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號: 978-7-5402-5520-6
定價:128000元
主編:陳雲豪 編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冊數:139冊 開本:16開
中圖法分類號: H123
出版説明
字書,可謂是中國古代小學文獻最早與最核心的部分。自《漢書·藝文志》設立『小學』門類以來,即有字書,如《史籀篇》《倉頡篇》《急就篇》之類。而此時,反切未行,韻書未作,故小學類尚無音韻;《爾雅》附於《孝經》,故小學類尚無訓詁。《隋志》音韻學著作入小學類,《舊唐書·經籍志》訓詁學著作入小學類,這才形成了訓詁、音韻、文字三分小學的總體局面。但文字類也是小學中最為蕪雜的一類。《四庫全書總目》云:『《隋志》增以金石刻文,《唐志》增以書法、書品,已非初旨。自朱子作《小學》以配《大學》,趙希弁《讀書附志》遂以《弟子職》之類併入小學,又以蒙求之類相參並列,而小學益多岐矣。』這種蕪雜多歧主要表現在字書種類繁多。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一書中曾這樣總結中國文字學,『由中國文字學的歷史來看,《説文》《字林》以後,可以分成五大派:一、俗文字學,二、字樣學,三、《説文》學;四、古文字學; 五、六書學。前兩派屬於近代文字學,後三派屬於古文字學,在文字學裡都是不可少的。』(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第二十四頁。)第一,《説文解字》及其相關衍生著作可以視為字書文獻的核心內容,此類目前研究及刊刻的著作已相當充分。第二,《説文解字》産生以前形成的古字書,見於《漢志》者皆多亡佚不存,流傳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另《倉頡篇》有多種輯本與出土文獻。此二書研究出版者亦不為少。第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産生了大量偏向實用的字書和模仿《説文》的字書,但大部分也已亡佚。可以視為實用字書的代表且流傳下來的只有周興嗣《千字文》,模仿《説文》的字書主要是《字林》和《玉篇》。《字林》已亡佚,清人有輯本。《千字文》作為融書法和識字功能為一體的字書,雖僅有一千字卻地位很高,流傳不衰。本叢書收入的《同文千字文》《千文六書統要》正是典型的《千字文》衍生著作,皆以《千字文》為綱而廣收各種古代字體,具有比較重要的文字學和書法學研究價值。《玉篇》分為兩個系統,一為顧野王原本《玉篇》,以註釋詳贍著稱,大約亡於唐宋之際,今有殘本存世,中華書局與《續修四庫全書》皆有影印出版。一為《宋本玉篇》,又稱《大廣益會玉篇》,目前已有多家出版社影印、點校出版。本叢書收録了兩種的版本的《大廣益會玉篇》,一為校刊精良的澤存堂本,一為富有特色的日本刊本。第四,唐宋時期産生了大量的以刊正文字區別正俗為目的的字樣學著作,唐代有顏師古《字樣》、顏元孫《幹祿字書》、張參《五經文字》、唐玄度《九經字樣》等,宋代有郭忠恕《佩觽》、張有《復古編》等以規範文字為目的字樣學著作。字樣學著作發展到了元代有李文仲《字鑒》、明代有焦竑《俗書刊誤》、葉秉敬《字孿》等。第五,元代戴侗《六書故》一書開啟了一門新的學問,我們可以稱之為『六書學』。明清以來,以『六書』命名的字書甚夥。先後産生了楊桓《六書統》、周伯琦《六書正》、楊慎《六書練證》、朱謀㙔《六書本原》、戴震《六書論》等約四十種論『六書』的著作。本叢書此次收入的有戴侗《六書故》、周伯琦《六書正訛》、趙撝謙《六書本義》等十多種六書學著作。第六,在明代坊刻書籍流行的背景下,適應實用需要産生了一種新的融字書和韻書功能為一體的書籍,我們姑且稱之為『字韻書』。典型代表為餘象鬥《海篇正宗》(全稱《三臺館仰止子考古詳訂遵韻海篇正宗》)和陳仁錫《海篇朝宗》(全稱《陳明卿太史考古詳訂遵韻海篇朝宗》)。此二書皆為字書和韻書合編『字韻書』,所謂『遵韻』是指皆遵奉《洪武正韻》。本叢書所收為陳仁錫《海篇朝宗》,其卷一至卷十一為字書,卷一為總論文字學,卷二以後為字書正文,按部首編排。而一一三個部首又按天文門、時令門、地理門等類別進行分類。卷十一為四書五經雜字和分毫字樣。從卷十二為韻書,稱為《韻律》。類似的『字韻書』本叢書收入了六七種之多,例如《新校經史海篇直音》《鼎鍥木天考正鼇頭海篇棲鵠》《翰林筆削字義韻律鰲頭海篇心鏡》等,其中《海篇直音》為此類字韻中最早的一種。第七,字書與金石學、書法學相結合,所産生的一類著作可稱之為『金石文字學』,代表有《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等,本叢書亦收録了四五種。以上為我國古代字書的主要種類,也是本叢書收録的基本類型。最後,本套叢書在所收古代字書在版本選擇上也頗為用心,既有少見的元明刊本,也有十多種古代日本刊本,原刊於中國的日本藏本則更多。比如日本學者根據《六書通》改編的《偏類六書通》一書,國內目録著作中未見著録與收藏,僅在日本山口大學等三家機構有收藏。又如《六書辨訛輯要》一書目前僅存兩個版本,本書收録為最早的乾隆刊本。《鋟五車字義六合備攷四明海編》國內未見收藏,僅在《日本漢籍善本書録》中著録有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本次收録的古代字書文獻既有常見常用的必備字書,亦有比較少見的專門性較強的字書,既可以滿足一般讀者的需要也可以供專業研究者採用。
《古代字書文獻輯刊》總目録
第一冊
六書正譌 五卷 元 周伯琦 撰 明 竇子稱 編 元刊本一
第二冊
陳明卿太史考古詳訂遵韻海編朝宗(一) 卷一—卷八 明 陳仁錫 編 明 譚元春 校訂 明刊本一
第三冊
陳明卿太史考古詳訂遵韻海編朝宗(二) 卷九—卷十二 明 陳仁錫 編 明 譚元春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四冊
鼎鍥木天考正鼇頭海篇棲鵠(一) 卷一—卷五 明 淩霄鳳 著 明刊本一
第五冊
鼎鍥木天考正鼇頭海篇棲鵠(二) 卷六—卷十五 明 淩霄鳳 著 明刊本一
第六冊
翰林重攷字義韻律大板海篇(一) 卷一—卷七 明 陳五昌 著 明刊本一
第七冊
翰林重攷字義韻律大板海篇(二) 卷八—卷十七 明 陳五昌 著 明刊本一
第八冊
精刻海若湯先生校訂音釋五侯鯖字海(一) 卷一—卷六 明 湯海若 編 明刊本一
第九冊
精刻海若湯先生校訂音釋五侯鯖字海(二) 卷七—卷十四 明 湯海若 編 明刊本一
第十冊
精刻海若湯先生校訂音釋五侯鯖字海(三) 卷十五—卷二十 明 湯海若 編 明刊本一
第十一冊
音韻字海(一) 卷一—卷六 卷首一卷 明 張溥 編 蕭鳴盛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十二冊
音韻字海(二) 卷七—卷十六 明 張溥 編 蕭鳴盛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十三冊
音韻字海(三) 卷十七—卷二十 明 張溥 編 蕭鳴盛 校訂 明刊本一
六書本義 十二卷 明 趙謙 撰 明正德十五年胡東皋刻本二八三
第十四冊
字學大全(一) 卷一—卷七 韓孝彥等 撰 明嘉靖四十三至四十五年刊本一
第十五冊
字學大全(二) 卷八—卷十五 韓孝彥等 撰 明嘉靖四十三至四十五年刊本一
第十六冊
字學大全(三) 卷十六—卷二十四 韓孝彥等 撰 明嘉靖四十三至四十五年刊本一
第十七冊
字學大全(四) 卷二十五—卷三十二 韓孝彥等 撰 明嘉靖四十三至四十五年刊本一
第十八冊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 四卷 明 陶承學 撰 周恪 校訂 明萬暦二年刊本一
第十九冊
直音篇(一) 卷一—卷三 明 章黼 撰 明 陳世寶 校訂 明萬暦六年資政左室刊本一
第二十冊
直音篇(二) 卷四—卷六 明 章黼 撰 明 陳世寶 校訂 明萬暦六年資政左室刊本一
第二十一冊
直音篇(三) 卷七 明 章黼 撰 明 陳世寶 校訂 明萬暦六年資政左室刊本一
同文千字文 二卷 明 汪以成 輯 明萬曆十年刊本一六七
第二十二冊
大明同文集舉要(一) 卷一—卷十五 明 田芸蘅 撰 明 汪以成 校訂 明萬暦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三冊
大明同文集舉要(二) 卷十六—卷三十五 明 田芸蘅 撰 明 汪以成 校訂 明萬暦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四冊
大明同文集舉要(三) 卷三十六—卷五十 明 田芸蘅 撰 明 汪以成 校訂 明萬暦十年刊本一
第二十五冊
六書總要 五卷 綱領 一卷 附正小篆之訛 一卷 諧聲指南 一卷 明 吳元滿 撰 明萬曆十二年刊本一
第二十六冊
鼎刻臺閣攷正遵古韻律海篇大成(一) 卷一—卷六 明 曾六徳 著 明萬暦三十二年劉氏喬山堂刊本一
第二十七冊
鼎刻臺閣攷正遵古韻律海篇大成(二) 卷七—卷十四 明 曾六徳 著 明萬暦三十二年劉氏喬山堂刊本一
第二十八冊
鼎刻臺閣攷正遵古韻律海篇大成(三) 卷十五—卷二十 明 曾六徳 著 明萬暦三十二年劉氏喬山堂刊本一
第二十九冊
重刊詳校篇海(一) 卷一—卷二 明 李登 校訂 明萬暦三十六年刊本一
第三十冊
重刊詳校篇海(二) 卷三 明 李登 校訂 明萬暦三十六年刊本一
第三十一冊
重刊詳校篇海(三) 卷四—卷五 明 李登 校訂 明萬暦三十六年刊本一
第三十二冊
鋟五車字義六合備攷四明海編(一) 卷一—卷三 明 吳亮 著 明萬暦三十七年三槐堂刊本一
第三十三冊
鋟五車字義六合備攷四明海編(二) 卷四—卷九 明 吳亮 著 明萬暦三十七年三槐堂刊本一
第三十四冊
鋟五車字義六合備攷四明海編(三) 卷十—卷十三 明 吳亮 著 明萬暦三十七年三槐堂刊本一
第三十五冊
翰林筆削字義韻律鰲頭海篇心鏡(一) 卷一—卷九 明 蕭良有 撰 明 餘應奎 訂 明萬曆間刊本一
第三十六冊
翰林筆削字義韻律鰲頭海篇心鏡(二) 卷十—卷二十 明 蕭良有 撰 明 餘應奎 訂 明萬曆間刊本一
第三十七冊
漢隸字源 宋 婁機 著 明末汲古閣刊本一
第三十八冊
新校經史海篇直音(一) 卷一—卷三 明 章黼 撰 明刊本一
第三十九冊
新校經史海篇直音(二) 卷四—卷五 明 章黼 撰 明刊本一
第四十冊
篇海類編(一) 卷一—卷六 明 宋濂 撰 明 屠隆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四十一冊
篇海類編(二) 卷七—卷十三 明 宋濂 撰 明 屠隆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四十二冊
篇海類編(三) 卷十四—卷二十 明 宋濂 撰 明 屠隆 校訂 明刊本一
第四十三冊
字鑑 五卷 元 李文仲 著 清康煕刊本一
千文六書統要 二卷 明 胡正言 撰 清康熙二年十竹齋刊本二〇九
第四十四冊
字學正本 五卷 清 李京 撰 清康熙八年刻本一
第四十五冊
諧聲品字箋(一)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六冊
諧聲品字箋(二)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七冊
諧聲品字箋(三)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八冊
諧聲品字箋(四)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九冊
諧聲品字箋(五)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冊
諧聲品字箋(六) 清 虞德升 撰 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一冊
字彙數求聲(一) 明 梅膺祚 著 清 虞徳升 著 清康煕十六年刊本一
第五十二冊
字彙數求聲(二) 明 梅膺祚 著 清 虞徳升 著 清康煕十六年刊本一
增補幼學須知雜字大全 三卷 卷首一卷 明 闕名 輯 清康熙十七年瑯嬛閣刊本二三七
汗簡 七卷 宋 郭忠恕 編 清康煕四十二年刊本一二七
第五十三冊
六書分類(一) 卷一—卷二 卷首一卷 清 傅世垚 輯 清 傅世磊 纂訂 清康熙四十四年寳仁堂刻本一
第五十四冊
六書分類(二) 卷三—卷六 清 傅世垚 輯 清 傅世磊 纂訂 清康熙四十四年寳仁堂刻本一
第五十五冊
六書分類(三) 卷七—卷九 清 傅世垚 輯 清 傅世磊 纂訂 清康熙四十四年寳仁堂刻本一
第五十六冊
六書分類(四) 卷十—卷十二 清 傅世垚 輯 清 傅世磊 纂訂 清康熙四十四年寳仁堂刻本一
第五十七冊
六書準 不分卷 清 馮鼎調 撰 清康熙刊本一
班馬字類 五卷 宋 婁機 著 清馬氏小玲瓏山館刊本二七三
第五十八冊
隸辨(一) 卷一—卷四 清 顧藹吉 著 清乾隆八年刊本一
第五十九冊
隸辨(二) 卷五—卷八 清 顧藹吉 著 清乾隆八年刊本一
第六十冊
説文字原集註 十六卷 附説文字原表 一卷 字原表説 一卷 清 蔣和 撰 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一
第六十一冊
六書分類(一) 卷一—卷二 卷首一卷 清 傅世垚 輯 清乾隆四十四年聽松閣刻本一
第六十二冊
六書分類(二) 卷三—卷六 清 傅世垚 輯 清乾隆四十四年聽松閣刻本一
第六十三冊
六書分類(三) 卷七—卷九 清 傅世垚 輯 清乾隆四十四年聽松閣刻本一
第六十四冊
六書分類(四) 卷十—卷十二 清 傅世垚 輯 清乾隆四十四年聽松閣刻本一
第六十五冊
六書故(一) 卷一—卷六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六十六冊
六書故(二) 卷七—卷十一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六十七冊
六書故(三) 卷十二—卷十七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六十八冊
六書故(四) 卷十八—卷二十二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六十九冊
六書故(五) 卷二十三—卷二十七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七十冊
六書故(六) 卷二十八—卷三十三 宋 戴侗 撰 清 李鼎元 校訂 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一
第七十一冊
六書例解(一) 一卷 六書辨通 卷一—卷三 清 楊錫觀 撰 清乾隆五十一年馮浩補板印本一
第七十二冊
六書例解(二) 六書辨通 卷四—卷五 辨通補 一卷 辨通續補 一卷 六書襍説 一卷 八分書辨 一卷 清 楊錫觀 撰 清乾隆五十一年馮浩補板印本一
第七十三冊
説文偏旁考 二卷 清 吳照 輯 清乾隆五十一年聽雨齋刊本一
六書辨譌輯要 三卷 清 王玉 著 清乾隆五十二年槐陰書屋刊本二〇五
第七十四冊
字彙(一) 明 梅膺祚 著 清刊本一
第七十五冊
字彙(二) 明 梅膺祚 著 清刊本一
第七十六冊
字彙(三) 明 梅膺祚 著 清刊本一
第七十七冊
字彙(四) 明 梅膺祚 著 清刊本一
第七十八冊
字彙(五) 明 梅膺祚 著 清刊本一
第七十九冊
篆字彙(一) 清 佟世男 編 清刊本一
第八十冊
篆字彙(二) 清 佟世男 編 清刊本一
第八十一冊
重刊訂正篇海(一) 卷一—卷三 明 李登 撰 明 張忻 校訂 清刊本一
第八十二冊
重刊訂正篇海(二) 卷四—卷六 明 李登 撰 明 張忻 校訂 清刊本一
第八十三冊
重刊訂正篇海(三) 卷七—卷八 明 李登 撰 明 張忻 校訂 清刊本一
第八十四冊
重刊訂正篇海(四) 卷九—卷十 明 李登 撰 明 張忻 校訂 清刊本一
鐘鼎字源 五卷 清 汪立名 著 清刊本四三九
第八十五冊
正字通(一)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八十六冊
正字通(二)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八十七冊
正字通(三)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八十八冊
正字通(四)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八十九冊
正字通(五)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冊
正字通(六)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一冊
正字通(七)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二冊
正字通(八)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三冊
正字通(九)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四冊
正字通(十)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五冊
正字通(十一) 清 張自烈 著 清 廖文英 著 清刊本一
第九十六冊
類篇(一) 卷一—卷十 宋 司馬光 撰 清揚州詩局刊本一
第九十七冊
類篇(二) 卷十一—卷二十一 宋 司馬光 撰 清揚州詩局刊本一
第九十八冊
類篇(三) 卷二十二—卷三十一 宋 司馬光 撰 清揚州詩局刊本一
第九十九冊
類篇(四) 卷三十二—卷四十五 宋 司馬光 撰 清揚州詩局刊本一
第一〇〇冊
六書通(一) 明 閔齊伋 撰 明 畢弘述 校訂 清刊本一
第一〇一冊
六書通(二) 明 閔齊伋 撰 明 畢弘述 校訂 清刊本一
第一〇二冊
歴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 二十卷 宋 薛尚功 撰 清 阮元 校訂 清嘉慶二年刊本一
第一〇三冊
字學一覧(一) 卷一—卷二 清 裘君弼 著 清 徐錦 著 清嘉慶五年刊本一
第一〇四冊
字學一覧(二) 卷三—卷五 清 裘君弼 著 清 徐錦 著 清嘉慶五年刊本一
第一〇五冊
積古齊鐘鼎彝器款識 十卷 清 阮元 著 清嘉慶九年刊一
第一〇六冊
隸韻(一) 卷一—卷五 明 劉球 撰 清 秦恩復 校訂 清嘉慶十四年刊本一
第一〇七冊
隸韻(二) 卷六—卷十 明 劉球 撰 清 秦恩復 校訂 清嘉慶十四年刊本一
正字略 清 王筠 撰 清道光十九年吳縣少耕草堂重刊本四七一
第一〇八冊
大廣益會玉篇(一) 南朝梁 顧野王 撰 唐 孫強 校訂 清澤存堂刊本一
第一〇九冊
大廣益會玉篇(二) 南朝梁 顧野王 撰 唐 孫強 校訂 清澤存堂刊本一
第一一〇冊
龍龕手鑑(一) 卷一—卷二 遼 釋行均 撰 一九三四年涵芬樓影印本一
第一一一冊
龍龕手鑑(二) 卷三—卷四 遼 釋行均 撰 一九三四年涵芬樓影印本一
草書韻會 金 張天錫 著 日本江戶初刊本二九三
第一一二冊
草字彙(一) 清 石樑 編 日本明治十三年刊本一
第一一三冊
草字彙(二) 清 石樑 編 日本明治十三年刊本一
第一一四冊
隸法彙纂 十卷 清 項懷 述 日本明治十四年刊本一
第一一五冊
朝陽閣字鑒(一) 卷一—卷六 説文字原略譜引 一卷 書體要覽 一卷 日 高田忠周 纂 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吉川弘文館刻本一
第一一六冊
朝陽閣字鑒(二) 卷七—卷十八 日 高田忠周 纂 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吉川弘文館刻本一
第一一七冊
朝陽閣字鑒(三) 卷十九—卷三十 日 高田忠周 纂 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吉川弘文館刻本一
第一一八冊
大廣益會玉篇 三十卷 南朝梁 顧野王 撰 孫強 校訂 日本慶長九年刊本一
第一一九冊
五經文字 三卷 唐 張參 著 日本文化七年刊本一
新加九經字様 一卷 唐 唐玄度 著 日本文化七年刊本三五一
幹祿字書 唐 顔元孫 著 日本文化十四年刊本四二九
第一二〇冊
康熙字典(一)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一冊
康熙字典(二)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二冊
康熙字典(三)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三冊
康熙字典(四)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四冊
康熙字典(五)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五冊
康熙字典(六)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六冊
康熙字典(七)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七冊
康熙字典(八)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八冊
康熙字典(九)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二九冊
康熙字典(十)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〇冊
康熙字典(十一)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一冊
康熙字典(十二)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二冊
康熙字典(十三)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三冊
康熙字典(十四) 清 張玉書 撰 清 陳延敬 著 日本安永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四冊
偏類六書通(一) 卷一—卷三 古森厚孝 著 日本嘉永元年鴻寳堂和刻本一
第一三五冊
偏類六書通(二) 卷四—卷七 古森厚孝 著 日本嘉永元年鴻寳堂和刻本一
第一三六冊
續字彙補(一) 清 吳任臣 著 日本寛文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七冊
續字彙補(二) 清 吳任臣 著 日本寛文九年刊本一
第一三八冊
摭古遺文 四卷 明 李登 著 日本享保元年刊本一
字考 夏宏 撰 黃元立 補訂 日本慶安二年刊本一九七
字學七種 二卷 清 李秘園 選 張邦泰 校訂 日本天保七年刊本二九三
第一三九冊
字孿 四卷 明 葉秉敬 著 日本江戶時代寫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