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莫奈與蒙克,兩大海外特展開啟申城新一輪「特展季」 厚植藝術教育土壤,形成海外名家特展不斷檔的良性循環
■本報首席記者 範昕
昨天(3日),滬上西方藝術「頂流」特展——外灘壹號美術館的「莫奈《日出·印象》」與久事美術館的「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雙雙收官。不過,申城的「特展季」並沒有就此告一段落,而是由另外兩大海外藝術名家特展實現了無縫連接:「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1962-1987」與巴西著名街頭藝術家組合奧斯吉美奧斯的中國首次美術館級大展「來者皆是客」。
近年來,海外藝術名家特展越來越頻繁地造訪申城——畢卡索、賈科梅蒂、埃利亞松、詹姆斯·特瑞爾、KAWS、安東尼·葛姆雷、阿歷克斯·卡茨等一眾名家都曾以特展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這固然與上海身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吸引力有關,也同樣離不開申城眾多美術館為觀眾指點藝術「迷津」的努力。中國觀眾欣賞海外藝術尤其是現當代藝術,隔著地域、文化的差異,存在著不小的門檻。而對於申城不少這樣的特展而言,展覽的開幕僅僅是起了個頭,在長達幾個月的展期裡,相應的公共教育活動此起彼伏、各開「腦洞」,培育著藝術的超級粉絲。在業界看來,當成體系的公共教育活動不斷提升著大眾的藝術欣賞水平,這樣的氛圍自然會吸引更多豐富多元的特展紛至沓來,形成全年「不斷檔」的良性循環。
三個多月展期數十萬人次觀展,公共教育活動為特展提供超強「續航力」
昨天收官的莫奈特展與蒙克特展,在三個多月的展期裡吸引數十萬人次觀展,並且持續霸屏社交網絡。超強的「續航力」背後,多種多樣的公共教育活動功不可沒。展教並行,作品的「打開方式」變得新奇有趣,展覽的內涵也得以不斷延展。
2020年11月13日,正在外灘壹號美術館舉行中國首展的莫奈代表作《日出·印象》迎來了問世148周年的紀念日。美術館為此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藝術教育活動:伴著外灘的日出,許多觀眾第一次了解到這部作品確切的創作時間。事實上,這是美術史上一個著名謎題的揭曉,幾年前,經過氣象學家、物理學家、藝術史學家的聯合考證,藉助地形分析、天文測算、海潮水位以及氣象觀測等方式,業界得出結論:1872年11月13日早晨7點35分,莫奈在勒阿弗爾市海軍司令部酒店客房中創作了《日出·印象》,描繪的是客房窗外勒阿弗爾港口的日出景象。當然,參加活動的觀眾收穫的不只是這個謎底,除了欣賞莫奈的真跡,他們還走入了3D場景中真實感受莫奈創作的瞬間,席間的美食則是法國大廚選用莫奈作品及時代的許多元素加以製作的,甚至復原了莫奈家宴美食中的肉桂黃油酥餅。
而蒙克特展所在的久事美術館,則藉助外援為學生群體設計了一場研學之旅。由華東師範大學中外博物館教育研究中心和滬上中小學一線教師共同組成的專家團隊研發了五份「看展任務卡」,涵蓋歷史、音樂、美術、心理健康教育等不同學科,甚至引入「表情包」創作等活潑的方式,讓學生們一邊看展一邊完成任務清單,及至畫出屬於自己的「吶喊」。任務卡都是結合蒙克個人經歷及藝術特點量身定製,比如,蒙克畫故鄉,作品運用得較多的元素是橋還是房子? ◆下轉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哪些細節讓你能夠看出《憂慮》這幅畫的主題?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李婕參與了心理主題任務卡設計,她坦言希望以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引導孩子們共情,理解蒙克畫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力量,另一方面教會他們正確面對、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抓住特展契機開展藝術教育和普及活動,正在成為上海不少美術館的普遍做法。例如剛剛啟幕的奧斯吉美奧斯特展,在未來近三個月的展期裡,八場主題各不相同的沙龍、藝坊已經排上日程,將帶領觀眾走近這對巴西雙胞胎藝術家;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則為為期四個多月的安迪·沃霍爾特展「配備」了10場公共教育活動。
公共教育活動的重要性與展覽同等,創意前置、注重長效成為迫切課題
業內人士認為,引進的海外藝術名家特展越是重磅,美術館越是需要充分「備課」,以具有針對性的公共教育活動為觀眾「補課」。一方面,越是名家,其作品中可以挖掘的內涵越多,而展品總是有限的,呈現的僅僅是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某些切面,大眾更需要知道這些名家名作的來龍去脈,它們何以留名藝術史;另一方面,越是名家,大眾對他們的印象越容易流於概念化,膚淺化,僅盯著他們最有名的作品,但對其它面向知之甚少。
這樣的「指點迷津」,對於那些需要置於特定文化、時代背景中加以理解的現當代藝術名家名作尤顯必要。例如,理解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作品,不應停留在其充斥著複製技法的圖像層面,更應還原到孕育它的消費社會語境,當年這位藝術家提出的「在未來,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其實與今天的網紅經濟、流量經濟如出一轍。又如,賈科梅蒂細細長長的「火柴人」雕塑,傳遞出的其實是二戰之後一種強烈的時代特徵,這位藝術家是將當時的孤寂、痛苦、迷茫、反思、覺醒都凝聚在作品瘦削的造型和緊張的結構中,成為一代人的精神寫照。
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副館長傅軍長期關注文博界的公共教育狀況。在她看來,對於美術館來說,公共教育活動與展覽同等重要,「最新一版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已將『教育』列為博物館第一大功能,並且這種教育是面向全年齡段人群的。」與之相適應,她認為,在展覽推進過程中,公共教育活動的創意應該儘可能前置,參與到展覽舉辦之前的整體策劃中來;同時美術館不能僅僅滿足於舉辦配合展覽的公共教育活動,畢竟一個個展覽為普通觀眾提供的知識結構和審美趣味是碎片化的。對於觀眾藝術知識的普及和藝術素養的培育,需要一個相對系統化、長效性的專題公共教育項目來支撐。
只有專業的觀眾越來越多,藝術之於一座城市的意義才將漸漸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