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藝周刊全媒體組 綜合
銎、簋、甗、罍、鬲、甑、箅、觥、匜、觶、斝……這些的字你能認出來幾個呢?這些難認而生僻的字,就是用來命名青銅器,如果不認識,那麼請隨我們來看一看,認一認……
銎(qióng):銎,斤斧穿也。——《說文》。段玉裁註:「謂斤斧之孔所以受柄者。」後泛指農器上的孔。
銎內式鉞
簋,讀作「詭」(guǐ),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
西周 史頌簋
甗(yǎn,粵音「演」)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西周 「叔巟「甗
罍是漢族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於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西周 青銅罍
鬲(gé)象形字,金文字形,象飲食器具形。(用作國名和姓時念gé)鬲作為一種漢族古代煮飯用的炊器,(念作lì),有陶製鬲和青銅鬲。
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
明晚期 鬲式爐
甑(zèng)是漢族古代的蒸食用具,為甗(音「演」)的上半部分,與鬲通過鏤空的箅相連,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單獨的甑很少見,多為圓形,有耳或無耳。
唐 鏨刻鳳鳥龍紋銅釜甑
箅(bì),形聲。字從竹從畀,畀亦聲。「畀」意為「把穀物放在支架上蒸煮」。「竹」與「畀」聯合起來表示「竹製蒸架」。本義:竹蒸架。
宋 醬釉箅紋魚簍尊
觥(gōng)是古代漢族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裝飾紋樣同犧尊、鳥獸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將其誤以為獸形尊。然觥與獸形尊不同,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作傾酒。
西周早期 觥
匜(yí)音同儀,是中國先秦時代漢族禮器之一,用於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為盤、匜組合。
西周 青銅龍耳匜
觶(zhì)是中國古代漢族禮器中的一種,做盛酒用。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商 青銅觶瓶
斝(jiǎ)是古代中國先民用於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通常用青銅鑄造,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
商晚期 青銅饕餮紋斝
聞名。不如相識!訂閱《藝周刊》官方公眾號:artweekly,藝術無微不至!主編微信:hujiayi1399,郵箱:529972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