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2月22日(民國二年正月十七),天寒地凍的北京城內,從遜清皇宮紫禁城中傳來了一個驚天消息:剛剛以宣統帝名義發布退位詔書不過一年的隆裕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因為被迫宣布清室退位後心氣鬱結、不能釋懷、久之成疾而染病,在度過2月3日的萬壽節(生日)後不到二十日,就因病重而「不豫」,於當日在紫禁城長春宮寢殿內薨逝,年四十六歲。隆裕皇太后薨逝後,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下令全國各地均下半旗致哀,時間達三日之久,全國的文武官員都為遜清皇太后穿孝二十七日,袁世凱本人也親自佩戴黑紗,到太和殿隆裕皇太后的靈堂舉哀致祭。
在隆裕皇太后身後,遜清朝廷給她上諡號「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她的葬禮也是以國喪規格來操辦。之後隆裕皇太后的梓宮被運到河北易州梁各莊行宮內,與光緒帝的梓宮停放在一處,直至1915年易縣清西陵中最後一座帝王陵寢——光緒帝崇陵完工後,隆裕皇太后和丈夫光緒帝才被一起合葬在崇陵中。
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也是中華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過皇后身份的皇家女子(宣統帝之正妻婉容,嫁給宣統帝時清朝已經滅亡,清室早已宣布退位,宣統帝也不再具有皇帝的身份,所以婉容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說不是中華歷史上最後的皇后)。
時間倒退到二百七十七年前,清崇德元年(1636年),第二代後金汗皇太極在盛京(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年號崇德,皇太極就是清朝第二代皇帝(實際上的第一代皇帝)——清太宗。太宗登基後,按照中原王朝的制度,追封自己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孟古哲哲)為「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承天育聖武皇后」。因為之前清朝的實際奠基者、第一代大汗努爾哈赤在位時沒有立過「皇后」(他自己並沒有稱帝),所以孟古哲哲就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后。而她的諡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不斷的改諡、加諡,最終在乾隆元年(1736年)確立為「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
昭憲皇太后(孝慈高皇后)是清朝第一位獲得皇后尊號的女性(第一位在生前就擁有皇后尊號的女性是太宗正妻孝端文皇后),而巧合的是——她也是葉赫那拉氏,和隆裕皇太后同族,第一位皇后和最後一位皇后都是一個家族的女子,這也是冥冥之中上天早就註定好的吧。
下面就將清朝歷代皇后名單一一列出,並加以解讀,以方便讀者們查閱借鑑和對比。
太祖高皇帝(天命):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孝烈武皇后烏拉那拉氏;
太宗文皇帝(天聰、崇德):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太后);
世祖章皇帝(順治):廢后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獻皇后董鄂氏(董鄂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聖祖仁皇帝(康熙):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世宗憲皇帝(雍正):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甄嬛原型);
高宗純皇帝(乾隆):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繼後烏拉那拉氏、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仁宗睿皇帝(嘉慶):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宣宗成皇帝(道光):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文宗顯皇帝(鹹豐):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穆宗毅皇帝(同治):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
德宗景皇帝(光緒):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隆裕太后);
從孝慈高皇后開始,到孝定景皇后結束,整個清朝一共有二十八位擁有皇后頭銜的女子。其中,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世祖順治帝廢后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孝賢純皇后富察氏、高宗乾隆帝繼後烏拉那拉氏、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道光帝生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鹹豐帝生母)、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等十六位是生前即已正位中宮,獲封皇后尊號;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帝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乾隆帝生母)、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同治帝生母)五位是因子而貴、得以在兒子登基後晉封皇太后、去世後升祔丈夫之廟、獲得皇后尊號;
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太宗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嘉慶帝生母)兩位,去世時他們的兒子還沒有登基稱帝,所以皇后的尊號是在太宗皇太極和仁宗嘉慶帝登基後追尊的。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帝原配)、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鹹豐帝原配)兩位,去世時他們的丈夫沒有登基稱帝,所以皇后的尊號是在宣宗道光帝和文宗鹹豐帝登基後追封的。
另外還有三位特殊的皇后:一位是攝政王多爾袞生母、太祖大妃烏拉那拉氏(阿巴亥),在太祖去世時被逼殉葬,並沒有獲得大妃應有的葬禮典儀。此後他的兒子多爾袞在崇德八年(1643年)於太宗駕崩後成為攝政王,實際掌握清朝中樞大權。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強行追尊生母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牌位也擺進了太廟中的太祖廟一同接受供奉。孝烈武皇后的諡號沒有系太祖後來的「高皇帝」諡號,而是諡「武」,這是因為孝烈武皇后被追尊時,太祖的諡號還是「武皇帝」。
但是四個月後,多爾袞因打獵墜馬死在塞北,第二年,親政的順治帝追論多爾袞之罪,孝烈武皇后的封號也被一併廢除,皇后神位從太廟中撤出,此後史書中不再提及她的名字。
一位是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入宮,極受順治帝寵愛,當年八月即受封賢妃,九月晉封皇貴妃。順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皇貴妃為順治帝生下第四子後,順治帝大喜過望,幾乎就要馬上立第四子為皇太子。但是皇四子不到半歲就夭折了,這讓順治帝沮喪至極。之後順治帝又想廢黜皇后(第二任皇后、即孝惠章皇后)改立皇貴妃,也沒有能夠成功。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皇貴妃去世,順治帝痛心疾首,慟哭不止,並下詔追尊皇貴妃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五個月後,順治帝也因天花而駕崩,和孝獻皇后一同安葬在清東陵中的孝陵內(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也入葬在內)。孝獻皇后尊號中沒有系順治帝「章皇帝」的諡號,這在清朝歷代皇后中是唯一的一例,因此孝獻皇后也是中華歷史上最後一位有獨立諡號的皇后。
還有一位是道光帝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道光五年(1825年)十四歲時入宮,從靜貴人、靜嬪、靜妃一路升遷至靜貴妃,並誕育皇六子奕。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道光帝皇后鈕祜祿氏(孝全成皇后)崩逝,其子皇四子奕詝年僅十歲,年幼無人撫養,於是道光帝命靜貴妃代為撫育,並加封其為皇貴妃,因為道光帝此後沒有再立皇后,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是實際上的後宮之主。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駕崩後,皇四子奕詝奉遺詔即位,即鹹豐帝。鹹豐帝尊養母博爾濟吉特氏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享受和皇太后同等的待遇。鹹豐五年(1855年)五月,皇貴太妃開始患病,久治不愈,藥石無效。到六月底的時候,皇貴太妃已病入膏肓,即將離世。鹹豐帝為了「衝喜」,同時也為了報答養母撫育之恩,於是在七月初一尊奉養母為「康慈皇太后」。但是在七月初九,剛剛當了八天皇太后的博爾濟吉特氏還是在壽康宮寢殿中病逝。
鹹豐五年(1855年)八月初十,鹹豐帝追諡養母康慈皇太后為「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但因為孝靜皇后沒有皇帝生母身份,所以不系道光帝「成皇帝」之諡號,神主也不升祔太廟中的宣宗(道光帝)宗廟。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兩宮皇太后為了感謝恭親王奕在「祺祥政變」中的鼎力相助、和「兩宮垂簾」後的輔政之功,於是以同治帝的名義下詔,將恭親王生母孝靜皇后加諡懿昭端惠,諡號加系「成」字(道光帝諡號),全稱「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撫聖成皇后」。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孝靜成皇后神主升祔太廟中的宣宗(道光帝)宗廟。
此後經過光緒、宣統兩代皇帝的加諡,最終孝靜成皇后的諡號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孝靜成皇后以非中宮皇后或者皇帝生母的身份,得系諡號、升祔太廟,享受和先代皇后們同等的待遇,這在清朝皇后中,也是唯一一例。
這二十八位皇后中,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獻皇后董鄂氏、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等二十三位是自然善終,安享終命。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雖然被迫退位、見證了王朝的覆滅,最終心氣鬱積導致患病而亡,但好歹還是自然去世,不算暴薨。
另外四位:孝烈武皇后烏拉那拉氏,原本是太祖的大妃,而她的兒子多爾袞也是太祖心中選定的繼承人,預備將來自己死後將大政交給多爾袞接管,這樣烏拉那拉氏很有可能成為清朝第一位在生前就被追尊為皇太后的女性。但是在天命十一年(1627年)太祖死後,烏拉那拉氏卻被庶子和侄子們(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聯合起來逼迫給太祖殉葬,只留下三個幼子,可以說死於非命,命運悲慘。
世祖順治帝廢后博爾濟吉特氏,是孝莊太后的親侄女,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和順治帝是表兄妹關係,在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由父親吳克善親自護送進京和順治帝大婚,成為皇后。
但一是因為這樁婚事是攝政王多爾袞提前主持安排好的,二是因為博爾濟吉特氏個性好強任性、和順治帝婚後一直感情不和,導致順治帝和皇后分居長達三年之久。博爾濟吉特氏本人又好妒喜奢華,處處幹涉順治帝的私事,最終被忍無可忍的順治帝在順治十年(1653年)八月下詔廢黜皇后之位,降為靜妃,遷居側宮,最後在無聲無息中死去。博爾濟吉特氏是清代唯一公開被廢的皇后,從這一點來說,博爾濟吉特氏確實也是命運不濟。
乾隆帝繼後烏拉那拉氏原本是乾隆帝在藩邸時的側福晉,夫妻感情尚可,後來在孝賢皇后去世後烏拉那拉氏還被扶立為繼後,並為乾隆帝生下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兩個皇子,按道理說沒有和乾隆帝發生任何衝突的理由。但是不知何故,烏拉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閏二月隨乾隆帝南巡途中,和乾隆帝突然爆發激烈衝突,最終導致夫妻反目,烏拉那拉氏甚至自斷其發,以示和丈夫決裂。因此暴怒的乾隆帝將皇后遣送回京,收回了之前所有的冊印冊寶,一度想要廢后。之後考慮到朝野觀瞻的問題,乾隆帝才勉強沒有公開廢黜烏拉那拉氏皇后之位,但是夫妻之間已恩斷義絕、形同陌路。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七月,生無可戀的烏拉那拉氏在皇宮中去世,乾隆帝在她死後下令把她所留下的一切痕跡都加以清除,自此烏拉那拉氏所有的印記都消失於皇宮之中。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自同治十一年(1873年)九月十五入宮和同治帝合巹成婚以來,與丈夫同治帝的感情非常好,並得到內宮諸人的一致尊奉,常理上來說,阿魯特氏將會和那些前代皇后們一樣,享受尊榮、安然度過富貴一生。
但是阿魯特氏的外祖父是顧命八大臣之一的鄭親王端華,當年祺祥政變時端華被兩宮皇太后賜死,因為這一層關係,導致阿魯特氏和其婆母慈禧皇太后不和,婆媳關係極度緊張(阿魯特氏的另一位婆母慈安皇太后,雖然也是發動祺祥政變的主要推手,但是她的姑母是端華的嫡福晉,阿魯特氏從血緣關係上來說是慈安皇太后的姑表外甥女,阿魯特氏能夠成為皇后,和慈安皇太后有著莫大關係,因此阿魯特氏和慈安皇太后關係極好。)
如果同治帝身體無恙,一直和阿魯特氏夫妻同心、琴瑟相和的話,那麼阿魯特氏的皇后生涯將會波瀾不驚的度過,也許還會誕育皇子,延續清室血脈的傳承。
但就在阿魯特氏和同治帝成婚剛剛兩年多的時候,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陽曆是1875年1月12日),十九歲的同治帝因為罹患天花(存疑,有多種說法)駕崩,阿魯特氏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同治帝駕崩當日,兩宮皇太后召集王公大臣齊聚養心殿西暖閣,經過緊張而激烈的討論,最終選定了同治帝堂弟、醇親王奕譞之子、四歲的載湉入承大統,承襲鹹豐帝之嗣,成為兩宮皇太后的養子兼嗣子,即德宗光緒帝。這樣就把剛剛去世的同治帝給拋到了一邊,而阿魯特氏只被尊為皇嫂嘉順皇后,在皇宮中身份尷尬。
阿魯特氏在同治帝駕崩、光緒帝繼位、成為了新皇帝的寡嫂之後,失去了在皇宮中的立足點,再加上沒有後嗣,對日後的生活不能有所寄託,並對未來的不可預知性產生了悲觀失落的情緒。再加上阿魯特氏出身傳統士大夫之家(阿魯特氏雖然是旗人,但是家族上幾代都是科舉出仕,其父崇綺更是清代唯一的旗人狀元),熟讀儒家經典、崇敬「節孝」的制度,阿魯特氏的姑祖母、姑母中都出過為早逝的丈夫殉節的「節婦」。對日後生活相當悲觀、同時又推崇「節烈」的阿魯特氏在丈夫同治帝去世七十四天後,終於下定決心,於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在儲秀宮寢殿內為同治帝殉節,時年二十二歲。
在四位未能善終的清代皇后中,孝烈武皇后烏拉那拉氏雖然被逼殉葬,死於非命,但是日後她的兒子多爾袞成為了攝政王,還給她追尊了「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的諡號,也有過身後的風光。即使是多爾袞死後,她的皇后尊號被削去,神主也從太廟中遷出,但好歹他的另外兩個兒子阿濟格、多鐸留有後人在世,多鐸的後代還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豫親王),烏拉那拉氏至少身後祭祀不會斷絕,相對其他三位來說,不算最悲慘。
順治帝廢后博爾濟吉特氏,個性蠻橫任性、好強善妒,和順治帝也從沒有過感情,大婚不久後就分居,直至被廢,可以說性格乖張。但是博爾濟吉特氏不到十四歲就嫁給了順治帝(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帝表妹,在順治八年嫁給順治帝,這一年順治帝本人才十四歲,所以博爾濟吉特氏年紀只能更小),順治十年被廢時也不過十五歲左右,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前她就去世了,人生短暫,應該得到的皇后尊榮也沒有享受過幾年,或許她一生都沒有真正融入到「皇后」這個角色中。既然沒有得到過,那麼失去了也沒有多少的惋惜和不舍,也許去世時剛剛二十出頭的博爾濟吉特氏會覺得,離開人世才是自己一生多舛命運的最最後解脫吧。從這一點上來說,博爾濟吉特氏雖然命運不濟,但至少不會覺得失去皇后之位有多麼的痛苦和悲哀。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年經輕輕就隨同丈夫同治帝共赴黃泉,確實可憐可悲。但是她生前和同治帝感情融洽,在皇宮中也沒有多少特別難以應對的往事(除了和婆母慈禧太后相處之事外),幾乎整個皇后生涯可以說一帆風順,只是因為同治帝突然早逝,而自己又沒有留下子嗣,大導致對日後的生活失去了希望,同時在封建禮教家庭長大的她陷於「節烈」之拘泥不能自拔,這才主動為同治帝「殉節」,以皇后之尊踐行了禮教制度。
但是阿魯特氏是主動殉節 ,不存在被逼情況(存疑,有野史記載是被慈禧太后逼迫而自殺),而且阿魯特氏殉節後倍享哀榮、殉節之舉受到傳統儒家臣子們的高度稱讚,被尊以「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諡號,和同治帝合葬於清東陵中的惠陵,身後之事功德圓滿,不能說命運悲慘。
乾隆帝繼後烏拉那拉氏,自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六歲時就嫁給尚未登基的寶親王弘曆為側福晉,和乾隆帝做了三十二年的夫妻,一步一步從嫻妃到嫻貴妃,再到晉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並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於孝賢皇后富察氏去世兩年後被正式冊立為皇后,之後又為乾隆帝先後生下兩子一女,人生前半生都是順利通暢、安享尊榮。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烏拉那拉氏將遵循前代皇后們的人生歷程,成為一代國母,受後世子孫尊崇,她所生的長子、乾隆帝第十二子永璂也有相當大的機會成為注重嫡庶之分的乾隆帝立嗣之選擇對象(永璂出生時,烏拉那拉氏已經被冊立為皇后,所以永璂具有嫡子身份),得到秘密立儲的資格。烏拉那拉氏在後宮中的地位也沒有其他嬪妃可以挑戰(從烏拉那拉氏去世後乾隆帝再也沒有立後可以看出),未來的道路可謂是一片平坦、光芒萬丈。
但是就在一切都顯得那麼平靜和安寧之時,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乾隆帝第四次南巡,皇后烏拉那拉氏陪同乾隆帝出巡。就在閏二月二十八這一天,身在杭州的皇后烏拉那拉氏不知因為何故,同皇帝莫名其妙地發生了激烈衝突。烏拉那拉氏在一時氣急之下,自己剪斷了頭髮,要和乾隆帝斷絕夫妻關係。乾隆帝先是錯愕、然後勃然大怒,命額駙福隆安將皇后立即遣送回京,在翊坤宮後殿「養病」,不許皇后見任何外人。
同時,盛怒之下的乾隆帝下詔收回了烏拉那拉氏歷次受封時授予的冊印冊寶,表示和皇后決裂,同時還流露出廢黜其皇后之位的想法。但在皇太后(即孝聖憲皇后、乾隆帝生母)和王公大臣們的規勸和請求下,乾隆帝最終打消了廢后念頭,但是下令烏拉那拉氏不得踏出翊坤宮一步,相當於被軟禁在皇宮,其皇后待遇也被消減大部分,可以說烏拉那拉氏已經不廢而廢。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在絕望和悔恨的交織心情中,烏拉那拉氏薨逝於翊坤宮,時年四十九歲。正在熱河行宮的乾隆帝接到奏報後餘恨未消,下詔指責皇后「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還說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命內務府辦理皇后葬禮時「所有喪儀,只可照皇貴妃例行」。就這樣,身為皇后的烏拉那拉氏在和乾隆帝反目決裂去世後,只能以皇貴妃的禮儀(實際上還要遠遠低於這個標準)安葬在清東陵中的裕陵隨葬妃園寢中,沒有獲得合葬在裕陵地宮中的資格。烏拉那拉氏身後沒有諡號、不設神主、沒有享祭,入葬以後再也沒有在史書中提及過,就好像她從來沒有在世間出現過一樣。
烏拉那拉氏所生的兩子一女中,皇五女和皇十三子永璟早年已經夭折,而唯一倖存的兒子、皇十二子永璂因為受父母反目決裂的牽連,在事實上失去了嫡子身份,勉強留在宮內,小心翼翼地生活著,再也得不到乾隆帝的青睞,如同隱身人一樣度過了十一年落寞時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十五歲的永璂在默默無聞中去世,沒有封爵、沒有子嗣,乾隆帝最後一個嫡子在孤寂落寞中走完了一生,烏拉那拉氏留在這個世上的最後痕跡,也消逝無蹤,再也沒有存留。
和其他三位不能善終的清代皇后對比,乾隆帝繼後烏拉那拉氏和丈夫乾隆帝相處時間最久,彼此感情基礎也更牢固,在皇后之位超過了十六年,後宮中也沒有其他嬪妃可以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可以說皇后之位穩固無比。如果不是自己莫名其妙地同乾隆帝產生激烈衝突並導致夫妻反目成仇、恩斷義絕的話,烏拉那拉氏怎麼也不會落到不廢而廢、孤寂離世、身後無諡無陵、無祭無祀,完全從人世間消失無蹤這一悲慘命運。而且烏拉那拉氏身居皇后之位十多年,早已習慣了高高在上的皇后生涯,她的兒子永璂也因為她皇后的身份得以成為乾隆帝最有可能的立儲人選,烏拉那拉氏日後幾乎可以肯定會成為皇太后(如果她能活過乾隆帝的話)、死後神主入太廟陪祀於乾隆帝宗廟內,受後世子孫尊奉崇敬。
但是這一切都因為烏拉那拉氏的一時衝動而統統化作烏有,她的地位也從雲端跌落到塵埃,失去了已經擁有的一切。這使得她在後來不多的餘生中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和懊悔,不能自拔,直至在心如死灰的狀態中去世。烏拉那拉氏在皇后之位上得到的最多,同時她最終失去的也更多,這種強烈的得失對比之下,她的命運也顯得更加的可悲和慘澹。乾隆帝繼後烏拉那拉氏,應該是清代所有皇后中,命運最為悲慘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