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位中宮、母儀天下——清代皇后們的故事

2020-12-14 伯虎42

1913年2月22日(民國二年正月十七),天寒地凍的北京城內,從遜清皇宮紫禁城中傳來了一個驚天消息:剛剛以宣統帝名義發布退位詔書不過一年的隆裕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因為被迫宣布清室退位後心氣鬱結、不能釋懷、久之成疾而染病,在度過2月3日的萬壽節(生日)後不到二十日,就因病重而「不豫」,於當日在紫禁城長春宮寢殿內薨逝,年四十六歲。隆裕皇太后薨逝後,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下令全國各地均下半旗致哀,時間達三日之久,全國的文武官員都為遜清皇太后穿孝二十七日,袁世凱本人也親自佩戴黑紗,到太和殿隆裕皇太后的靈堂舉哀致祭。

在隆裕皇太后身後,遜清朝廷給她上諡號「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她的葬禮也是以國喪規格來操辦。之後隆裕皇太后的梓宮被運到河北易州梁各莊行宮內,與光緒帝的梓宮停放在一處,直至1915年易縣清西陵中最後一座帝王陵寢——光緒帝崇陵完工後,隆裕皇太后和丈夫光緒帝才被一起合葬在崇陵中。

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也是中華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過皇后身份的皇家女子(宣統帝之正妻婉容,嫁給宣統帝時清朝已經滅亡,清室早已宣布退位,宣統帝也不再具有皇帝的身份,所以婉容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說不是中華歷史上最後的皇后)。

時間倒退到二百七十七年前,清崇德元年(1636年),第二代後金汗皇太極在盛京(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年號崇德,皇太極就是清朝第二代皇帝(實際上的第一代皇帝)——清太宗。太宗登基後,按照中原王朝的制度,追封自己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孟古哲哲)為「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承天育聖武皇后」。因為之前清朝的實際奠基者、第一代大汗努爾哈赤在位時沒有立過「皇后」(他自己並沒有稱帝),所以孟古哲哲就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后。而她的諡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不斷的改諡、加諡,最終在乾隆元年(1736年)確立為「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

昭憲皇太后(孝慈高皇后)是清朝第一位獲得皇后尊號的女性(第一位在生前就擁有皇后尊號的女性是太宗正妻孝端文皇后),而巧合的是——她也是葉赫那拉氏,和隆裕皇太后同族,第一位皇后和最後一位皇后都是一個家族的女子,這也是冥冥之中上天早就註定好的吧。

下面就將清朝歷代皇后名單一一列出,並加以解讀,以方便讀者們查閱借鑑和對比。

太祖高皇帝(天命):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孝烈武皇后烏拉那拉氏;

太宗文皇帝(天聰、崇德):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太后);

世祖章皇帝(順治):廢后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獻皇后董鄂氏(董鄂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聖祖仁皇帝(康熙):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世宗憲皇帝(雍正):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甄嬛原型);

高宗純皇帝(乾隆):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繼後烏拉那拉氏、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仁宗睿皇帝(嘉慶):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宣宗成皇帝(道光):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文宗顯皇帝(鹹豐):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穆宗毅皇帝(同治):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

德宗景皇帝(光緒):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隆裕太后);

從孝慈高皇后開始,到孝定景皇后結束,整個清朝一共有二十八位擁有皇后頭銜的女子。其中,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世祖順治帝廢后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孝賢純皇后富察氏、高宗乾隆帝繼後烏拉那拉氏、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道光帝生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鹹豐帝生母)、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等十六位是生前即已正位中宮,獲封皇后尊號;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帝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乾隆帝生母)、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同治帝生母)五位是因子而貴、得以在兒子登基後晉封皇太后、去世後升祔丈夫之廟、獲得皇后尊號;

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太宗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嘉慶帝生母)兩位,去世時他們的兒子還沒有登基稱帝,所以皇后的尊號是在太宗皇太極和仁宗嘉慶帝登基後追尊的。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帝原配)、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鹹豐帝原配)兩位,去世時他們的丈夫沒有登基稱帝,所以皇后的尊號是在宣宗道光帝和文宗鹹豐帝登基後追封的。

另外還有三位特殊的皇后:一位是攝政王多爾袞生母、太祖大妃烏拉那拉氏(阿巴亥),在太祖去世時被逼殉葬,並沒有獲得大妃應有的葬禮典儀。此後他的兒子多爾袞在崇德八年(1643年)於太宗駕崩後成為攝政王,實際掌握清朝中樞大權。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強行追尊生母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牌位也擺進了太廟中的太祖廟一同接受供奉。孝烈武皇后的諡號沒有系太祖後來的「高皇帝」諡號,而是諡「武」,這是因為孝烈武皇后被追尊時,太祖的諡號還是「武皇帝」。

但是四個月後,多爾袞因打獵墜馬死在塞北,第二年,親政的順治帝追論多爾袞之罪,孝烈武皇后的封號也被一併廢除,皇后神位從太廟中撤出,此後史書中不再提及她的名字。

一位是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入宮,極受順治帝寵愛,當年八月即受封賢妃,九月晉封皇貴妃。順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皇貴妃為順治帝生下第四子後,順治帝大喜過望,幾乎就要馬上立第四子為皇太子。但是皇四子不到半歲就夭折了,這讓順治帝沮喪至極。之後順治帝又想廢黜皇后(第二任皇后、即孝惠章皇后)改立皇貴妃,也沒有能夠成功。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皇貴妃去世,順治帝痛心疾首,慟哭不止,並下詔追尊皇貴妃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五個月後,順治帝也因天花而駕崩,和孝獻皇后一同安葬在清東陵中的孝陵內(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也入葬在內)。孝獻皇后尊號中沒有系順治帝「章皇帝」的諡號,這在清朝歷代皇后中是唯一的一例,因此孝獻皇后也是中華歷史上最後一位有獨立諡號的皇后。

還有一位是道光帝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道光五年(1825年)十四歲時入宮,從靜貴人、靜嬪、靜妃一路升遷至靜貴妃,並誕育皇六子奕。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道光帝皇后鈕祜祿氏(孝全成皇后)崩逝,其子皇四子奕詝年僅十歲,年幼無人撫養,於是道光帝命靜貴妃代為撫育,並加封其為皇貴妃,因為道光帝此後沒有再立皇后,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是實際上的後宮之主。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駕崩後,皇四子奕詝奉遺詔即位,即鹹豐帝。鹹豐帝尊養母博爾濟吉特氏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享受和皇太后同等的待遇。鹹豐五年(1855年)五月,皇貴太妃開始患病,久治不愈,藥石無效。到六月底的時候,皇貴太妃已病入膏肓,即將離世。鹹豐帝為了「衝喜」,同時也為了報答養母撫育之恩,於是在七月初一尊奉養母為「康慈皇太后」。但是在七月初九,剛剛當了八天皇太后的博爾濟吉特氏還是在壽康宮寢殿中病逝。

鹹豐五年(1855年)八月初十,鹹豐帝追諡養母康慈皇太后為「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但因為孝靜皇后沒有皇帝生母身份,所以不系道光帝「成皇帝」之諡號,神主也不升祔太廟中的宣宗(道光帝)宗廟。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兩宮皇太后為了感謝恭親王奕在「祺祥政變」中的鼎力相助、和「兩宮垂簾」後的輔政之功,於是以同治帝的名義下詔,將恭親王生母孝靜皇后加諡懿昭端惠,諡號加系「成」字(道光帝諡號),全稱「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撫聖成皇后」。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孝靜成皇后神主升祔太廟中的宣宗(道光帝)宗廟。

此後經過光緒、宣統兩代皇帝的加諡,最終孝靜成皇后的諡號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孝靜成皇后以非中宮皇后或者皇帝生母的身份,得系諡號、升祔太廟,享受和先代皇后們同等的待遇,這在清朝皇后中,也是唯一一例。

這二十八位皇后中,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獻皇后董鄂氏、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等二十三位是自然善終,安享終命。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雖然被迫退位、見證了王朝的覆滅,最終心氣鬱積導致患病而亡,但好歹還是自然去世,不算暴薨。

另外四位:孝烈武皇后烏拉那拉氏,原本是太祖的大妃,而她的兒子多爾袞也是太祖心中選定的繼承人,預備將來自己死後將大政交給多爾袞接管,這樣烏拉那拉氏很有可能成為清朝第一位在生前就被追尊為皇太后的女性。但是在天命十一年(1627年)太祖死後,烏拉那拉氏卻被庶子和侄子們(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聯合起來逼迫給太祖殉葬,只留下三個幼子,可以說死於非命,命運悲慘。

世祖順治帝廢后博爾濟吉特氏,是孝莊太后的親侄女,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和順治帝是表兄妹關係,在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由父親吳克善親自護送進京和順治帝大婚,成為皇后。

但一是因為這樁婚事是攝政王多爾袞提前主持安排好的,二是因為博爾濟吉特氏個性好強任性、和順治帝婚後一直感情不和,導致順治帝和皇后分居長達三年之久。博爾濟吉特氏本人又好妒喜奢華,處處幹涉順治帝的私事,最終被忍無可忍的順治帝在順治十年(1653年)八月下詔廢黜皇后之位,降為靜妃,遷居側宮,最後在無聲無息中死去。博爾濟吉特氏是清代唯一公開被廢的皇后,從這一點來說,博爾濟吉特氏確實也是命運不濟。

乾隆帝繼後烏拉那拉氏原本是乾隆帝在藩邸時的側福晉,夫妻感情尚可,後來在孝賢皇后去世後烏拉那拉氏還被扶立為繼後,並為乾隆帝生下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兩個皇子,按道理說沒有和乾隆帝發生任何衝突的理由。但是不知何故,烏拉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閏二月隨乾隆帝南巡途中,和乾隆帝突然爆發激烈衝突,最終導致夫妻反目,烏拉那拉氏甚至自斷其發,以示和丈夫決裂。因此暴怒的乾隆帝將皇后遣送回京,收回了之前所有的冊印冊寶,一度想要廢后。之後考慮到朝野觀瞻的問題,乾隆帝才勉強沒有公開廢黜烏拉那拉氏皇后之位,但是夫妻之間已恩斷義絕、形同陌路。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七月,生無可戀的烏拉那拉氏在皇宮中去世,乾隆帝在她死後下令把她所留下的一切痕跡都加以清除,自此烏拉那拉氏所有的印記都消失於皇宮之中。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自同治十一年(1873年)九月十五入宮和同治帝合巹成婚以來,與丈夫同治帝的感情非常好,並得到內宮諸人的一致尊奉,常理上來說,阿魯特氏將會和那些前代皇后們一樣,享受尊榮、安然度過富貴一生。

但是阿魯特氏的外祖父是顧命八大臣之一的鄭親王端華,當年祺祥政變時端華被兩宮皇太后賜死,因為這一層關係,導致阿魯特氏和其婆母慈禧皇太后不和,婆媳關係極度緊張(阿魯特氏的另一位婆母慈安皇太后,雖然也是發動祺祥政變的主要推手,但是她的姑母是端華的嫡福晉,阿魯特氏從血緣關係上來說是慈安皇太后的姑表外甥女,阿魯特氏能夠成為皇后,和慈安皇太后有著莫大關係,因此阿魯特氏和慈安皇太后關係極好。)

如果同治帝身體無恙,一直和阿魯特氏夫妻同心、琴瑟相和的話,那麼阿魯特氏的皇后生涯將會波瀾不驚的度過,也許還會誕育皇子,延續清室血脈的傳承。

但就在阿魯特氏和同治帝成婚剛剛兩年多的時候,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陽曆是1875年1月12日),十九歲的同治帝因為罹患天花(存疑,有多種說法)駕崩,阿魯特氏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同治帝駕崩當日,兩宮皇太后召集王公大臣齊聚養心殿西暖閣,經過緊張而激烈的討論,最終選定了同治帝堂弟、醇親王奕譞之子、四歲的載湉入承大統,承襲鹹豐帝之嗣,成為兩宮皇太后的養子兼嗣子,即德宗光緒帝。這樣就把剛剛去世的同治帝給拋到了一邊,而阿魯特氏只被尊為皇嫂嘉順皇后,在皇宮中身份尷尬。

阿魯特氏在同治帝駕崩、光緒帝繼位、成為了新皇帝的寡嫂之後,失去了在皇宮中的立足點,再加上沒有後嗣,對日後的生活不能有所寄託,並對未來的不可預知性產生了悲觀失落的情緒。再加上阿魯特氏出身傳統士大夫之家(阿魯特氏雖然是旗人,但是家族上幾代都是科舉出仕,其父崇綺更是清代唯一的旗人狀元),熟讀儒家經典、崇敬「節孝」的制度,阿魯特氏的姑祖母、姑母中都出過為早逝的丈夫殉節的「節婦」。對日後生活相當悲觀、同時又推崇「節烈」的阿魯特氏在丈夫同治帝去世七十四天後,終於下定決心,於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在儲秀宮寢殿內為同治帝殉節,時年二十二歲。

在四位未能善終的清代皇后中,孝烈武皇后烏拉那拉氏雖然被逼殉葬,死於非命,但是日後她的兒子多爾袞成為了攝政王,還給她追尊了「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的諡號,也有過身後的風光。即使是多爾袞死後,她的皇后尊號被削去,神主也從太廟中遷出,但好歹他的另外兩個兒子阿濟格、多鐸留有後人在世,多鐸的後代還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豫親王),烏拉那拉氏至少身後祭祀不會斷絕,相對其他三位來說,不算最悲慘。

順治帝廢后博爾濟吉特氏,個性蠻橫任性、好強善妒,和順治帝也從沒有過感情,大婚不久後就分居,直至被廢,可以說性格乖張。但是博爾濟吉特氏不到十四歲就嫁給了順治帝(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帝表妹,在順治八年嫁給順治帝,這一年順治帝本人才十四歲,所以博爾濟吉特氏年紀只能更小),順治十年被廢時也不過十五歲左右,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前她就去世了,人生短暫,應該得到的皇后尊榮也沒有享受過幾年,或許她一生都沒有真正融入到「皇后」這個角色中。既然沒有得到過,那麼失去了也沒有多少的惋惜和不舍,也許去世時剛剛二十出頭的博爾濟吉特氏會覺得,離開人世才是自己一生多舛命運的最最後解脫吧。從這一點上來說,博爾濟吉特氏雖然命運不濟,但至少不會覺得失去皇后之位有多麼的痛苦和悲哀。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年經輕輕就隨同丈夫同治帝共赴黃泉,確實可憐可悲。但是她生前和同治帝感情融洽,在皇宮中也沒有多少特別難以應對的往事(除了和婆母慈禧太后相處之事外),幾乎整個皇后生涯可以說一帆風順,只是因為同治帝突然早逝,而自己又沒有留下子嗣,大導致對日後的生活失去了希望,同時在封建禮教家庭長大的她陷於「節烈」之拘泥不能自拔,這才主動為同治帝「殉節」,以皇后之尊踐行了禮教制度。

但是阿魯特氏是主動殉節 ,不存在被逼情況(存疑,有野史記載是被慈禧太后逼迫而自殺),而且阿魯特氏殉節後倍享哀榮、殉節之舉受到傳統儒家臣子們的高度稱讚,被尊以「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諡號,和同治帝合葬於清東陵中的惠陵,身後之事功德圓滿,不能說命運悲慘。

乾隆帝繼後烏拉那拉氏,自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六歲時就嫁給尚未登基的寶親王弘曆為側福晉,和乾隆帝做了三十二年的夫妻,一步一步從嫻妃到嫻貴妃,再到晉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並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於孝賢皇后富察氏去世兩年後被正式冊立為皇后,之後又為乾隆帝先後生下兩子一女,人生前半生都是順利通暢、安享尊榮。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烏拉那拉氏將遵循前代皇后們的人生歷程,成為一代國母,受後世子孫尊崇,她所生的長子、乾隆帝第十二子永璂也有相當大的機會成為注重嫡庶之分的乾隆帝立嗣之選擇對象(永璂出生時,烏拉那拉氏已經被冊立為皇后,所以永璂具有嫡子身份),得到秘密立儲的資格。烏拉那拉氏在後宮中的地位也沒有其他嬪妃可以挑戰(從烏拉那拉氏去世後乾隆帝再也沒有立後可以看出),未來的道路可謂是一片平坦、光芒萬丈。

但是就在一切都顯得那麼平靜和安寧之時,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乾隆帝第四次南巡,皇后烏拉那拉氏陪同乾隆帝出巡。就在閏二月二十八這一天,身在杭州的皇后烏拉那拉氏不知因為何故,同皇帝莫名其妙地發生了激烈衝突。烏拉那拉氏在一時氣急之下,自己剪斷了頭髮,要和乾隆帝斷絕夫妻關係。乾隆帝先是錯愕、然後勃然大怒,命額駙福隆安將皇后立即遣送回京,在翊坤宮後殿「養病」,不許皇后見任何外人。

同時,盛怒之下的乾隆帝下詔收回了烏拉那拉氏歷次受封時授予的冊印冊寶,表示和皇后決裂,同時還流露出廢黜其皇后之位的想法。但在皇太后(即孝聖憲皇后、乾隆帝生母)和王公大臣們的規勸和請求下,乾隆帝最終打消了廢后念頭,但是下令烏拉那拉氏不得踏出翊坤宮一步,相當於被軟禁在皇宮,其皇后待遇也被消減大部分,可以說烏拉那拉氏已經不廢而廢。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在絕望和悔恨的交織心情中,烏拉那拉氏薨逝於翊坤宮,時年四十九歲。正在熱河行宮的乾隆帝接到奏報後餘恨未消,下詔指責皇后「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還說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命內務府辦理皇后葬禮時「所有喪儀,只可照皇貴妃例行」。就這樣,身為皇后的烏拉那拉氏在和乾隆帝反目決裂去世後,只能以皇貴妃的禮儀(實際上還要遠遠低於這個標準)安葬在清東陵中的裕陵隨葬妃園寢中,沒有獲得合葬在裕陵地宮中的資格。烏拉那拉氏身後沒有諡號、不設神主、沒有享祭,入葬以後再也沒有在史書中提及過,就好像她從來沒有在世間出現過一樣。

烏拉那拉氏所生的兩子一女中,皇五女和皇十三子永璟早年已經夭折,而唯一倖存的兒子、皇十二子永璂因為受父母反目決裂的牽連,在事實上失去了嫡子身份,勉強留在宮內,小心翼翼地生活著,再也得不到乾隆帝的青睞,如同隱身人一樣度過了十一年落寞時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十五歲的永璂在默默無聞中去世,沒有封爵、沒有子嗣,乾隆帝最後一個嫡子在孤寂落寞中走完了一生,烏拉那拉氏留在這個世上的最後痕跡,也消逝無蹤,再也沒有存留。

和其他三位不能善終的清代皇后對比,乾隆帝繼後烏拉那拉氏和丈夫乾隆帝相處時間最久,彼此感情基礎也更牢固,在皇后之位超過了十六年,後宮中也沒有其他嬪妃可以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可以說皇后之位穩固無比。如果不是自己莫名其妙地同乾隆帝產生激烈衝突並導致夫妻反目成仇、恩斷義絕的話,烏拉那拉氏怎麼也不會落到不廢而廢、孤寂離世、身後無諡無陵、無祭無祀,完全從人世間消失無蹤這一悲慘命運。而且烏拉那拉氏身居皇后之位十多年,早已習慣了高高在上的皇后生涯,她的兒子永璂也因為她皇后的身份得以成為乾隆帝最有可能的立儲人選,烏拉那拉氏日後幾乎可以肯定會成為皇太后(如果她能活過乾隆帝的話)、死後神主入太廟陪祀於乾隆帝宗廟內,受後世子孫尊奉崇敬。

但是這一切都因為烏拉那拉氏的一時衝動而統統化作烏有,她的地位也從雲端跌落到塵埃,失去了已經擁有的一切。這使得她在後來不多的餘生中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和懊悔,不能自拔,直至在心如死灰的狀態中去世。烏拉那拉氏在皇后之位上得到的最多,同時她最終失去的也更多,這種強烈的得失對比之下,她的命運也顯得更加的可悲和慘澹。乾隆帝繼後烏拉那拉氏,應該是清代所有皇后中,命運最為悲慘的一位。

相關焦點

  • 母儀天下蕭皇后
    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西梁明帝蕭巋之女,隋煬帝的皇后。梁朝昭明太子蕭統曾孫女,西梁孝明帝蕭巋之女,母張皇后,南蘭陵人(今江蘇常武一帶)。隋朝蕭皇后被六個帝王佔有是真是假?蕭皇后出身於南朝梁的皇室,曾是母儀天下的隋煬帝皇后,也曾做過重臣宇文化及的淑妃,更曾傷心地離別戰亂的中原——遠嫁異域,成為突厥番王的王妃。幾番波折、幾許坎坷,最終葉落歸根,以唐太宗昭容的身份逝於長安鳳輝宮。
  • 清代深夜迎皇后入宮 皇后金印503兩金子做成
    在皇帝大婚過程中還有一個環節叫「大徵禮」。「大徵禮」在民間叫「過彩禮」,就是男方家一定要給女方家送很多財物。這個風俗來源於原始社會,如果一個部落的女子被另外一個部落給娶過去之後,等於女方部落喪失了一個勞動力,那麼男方部落就要給女方部落一定的經濟補償。
  • 清平樂:曹皇后正位中宮,後宮為何波瀾不驚?張茂則在默默守護她
    電視劇《清平樂》已經更新到了33集,而在新的劇情中曹皇后和官家終於圓房了,這兩位一直以來都不怎麼對頭,表面上關係不錯,實則兩人關係很僵。但這一次官家和曹皇后圓房,兩人還甜了一會,令觀眾直呼難得。徽柔想要去宗學去學習,但曹皇后怕她被石介等影響,怕惹出禍端,於是不讓徽柔去宗學,本來是愛徽柔的居然,但是徽柔卻不樂意了。官家這個女兒奴一看徽柔不答應,又動搖了,而皇后則採取了十分強硬的下跪勸諫之法,官家一看徹底火了。其實這一段筆者看了也覺得皇后太過強硬了,雖然官家當時想要讓徽柔去宗學去學習,但也是和她商量著的,誰料到皇后突然來這麼一下。
  • 模範皇后長孫氏,和李世民兩小無猜,母儀天下的表率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春遊曲春遊曲林下何須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首詩是在貞觀初年,長孫皇后在上林苑遊玩時期看到的當時的美景所創作出來的《春遊曲》,這首詩採用擬人的手法,將景色,和人物合二為一,讓唐太宗對都讚嘆不已。
  • 清代共有29位皇后,她們的命運各不同,其中五個活得「最為憋屈」
    清人共有29位皇后(從努爾哈赤時期算起),她們當中,或母儀天下,或活躍於政壇,為後世所熟知,如孝莊、慈禧等。也有養尊處優,極享宮廷奢華,如孝聖皇后等。但是,這篇文章所提到的女皇都是命中注定的悲劇人物。孝哲皇后,阿魯特氏,是旗人狀元崇琦之女,也是大清從大清門進入紫禁城的第三位皇后。然而,阿魯特氏自從進宮以後,處處受到慈禧的冷眼,因為當時慈禧選秀的時候,慈禧沒有選皇后,只是在慈安和同治帝的堅持下,才選上了中宮之主。同治帝是個傀儡皇帝,大權全在慈禧手裡,一生無大作為。而同治帝又是清代最短命的皇帝,只有十九歲。
  • 皇后的日常生活:從《清平樂》的曹皇后,看古代皇后在宮中的工作
    在宋初「天下言諸侯王世家者,以曹為首」。到宋真宗朝,曹家也是貴為將相,顯赫無比。宋仁宗的第一個皇后郭皇后,是劉太后為了聯絡郭氏,極力支持而冊立的。劉太后在世,宋仁宗一點辦法都沒有,劉太后剛過世,宋仁宗就把郭皇后送進了道觀,封為淨妃,別居長寧宮以養。理由是,不生兒子。但要廢曹皇后卻沒那麼容易。勢力太大。
  • 她「二婚」嫁入皇宮,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生下了兒子成千古一帝
    她就是漢武帝劉徹的母親王娡,一個傳奇的女子,只因算命先生的一句話,她拋夫棄女毅然決然嫁入皇宮,生下千古一帝劉徹,在命運盤的推動下一躍而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太后,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的一筆。
  • 母儀天下的名字,三個女人用這個名字,三個都嫁給帝王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 「從這句話中我們很容易就看出,女人地位的高低和所嫁男人的地位是相關的。在封建社會,皇帝是每個有追求的男人的夢想,那麼成為」母儀天下「的女人也是古代女人的普遍追求吧。 「母儀天下」的人一般具有哪些特質 封建社會有權有勢的人有很多,有權有勢的有女兒的人家也不少,但是並不是所有人家的女兒都可以成為「母儀天下「之人。
  • 歷史上恭讓章皇后胡善祥無大過,為什麼會被迫讓出皇后之位呢?
    成祖為孫兒選後,強扭的瓜不甜錦衣衛百戶在那邊年代只算是一個底層幹部,所以她的家境不算好,而之所以後來會被選中入宮成為皇位,還是因為她的姐姐胡善圍在皇宮內做女官。永樂十五年,朱棣為最喜愛的孫子挑選太妃。而在胡善祥入宮之前,張太后的母親彭城夫人想明成祖推薦了剛滿十歲的孫氏。孫氏出生在大家族,從小就是美人胚子,從大家族出來的孫氏聰明伶俐、知書達理,朱瞻基對她很是喜歡。因此,朱棣便把孫氏很小的時候放在宮內養,將來如果不滿意他人,就讓孫氏做皇后。
  • 明朝的皇后,為何大多出身平凡,徐皇后為何又例外
    普通百姓家尚且如此,更別說是皇家了,能夠入宮為妃的,大多都來自官宦人家。如果想要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那要求就更高了。 一般來說,皇帝為了籠絡勢力,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親事。就好比清初的皇帝,都會與蒙古女子聯姻,目的就是籠絡蒙古勢力。孝莊為康熙選擇赫舍裡皇后,也是為了籠絡索尼一黨的勢力,共同遏制鰲拜。
  • 燒灶哲學:長孫皇后家族冷灶熱灶一起燒,燒出了母儀天下的富貴
    所謂的燒灶,就是在天下大勢不明朗的時候,選擇跟隨主公幹事業。追隨熱門人選,就是燒熱灶。追隨冷門人選,就是燒冷灶。古代的世家大族,猜不準誰會得天下的時候,就會熱灶冷灶一起燒。著名的諸葛家族,就是熱灶冷灶一起燒的典範。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三兄弟,分別在孫吳、蜀漢、曹魏效力,被《裴松之注三國志》譽為「一門三方冠蓋」。
  • 光緒的皇后靜芬,為什麼被宦官們稱為「窩囊媳婦」
    慈禧為了更好地控制光緒帝,還把自己的弟弟桂祥的女兒靜芬,嫁給光緒當正宮皇后,也就是俗稱的隆裕皇后。按理說,隆裕皇后背後有著慈禧撐腰,又是大清一國之母,應該過得舒心暢意。呼風喚雨才對。但事實恰恰相反,隆裕皇后的一生極為坎坷悽涼,以至於被宦官們背後稱為「窩囊媳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原因有兩點。
  • 清代皇后冊立與八旗大姓氏族
    個中緣由很顯見:清代特有的八旗組織是在主與奴為社會基本關係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結構,每旗中,旗主對旗下人擁有人身權力,而直轄於天子的上三旗又是下五旗之主。至於由包衣組成的內務府正黃、鑲黃、正白三旗,本身就是為皇家服務的奴隸機構。隨著朝代的演進,滿漢間、各旗間的通婚勢在難免,然八旗結構的制約,使主權、尊卑的關係並不因進入宮門得以改變。皇后作為掌管後宮之主的皇帝嫡妻,必須「出自名門」,方能與帝輝映。
  •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皇后,六歲母儀天下,十五歲成為太皇太后!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皇后,六歲母儀天下,十五歲成為太皇太后! 六歲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屬於垂髫之年,尚在孩童時期,可是在中國歷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年僅六歲就母儀天下,統率後宮了,她就是漢昭帝的孝昭上官皇后。
  • 母儀天下24:劉驁廢除皇后,讓趙氏姐妹離心,都想成為「新皇后」
    上回說道趙氏姐妹入宮頗得恩寵,隨便說了一句位分低沒有衣服穿,便讓劉驁(aò)心疼得不行,下旨不用聽皇后的安排,可以自行挑選綢緞,這一下姐妹二人挑起了與後宮的風波,讓許娥這個皇后小題大做,竟然上書奏請此事弄得滿朝皆知,狠狠打了陛下一耳光,就是王政君也不知該怎麼幫助皇后了。
  • 平民出身,二婚嫁給劉啟,最後母儀天下,王美人心計到底有多深?
    在我國歷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不少,皇后則更多。但是真正有很大成就平民皇后,就為數不多了,其中王娡應該算是其中典範了。她是漢景帝第二任皇后、漢武帝的母親。封建社會歷來等級森嚴,平民想要翻身是非常困難,不過對於女性來說,還有機會,那便是嫁入豪門。當然這還只是第一步,沒有點真本事是很難站住腳跟的。
  • 同樣是皇后,為什麼乾隆第二個皇后烏拉那拉氏,遭乾隆極度厭惡?
    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封建帝王歷來多妻。眾多后妃,身份不同,增位高低懸殊。清康熙以後,內官典制定局,皇帝的后妃分 8 個等級; 皇后 1 人,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這一大群后妃,分居東西12宮。東6宮是景仁、承乾、鍾粹、延禧、永和、景陽。
  • 中國的灰姑娘傳奇——竇漪房正位皇后始末
    大約在高帝末年,朝廷到清河郡自民間徵召良家女子(稱家人子)入宮,侍候後宮嬪妃、兼事灑掃、值守等。為了減輕負擔,年輕的竇漪房主動應徵,入選了入宮的名單。於是,她揮淚告別了兄弟,遠赴長安,入宮成為一名普通宮女。入宮後的竇漪房運氣很好,以出色的容貌、和伶俐的性格,被選送到呂皇后宮中,負責皇后的日常伺候。
  • 隋煬帝皇后蕭氏有何魅力,一生被6位帝王寵愛,專家:不僅靠顏值
    她出世的情況下道士職業為她佔卜得出八個字「母儀天下,命犯桃花運。」而她的生辰八字恰好與那時候的晉王楊廣(也就以後的隋煬帝)絕佳的般配,楊廣第一眼見到蕭氏就為其傾到,因此不得已在蕭氏十三歲的情況下就和她結婚,那時候楊廣二十五歲。或許正應了母儀天下四個字,楊廣那時候還並不是皇太子,為了更好地當上皇太子不惜手段,用了七年當上皇太子,一年之後當上皇上。
  • 從離異改嫁到母儀天下,漢宮王美人是如何從眾妃嬪中脫穎而出的?
    歷朝歷代的後宮中,嬪妃之間處處為爭寵、爭權勢而演繹著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爭鬥,她們最後或淪為宮闈鬥爭的失敗者,身死魂滅,或成為參政執政的掌權者,母儀天下。而《史記·外戚世家》中,漢武帝的母親王娡王太后更是成為後宮之典範,她從一個改嫁之女一躍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進而成為權勢在手的太后,這樣一個華麗大轉身不僅僅是不可捉摸的運氣使然,更是自身實力的證明。在《外戚世家》中,司馬遷對王美人的記載具有極強的傳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