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的皇后靜芬,為什麼被宦官們稱為「窩囊媳婦」

2020-12-22 歷史小火鍋

光緒皇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比起清朝其他皇帝,他既是一位令人豔羨的幸運兒,又是一位命運多舛的不幸者。幸運的是,他本來根本不具備繼承皇位的資格,只因同治皇帝駕崩後沒有子嗣,身為皇室宗親的他意外地得到了皇位,成為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一代帝王。

然而,光緒更是一位極其不幸的皇帝。首先他生不逢時,他統治時期,清朝已經進入殘燈末廟的末世,百弊叢生積重難返,一步步滑落到覆滅的深淵。其次,光緒的頭上,還有一位驕橫跋扈的女強人慈禧太后。慈禧一手遮天大權獨攬,光緒空有皇帝之名,實則幾乎完全被架空,成了個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

慈禧不僅任意幹預朝政,軍國大事一把抓,連光緒的婚姻大事和私人感情她都要橫加幹涉。光緒最寵愛的珍妃,卻不為慈禧所喜,被慈禧活活害死。慈禧為了更好地控制光緒帝,還把自己的弟弟桂祥的女兒靜芬,嫁給光緒當正宮皇后,也就是俗稱的隆裕皇后。

按理說,隆裕皇后背後有著慈禧撐腰,又是大清一國之母,應該過得舒心暢意。呼風喚雨才對。但事實恰恰相反,隆裕皇后的一生極為坎坷悽涼,以至於被宦官們背後稱為「窩囊媳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

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隆裕皇后與光緒感情不和,兩人形同陌路。光緒心裡只有珍妃,同時認定隆裕皇后是慈禧的眼線,對她極為冷漠。二是因為隆裕皇后性格軟弱怯懦,拙嘴笨舌,不是那種聰明伶俐的角色,因此慈禧對她也無好感。結果隆裕成了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對哪一方都是戰戰兢兢,一天到晚都在憂鬱沉悶、惴惴不安中度過。

清朝宮廷後宮妃嬪們,每年每月都有固定的「年例」和「月例」,某種意義上與官員的俸祿類似。清代實行低薪制度,不僅官吏們的俸祿極低,給后妃們的年例月例,比之唐宋元明時期都算是很低水平。

而且這些年例月例錢,名義上是發給某個后妃,但實際並非僅供后妃一個人使用。比如隆裕皇后所在的鐘粹宮,宮裡的幾十個宦官、婢女的月例錢、賞錢,都是從這筆銀子中來。而且皇后為了維持必要的體面與排場,首飾、服裝、化妝品的日常開銷極大。

按照慣例,每逢皇上、太后的三節兩壽,皇后必須重金備辦一份厚禮進獻。這筆開銷也是大數目。各家親王、皇族宗親的福晉、格格每月入宮朝拜,皇后都要依照慣例給予賞賜。方方面面開支加到一起,年例月例就顯得捉襟見肘,入不敷出,年年月月拉虧空。

清代皇后花錢,所有收支都要記入帳目,每月、每年都要向太后老佛爺報帳,稱為「年總」、「月總」。因為害怕惹慈禧老佛爺不高興,隆裕皇后的年例月例,年年虧空,卻還得硬著頭皮年年上報大筆結餘。老宦官信修明回憶,僅從光緒十五年到了光緒二十六年,按照「年總」帳目記載,隆裕皇后手裡應該結餘白銀30多萬兩,但她手裡哪裡有這麼多銀子。

隆裕皇后為此整天提心弔膽,經常暗中哭泣,生怕慈禧老佛爺哪天查帳。萬一查出銀帳不符,她就得受到太后責罰,弄不好娘家人也會受連累,傾家蕩產來賠補這筆子虛烏有的欠款,為此悲苦不已,愁腸百結。

直到庚子年外國侵略軍打入紫禁城,皇宮裡遭受一次浩劫,金銀財貨大受損失。宮中老宦官指引隆裕,讓她藉口積存銀兩被敵軍洗劫一空,才得以把這筆爛帳銷掉,這才如釋重負。由此來看,隆裕皇后被稱為「窩囊媳婦」實至名歸。

參考資料:《宮廷瑣記》

相關焦點

  • 慈禧的親侄女不止一位,為何偏選相貌最醜陋的靜芬當大清皇后?
    1888年,慈禧在太和殿為光緒皇帝舉行了選後大典,慈禧把自己的侄女靜芬,也就是隆裕皇后許配給光緒皇帝,靜芬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二女兒,靜芬長相實在普通,但是慈禧的親侄女不止一位,因為桂祥還有兩個女兒,分別是大女兒靜榮,以及小女兒靜芳,這兩位女兒都比靜芬相貌出挑,讓人不理解的是同樣是慈禧的侄女,為何慈禧要把相貌最普通醜陋的二侄女靜芬嫁給光緒皇帝呢
  • 光緒死後,同治三位皇貴妃與光緒皇后的皇太后之爭
    對於皇位的繼承人,慈禧已經想好了,那便是光緒弟弟的兒子,溥儀。當然,慈禧也口傳了一道懿旨,那便是皇太后的歸屬。毫無疑問,這人自然是被慈禧寄予厚望的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靜芬)。聽名字各位也可以感覺出來,慈禧和光緒的皇后關係匪淺,慈禧也是葉赫那拉氏。沒錯,光緒的皇后正是慈禧弟弟的女兒。
  • 隆裕皇后:清朝皇室好媳婦,被民國兩位總統稱為女中堯舜
    如果提到歷史上著名的皇后,人們難免會想到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漢高祖的呂后、朱元璋的馬皇后、清朝的孝莊皇后等,她們容顏豔麗,智慧超群,用驚豔的容顏徵服了帝王心,也用超群的智慧協助夫君處理政事,她們是一個時代女子的典範。
  • 隆裕皇后,為何到死都沒得光緒臨幸?成熟男人都明白這裡面的事兒
    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靜芬,即為著名的隆裕太后,清朝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任皇后。隆裕皇后乃係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光緒皇帝的親表姐,光緒十四年被慈禧太后欽點給光緒皇帝為中宮皇后。光緒皇帝之前的10位清朝帝王中,從皇太極到同治皇帝都對自己的原配嫡後情有獨鍾,最起碼也能做到禮敬有加、恩眷不斷。
  • 老照片:光緒帝沒有三千佳麗,皇后駝背,嬪妃肥胖
    光緒帝的後宮沒有傳說中的三千佳麗,他只有一後二妃,即皇后靜芬和珍妃、瑾妃。其中,靜芬是他本人的表姐。在大家印象中,皇帝身邊肯定是美女如雲,后妃們個個傾國傾城、花容月貌。但是晚清的光緒帝,他就沒這個福分了。光緒帝的后妃之中,在民間名氣最大的當數珍妃。有記載說她漂亮聰慧,工翰墨,善棋,深受光緒帝喜愛,但是不招慈禧太后待見。1900年,慈禧命令太監將珍妃投井殺害。正是這一段悲劇,讓人們對她充滿同情。
  • 光緒之死:毒殺光緒的最大嫌疑人竟是隆裕皇后?
    實際上,殺害光緒的最大嫌疑人應該是隆裕皇后。為什麼呢??須知,那時養貓是宮女們重要的消遣事,她卻不怕犯眾怒而幹此殘忍的事情,可見心腸歹毒。 最重要的是,她撞上了一個時機。慈禧病重之後,宮中大事小情由她主持,而且她居然打理得井井有條。為慈禧畫像的英國人加爾女士在自己的作品《慈禧寫照記》中的描述說:「皇后(隆裕)其才能如何,雖不可知,然當太后退休(指患病後)之際,宮中諸事,皆由後勾當之,其舉措井井,殊不亞於乃姑也。」
  • 晚清老照片:李鴻章中彈傷愈後露面,光緒皇后相貌普通還駝背
    光緒帝的皇后靜芬。 光緒皇后是慈禧太后的娘家侄女,背景可謂顯赫。但是,她的存在感很低。
  • 從朱祁鎮對王振的寵信,看明朝皇帝重用宦官的原因
    宦官們的黃金時代,無疑是明朝。雖然不能像趙高那樣謀朝篡位,也能與朝中大員平起平坐,甚至不把高官們放在眼裡,相當威風。 「先生」這種稱呼,在明朝時可不像現在這麼泛濫,含金量很高,通常有大德、大才或大權之人才能被稱為先生,比如內閣大臣們,皇帝就稱之為「先生」。 所以《大明風華》裡的那位王振,和真實歷史是有出入的。年紀不對,定位也不對。王振不是和朱祁鎮年紀差不多的玩伴,而是能夠指導朱祁鎮學問的長者,亦師亦僕。
  • 宋仁宗一生最重要的三個女人:一個死於宦官,兩個愛上宦官?
    宋仁宗雖然創造了一代盛世,但歷史上對他的評價頗有爭議,即便如此,其寬厚仁慈的執政風格和性格特點還是受到了世人的稱頌,被稱為一代賢主。不過,與他的政績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卻並不幸福:身為帝王,妻妾成群,生前卻與兩個正宮皇后感情不睦;一生3子、13女大都早亡,只存活了4個女兒。
  • 隆裕皇后:光緒的原配,大清朝的終結者,為何只活了四十六歲?
    清朝從前滿足的皇親國戚們紛紛將滿姓改為漢族姓氏,以免招來禍患。慈禧的葉赫那拉氏一族多改為姓葉或者姓那。實力樂壇前輩那英的祖上就是葉赫那拉氏。還有很多知名的滿族人祖上都是名門望族。光緒的裕隆皇后在虛歲21的時候嫁到皇家,她也是慈禧弟弟的女兒,稱慈禧為姑姑,原名為葉赫那拉·靜芬。她沒有繼承到姑姑的性格以及對於權力的熱愛。為人性格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安靜又內向。
  • 光緒和隆裕是什麼關係?為什麼光緒大婚時會撲倒在隆裕身上痛哭?
    光緒和隆裕存在著二種不同的關係。其一、夫妻關係。光緒十四年(1888年)隆裕被慈禧太后欽點與光緒成婚,次年被立為皇后。其二、表姐弟關係。比如順治第一任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就是順治生母孝莊太后親侄女;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就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親侄女。故而,光緒娶自己的表姐隆裕,這並不奇怪。至於皇帝為何要娶自己的表姐妹為後,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拔高、穩固自己母族的地位。
  • 光緒為何從不臨幸隆裕皇后?除了醜,還有這一點
    出生於1868年的隆裕,原名叫靜芬,她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慈禧的侄女,也就是光緒的表姐,從小就能出入紫禁城。或許是慈禧的意思,以前清朝女子規定女子十四歲就可以結婚了,但是為了等待光緒可以結婚的年齡,乾脆把靜芬一直留到了21歲,這一年,光緒和靜芬大婚,第二年,被封為隆裕皇后。
  • 《清平樂》:宦官的錯愛,註定沒有結果的3段宦官的愛情
    《清平樂》中三個宦官的愛情。《清平樂》展開了一部宋朝仁宗盛世的朝廷和宮廷的大戲。其中「官家」和帝後的愛情、慶曆新政中名臣的升降都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可是還有3段宦官的愛情更令人猝不及防。第1段宦官的愛情:鐐子。
  • 太監(宦官)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廣泛稱為「太監」的?
    眾所周知,太監(宦官)是中國古代常見而又非常特殊的政治勢力,一直存在到中國的皇帝制度徹底結束。但鮮為人知的是,「太監」並不是宦官的正式名稱。那麼太監是從什麼時候被廣泛稱為「太監」的呢?根據現在已知的史料記載,宦官大約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出現,在春秋戰國時基本成形。不過在唐朝以前,宦官與「太監」沒有任何關係。漢朝宦官一般被稱為「寺人」,宦官的最高官員在東漢時期是中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