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結合,營造良好評價體系(新語)

2020-12-22 人民日報

  分類評價、同行評價、代表作制度是體現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三種評價原則,有利於建設破除「SCI至上」後的評價體系

  

  日前印發的《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目的是破除「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營造高校良好的創新環境。對於高校科技工作來說,這既是積極正面的引導,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發表SCI論文是展現和交流原創性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也是傳承知識、創新知識、培養學生綜合科研能力的有力手段。在國內高校科研發展早期,鼓勵發表SCI論文對於提高科研水平有積極作用,應該予以肯定。但隨著我國科技創新進入以高質量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如果還以SCI論文作為評價科研水平的唯一指標,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會造成目標的迷失甚至異化。

  目前「SCI至上」的問題關鍵,在於論文數量與資源配置掛鈎。因此,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破除科研評價中唯論文、「SCI至上」的核心是去功利化。破除「SCI至上」關鍵不僅是「破」,更是如何「立」。探索建立能夠合理衡量貢獻價值的學術評價指標體系,是提升學術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體現。

  使用單一指標無法衡量科研和學術價值的多元性,分類評價、同行評價、代表作制度是體現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三種評價原則,有利於建設破除「SCI至上」後的評價體系。重點是要正確運用SCI論文的評價機制,不能簡單使用SCI論文數量、高被引論文數量、影響因子高低等指標對院系、學科、教師進行評價,形成一味追求熱門、追求高被引、追求影響因子的導向。要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進行分類科研評價,結合代表作制度,區分論文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等不同領域的評價使用標準,同時還要強調解決基礎研究重大問題、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重大應用問題,並根據可及性、體現區分度的原則分別在職稱晉升等長期評價和績效核算等短期評價中應用。現有的專家同行評價,也應根據可跟蹤、可追責的原則進行完善細化。

  我們必須認識到,科技評價和學術評價系統的完善,是導向的確立和價值觀的重塑,是提升我國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一環,將對我國科研事業和人才培養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同的高校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需求,應該對照文件精神,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階段,結合學科發展實際,制訂本校科技評價的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本報記者趙婀娜整理)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新語:破立結合,營造良好評價體系
    分類評價、同行評價、代表作制度是體現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三種評價原則,有利於建設破除「SCI至上」後的評價體系      日前印發的《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目的是破除「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營造高校良好的創新環境。
  • 「五破」「五立」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總體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慮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主線,以破「五唯」為導向,以五類主體為抓手,著力做到政策系統集成、舉措破立結合、任務協同推進。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突出立德樹人、中國特色,具有鮮明的引領性。
  • 「破」「立」結合 打造新時代教育評價體系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總體方案》提出,要從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破立並舉,推進教育評價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
  • 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破」與「立」
    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總體方案》針對我國教育評價的突出問題,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列出了若干個「不得」禁令,符合教育邏輯規律,指向明確、可操作性強。同時,《總體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新的教育評價理念,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破舊立新,我們必須堅決執行和落實到位。
  • 立「五維」破「五唯」 推進教育評價現代化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破「五唯」問題從隱性轉為顯性,從學校、教師、學生、社會的呼籲轉為政府的行動,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教育現代化指明了方向。第一,破「五唯」要辯證認識「破」與「立」的關係。
  • 首個教育評價系統改革文件出臺 五「破」五「立」 教育評價「指揮...
    「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關於教育評價系統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教育評價「指揮棒」全面轉向,「破」什麼「立」什麼?如何通過評價改革,推進黨委和政府辦好新時代教育?不再簡單以考分排名評老師、以考試成績評學生、以升學率評學校,教育評價看什麼?一連串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在《總體方案》中得以解答。
  • 我市教育評價改革的「破」與「立」
    2016年8月,印發《關於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大力培育第三方評價機制,引入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參與教育評價,推進教育評價主體多元化,完善教育評價機制。五年來,研製教育評價配套評估指標體系及細則等標準20個、調查問卷30多套、數據量表等評價工具40多個,建起基於信息技術的教育評價系統和資料庫,建立比較完善的教育評價工作模式,打造了一支專業素養較高的專兼職結合的教育評價工作隊伍。
  • 十個「不得」立起教育評價風向標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立起什麼樣的評價風向標,就會有什麼樣的評價導向。應當看到,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教育領域「唯論文」現象十分嚴重,從人才引進到職稱晉升,從績效考核到學科評估,從升學拿學位到評獎拿課題……論文始終是一把「金尺子」,以致一些人把「唯論文論英雄」奉為圭臬。
  • 廣德法院:破立結合 騰籠換鳳
    廣德法院:破立結合 騰籠換鳳 2020-12-23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答: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世界性、歷史性、實踐性難題,涉及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思想觀念等多重因素,涉及到不同主體,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以攻堅克難的勇氣、久久為功的韌勁,進行系統設計、辨證施治、重點突破。《總體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慮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主線,以破「五唯」為導向,以五類主體為抓手,著力做到政策系統集成、舉措破立結合、改革協同推進。
  • 【部門解讀】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總體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慮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主線,以破「五唯」為導向,以五類主體為抓手,著力做到政策系統集成、舉措破立結合、改革協同推進。第二階段: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徵、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總體方案》圍繞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類主體,堅持破立結合,重點設計了五個方面22項改革任務。一是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
  • 樊秀娣:靜待花開:破「五唯」後立什麼
    2021年註定是中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的大發展之年。「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堅決克服『五唯』頑瘴痼疾」,已成為學界上下的共識。大家期盼富有時代特徵、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早日形成,但客觀上評價體系不會一蹴而就,而且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評價體系。
  • 「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
    新華社長春12月17日電題:「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新華社記者孟含琪、金津秀、王瑩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
  • 如何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孫友宏《人民...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方面,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如何為高校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一起來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孫友宏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解讀文章《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為高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日前發布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對於破除「SCI至上」和「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進一步破除「五唯
  • 葉繼元:孜孜矻矻營造良好學術生態
    葉繼元:孜孜矻矻營造良好學術生態 作者:謝歡學術評價和學術規範是當下學術界兩大焦點話題,不僅吸引了學界的關注,更聚焦了社會、管理領域的目光。科學、健康、有序的學術生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建設完成,需要各界共同努力。
  • 「立」起多元專業評價,才能真正破除「唯論文」
    不過之後的事實證明,如果「破」與「立」不平衡,「破」的同時沒能找到更加專業、優化的替代方案,抑或是有「破」無「立」,那麼不管政策的初衷多好,大概率都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還有可能引發形式主義上的更新或更嚴重的問題。  由此說,解決「唯論文」,關鍵在於有「破」有「立」。
  • 加快健全基礎科學 研究評價體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儘快健全完善基礎研究評價體系,並對此進行科學規劃和深入思考。   (一)   科研評價是基礎研究創新活動的風向標,健全的科研評價體系不僅能有效提升我國基礎研究創新能力,也能為管理部門提供及時有效的科研發展信息。可以說,進行基礎研究創新評價體系設計是促進生產力水平提升的重要環節。基礎研究的主體包括大學、科研院所以及企業,以下統稱為「創新主體」。
  • 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創新不僅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
  • 教師不會講課、醫生不會手術,「唯論文」如何「破而後立」
    記者採訪發現,以論文作為學術評價指標在科研活動中盛行,一直在高校和科研界飽受詬病,導致科研學術界急功近利、學術不端等亂象。教育部出臺政策意見做出規範與引導,但「唯論文」如何「破而後立」,值得進一步思考。「唯論文」難倒「英雄漢」意見出臺後,獲得不少高校教師的肯定和點讚。
  • 惠舒清: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創新不僅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