銎簋甗罍鬲甑箅觥匜觶斝,你認識幾個?

2021-02-18 藝周雅集

圖文/藝周刊全媒體組 綜合

銎、簋、甗、罍、鬲、甑、箅、觥、匜、觶、斝……這些的字你能認出來幾個呢?這些難認而生僻的字,就是用來命名青銅器,如果不認識,那麼請隨我們來看一看,認一認……

銎(qióng):銎,斤斧穿也。——《說文》。段玉裁註:「謂斤斧之孔所以受柄者。」後泛指農器上的孔。


銎內式鉞

簋,讀作「詭」(guǐ),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


西周 史頌簋

甗(yǎn,粵音「演」)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西周 「叔巟「甗 

罍是漢族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於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西周 青銅罍

鬲(gé)象形字,金文字形,象飲食器具形。(用作國名和姓時念gé)鬲作為一種漢族古代煮飯用的炊器,(念作lì),有陶製鬲和青銅鬲。

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


明晚期 鬲式爐

甑(zèng)是漢族古代的蒸食用具,為甗(音「演」)的上半部分,與鬲通過鏤空的箅相連,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單獨的甑很少見,多為圓形,有耳或無耳。


唐 鏨刻鳳鳥龍紋銅釜甑

箅(bì),形聲。字從竹從畀,畀亦聲。「畀」意為「把穀物放在支架上蒸煮」。「竹」與「畀」聯合起來表示「竹製蒸架」。本義:竹蒸架。


宋 醬釉箅紋魚簍尊

觥(gōng)是古代漢族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裝飾紋樣同犧尊、鳥獸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將其誤以為獸形尊。然觥與獸形尊不同,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作傾酒。


西周早期 觥

匜(yí)音同儀,是中國先秦時代漢族禮器之一,用於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為盤、匜組合。


西周 青銅龍耳匜

觶(zhì)是中國古代漢族禮器中的一種,做盛酒用。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商 青銅觶瓶

斝(jiǎ)是古代中國先民用於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通常用青銅鑄造,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


商晚期 青銅饕餮紋斝

聞名。不如相識!訂閱《藝周刊》官方公眾號:artweekly,藝術無微不至!主編微信:hujiayi1399,郵箱:52997257@qq.com

相關焦點

  • 瓿、鬲、卣、簠、甗、觥、觶、盉、盨、斝、匜、觚 你認識幾個?
    鬲lì,作為一種漢族古代煮飯用的炊器,有陶製鬲和青銅鬲。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後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稜。
  • 瓿、鬲、卣、簠、甗、觥、觶、觚 你認識幾個
    鬲lì,作為一種漢族古代煮飯用的炊器,有陶製鬲和青銅鬲。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後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稜。
  • 瓿、鬲、卣、簠、甗、觥、觶、觚 這些祖先們常用的皿器 你認識幾個?
    鬲lì,作為一種漢族古代煮飯用的炊器,有陶製鬲和青銅鬲。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古代煮飯用的炊器。
  • 這都是什麼→觚斛觥銎盉鏃簋甗敦轙罍鬲軎甑匜
    每次面對博物館形色種種的青銅器,總是莫名的無言以對,一面讚嘆文字和工藝的精美,一面憋屈的難受,這一切都源於不知道那些名字,叫什麼·······這次小編帶你去認識一下那些見了不會讀的青銅名「字」。甗[yǎn](音演),是蒸食器,分上下兩部分甑[zèng]和鬲[lì],有的是連體,有的是分開的。
  • 讀懂青銅器丨鼎鬲簋觚爵甗觶斝匜簠盨罍瓿彝觥卣
    每次到博物館看青銅器時,鼎鬲簋觚爵甗觶斝匜簠盨罍瓿彝觥卣*&%*#@.
  • 盉甗簋罍卣斝:這些青銅器都是什麼?有何用途?
    在周朝時,盉和匜(音yí)是組合使用的。據《左傳》有「奉匜沃盥」記載,沃是指澆水,盥是洗手洗臉。簡單來說,盉用來澆水的,匜就是給客人洗漱用的器皿。匜有造型橢長,前流後鋬,底有四足。1975年2月,陝西岐山縣出土了一件「青銅朕匜」,高20.5釐米,腹寬17.5釐米,腹深12釐米,重3.85公斤。
  • 熱議 | 盉、罍、鬲、匜、斝……進了博物館卻覺得自己像「文盲」?
    盉、罍、鬲、匜、斝、彝、戣、卮、盨、簋、盨、甗、觚、觶……這些字你都認識嗎?前不久小編的朋友圈裡有人提到看展時碰到了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問題,幾番猶豫後終於向同行的朋友開口:「那個半包圍裡一個『也』的字怎麼讀?」,還抱怨展品因為沒有注音看得十分費勁。這讓小編開始思考,博物館有必要在生僻字旁標註拼音嗎?如果有,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 中國古代飲食器具大合集,你能認識幾個
    《夢溪筆談》中寫道,"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有三個中空的足,相較於鼎,鬲在加熱的時候便於吸收更多的熱量。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機智呀!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灶臺的廣泛應用,鬲的功能失去了意義,取而代之的是釜。
  • 觚彝卣角爵觥罍瓿卮尊盉斝觶都幹嘛的?
    觚、彝、卣、觥、罍、瓿、卮、盉、斝、觶……各種各樣的青銅酒器,僅名字就讓人覺得眼花繚亂了。至於每一個酒器的用途,很多卻並不清楚。斝(jiǎ)  斝,形似爵,但比爵大,無流和尾。口大,有三足、鋬,多為青銅所制,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  盛酒器有:尊、觥、彝、卣、壺、罍、瓿等。尊  尊,一種大口的貯酒、備斟的酒器。多為青銅製,頸微縮,鼓腹、平底。體呈圓形、方形等。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
  • 看觚彝卣角爵觥罍瓿卮尊盉斝觶都是什麼用途
    觚、彝、卣、觥、罍、  瓿、卮、盉、斝、觶……  各種各樣的青銅酒器,  僅名字就讓人覺得眼花繚亂了。  斝(jiǎ)  斝,形似爵,但比爵大,無流和尾。口大,有三足、鋬,多為青銅所制,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
  • 這個必須收藏:青銅器常見33個生僻字注音加圖文並茂解釋
    4、簋[guǐ] (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簋,黍[shǔ]稷[jì]方器也」――《說文》。6、敦[duì](音對),古代用來盛放黍[shǔ]、稷[jì]、粱、稻等飯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展而成。
  • 看觚彝卣角爵觥罍瓿卮尊盉斝觶…當浮一大白!
    觚、彝、卣、觥、罍、瓿、卮、盉、斝、觶……各種各樣的青銅酒器,僅名字就讓人覺得眼花繚亂了。至於每一個酒器的用途,很多卻並不清楚。斝(jiǎ)斝,形似爵,但比爵大,無流和尾。口大,有三足、鋬,多為青銅所制,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盛酒器有:尊、觥、彝、卣、壺、罍、瓿等。尊尊,一種大口的貯酒、備斟的酒器。多為青銅製,頸微縮,鼓腹、平底。體呈圓形、方形等。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形制很多,多設計成鳥獸形,如犧尊、象尊、四羊方尊等。
  • 【星藝雅集】觥罍樽觴觶觚 都不認識? 長嘯:帶你識酒器
    【今日星藝摘要】觥籌交錯 起坐而喧譁者 眾賓歡也——歐陽修《醉翁亭記》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念昔宴私舉觴相海雖沒有"酒"字卻句句離不開酒觥罍尊樽觴鍾鬥酌爵白角觶壺觚這些你都認識嗎聽嘯哥和你說說壺裡賣的到底是什麼酒BY長嘯
  • 垣曲北白鵝周代墓地和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銅甗
    所有墓葬中7座有腰坑,5個有殉狗。此次發掘墓葬級別高、規模大,出土器物種類豐富,包括銅、玉、石、漆、陶、骨、蚌貝、鉛、金、漆木、皮革、麻繩、竹等各類文物總計500餘件套。其中,禮器類有鼎、甗、簋、盨、鋪、罐、鬲、盤、盉、方彝、匜、壺、罍、尊、爵、觶、杯、勺等,禮樂器有編鐘和石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