 Noah 名見,洪水當時上升到海拔1500 左右,山體顯示為 n,水勢少退以後方顯示為o ,-a-h,即伏羲正脈以 A為表姓者,即今阿拉伯之「阿」,埃及之「埃」音元所出。

伊朗高原這個地區被稱作「阿拉伯盆地」,在最後一次冰川期消退之後,這裡即適合民人居息。而氣溫的驟然升高卻導致了盆地周邊雪山融冰加劇引起大洪水。這個地方在地質學稱阿拉伯盾隆起部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汪洋洪肆之內陸海,逐漸消退之後,諾亞族人才得以走出該部。

釋文七

而諾亞族和《聖經》說的亞當夏娃是不同時期的。

西方《聖經》中所說亞當夏娃(Adam and Eve)一般被描繪成赤身裸體者,此即言當時氣候極其溫暖,加上雨水充沛,在僅存的高地上植物茂密,故人們不需要勞作,有自然果實可供採摘,亦無須著衣服。此指人類有一段時間因海平面過度提升,只有岡底斯山等高山地區露出水面。從中國書史見伏羲之世在三十萬年以前,則與最後一次冰川融冰期能有所對應。

四大文明溯源

中國書史說伏羲女媧為兄妹婚媾者,其實即因當時有燧人氏某個部落氏族躲避了巨大洪水災害,周邊廣大地區盡被水湮沒,生活在與世隔絕之狀態,同部落男女婚配故言兄妹婚媾。以男性為群體首領者即伏羲族,以女性為首領者即為女媧族。

中國書史言伏羲,「羲」字從「西」因,即言其地望原在西部山區,相對東土而言。而女媧之「媧」字,從字原音元見,則與西方人稱 woman 之音元 wo- 一致。wo- 從 w,即與 M 相反。

古人類學研究表明,從猿人進化到現代智人大約經歷了1000萬年。

而人類文明進程是一個不斷延續進步的過程。若現代智人,當從文明體系探究其源頭,而非只是屬於生物學的 DNA 基因組研究。中國書史所言伏羲文明歷史已有三十萬年(記載在《列子》一書中),即言智力進化之現代智人祖先。這部分智人,在最後一次冰川活動結束後,因洪水災害大部分滅絕,唯有伏羲氏族得以生存下來(非洲吉力馬札羅山海拔雖然在5000米以上,但靠近赤道的關係,氣溫過高之故亦不太適合人類生存)。故後來發展出現代文明者,亦主要即這部分人類。此非言世界其他地方人類都已經滅絕。

伏羲文明之婚姻形式有二種,一者即同族不同支系者聯姻,即為保持氏族血統之純粹。另一者即為異族通婚,一般是為了更好獲得某種交流,或隨之帶來產業技術等文明提升。故黃帝娶有蟜氏,禹父鯀娶有莘氏。因取異族之女故,即得一新姓,以明其血統之更新也。

若東方華夏文明之夏朝得名為「夏」,亦即因黃帝子孫大禹之父鯀與屬於神農氏有莘族通婚聯姻後,取得了較為先進的曆法體系,因而得以王天下,非僅僅因為大禹治水之功也。神農氏文明從印度河谷沿海路降下中國,經過斯裡蘭卡、越南、緬甸、泰國,先後到達中國境內的合浦,舟山,餘杭,然後進入長江流域,通淮河流域,黃河流域,然後與黃帝氏族結合後,方形成了夏王朝。

而夏天之「夏」字,雖然表義與英文 Sumer 一致,但從文明進發輿圖位置見,即在中原版圖之下方,故「夏」字從「下」字音。(為什麼許多古文解讀中,以英文最為符合?筆者將另闢篇幅作說)

蘇美爾,Smuer 從音節分,即為 S-mu-er,三個音節。S- 自然是與神農之「神」同音讀。mu- 即同母親之「母」字讀。若末一音節 -er

實即兒子之「兒」同音讀。英文中此音節言義大致亦相同,或訛為 -or

,如 worker、teacher、doctor 等皆同此音義。後綴音元

-er 或 -or 同中文兒子之「兒」字讀,故即表示從屬於某一系之子孫或弟子,或某職業之從業者。

故 Smuer 古音讀言義即為指神農氏母系之子孫。如埃及則為伏羲氏伏羲之後代,其音元取 A,如阿卡德等俱是。

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美」字亦通「母」字,而 s 置後,言義大致相若,應該是阿卡德人進入以後與本地神農氏通婚後,母系變為神農氏的一種稱謂。

而契形文字,即因為阿卡德人進入給地區後所融入之新文化元素。

中國書史言「伏羲造書契」,其實即為「書」和「契」二種文字形態。此與各氏族在文明職守中區分有關。伏羲文明有二種重要職守,一者即測日正時,制太陽曆。另一者即察月相變化,制定太陰曆。伏羲文明經歷數十萬年以後,進入神農文明王天下時期,主要即以農業生產為文明之核心,而農業生產最注重者即為曆法之制定。

蘇美爾文明和印度河谷文明一樣,表現為一種城邦文明(civilization)。據目前國外考古學者推論,其中較大的邦國約有12個,各個邦國具有獨立性,也彼此徵伐。在此期間巴塞特基城應該是屬於蘇美爾文明的一個獨立城邦國。目前,該城第一繁榮期考古發掘成果尚未整理完畢。而同一時期蘇美爾其他城邦,比如,1933年在該城邦稍南位置的埃什努那(Eshnunna)城邦(位於現今伊拉克迪亞那省)出土了著名的特爾·阿斯瑪爾寶藏(Tell Asmar Hoard),有12尊蘇美爾人祈禱像,年代約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550年之間。

▲圖片四十七 特爾·阿斯瑪爾祈禱雕像

年代約2750B.C-2600B.C,顯示被放置在特爾·阿斯瑪爾方廟裡。

人們一般認為蘇美爾人是一種多神崇拜文化。神祇眾多,譜系複雜。其中,較為知名者有恩利爾(Enlil),被形容為「肆虐的風暴」或「野牛」,非常強大。還有女神伊娜娜(Inanna),多以以晨夙星辰等樣式出現。或曰這類雕像有時會刻上統治者名字,置放在神廟中,表達對神祇的永恆敬畏。

但筆者的見解卻是,這種所謂「多神」信仰者,其實即因蘇美爾地區是有眾多小國聯邦組合而成的,這些聯邦小國,大致即為伏羲文明宗法制分宗別立之姓,各個以其始祖為祭祀對象者也。從此祈禱像見,其鬍鬚梳理成八段,即相當於有八個附庸小國,各個獨立而聯邦組合。各個小邦國皆有自己一系的始祖,祭祀之以為神祗也。一般分宗別立之姓,往往與始祖所娶女性有關,故此類神祗亦往往表現為女性者。如伊南娜,伊絲塔、伊斯塔蒂等不同女性神祗。

▲圖片四十八 【阿卡德時期滾珠印】 大英博物館藏

這件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阿卡德時期滾珠印很值得研究。將兩河文明與其他各族文明之間的關係作了一種伏羲圖案文明表述。

從滾珠四人見,有二人一男一女是正面形象,另二人一為側面向左跨立,另一為雙側面者站立者。側面跨右足在兩河之間者當然即指蘇美人-阿卡德人,其左跨之山當即指伊朗高原,在高原盆地間有一人半身露出者,應即現在阿拉伯盆地,當時為高原湖泊,有島嶼在中心部位,即為諾亞族人,即《聖經》中在大洪水時生存下來者。另外在山頂立一有翅膀之女神像正面者,當即指女媧族,此族即東方華夏之祖先。

另一正面者當即指埃及王朝君主,即伏羲氏父系之傳承者。

兩河右側者即為伽南人在今阿拉伯半島包括西奈半島等廣大地區者,其左右顧視之地是。

圖案中尚有一樹分四支,其中直支去者應即為埃及人,下部別出者應指東方華夏,而中間分出二支即為蘇美爾-阿卡德人,另一支為諾亞氏族後來遷徙至歐洲者。

而印度文明與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其實是同一種文明。

▲釋文八

滾印中有一框格內書四個早期文字,讀為「昏昔嶽鹿」,大概表示了人類文明如何分宗出支系,再結合成各氏族的。唯泥模所現與原物因左右反轉做讀。解讀另見下圖(釋文九),

▲釋文九

巴塞特基

近年來,據說考古學家們在伊拉克北部發現了消失千年的馬爾達曼城遺址,但筆者對此推論表示懷疑。而這個遺址竟然與名為 Bassetki 現代化城鎮十分靠近,故筆者暫且以巴塞特基為名。在遺址中,古代居民留下的遺骸堆成了一座叫 Tell 的小山丘。

巴塞特基(Bassetki)是在伊拉克北部庫德斯坦自治區杜胡克省(Dohuk Province of Kurdistan)。

之前,周邊曾發現了屬於阿卡德帝國納拉姆·辛(Naram-Sin)統治時期(2254—2218BC)的一些文物。

2013年,以德國圖賓根大學古近東研究所為主的考古學家們進入巴塞特基村,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

2016年8月至10月,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早期青銅時代的城市遺址,規模之大。初步估計建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圖片四十九 巴塞特基遺址上部堆積層的發掘狀況

發現了城牆遺址地基,估計約公元前2700年左右所建,發現有有縱橫交錯的道路網絡,以及幾個居民區遺址和一座大型建築遺址。另外,還有一條幹道將該城與美索不達米亞和安納託利亞連接起來,該幹道年代已被確定為公元前1800年左右。另外還發現了同屬於阿卡德帝國時期(2371—2191BC)的聚落層。可以推斷,這是一個古老的都市,曾經非常繁榮。

▲圖片五十  巴塞特基遺址青銅文明堆積層的發掘

▲圖片五十一 巴塞特基遺址上部堆積層已經發現的部分陶器

直到2017年夏天他們才在一個宮殿的廢墟中發掘出來一個陶器來,在陶器中找到了92塊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見下圖,圖片五十二)。

▲圖片五十二 巴塞特基遺址出土裝有楔形文字泥板的陶器

按照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語言學家Betina Faist 通過破譯楔形文字所發現,考古學家們確定該古城遺址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曾經聲名顯赫的城市,馬爾達曼(Mardaman)。

並推論該城市建於公元前2800年左右,距今已有約4800年歷史。

而馬爾達曼在美索不達米亞文獻中多有提及,此前人們並未發現其地理位置。

但筆者十分懷疑這種解讀。西方人原未能解得古文字原,甚多虛妄揣摩臆言者。故且存疑之。而馬爾達曼,以古地名不輕易更變之故,最有可能對應者,還應是在巴比倫地區,mar- 音元,古代即通媽媽之「媽」,或印度梵語摩訶之「摩」,英文 many 之 man- 俱屬同音元對應者,當指城市規模之大,或為伏羲氏族母系所居息者。以此名地者,今從地圖見即在巴格達附近有馬哈茂迪耶 Mahmoudiyah,或馬丹 Madain等城市,尤其馬丹更為歷史悠久之古城。而此種大都市,自古以來一直有人類居住,在舊都廢墟上重建,故古文化遺存已蕩然無存,這種可能性比較大。


▲圖片五十三 巴塞特基遺址

從地理位置見,巴塞特基十分重要,是美索不達米亞、安納託利亞、敘利亞三個方向的交匯點,為上古時期重要商貿路線。因此重要地理位置,使得該城邦成為上古時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最有影響力的王國。

約2000多年的歷史滄桑變遷中,該地區都是屬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某個大帝國的一部分,從古文獻見更早期則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但是如何確定該遺址歸屬名,尚要進一步研究。

▲圖片五十四 契形文字—《吉爾伽美什》泥版

圖賓根大學的古代近東考古學教授 Peter Pfälzner 率領的考古隊還發現,這次找到楔形文字泥板的宮殿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被毀的,幸運的是廢墟依然還在,更幸運的是近代沒有被盜掘過。

蘇美爾之後稱霸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是阿卡德人。

有一種觀點稱阿卡德人(Akkadia)是閃米特人(shem)④的一支,但這樣的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阿卡德,Akkadia,從古代大同文明見,語言音元與埃及相近,均應系伏羲文明父系傳承者。與閃米特(shem)語言音元區別之大,以氏族名稱主要即表示其祖源,故阿卡德人非閃米特人支系,明矣。

上古時代文字未著,而語言口耳傳承即最屬穩定。尤其是在一種民人散布各地,緩慢歷史進程中,語言音元系統非常之穩定。除非後世出現如秦始皇兼併天下,或強大專制統治者,方可以從行政上規定某種官方語言,而改變語言體系。但具體到地名或種族,即使是強大暴政專制者也不會隨意改變之,都還是沿襲舊名者居多。

這種混亂大概即因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早期王朝時代結束後,蘇美爾人與阿卡德人融合之故,而稱美蘇爾-阿卡德(Sumer-Akkadia)

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阿卡德人陸續來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定居。從地理位置見,巴塞特基遺址在底格裡斯河上遊靠近伊朗高原山口部位,是伊朗高原原著民通往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所必經之路。起初應為商貿之緣故,在此屯紮居息,後來則逐漸形成村邑都市。故此城應該是阿卡德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最初所興建,這不成問題。

阿卡德人和蘇美爾人之間起先互通商貿,後來發生了一些戰爭衝突,或持續了數百年。阿卡德人注重發展軍事,據信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戰車方隊的民族,阿卡德人後來憑藉強大軍事力量打敗了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為來自伊朗高原之原著民部落,以高原地理原因故,其擴張即多從陸路。而南方神農氏部落則更注重水路交通,以農業生產對水利依賴要遠遠超過高原遊牧民族,故神農文明拓展路線一般都是順隨水路進發的。

再者,從公元前12世紀伊朗土著埃蘭人(Elam)將阿卡德國王納拉姆·辛石碑搶到都城蘇薩見,則知阿卡德人原來即屬伊朗高地遊牧民族。

阿卡德

阿卡德人最初統治美索不達米亞的君王名薩爾貢 SargonI ,取名從S 應即與神農部族通婚聯姻有關。而所謂薩爾貢「是一名閃米特棄嬰,『母卑,父不知所在』」,其言「母卑」者,即與母親屬於異族者,蓋因伏羲文明婚姻之道有論血統者,為保持血統之純粹,只與同宗旁支者婚配,不與異族婚娶。一旦與異族婚娶,則逐出之,其實即《禮經》所言「別子為祖」。別立一姓,冠以母系名號,標明其出身,以為此姓之始祖也。

故《詩 大雅 生民》:「厥初生民,時惟姜嫄」,即指周人始妣姜原(嫄)為異族者,姜姓神農氏族之女也。而《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其言「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屬於誣枉之言,真實即帝嚳娶異族之女生子,另外別立一姓。而名「棄」者,即言其當分宗他立也。

若《史記》所言,道理上是不通的。既然說姜原是帝嚳之妃,豈有履巨人跡之說能成立哉!古代有那種未婚少女,未曾與男子有交合者,故有那種神跡不可思議之懷孕。而這裡司馬遷明確記入正史,應該有周代史料為憑。從目前許多此類史料見,周人尤其是武王克商之後故意篡改歷史者還是比較多。

若夏禹姒姓,亦爾。夏禹本黃帝之後,其父娶異族(神農氏)之女所生,冠以母系之姓,即為別立一姓耳。

世界文明是大同的。中文水路之「路」,音讀為 ru。阿拉伯河稱 rood,英文 road、river。其音元皆屬大同。

另一中文「來」字,讀為 lai,而 l 與 r 其實即音轉而已。

中文「入」字,亦與「路」字同音讀,即雲來入者皆要順隨水路也。此種皆屬古代大同文明語言音元大致相同之緣故。

▲圖片五十五 阿卡德統治者頭像  現藏於巴格達伊拉克國立博物館

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人薩爾貢一世(SargonI B.C.2371——B.C.2316)經過一系列徵伐,建立起自己的王國。繼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的阿卡德(即後來被稱為「巴比倫」)為據點,逐漸徵服了蘇美爾各城邦,最後建立起一個從波斯灣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號稱「阿卡德帝國」。蘇美爾各城邦盡歸入阿卡德版圖。

隨後,薩爾貢繼續對外軍事擴張,向東進攻埃蘭,向西徵服了今敘利亞和土耳其東部地區,亦有可能曾抵達地中海。被稱作「天下四方之王」,又稱之為沙魯金(Sarrukin,「正義之王」)。薩爾貢大約死於公元前2316年,史稱薩爾貢一世。

▲圖片五十六 薩爾貢一世青銅頭像側面

基什(Kish)古代美索不達米亞重要城邦,又譯為啟什。位於巴比倫城東約15公裡處,其遺址在今伊拉克烏海米爾。

1912年法國人 H.de 熱努亞克首次發掘。1922~1923年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利安博物館和美國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館聯合考古隊再次進行了發掘工作。主要發現有:早王朝中期的戰車殉葬墓3座,早王朝晚期的古塔2座和王宮1座,一部分楔形文字泥版,其中主要是阿卡德王國時期的經濟文書和巴比倫時期的書信。

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的馬爾達曼城在阿卡德帝國時代,自然是屬於阿卡德帝國的一部分。

馬爾達曼城第一次毀滅應該是在公元前2250年,被阿卡德帝國另一位統治者納拉姆·辛(Naram-Sin,B.C.2254—B.C.2218)率領的大軍摧毀。因馬爾達曼地理位置重要,後又被重建,在巴比倫文獻中有所記載。在馬爾達曼(巴塞特基村)周邊地區發現了一些屬於納拉姆·辛時期的文物。故可以確認馬爾達曼是阿卡德納拉姆·辛所建立,此應不謬。而阿卡德一世所建之都,則有待進一步探究(一般史家稱其在基什附近建築了阿卡德城作為都市)。古代君王,按照伏羲文明宗法制,即要分派出子孫大宗者往重要據點建立新都邑。

▲圖片五十七 薩爾貢一世浮雕像 巴黎羅浮宮藏

1975年,在巴塞特基村附近發現了阿卡德帝國納拉姆·辛(Naram-Sin)統治時期的一塊浮雕圖案殘片,即著名的「巴塞特基浮雕」,表現其徵服他族的場景。從浮雕殘片見,馬爾達曼在阿卡德帝國時代應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城市,城中有相應的宮殿或神廟。

納拉姆·辛是阿卡德開國君主薩爾貢一世的孫子,阿卡德帝國第三個繼承人。在納拉姆·辛統治下,阿卡德帝國達到鼎盛。在東方,他們與印度河流域美魯哈(Meluhha)部落貿易,還打敗了馬岡(Magan,今北葉門地區),控制了波斯灣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在東北方,他們徵服了扎格羅斯山脈中的各個部落,將帝國擴展至亞美尼亞。在西部,則將帝國邊界延伸到地中海。

▲圖片五十八 巴塞特基浮雕殘片

納拉姆·辛被稱做為神的國王,亦被稱為「阿卡德之神」,也是第一個自稱為「四方之王,宇宙之王」的國王。著名的納拉姆·辛石碑(Naram-Sin Stele),也被稱之為「勝利石碑」,據說雕刻於約公元前2230年。刻畫了納拉姆·辛擊敗扎格羅斯山脈盧裡比部落(Lullibi)時的場景:納拉姆·辛將戰敗者踩在腳下。

浮雕將納拉姆·辛刻畫成一個頭戴神聖牛角式頭盔的神王,形象偉岸,他的尺寸有其士兵兩倍之大,充滿了驕傲、榮耀和神性。公元前12世紀,該石碑被伊朗土著民族埃蘭人(Elam,伊朗土著民族,族源不詳)搶到其都城蘇薩。1898年,該石碑在伊朗蘇薩被發現,現收藏於羅浮宮。

《聖經·創世紀》第11章提到,埃蘭是諾亞兒子閃的後代。

▲圖片五十九 納拉姆·辛石碑

著名的納拉姆·辛巖石浮雕位於伊拉克庫德斯坦蘇萊曼尼亞城郊伽拉達格(Qaradagh)山脈達爾班·苟爾(Darband-i-Gawr)山埡口的巖壁上,浮雕同樣亦表現了納拉姆·辛徵服其他部落,把戰敗者踩在腳下的形象。

▲圖片六十 納拉姆·辛巖石浮雕

著名的巴塞特基銅像(Bassetki Statue)是屬於馬爾達曼文明的一件精美作品,該銅像於20世紀60年代在巴塞特基村附近被發現,銅像製作年代約公元前2350年至公元前2100年之間,顯示出馬爾達曼城邦在阿卡德帝國時期高度發達的冶煉技術。

▲圖片六十一 巴塞特基銅像

裸體男性,僅存下半部分。失蠟法鑄造,重150公斤,底座直徑67釐米,殘存部分高18釐米。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博物館被洗劫一空,後來被幸運地追回。

銅像基座上有阿卡德語楔形文字銘文,表明銅像曾矗立在阿卡德國王納拉姆·辛的宮殿門口。銘文還記載,在納拉姆·辛鎮壓了一場反對他統治的大規模起義後,阿卡德居民請求眾神讓納拉姆·辛成為他們城市的神,並在城市的中心為他建造了一座神寺。

古巴比倫王國

《聖經》裡有記載古代巴比倫(babylon)建所謂「通天塔」之事,上帝因人們驕傲增長而變亂了人類的語言,使得人們不能夠充分自由地用語言交流,而阻止了人類造通天塔的計劃。

巴比倫城市遺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倫省希拉被發現,在巴格達以南約八十五公裡處。現僅存一些大型土墩和建築廢墟。考古發現該遺址原城市沿著幼發拉底河建造,沿河岸分成兩部分,築有陡峭河堤以抵禦季節性的洪水。


歷史資料顯示,巴比倫最初只是一小城鎮,公元前二千年初始興盛。

公元前19世紀初,阿摩利人的阿姆納努姆部落在巴比倫擺脫伊新的控制,其首領蘇木阿布建立巴比倫第一王朝。此時兩河流域的主要城邦國家為亞述、馬裡、埃蘭等。巴比倫建立之初尚較弱小,但由於其位於兩河流域商路的樞紐地區,境內水源豐富,土地肥沃,政治和經濟力量不斷增強。第6代國王漢穆拉比(阿摩利語為:Ammurāpi ,英文名為:Hammurabi)在位時期(約1792—1750BC),先後徵服伊新、烏魯克、拉爾沙等國,並佔據亞述南部,建立起從波斯灣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權制奴隸制帝國,自稱「世界四方之王」,或自稱是「月神的後裔」,是古巴比倫最偉大的國王。但漢穆拉比的統治並不鞏固,其繼承者薩姆蘇伊盧納在位時,兩河流域南部發生起義,內部也發生反債務奴役鬥爭,這導致了巴比倫第一王朝的衰微。公元前1595年,西臺統治者穆爾西裡斯一世最後將其滅亡。

阿摩利人

公元前2191年,阿卡德帝國在扎格羅斯山地遊牧部落古提人(Gutians)的衝擊下瓦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成為阿摩利人(Amorite)、古提人(Gutians)、埃蘭人(Elam)爭霸的舞臺。

公元前19世紀,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 巴比倫王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1894—1595BC),

亞摩利人約公元前1894年,建立古巴比倫第一王朝。

古巴比倫人宣稱自己是蘇美爾-阿卡德城邦,為埃利都(Eridu)的繼承者。以其地理位置處在兩河互相靠近之地區,在交通上更為便利,很快就讓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聖城」尼普兒(Nippur)黯然失色。

故而,在公元前十八世紀左右,一個名叫漢謨拉比的亞摩利人國王建立了巴比倫帝國。

該王國在漢謨拉比(Hammurabi)(約1792—1750BC)統治時期達到極盛,制定了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

巴比倫人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文明,並發揚光大之,使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展達到了巔峰。

▲圖片六十二《漢謨拉比法典》石碑頂端浮雕上部

《漢謨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誕生於公元前1700年的巴比倫。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巖柱上,共3500行。正文有282條內容,用阿卡德語楔形文字刻寫而成。

據稱,《漢謨拉比法典》是最古老的法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成文法典。

漢謨拉比死後,古巴比倫王國由盛而衰。約在公元前1163年,伊朗高原上的埃蘭人曾一度攻佔巴比倫,把《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作為戰利品搬到蘇薩。1901年12月,《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在伊朗蘇薩發掘出土,現收藏於羅浮宮。而伊朗國家博物館則收藏了《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唯一高仿複製品。

▲圖片六十三 羅浮宮內的《漢謨拉比法典》石碑

西臺人

西臺(Hittie)一譯「喜太」或「西臺」、「西泰特」或「希泰」。西臺古國位於小亞細亞的卡帕多細亞(Cappadocia),卡帕多細亞是一個以怪異巖石構造,各種適合隱居者洞窟而聞名於世的,這是一個位於亞安納託利亞的洲古國。

當地土著人講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西臺語的西臺人和公元前2000年代遷來的講涅西特語的涅西特人共同創造了西臺王國。

▲圖片六十四 【卡帕西亞洞窟】 

西臺王國約公元前2000年代興起於小亞細亞這一古老的文明地區。而小亞細亞是近東文明與愛琴文明聯繫的橋梁和紐帶。

從地理位置見,小亞細亞在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的上遊地區,與黑海、地中海相連,地緣政治故,一旦此地強盛之後,即很容易進入佔領兩河流域。

以該地區為溝通歐亞之重要交通部位,故亞述人曾一度(3000-2000BC)在小亞細亞開闢了若干商業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尼什商業公社。

亞述人還把楔形文字帶到了小亞細亞。在哈裡斯河(今土耳其基齊爾-伊爾馬克河)流域,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是高原山脈延伸地帶,而畜牧也則在西臺人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農業則依靠河溪和水池灌溉,發展十分有限。然西臺古國境內銀、銅、鐵等礦藏豐富,故很自然地發展出最古老的金屬冶煉技術。西臺古國是由許多部落混合而成的。

公元前1595年,西臺國王穆爾希利一世攻佔並掠奪巴比倫城,巴比倫的薩姆蘇·蒂塔納作為最後的阿摩利人統治者被西臺國王穆爾希利一世廢黜。巴比倫第一王朝滅亡。

從公元前1535年西臺立鐵列平為王,鐵列平結束了國內的混亂局面,並對國家制度進行改革,重建貴族會議,確立了王位繼承法。

到公元前1530年西臺人撤離巴比倫,西臺人在巴比倫統治只是短暫的一段時間,故歷史學一般不把西臺人算在美索不達米亞王序之列。取代西臺人的是是喀西特人在此建立喀西特王朝,直至公元前1157年。

喀西特王朝

喀西特人(Kassites)原居於札格羅斯山中部。公元前16世紀初佔據巴比倫,建喀西特王朝。布爾納布裡亞什二世至卡什提裡亞什四世期間(1530--1157BC),為其繁榮時期,與埃及新王國、西臺帝國、亞述同為並立的大國。公元前13世紀後半期,亞述人和埃蘭人入侵。約公元前1157年,喀西特王恩利爾納丁·阿基被埃蘭人拐走,喀西特王朝滅亡。

▲圖片六十五

喀西特人入主兩河流域後,將土地分配給本族功臣和貴族,形成了大土地領主階層。喀西特人在一段時間內恢復了兩河流域的秩序、和平和統一,特別是在中後期,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巴比倫、尼普爾、西巴爾等城市相當繁榮。人們在兩河流域廣泛使用牽引馬車和戰車,而建築物上則以磚刻浮雕取代了石雕。這一風格為以後的新巴比倫王國和阿契美尼德王朝所繼承。

▲圖片六十六

雅利安人

雅利安(Aryan)人,因近代希特勒推崇之故,而被認為是這一種高貴種姓之代表。但雅利安人種學定義卻頗多爭議。其實即因此族人曾經分別徵服或毀滅過古代四大文明中的三個,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其實等於曾經在全球範圍稱過王,只是因自然地理屏障(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之阻隔未進入東方中國。

故包括歐洲人、印度人、伊朗人等都宣稱自己是雅利安人之後代。其實即因這段輝煌歷史,徵服統治了大半個地球之故。

從伏羲文明語源音元見,雅利安,Aryan,分三個音節,A-ry-an,前後個從一 a 音節,而 A 古文象形言義,即為表伏羲文明制太陰曆者也。故此為伏羲文明父系同族聯姻之後代,即為血統純粹之伏羲氏族後代也。

19世紀,雅利安語一名被用作印歐語的同義語,狹義指印度-伊朗諸語言 ( Indo-Iranian languages )。現在此名在語言學中,僅用於印度-雅利安諸語言( Indo-Aryan languages ) 一支。

雅利安人( 梵文:âryâ )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遊牧民族(古伏羲氏族人之一支分在北方者),遷移至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即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們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創造吠陀文化及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最終古雅利安人和古達羅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徵獨特的南亞次大陸人。

雅利安人與阿摩利人,從音元見即為相同,從 Ar- 與 A-。雅利安人多一音節 -r,通常讀作捲舌音,言義多為回還,以雅利安人原從戈壁上方循阿姆河或錫爾河進入烏拉爾山脈南部地區,今復從此回還。而阿摩利人,多一音節 -mor 即為與伏羲母系(女媧族)結合者,血統未如雅利安人純也。

雅利安人當時幾乎徵服了全世界,而從歷史見唯有亞述王國曾經有此殊榮也。故雅利安人實即亞述帝國之祖源所出。

古達羅毗荼人(Dravidian),從語源音元見,即與印度河谷文明多拉維拉(Dholavira )為同音元 D-。唯多一音節 -hol ,中文「胡」字或「好」字之原,原即指同族聯姻結好,寓意血統純正者也。英文 Holly 即寓此意。純正聖潔者,言其處於伏羲父系血統之高貴也。

古亞述帝國

沙姆斯·阿達德一世(Shamshi Adad I)是阿摩利人的另一位徵服者,他的古亞述帝國徵服了敘利亞大部分地區、安納託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然後攫取了原來由烏什匹亞(Ushpia,2050—2030BC)及其後裔建立的古亞述王國的王位,成為第一個阿摩利人亞述王(1815-1783BC)。在沙姆斯·阿達德一世統治時期,古亞述王國開始向外擴張,毗鄰的馬裡(Mari)、埃什努那(Eshnunna)城邦相繼被其吞併後,沙姆斯·阿達德一世建立了一個被稱為「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的國家,宣稱自己是「萬物之王」。

▲圖片六十七  國王祭祀滾印 (900-612BC) 紅玉髓,新亞述帝國 

北京珠子博物館展出

▲圖片六十八  阿契美尼德王族滾印 (550-330BC) 紅玉髓,阿契美尼德帝國 

展出於珠子博物館

沙姆斯·阿達德一世徵服謝赫那(Shekhna,現在稱為Tell Leilan)城邦之後,把它作為上美索不達米亞亞述帝國首都,重新命名為「蘇巴特·恩利爾」(Subat-Enlil),意為「恩利爾神的住所」。

在沙姆斯·阿達德一世統治期間,上美索不達米亞亞述帝國與下美索不達米亞的古巴比倫王國成為強勁對手。漢謨拉比在位初年亦曾向沙姆斯·阿達德一世俯首臣服,但隨著漢謨拉比統治權的穩固和古巴比倫的逐漸強大,漢謨拉比擊敗了亞述,使亞述在較長時期內偏居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一隅。

▲圖片六十九  國王鬥獸模式滾印(900-612BC) 玉髓,新亞述帝國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之人被稱之為巴比倫尼亞。即因兩河流域多民族在此區域融合兼併。而巴比倫城市亦變得越來越雄偉。後來即有《聖經》中所記載的巴比倫人建造「通天塔」之典故。

位置交通之便,使得商業活動空前發達,背棄了原來神農氏文明更注重農業水利,樸素和平之道。人心貪婪增盛,虛榮膨脹故,加劇了巴比倫帝國快速崩塌。大概歷史上所有朝代之潰敗都源於過度擴張,忘卻背棄樸素自我之緣故。

▲圖片七十 巴比倫遺址古建築廢墟 2016年攝影 來源:Wikipedia 

米坦尼王朝

米坦尼(Mitanni)王國存在了大約200多年。從公元前1550年—1350年,與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第十八王朝(1550-1295BC)相對應。

埃及和米坦尼之間發生交集是在埃及第十八王朝統治時期。在埃及語中「米坦尼」一詞被表述為 Nhri,音譯為納胡瑞,該稱謂首先出現於圖特摩斯三世關於他17次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戰爭文獻中。

米坦尼王國的統治中心在美索布達米亞平原的北部。

▲圖片七十一 【米坦尼王朝黑石滾印】 高1.76cm,直徑1.07cm  

十松山房藏品

▲圖片七十二【米坦尼王朝黑石滾印泥模】 

從滾印泥模見,主題圖案為一蝦一魚,加上一米字。從伏羲文明姓氏名地原理見,則為兩河流域上遊地區降下至南部地區之米坦尼人表姓之文。從中文見即為「夏禹」氏也。故夏禹本為黃帝之孫鯀娶此神農氏族者,以女方神農氏族為別立之姓。中文「姓」字故從「女」字,即言宗子娶異族之女而別立一姓耳。夏禹二字在文法上與此有別,即為指在東方,進入中原以後,按照中原輿地原理所書,而音言猶從此也,即以魚蝦為圖騰,音讀即為「魚蝦」「蝦魚」也。另釋見下圖(釋文十),

釋文十

從地理輿圖見,即為幼發拉底河上遊部分,一直可延伸到裏海土耳其、亞美尼亞區域,其實即兩河流域文明接通西方之地。所以該地為歐洲文明之重要發源地之一。

另一部分為底格裡斯上遊地區,即為亞述文明之發祥地。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實是由兩河上遊不同部落文明在匯入兩河地區時各自代表東西方勢力在此交集鬥爭著。

米坦尼帝國是由胡銳安人(The Hurrians),公元前1500年在卡布爾河流域(the Khabur River),亦即梵湖地區所建立的中央集權王國。

胡銳安人也就是《聖經·舊約全書》中所提到的賀銳特斯人,他們崛起於阿門尼亞山的梵湖(土耳其語 Van Golu)地帶,後來逐漸定居在兩河流域北部及敘利亞境內,在軍事上憑藉馬駕戰車的威力而崛起的民族。米坦尼帝國的疆域最廣的時候,西控敘利亞的阿拉拉赫和卡特那,東控努楚和阿拉普卡,以及亞述。

前1380年,西臺與米坦尼進行戰爭,西臺的蘇皮魯留姆攻克了米坦尼的首都瓦舒卡尼,米坦尼從此開始國勢衰落。

前1350年,亞述的阿蘇魯巴利特一世與西臺聯姻,開始攻擊米坦尼。前1308年,亞述的阿達德尼拉裡一世徵服了米坦尼的古老城鎮。

▲圖片七十三 【米坦尼王朝玉髓滾印】 大英博物館臧品

阿拉米

阿拉米人(Aramaeans, ܐܪ̈ܡܝܐ‎, ʼaramáyé),《聖經》中稱「亞蘭人」,為諾亞之子閃(Shem)的後代。約在公元前14~前13世紀,定居在敘利亞沙漠邊緣的阿拉米人遷出了阿拉伯半島,一部分進入兩河流域;另一部分便向東進入敘利亞境內。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也就是在中期亞述最衰弱的時期,一系列阿拉米人小國在敘利亞以及兩河流域建立聯邦。

阿拉米人長期與兩河流域新興的亞述人對抗,有效地阻擋了亞述人南下徵討的步伐。隨著國力的日漸強大,阿拉米人不斷進攻兩河流域更廣大的土地。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亞述王國在阿拉米人的進攻狂潮面前走向衰敗,幾乎到了亡國的邊緣。

新巴比倫


古巴比倫帝國快速瓦解之後,巴比倫淪為亞述人、加喜特人、以欄人相繼統治的漫長歲月。在被亞述人毀滅後,巴比倫於公元前608年至公元前539年之間更為新巴比倫。新巴比倫是由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南部的迦勒底人所建立。而新巴比倫帝國最後的統治者則依舊是亞述人。

巴比倫地區在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漸漸開始靠攏之區域。古人澤水而居,原來上遊地區兩河各居息著不同族群者,至此區域則互相交融合併,此後一直向下遊都是呈合併之態,最後歸入阿拉伯河。故此地多以「巴」字名地標者,巴格達、巴比倫、巴斯拉,而「巴」即同中文「並」字音。英文則為 B ,字母象形言義即為二部上下合併。此即曰「大同文明」,伏羲文明全世界覆蓋,言義音元大致相同也。另見下圖(釋文十一),

釋文十一

▲圖片七十四 巴比倫豐收女神伊什塔爾(Ishtar)浮雕

伊什塔爾或曰即「星辰」之意,在古代巴比倫和亞述宗教中代表金星,職司愛情、生育及戰爭,伊什塔爾腳下踩著獅子,手中持有穀物。

法國羅浮宮藏

▲圖片七十五 兩河文明巴別塔《創世記11》木雕,1864年出版

新巴比倫帝國建造的空中花園曾經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


迦勒底人是閃米特人的一支,他們於公元前1000年代初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定居,隨後亞述帝國徵服並統治了兩河流域南部,迦勒底人曾多次起義反抗亞述的統治。

據歷史資料,約公元前626 年,亞述人派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沙爾率軍駐守巴比倫。後來,那波帕拉沙爾卻發動了反對亞述統治的起義,建立新巴比倫帝國,並與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國聯合,共同對抗亞述。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新巴比倫及米底王國瓜分了亞述帝國,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尼基。


在《舊約聖經》中,迦勒底是新巴比倫的同義詞。

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時,帝國版圖大為擴張,勢力達至頂峰,徵服猶大王國,並攻佔了耶路撒冷。

迦勒底,是一個古代地區的名稱,原屬巴比倫尼亞南部,即現今伊拉克南部及科威特。公元前625年至前539年期間開始有部落進入該區居住,這些部落的住民就被稱之為迦勒底人、加爾底亞人或新巴比倫人。

▲圖片七十六 賽米拉米德在巴比倫城門獵獅 阿德裡安·范·紐瑟繪(Adriaen Van Nieulant the Younger ,1587-1658)

▲圖片七十七 拍攝於1932年的巴比倫遺址

現存沙姆斯·阿達德一世時代遺蹟是他在阿蘇爾城邦國修建的恩利爾神廟。

在對恩利爾神廟的挖掘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磚塊和物品上都刻有「沙姆斯·阿達德一世,阿蘇爾神廟的建造者」銘文。在有關銘文中,他還聲稱自己是「宇宙之王」和「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土地的統一者」。

正是在沙姆斯·阿達德一世統治時期,馬爾達曼城被併入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隨著沙姆斯·阿達德一世的擴張而繁榮。在沙姆斯·阿達德一世之後,上美索不達米亞王國逐漸衰落,馬爾達曼一度又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但後來被圖魯卡人(Turukkaeans)摧毀。

圖魯卡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個生活於伊朗高原扎格羅斯山脈地區的半遊牧的部落民族,他們曾經多次襲擊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城市和王國,一直威脅著古亞述王國的安全。漢謨拉比在其在位的第37年記錄了他擊敗圖魯卡人的故事。

之前,大多數歷史學家將圖魯卡人徵服馬爾達曼視為馬爾達曼的終結和它被稱為「失落之城」的開始。但前不久出土的馬爾達曼楔形文字泥板顯示,在被圖魯卡人摧毀之後,馬爾達曼又再度重建。然而,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該城市可能又再次面臨毀滅性的打擊。那個裝有楔形文字泥板的陶器則被人為地包裹在一層厚厚的黏土中。

亞述人相信入口兩邊的舍杜和拉瑪蘇會守護寺廟和宮殿。亞述的守護神獸由亞述人的頭像、公牛或雄獅的身軀與雄鷹的羽翼組成。從正面看神獸兩條腿並立靜止,從側面看四條腿緩步前進。

公元前1200年是中亞述王國時期(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當時馬爾達曼這座城市是中亞述王國的一部分,被亞述王阿蘇爾·納西爾(Assur Nasir)統治,楔形文字泥板的內容展示了在阿蘇爾·納西爾統治下,馬爾達曼城邦內的行政和商業事務。馬爾達曼在公元前1200年遭遇滅頂之災的外因不詳。公元前9世紀,亞述帝國崛起,其首都尼尼微成為地區性的繁華大都市。在尼尼微的光芒下,相距不遠的馬爾達曼完全被湮沒。

▲圖片七十八 浮雕《亞述巴尼帕刺殺獅子》(約公元前650年)亞述帝國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有大量表現戰爭或者獵殺獅子場面的浮雕。

▲圖片七十九

美索不達米亞古代文明分期表

前蘇美爾時期  諾亞族 6000-3500BC        蘇美爾時期  神農系  3500-2371BC阿卡德時期亞當系  2371-1815BC亞述統治時期亞當系  1815-1783BC古巴比倫時期亞摩利人  1894-1595BC

米坦尼

時期

胡銳安人  1550-1350BC

卡西特

時期

迦勒底人  1350-1157BC新巴比倫時期迦勒底人  608-539BC

筆者在編撰《文明論 中部》進一步展開文明義理思辨的同時,今將此《文明論 下部》亦同時展開。

《文明論 下部》將要就世界範圍內人類文明溯源和條理脈路。從兩河流域篇章開始,漸次鋪排展開。其中最後一部分將會是中國區域內各省會碼頭地理輿圖文明研究。以此為極其宏大之文明主題,筆者闡述或疏淺,甚或謬訛者,亦在所難免,還望各位同仁及時予以指正批評,不甚感激!

戊戌十月十一

記於吳江松陵

①印度國家海洋科學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Ocean Technology)在勘察汙染線時,聲納在海灣深處拍到了一些讓人吃驚的圖像。海洋專家使用了專門設備掃描了海底,結果發現了一系列清晰的人造建築影響,這些建築佔據了大約5英裏海床。

 根據國家海洋科學局在世界上公布的報告,他們用聲納圖像技術發現的石柱和倒塌城牆至少屬於兩個城市。遺址發現的地點是一個古代河谷文明的一部分,這條河流不像是《梨俱吠陀》(the Rig Veda)中提到的薩拉斯瓦蒂河(the River Saraswati),但它最後也流向了古據亞特。據《倫敦時代》(The Times of London)報導,潛水員之後從坎貝灣120英尺深的地方發現了2000件左右的人工製品,其中包括陶器、雕塑、珠寶、人骨和書稿。

 2001年5月,科技部部長喬西(Murli Manohar Joshi)在一次世界性新聞界會議中宣布,坎貝灣發現的水下建築應該屬於一個古代小鎮,據鑑定,這個小鎮的年代是在哈拉帕文化之前或者同時代。

②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早期水稻顆粒測定為7000年前。但最近的報告是廣東英德地區及湖南道縣均已發現碳測約一萬年前左右的碳化水稻殘留物。

③《大戴禮記》:娶於有莘氏之子謂之女志氏產文命。

④閃米特人,又稱閃族人或閃姆人,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的遊牧民族,相傳挪亞之子閃(shem)即為其祖先。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都是閃米特人。現生活在西亞北非的大部份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

部分圖源:Wikipedia、百度

圖片三、三十、二十八、二十九來源北京滾珠博物館「行者」

相關焦點

  • 《文明論 · 下部 · 卅一》圖騰&徽紋
    故文明最基本的道理即要明白彼此之限分,你、我、他、她,界限分明。有學者言文明首先是要講「產權彼此分明」,亦可通此意。首先是一個彼此界限的判分,而不是混沌模糊彼此不分者,然後可繼以論產權歸屬問題。當然,保護個人產權問題還涉及一個社會信用問題,即如何遵從社會契約的問題。
  • 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早已消亡,但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仍有巨大意義
    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兩大先行者,如果我們將人類上古的文明再細分,那麼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是第一階段,中國、印度、波斯、希臘則是第二階段。    不過,古埃及和兩河文明雖然早已消亡,但卻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人類文明中至今仍然閃耀著這兩大文明的光輝。  1、西方文字之母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時,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出現了圖形文字,一般認為,蘇美爾文字更早一些,即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最初以圖畫為字符,一符一義。
  • 從兩河文明說起,一言難盡
    兩河流域最早的文明是由蘇美爾人創造的,這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包括人類的第一個城邦也是蘇美爾人建立的)。不過兩河流域的王朝更替比較頻繁,先後有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輪流統治著這裡。但是,不論王朝如何更替,種群如何變換,蘇美爾文明一直流傳了下來,後來者大都是蘇美爾文明的繼承者。
  •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概覽
    直到19世紀中期楔形文字得到破譯後,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才重見天日,對它的研究也發展成為一門學科——亞述學。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為何需要了解、學習乃至研究這樣一個在時間上距離遙遠,在空間上並不毗鄰的古代文明呢?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古代兩河最早步入了文明階段,最先開始了歷史書寫。
  • 地理環境與古代文明:埃及與兩河文明究竟如何產生與發展?
    經過長時間的適應與耕作之後,這一地區的人民開始逐漸集中在這片綠洲土地上,為埃及奴隸制國家的形成與埃及文明的誕生奠定了人口與農業的基礎。等到了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歷史上第一位法老米尼茲完成了埃及地區的統一大業,古埃及文明正式誕生。
  • 10分鐘神速了解世界最古老文明:兩河文明(上)
    兩河流域只有泥土,所以只能用泥土燒制泥板,用「楔形文字」記錄歷史。        無論象形文字還是楔形文字,至今都無法完全解讀出來,很多歷史細節不得而知。        希臘人和以色列人,都沒有記錄蘇美爾人:這個文明完全是考古學家挖掘出來的。蘇美爾人既不是印歐人的一支,也不是閃米特人的一支,他們的原籍可能是東方某地:因為他們是「黑頭髮的人」。         蘇美爾文明的起源和這些蘇美爾人的去向,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主要困難之一:楔形文字(如上圖所示),太難解讀了。
  • 世界歷史004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上)
    古巴比倫文明3.1 漢穆拉比締造的巴比倫王朝3.2 中巴比倫王朝與亞述帝國的興起3.3 新巴比倫王朝兩 河 流 域在西亞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由北向南奔流直下,進入波斯灣,它們如同一對脾氣性格各異的孿生兄弟。
  • 紀錄片《世界歷史》04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上)
    幼發拉底河平和溫順、不緊不慢、嫋嫋婷婷地由北向南緩緩流動,而底格裡斯河則顯得暴躁而任性。兩河下遊的衝積平原稱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意思是兩河之間,因其形狀似一彎新月,西方人稱這塊土地為沃月地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博士丹•波茨)「泥土在這一地區極為重要,表面看來這一地區資源貧乏,但這裡有幼發拉底河,所以有很多水,還有很多蘆葦和大量的泥土,這兒沒有建築用的石頭,也沒有金屬一類的礦藏可供開採,但是這裡有大量的水和泥土,可以說這是用泥土建造起來的文明。」
  • 世界歷史004 |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上)
    幼發拉底河平和溫順、不緊不慢、嫋嫋婷婷地由北向南緩緩流動,而底格裡斯河則顯得暴躁而任性。兩河下遊的衝積平原稱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意思是兩河之間,因其形狀似一彎新月,西方人稱這塊土地為沃月地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博士丹•波茨)「泥土在這一地區極為重要,表面看來這一地區資源貧乏,但這裡有幼發拉底河,所以有很多水,還有很多蘆葦和大量的泥土,這兒沒有建築用的石頭,也沒有金屬一類的礦藏可供開採,但是這裡有大量的水和泥土,可以說這是用泥土建造起來的文明。」
  • 紀錄片《世界歷史》05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下)
    猶太文明3. 波斯文明4. 兩河流域文明之輝煌燦爛亞述人統治兩河流域時期,發端於西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文明以及發端於東部伊朗高原的波斯文明,擺脫長期在兩河流域文明籠罩下的陰影,開始形成獨立的猶太文明和波斯文明。
  • 彭樹智:論帝國的歷史、文明和文明交往
    到公元前1000年前期, 在西亞形成的亞述帝國, 第一次囊括了兩河流域和埃及兩大文明地區。再到公元前1000年代中期在西亞興起的波斯帝國, 地跨亞、非、歐三大洲, 在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往史上, 展現出更為廣闊的歷史圖景。從文明交往的觀點看, 波斯帝國既是西亞北非古代文明的終結, 又開啟了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先河。波斯帝國起了古代帝國文明交往史的承前啟後的作用。
  • 中國名城│曹昌智:兩河文明與城市起源考辨
    正如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類依靠大自然賜予的陸地和海洋分別創生了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農耕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分布在西亞的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非洲北部的尼羅河流域,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河、恆河流域以及東亞的黃河、長江流域。
  • 「兩河」文明,千年交匯與融通,一杯東阿美酒成為最好承載!
    黃河與京杭運河,一條是世界知名的天然河,一條是世界知名的人工河,兩條大河神奇的在聊城以南、東阿區域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交匯,形成了獨特的「兩河交匯」文明地域。「兩河」文明,千年交匯與碰撞,一杯東阿美酒成為最好承載!「兩河文明」,賦予東阿太多的文化背書!
  • 兩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你知道多少呢?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兩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 「四大文明」 和 「四大文明古國」
    但實際上,過去籠統地劃分東西方文明,是模糊而不確切的。      「東方」與「西方」一對概念的內涵所指,各時期各地區差別很大。古代希臘羅馬人群心目中的「東方」就是指: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當時他們對於印度的認識很模糊,更幾乎不曉得世界上還有偌大一個「中國」!古代羅馬共和國認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為「蠻族」。
  • 失落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亞歷山大徵服了國土,卻未徵服的文化
    在第一期中,我給大家梳理了古埃及文明的歷史,本期就來講講兩河文明。 相比於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構成更為複雜,古埃及的歷史難在時間跨度長,王朝多,但是相對容易理解一點的是,整個古埃及都是在這塊土地進行的歷史演變,而兩河流域文明就相當複雜了。
  • 青銅時代的安納託利亞文明
    另一方面,各文明之間也相互交流和學習,例如盧維文明下的阿爾扎瓦王國國王就曾用西臺語給埃及法老寫信,而西臺人徵服胡裡人之後,西臺王國的文化又一度呈現出胡裡化的傾向。因此,安納託利亞諸文明是在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過程中完成了文明間的交往與互動,它們不再單純地屬於某一個民族的文明,而是經過消化、融合、再創新等一系列過程後的文明,也因此更具開放性和創新性。
  • 從亞述到亞歷山大,一周讀懂兩河流域文明
    阿契美尼德……想要了解這神秘的兩河流域文明卻又被這些名字繞暈?小遊劃重點:本書跟本次的展覽內容較為契合,可以幫助你了解古代西亞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構建一個西亞古國藝術特點的知識框架哦。1、通識講座本次講座,我們特意挑選了兩大在兩河流域歷史長河中舉足輕重的基本面貌,讓大家快速把握兩河流域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隱藏在各歷史時期中的有趣瞬間。
  • 文明的曙光——神秘的蘇美爾文明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什麼?並不是古埃及,而是位於今天伊拉克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當時的兩河流域擁有肥沃的土壤,溼潤的空氣,非常適合人類生存,於是人類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誕生了。蘇美爾泥板蘇美爾文明到底有多早呢?這個文明要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500年左右,比中華文明早兩千年左右。蘇美爾文明歷來以神秘著稱,其與其他文明有著很多不同之處。
  • 蘇美爾文明和埃及文明是誰開創的?
    驚天秘密有一批專門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學者組成了一個團隊去解讀神廟裡的象形文字,經過多年的研究之後,他們發現很久之前有一個叫第一時代的時期,神居住在一個島嶼上,這個島嶼有著高度發達的文明,但是突然有一天洪水和天火突然降臨,徹底毀掉了這個島嶼,島沉默在海底,在只留下蘆葦和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