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的乾燥根。主產於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生於陰溼山坡、林下草叢或稀疏 灌叢間,喜陰涼潮溼氣候,多生於海拔 1200~2000 米的高寒地區。味辛、苦,性溫。歸肝、腎、膀胱經。功效祛風散寒、通絡止痛、除溼宣寒。臨床用名為獨活。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獨活味苦平。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痓,女子疝瘕。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生川谷。
《吳普》曰:獨活一名胡王使者,神農黃帝苦無毒,八月採,此藥有風花不動,無風獨搖(《御覽》)。
《名醫》曰:一名胡王使者,一名獨搖草,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生雍州,或隴西南安,二月八月採根暴幹。
案《列仙傳》云:山圖服羌活獨活,則似二名,護羌胡王皆羌字緩聲,猶專諸為專設諸,庚公差為瘐公之斯,非有義也。
《名醫別錄》:味甘,微溫,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藥性論》:君,味甘,辛。能治中諸風溼冷,奔喘逆氣,皮肌苦癢,手足攣痛,勞損,主風毒齒痛。
《開寶本草》:味苦、甘,平、微溫,無毒。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藥類法象》:氣微溫,味苦甘平。 足少陰腎行經藥也。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如神。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搖動。
《湯液本草》:氣味與羌活同。無毒。氣濃味薄,升也,苦辛。足少陰腎經行經之藥。
《本草》雲∶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 ,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液》雲∶獨活細而低,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溼痺,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象》雲∶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搖。去皮淨用。
《心》雲∶治風須用,又能燥溼。經雲∶風能勝溼。
《滇南本草》:獨活,味辛、苦,性溫。陰中之陽也。行十二經絡。療諸風,角弓反張,表汗,除風寒溼痺,止周身筋骨疼痛。又治兩脅面寒疼痛。獨活(二錢) 新瓦焙為末,開水點燒酒服。
《本草發揮》:潔古云:獨活,足少陰腎經行經藥也。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如神。
《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苦。氣厚味薄,沉而升,陰中陽也。治風須用,反能燥溼。
經云:風能勝溼,頭暈目眩,非此不能除。
《本草蒙筌》:文州羌活、文州獨活。
味苦、甘、辛,氣平、微溫。氣味俱輕,升也,陽也。無毒。多生川蜀,亦產隴西。得風不搖,無風自動,因又名獨搖草也。本與獨滑同種,後人分有二名。紫色節密者為羌,黃色成塊者為獨。今醫家用羌滑多用鞭節,用獨滑多用鬼眼。羌滑則氣雄,獨滑則香細。氣雄者入足太陽,香細者入足太陰。是知羌滑本手足太陽表裡引經之藥,而又入足少陰厥陰二經。
名列君部之中,非此柔懦之主。此誠撥亂反正,大有作為者也。故小無不入,大無不通。能散肌表入風之邪,善利周身百節之痛。排巨陽肉腐之疽,除新舊風溼之證。須去黑皮腐爛,煎服方有神功。如若加入芎,立止本經頭痛。獨滑主治較羌稍殊,乃足少陰表裡引經。專治痛風與少陰經伏風,而不治太陽經也。故兩足溼痺不能動履,非此莫痊,風毒齒痛頭眩目暈,有此堪治。雖治伏風,又資燥溼。經雲∶風能勝溼故也。但今賣者,多採土當歸假充,不可不細辯爾。
(謨)按∶《會編》雲∶羌滑、獨滑《本經》既雲同種,再無別條,則非二物可知矣。
後人因見形色、氣味略殊,故立異論。不思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是以羌滑、獨滑雖系一種,而一種之中亦有不同,有緊實者,有輕虛者。仲景用獨滑治少陰,必緊實者;東垣用羌滑治太陽,必輕虛者。正如黃芩,取枯飄者名宿芩,用治太陰;取圓實者名子芩,用治陽明義也。況 古方但用獨滑,今方既用獨滑,又用羌滑,不知病宜兩用耶,抑不知未之考耶。
第四卷桑根白皮款後(謨)按,宜參看。
《藥性賦》:味苦、甘,平,氣微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三:諸風掉眩,頸項難伸,風寒溼痺,兩足不仁及為足少陰之引經。
《藥性解》:味苦甘辛,性微溫,無毒。入肺、腎二經。主新舊諸風溼痺,頸項難伸,腰背酸疼,四肢攣痿。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
按:獨活氣濁屬陰,善行血分,斂而能舒,沉而能升,緩而善搜,可助表虛,故入太陰肺、少陰腎,以理伏風。
《景嶽全書》:味苦,氣香,性微涼。升中有降,善行滯氣,故入腎與膀胱兩經,專理下焦風溼。兩足痛痺,溼癢拘攣,或因風溼而齒痛,頭眩喘逆,奔豚疝瘕,腰腹疼痛等證,皆宜用之。
《本草綱目》:(《本經》上品)
【釋名】羌活(《本經》)、羌青(《本經》)、獨搖草(《別錄》)、護羌使者(《本經》)、胡王使者(《吳普》)、長生草。弘景曰: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曰獨活。《別錄》曰: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故名獨搖草。大明曰:獨活,是羌活母也。
時珍曰:獨活以羌中來者為良,故有羌活、胡王使者諸名,乃一物二種也。正如川芎、撫芎,白朮、蒼朮之義,入用微有不同,後人以為二物者,非矣
【集解】《別錄》曰:獨活,生雍州川谷,或隴西南安。二月、八月採根,曝幹。
弘景曰:此州郡縣並是羌地。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氣息極猛烈。出益州、北都、西川者為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至易蛀,宜密器藏之。頌曰:獨活、羌活,今出蜀漢者佳。春生苗,葉如青麻。六月開花作叢,或黃或紫。結實時葉黃者,是夾石上所生;葉青者,是土脈中所生。《本經》雲二物同一類。今人以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而陶隱居言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用與羌活相似。今蜀中乃有大獨活,類桔梗而大,氣味亦不與羌活相類,用之微寒而少效。今又有獨活,亦自蜀中來,類羌活,微黃而極大,收時寸解幹之,氣味亦芳烈,小類羌活,又有槐葉氣者,今京下多用之,極效驗,意此為真者。而市人或擇羌活之大者為獨活,殊未為當。大抵此物有兩種:西蜀者,黃色,香如蜜;隴西者,紫色,秦隴人呼為山前獨活。古方但用獨活,今方既用獨活,而又用羌活,茲為謬矣。機曰:《本經》獨活一名羌活,本非二物。後人見其形色氣味不同,故為異論。然物多不齊,一種之中自有不同。仲景治少陰所用獨活,必緊實者;東垣治太陽所用羌活,必輕虛者。正如黃芩,取枯飄者,名片芩,治太陰;條實者,名子芩,治陽明之義同也。況古方但用獨活無羌活,今方俱用,不知病宜兩用耶?抑未之考耶?
時珍曰:獨活、羌活乃一類二種,以他地者,為獨活;西羌者,為羌活,蘇頌所說頗明。按:王貺《全生指迷方》云:羌活,須用紫色有蠶頭鞭節者。獨活,是極大羌活有臼如鬼眼者,尋常皆以老宿前胡為獨活者,非矣。近時江淮山中出一種土當歸,長近尺許,白肉黑皮,氣亦芬香,如白芷氣,人亦謂之水白芷,用充獨活,解散亦或用之,不可不辨。
根
【修治】斅曰:採得細銼,以淫羊藿拌,蒸二日,曝幹,去藿用,免煩人心。
時珍曰:此乃服食家治法,尋常去皮或焙用爾。
【氣味】苦、甘,平,無毒。《別錄》曰:微溫。權曰:苦、辛。
元素曰:獨活微溫,甘、苦、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足少陰行經氣分之藥。羌活性溫,辛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手足太陽行經風藥,併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
之才曰:豚實為之使。弘景曰:藥無豚實,恐是蠡實也。
【主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痙,女子疝瘕。久服輕身耐老(《本經》)。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問久新(《別錄》)。獨活:治諸中風溼冷,奔喘逆氣,皮膚苦癢,手足攣痛勞損,風毒齒痛。羌活: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手足不遂,口面斜,遍身[疒君巾]痺、血癩(甄權)。羌、獨活:治一切風並氣,筋骨攣拳,骨節酸疼,頭旋目赤疼痛,五勞七傷,利五臟及伏梁水氣(大明)。治風寒溼痺,酸痛不仁,諸風掉眩,頸項難伸(李杲)。去腎間風邪,搜肝風,瀉肝氣,治項強、腰脊痛(好古)。散癰疽敗血(元素)。
【發明】恭曰:療風,宜用獨活;兼水,宜用羌活。
劉完素曰:獨活不搖風而治風,浮萍不沉水而利水,因其所勝而為制也。張元素曰:風能勝溼,故羌活能治水溼。獨活與細辛同用,治少陰頭痛,頭運目眩,非此不能除;羌活與川芎同用,治太陽、少陰頭痛,透關利節,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好古曰:羌活乃足太陽、厥陰、少陰藥,與獨活不分二種。後人因羌活氣雄,獨活氣細。故雄者,治足太陽風溼相搏,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者,非此不能除,乃卻亂反正之主君藥也。細者,治足少陰伏風,頭痛、兩足溼痺、不能動止者,非此不能治,而不治太陽之證。時珍曰:羌活、獨活皆能逐風勝溼,透關利節,但氣有剛、劣不同爾。《素問》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二味苦辛而溫,味之薄者,陰中之陽,故能引氣上升,通達周身,而散風勝溼。按文系曰:唐劉師貞之兄病風,夢神人曰:但取胡王使者浸酒服,便愈。師貞訪問,皆不曉。復夢其母曰:胡王使者,即羌活也。求而用之,兄疾遂愈。嘉謨曰:羌活,本手足太陽表裡引經之藥,又入足少陰、厥陰。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懦之主。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
【附方】舊八,新七。
中風口噤,通身冷,不知人。獨活四兩。好酒一升,煎半升服。(《千金方》)
中風不語:獨活一兩。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聲,以藥酒熱投,蓋之良久,溫服三合,未瘥再服。(陳延之《小品方》)熱風癱瘓,常舉發者。羌活二斤,構子一升。為末。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廣濟方》)產後中風語澀,四肢拘急。羌活三兩。為末。每服五錢,酒、水各一盞,煎減半服。(《小品方》)
產後風虛:獨活、白蘚皮各三兩,水三升,煮二升,分三服。耐酒者,入酒同煮。(《小品方》)產後腹痛:羌活二兩,煎酒服。(《必效方》)
產腸脫出:方同上。(《子母秘錄》)
妊娠浮腫:羌活、蘿蔔子同炒香,只取羌活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一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乃嘉興主簿張昌明所傳。(許學士《本事方》)風水浮腫:方同上。歷節風痛:獨活、羌活、松節等分。用酒煮過,每日空心飲一杯。(《外臺秘要》)
風牙腫痛:《肘後方》:用獨活煮酒,熱漱之。文潞公《藥準》:用獨活、地黃各三兩,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和滓溫服,臥時再服。
喉閉口噤:羌活三兩,牛蒡子二兩,水煎一鍾,入白礬少許,灌之取效。(《聖濟錄》)
睛垂至鼻:人睛忽垂至鼻,如黑角色,痛不可忍,或時時大便血出,名曰肝脹。用羌活煎汁,服數盞,自愈。(夏子益《奇疾方》)
太陽頭痛:羌活、防風、紅豆等分。為末,搐鼻。(《玉機微義》)
《藥鑑》:氣微溫,味苦甘辛,氣味俱薄,無毒,升也,陽也。足少陰經藥也。止奔豚癇痓,治女子疝瘕。寒溼足痺,非此不治。頭眩目暈,非此不除。諸風中之要藥也。主蒼朮,治兩足之溼腫。君荊、翹,散下體之癰毒。佐黃柏,止血崩如神。臣楂根,逐痘毒極驗。體虛氣上則忌。
《本草經疏》疏:獨活稟天地正陽之氣以生,故味苦、甘平。甄權、潔古,益之以辛,微溫無毒。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足少陰引經氣分之藥。
羌活性溫,辛、苦,氣厚於味,浮而升,陽也。手足太陽行經風藥,併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羌活氣雄,獨活氣細。故雄者治足太陽風溼相搏,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者,非此不能除,乃卻亂反正之主君藥也。細者治足少陰傷風頭痛,兩足溼痺不能行動,非此不能除,而不治太陽之證,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懦之主。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其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者,金瘡為風寒之所襲擊,則血氣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獨活之苦甘辛溫,能澼風寒,邪散則肌表安和,氣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賁豚者,腎之積,腎經為風寒秉虛客之則成賁豚,此藥本入足少陰,故治賁豚。癇與至,皆風邪之所成也,風去則癇自愈矣。女子疝瘕者,寒溼乘虛中腎家所致也,苦能燥溼,溫能澼寒,辛能發散,寒溼去而腎臟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也。
簡誤:獨活、羌活,陽草中之風藥也。本為祛風散寒除溼之要品。風能勝溼,以其性燥故也。《本經》、《別錄》並載主中風及諸風。不知真中風惟西北邊塞高寒之地,風氣剛猛,虛人當之往往猝中,或口眼歪斜,或口噤不語,或手足癱瘓,左右不仁,或剛痙柔痙,即角弓反張,此藥與諸風藥並用可也。若夫江南、吳、楚、越、閩、百粵、鬼方、梁州之城,從無剛勁之風,多有溼熱之患,質脆氣虛,多熱多痰,其患中風,如前等病,外證雖一一相似,而其中實非,何者?此皆劉河間所謂將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所謂中溼、中痰、中氣是也。此則病系氣血兩虛,虛則內熱煎熬津液,結而為痰,熱則生風,故致猝倒亦如真中風狀。而求其治療之方,迥若天淵。外邪之氣勝則實,實則瀉之,祛風是已;內而真氣不足則虛,虛則補之,調氣、補血、生津、清熱是已。倘誤用風藥,反致燥竭其津液,血愈不足而病癒沉困,命曰虛虛。攻補既謬,死生遂殊。粗工懵昧,執迷不悟,茲特表而明之。又有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證,誤用反致作劇。
《雷公炮製藥性解》: 獨活,味苦甘辛,性微溫,無毒。入肺、腎二經。主新舊諸風溼痺,頸項難伸,腰背酸疼,四肢攣痿。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
按:獨活氣濁屬陰,善行血分,斂而能舒,沉而能升,緩而善搜,可助表虛,故入太陰肺、少陰腎,以理伏風。
《本草乘雅半偈》:
【氣味】苦甘平,無毒。
【主治】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痙,女子疝瘕。久服輕身,耐老。
【核】曰∶出蜀漢、西羌者良。春生苗,如青麻狀。一莖直上,有風不動,無風自搖。六月開花作叢,或黃或紫。生砂石中者,葉微黃。生濃土中者,葉青翠。有兩種,一種形大有臼,如鬼眼者,今人呼為獨活;一種蠶頭鞭節,色黃紫,臭之作蜜蠟香,今人呼為羌活。 近以老宿前胡,及土當歸,黑皮白肉,臭如白芷者,用充獨活,不可不辨。採得銼細,以淫羊藿拌二日,曝幹,去藿用,免人心煩。
繆仲淳先生雲∶獨活稟天地正陽之氣以生,名列君部,非比柔懦之主,小無不入,大無不通,卻亂反正之君主藥也。故能開萬竅八風之邪,通四大關津之捷;羌獨本同一種,但分質有虛實老嫩,氣有濃薄緩急之殊耳。
先人評藥雲∶自行其意,獨得嘉名。
【 】曰∶動搖萬物者莫疾乎風。故萬物莫不因風以為動搖,唯獨活不然。有風,獨立不動;無風,獨能自搖。在蜀名蜀活,在羌名羌活,隨地以名,亦隨地有差等。但可互為兄弟,不可強別雌雄,其從治不能獨立不動,而為風寒刀刃之所擊,及奔豚癇痙之因風以為動搖,復因風而反乎上下開闔者。若女子疝瘕,此不能自搖耳。不能自搖,即闔而不開,不能獨立不動,即開而不闔。唯獨活則闔而能開,開而能闔;當入肝之經,厥陰之闔,具備風木化氣之體用者歟。
(合赤箭生成主治彼此功力昭然。但合赤箭不為物移之體,能立力,能獨運之用,能行)
《本草易讀》:焙用。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故名獨搖草。
苦、辛,微溫,無毒,性升。入足少陰經。佐細辛療頭暈目眩,君地黃治風熱齒痛。痙癇溼痺皆醫,奔豚疝瘕悉療。搜諸風兼腎家伏風,去諸溼並治足間溼痺。獨活、羌活,乃一類二種。中國或蜀漢出者為獨活,西羌出者為羌活。春生苗葉如青麻,六月開花作叢,或黃或紫。今人以根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近時江淮山中出一種土當歸,白肉黑皮、氣亦芬香,人以之充獨活,不可不知。古方惟用獨活,蓋一物二種,正如川芎、撫芎,蒼朮、白朮之義,後人以為二物則非矣。
中風口噤,身冷,酒煎四兩分服。(驗方第一。)
歷節風痛,同羌活、松節酒煎服。(第二。)
風牙腫痛,酒煎漱之。(第三。)
中風不語,獨活一兩酒煎,黑豆一兩炒有聲,以藥酒熱投,蓋之良久,久服不瘥更服。(第四。)
《本草新編》:羌活與獨活,本是兩種,而各部《本草》俱言為一種者,誤。仲景夫子用獨活,以治少陰之邪,東垣先生用羌活,以治太陽之邪,各有取義,非取緊實者謂獨活,輕虛者謂羌活也。蓋二物雖同是散邪,而升降之性各別,羌活性升,而獨活性降。至於不可為君臣,而只可充使者,則彼此同之也。
或謂羌活、獨活同是散藥,羌活性升,而獨活性降,升則未免有浮動之虞,與其用羌活,不若用獨活之為安。嗟乎。有邪宜散,升可也,降亦可也。無邪可散,散藥均不可用,又何論於升降乎。況二味原自兩種,散同而升降各別,又烏可亂用之哉。
《本草備要》: 宣,搜風,去溼。
辛、苦,微溫。氣緩善搜,入足少陰氣(腎),以理伏風。治本經傷風頭痛,頭暈目眩(宜與細辛同用),風熱齒痛(文潞公《藥準》用獨活、地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痙癇溼痺(項背強直,手足反張曰痙;溼流關節,痛而煩曰溼痺。風勝溼,故二活兼能去溼),奔豚疝瘕(腎積曰奔豚,風寒溼客於腎家所致。瘕疝亦然)。
有風不動,無風反搖,又名獨搖草(故治風)。《本經》雲∶獨活一名羌活。古方惟用獨活,後人云是一類二種,遂分用。以形虛大有臼如鬼眼,節疏色黃者為獨活;色紫節密,氣猛烈者為羌活。並出蜀漢。又雲自西羌來者名羌活(故又名胡王使者,今採諸家所分經絡、主治各證,以便施用)。
《本經逢原》:獨活不搖風而治風,浮萍不沉水而治水,因其所勝而為制也。《本經》治金瘡為風寒所擊而痛,及奔豚癇痙,女子疝瘕,皆邪風內賊之候。獨活生益州,輕羌活其氣稍細,升中有降,能通達周身,而散風勝溼。與細辛同用,治厥陰頭痛目眩。又足少陰經伏風頭痛,兩足溼痺,不能動止者,非此不治。甄權以獨活治諸風溼冷,奔喘逆氣,皮膚苦癢,手足攣痛勞損,風毒齒痛,皆風溼相搏之病也。但氣血,虛而遍身痛,及陰虛下體痿弱者禁用。南方無剛猛之風,一切虛風類中,鹹非濁活所宜。
《本草從新》:宣、理伏風、去溼。
辛苦微溫。氣緩善搜。入足少陰氣分。(腎)以理伏風。治本經傷風頭痛。頭暈目眩。(宜與細辛同用。)風熱齒痛。(文潞公藥準、用獨活地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痙癇溼痺。(項背強直、手足反張曰痙、溼流關節、痛而煩、曰溼痺、風勝溼、故二活兼能去溼。)奔豚疝瘕。(腎積曰奔豚、風寒溼客於腎家所致、疝瘕亦然。)古方唯用獨活。後人分二種。以形虛大。有臼如鬼眼。節疏色黃者。為獨活。色紫節密。氣猛烈者。為羌活。並出蜀漢。又雲∶自西羌來者。為羌活。(故又名胡王使者。喻嘉言曰∶羌活之獨本者、即真獨活。)
《得配本草》:蠡實為之使。
辛、苦、微溫。入足少陰經氣分。治本經伏風,頭痛喘逆,目眩齒痛,下焦寒溼,兩足痛痺,腰腹疼痛,奔豚疝瘕。君地黃,治風熱齒痛。使細辛,療少陰頭疼。
切片,拌淫羊藿蒸,曬乾用,或去皮焙用。陰虛者禁用。(為補血之使,亦能舒筋活絡,但不宜久用。)盛夏不宜輕用。
羌活治遊風,獨活理伏風。羌活散營衛之邪,獨活溫營衛之氣。羌活有發表之功,獨活有助表之力。
《本草求真》:[批]搜足少陰腎伏風頭痛,並兩足溼痺。
獨活專入腎。辛苦微溫。比之羌活,其性稍緩。凡因風乾足少陰腎經,伏而不出,發為頭痛,痛在腦齒。則能善搜而治矣。以故兩足溼痺不能動履,非此莫痊。風勝溼,故二活兼勝溼。風毒齒痛,腎主骨,齒者骨之餘。頭眩目暈,非此莫攻。《肘後方》用獨活煮酒,熱漱之。緣此有風不動,無風反搖,故名獨搖草,搖者動活之意,故名獨活。因其所勝而為制也。且有風自必有溼,故羌則療水溼遊風,而獨則療水溼伏風也。羌之氣清,行氣而發散營衛之邪;獨之氣濁,行血而溫養營衛之氣。羌有發表之功;表之表。獨有助表之力。表之裡。羌行上焦而上理,上屬氣,故云羌活入氣。則遊風頭痛、風溼骨節疼痛可治;獨行下焦而下理,下屬血,故云獨活入血。則伏風頭痛、兩足溼痺可治。二活雖屬治風,而用各有別,不可不細審耳。
《神農本草經讀》:氣味苦、甘、辛,無毒。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痙,女子疝瘕。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獨活。
陳修園曰:羌活氣平,稟金氣而入肺,味苦甘無毒,得火味而入心,得土味而入脾。其主風寒所擊者,入肺以御皮毛之風寒,入脾以御肌肉之風寒,入心助太陽之氣以御營衛之風寒也。其主金瘡止痛者,亦和營衛、長肌肉、完皮毛之功也。奔豚乃水氣上凌心火,此能入肺以降其逆,補土以制其水,入心以扶心火之衰,所以主之。癇痙者,木動則生風,風動則挾木勢而害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痰迸於心則為痙為癇,此物稟金氣以制風,得土味而補脾,得火味以寧心,所以主之。女子疝瘕,多經行後血假風溼而成,此能入肝以平風,入脾以勝溼,入心而主宰血脈之流行,所以主之。久服輕身耐老者,著其扶陽之效也。
張隱庵曰:此物生苗,一莖直上,有風不動,無風自動,故名獨活。後人以獨活而出於西羌者,名羌活,出於中國處處有者,名獨活。今觀肆中所市,竟是二種。有雲羌活主上,獨活主下,是不可解也。
《本草便讀》:獨活。
芳香氣散。辛苦性溫。搜少陰之伏風。表邪可解。宣腎經之寒溼。痺病能除。可愈奔豚。並療諸疝。因其有風不動。無風反搖。故能散以搜風。風以勝溼。(獨活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名。羌活獨活。本一類二種。皆辛苦性溫。解散肌表風寒溼邪之藥。但獨活入足少陰。羌活入足太陽。然太陽與少陰為表裡。經絡相通。不過獨活之性細而優。羌活之性粗而劣。故一治伏邪。一治遊邪為異耳。獨活氣香質細。屬陰中之陽。沉而能升。緩而善搜。故入足少陰血分。從內至外。可治奔豚疝瘕。寒溼痺痛等證。又雲獨活出川中。由此觀之。則羌活獨活之用可知矣。)
《本草撮要》:味辛苦微溫。入足厥陰經。功專通關逐痺。發表散寒。得細辛治少陰伏風頭痛頭暈目眩。得地黃治風熱齒痛。
《本草害利》:
〔害〕此風藥也。為祛風、散寒、除溼之要品。若血虛頭痛,遍身疼痛,骨痛,因而作寒熱者,俱屬內傷症,二活皆是風藥,能燥血,均忌。誤用必反劇。
〔利〕皆苦辛平,治風寒溼痺,筋骨攣腫,頭痛眩掉,頸項難伸。本入手足太陽表裡引經,又入足厥陰氣分,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既散肌表八風之邪,兼理周身百節之痛。中國者為獨活,色黃氣緩,可理伏風。西羌者為羌活,色紫氣雄,可理遊風,羌性猛,獨性緩。
獨活不搖風而治風,浮萍不沉水而利水,因其所勝而為制也。
〔修治〕二八月採根,曝幹去皮,或焙用。
《本草分經》:辛、苦,微溫。氣緩,入腎經氣分。善搜伏風,兼能去溼,治頭痛目眩,齒痛痙痺,疝瘕諸症。
【氣味】 苦甘平無毒。浮而昇陽也。入手足太陽經行風藥。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
【主治】 療諸賊風百節痛。諸風溼冷。皮肌苦癢。手足攣痛。得細辛治頭痛如神。兩足寒痺不能動履。偕牛膝木瓜燥溼立效。
《玉楸藥解》:性同羌活。
《飲片新參》:
形色:色灰黃,外紋細,內有花心狀。
性味:苦辛香溫。
功能:入腎消足風腫痛,散寒溼,退熱。
分量:八分至一錢半。
用法:生用。
禁忌:血虛有熱者慎用。
【來源產地】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生雍州川谷,或隴西南安。二月、八月採根,曝幹。
藥名無豚實,恐是蠡實。此州郡縣並是羌活。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氣息極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為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其一莖直上,不為風搖。
《中藥大辭典》
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毛當歸、興安白芷、紫莖獨活、牛尾獨活、軟毛獨活以及五加科植物食用楤木等的根及根莖。4~10月挖取根部,除去地上莖及泥土,曬乾。
重齒毛當歸:分布湖北、四川及江西等地。
毛當歸:生於山谷、水溝、草叢中或灌木叢中。分布安徽、浙江、江西、廣西、新疆等地。
興安白芷:多生於河岸、溪邊,以及沿海的叢林礫巖上。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栽培於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
紫莖獨活:多生於山坡草叢。分布東北、河北、山西等地。
牛尾獨活:生於山坡、灌叢林下。分布四川、雲南、湖北等地。
軟毛獨活:生於坡地、草叢中。分布於我國北部及中部。
食用楤木:生於山地。分布於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等地。
【炮製】
《雷公炮炙論》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細剉,拌淫羊藿,蒸二日後,曝幹,去淫羊藿用。免煩人心。
《中藥大辭典》
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洗淨,潤透後切片,乾燥。
【現代藥理研究】
1.獨活對冠狀動脈有擴張作用;對麻醉犬有降壓作用、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對離體蛙心也有抑制作用。獨活水醇提取物還具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2.獨活具有鎮靜、消炎以及一定的鎮靜作用。
3.體外實驗表明,獨活煎劑對多種致病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均有明顯抑制作用。
4.獨活中的佛手柑內脂、花椒毒素、異虎耳草素、白芷素、東莨菪鹼等分別對兔迴腸、大鼠十二指腸及子宮痙攣均有明顯解痙作用。
5.獨活能提高免疫功能。
6. 獨活對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能使呼吸加深加快。
(整理編輯/陳曦)
(審核校對/裴子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