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行省:羅馬帝國時期的不列顛

2021-01-19 戰爭事典

作為羅馬帝國最北端的行省,不列顛這片被北方大海環繞著的土地,孤獨地眺望著對面大陸——布列塔尼半島崎嶇的海岸線。這裡沒有南方地中海的明媚陽光,有的只是千年的陰鬱。這片孤懸海外的島嶼,當時幾乎被排斥於歐洲歷史之外,只有神秘的巨石陣,歷經千年風霜,依然孤獨地矗立著,倔強地伸向天空,仿佛寂寞的呼喊。在公元前,大陸上的人們只是將它視為一個遙遠的近乎虛幻的島國,隔著令人生畏的大海。沒有人會想到,未來這裡將是「日不落帝國」的發源地。

不列顛的名稱來源於居住在這裡的凱爾特人中的一支——布列吞人(Breton)。當他們從歐洲大陸渡海過來徵服這裡後,這座島嶼便成為他們自由的樂園。布列吞人並非是第一支進入不列顛的外來入侵者,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一支被稱作「伊比利亞人」的民族集團自布列塔尼抵達這裡。公元前2500年左右,又有另一支被稱作「大杯人」的遊牧民族從萊茵河谷出發開始了遷徙歷程,他們渡過海峽,進入不列顛,並建造了巨石陣。

根據「可敬者」比德的記載,不列顛是座物產豐饒的島嶼,地上、樹上都長滿了果實,適合飼養各種牲口和馱畜,河流養育了許多鮭魚和鰻魚,在海邊的貝殼中可以找到各種顏色的珍珠,並且還盛產銅、鐵、鉛、銀等礦產。同時,他還記載了一種黑色大理石,這種大理石黝黑髮亮,放在火中會發光。

巨石陣 

公元前700年左右,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不列顛隨之進入了鐵器時代。第一批進入的是戈伊德爾人。後來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同樣屬於凱爾特民族的布列吞人進入並控制了這座島嶼的大半部分地區,原先居住於此的戈伊德爾人戰敗,他們大部分被同化,小部分北逃,成為蘇格蘭人的祖先。隨著凱爾特人的進入,鐵製工具和武器也進入不列顛,鐵塊在一段時間內甚至還被當作貨幣使用。根據記載,凱爾特人的風俗與高盧人相似,一部分人以耕種為生,而那些居住在內地的人則多以畜牧業為主。他們蓄長發,用崧蘭染身,使得身上呈現出一種天藍色,在戰鬥中顯得十分可怖。根據塔西陀的記載,凱爾特人的主要軍事力量為手持長矛或短劍的步兵,一些部落也使用戰車。戰車兵的地位明顯要高於步兵,御者們的技術十分高超,能在崎嶇的道路上駕駛戰車並投入戰鬥。戰車上的戰士一開始會投擲標槍,在打開缺口後便從車上跳下徒步作戰,御者則駕駛戰車向後稍退,重新部署戰線。如果戰事不利,戰士們則可以退到戰車上去。戰車的車輪上裝備有短劍和鐮刀,它們伸向戰車兩旁,能把敵人割成碎片。

公元前58年,尤裡烏斯·愷撒開始其徵服高盧的事業。在戰爭中,羅馬人發現高盧人可以從不列顛獲取援軍,這使愷撒注意到了這座島嶼。過去,這座島嶼在羅馬人眼中無疑是遙遠而神秘的蠻荒之地,甚至當時不少人還認為這裡是世界的邊緣。羅馬人沿用了希臘人對這座島嶼的稱呼——阿爾比恩。最初對這座島嶼的記載來自於公元前6世紀一位冒險家的航海日誌,但原作早已遺失,羅馬作家阿維努斯在寫作詩歌《水手之歌》時還曾經引用過其記錄。不列顛島與高盧之間密切的聯繫使愷撒認識到徵服它的可能。無疑,徵服這座島嶼是件一本萬利的事情,新領土的徵服將使愷撒的聲望進一步上升,同時也能掠取大量的財富,這些都是將來抗衡龐培和克拉蘇時不可缺少的。

凱爾特戰車

公元前55年與公元前54年,愷撒先後兩次率軍攻入不列顛。第二次入侵時,愷撒所率領的軍團人數多達25000人,其中包括2000名騎兵。他們乘坐800艘艦船渡海。在渡海過程中,羅馬人遭遇了暴風的襲擊,損失慘重。登陸後的羅馬人經過一場苦戰,終於擊敗了敵人,並向泰晤士河進發。凱爾特人為阻止羅馬人渡河,在河岸上栽滿了尖頭木樁,但是羅馬人發現並避開了這些木樁。凱爾特人在羅馬人的刀劍下,只得退入森林進行遊擊戰。一部分凱爾特貴族見取勝無望,便陸續向愷撒投誠。但當羅馬人正準備橫掃不列顛時,龐培與元老院合謀要求愷撒交出高盧行省和軍權,高盧也後院失火,發生了叛亂,這使愷撒不得不放棄徵服事業,返回高盧。但是這兩次入侵也不是一無所獲,不列顛的許多部落懾於羅馬軍威,主動臣服於羅馬,成為羅馬人的盟友。在之後的歲月裡,這些部落成了羅馬在不列顛發揮影響的橋頭堡。作為交換,這些部落被允許與羅馬人開展貿易,從中獲得大量利益。

愷撒大帝像

在克勞狄皇帝時代(公元前10年—公元54年),以卡圖維勞尼王國為首的不列顛反羅馬勢力日益強大,對親羅馬勢力造成了極大威脅。為了保護盟友,皇帝決定再次發動對不列顛的遠徵。公元43年,4個軍團和同樣數量的輔助軍團,共計4萬大軍,在高盧海岸集合起來,並兵分三路登上不列顛的海岸。在戰場上,面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羅馬軍團,衣衫襤褸、缺乏防護的凱爾特人雖然勇猛,但在颶風般襲來的標槍雨,以及接踵而至的羅馬軍團的密集衝鋒下,很快便因損失慘重而崩潰。在擊敗不列顛的反羅馬勢力後,克勞狄皇帝親自來到不列顛,見證了帝國對這座島嶼的徵服。他在科爾切斯特檢閱了他的部隊,11名當地小國國王向其表示臣服。這是羅馬帝國繼徵服地中海後再一次徵服海洋。為了紀念此事,克勞狄為他的一個兒子取名為布列坦尼庫斯,在羅馬城,他還修建了克勞狄凱旋門,上面鐫刻著皇帝降服布列吞人的豐功偉績。

布迪卡女王雕像

不久之後,羅馬人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不列顛行省,這是帝國的第45個行省。不列顛行省的首府最初設立在科爾切斯特,這也是羅馬為了安置退伍老兵而在不列顛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地。但行省的建立並非一帆風順,公元60年,不願接受羅馬統治的凱爾特人集合在布迪卡女王的旗幟下發動了起義。布迪卡是不列顛小國愛西尼已故國王普拉蘇塔古斯的遺孀。普拉蘇塔古斯去世前,在遺囑中將王國一半的土地捐獻給了當時的羅馬皇帝尼祿,另一半留給了他的兩個女兒。但尼祿卻宣稱,按照羅馬屬國國王去世時沒有男性繼承者的慣例,屬國的所有國土都將歸羅馬所有。在皇帝的支持下,行省財務官派人搶佔了愛西尼人的土地,沒收了許多愛西尼貴族的財產。布迪卡試圖反抗,結果遭到羅馬士兵的鞭打,她的兩個女兒更遭受了被強姦的厄運。被激怒的愛西尼人發動了起義,其餘不列顛人也紛紛加入。他們襲擊了分散屯駐在各地的羅馬駐軍,攻陷了許多塢壁,給羅馬人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科爾切斯特首先被攻陷,在倫丁尼姆——當時不列顛最大的城市,來不及撤離的羅馬人被屠殺殆盡。在歷時一年多的戰爭裡,大約有70000羅馬人和親羅馬的當地人被殺,凱爾特人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大約有80000人死於戰亂。羅馬不得不停下擴張的腳步,出動第14軍團和第20軍團的一部分,加之輔助部隊10000餘人,剿撫並用,方才平息了這場叛亂。布迪卡女王在戰敗後服毒自殺,不過作為凱爾特人的英雄,現如今她和女兒們駕駛戰車的青銅雕像矗立在橫跨泰晤士河的威斯敏斯特大橋西端,與大本鐘隔街相望,成為英格蘭的一個象徵。

公元1世紀末,倫丁尼姆成為行省新的行政中心,這座城市便是倫敦城的前身。羅馬時代,不列顛行省的城鎮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整個行省有20—30個較大的城鎮,其中倫敦城的人口為15000人。同時,羅馬人還在不列顛行省設立了10餘個部落行政區,作為行省下屬的基本行政單位,地方行政官員為原先的部落貴族。每個部落行政區都有自己的首府城鎮,設立執政官、財務官等行政職務,並擁有自己的地方元老院。羅馬人建立的城鎮成為傳播羅馬文明的工具,這些城鎮均為棋盤式布局,擁有開闊的廣場以及神廟、議事大廳等公共建築物。而公共浴室、劇院和角鬥場則為市民提供了消遣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場所。城市裡還有自動的供水系統,以及紀念帝國偉人和地方精英的紀念碑。這些設施的建設費用一般由地方名士來負擔,帝國政府通常不會進行資助。此外,這些城鎮還擁有各類市場與商店,為周邊的農村提供了交換和服務的場所。隨著羅馬文化的傳播,凱爾特貴族開始學習拉丁語,以穿羅馬式樣的衣服為榮,「託袈」因此大為流行,他們還在自己的住宅內修建花廳、浴室,舉行羅馬式的宴會。

3世紀末4世紀初的不列顛行省

不列顛的北部仍為蠻族控制。公元83年夏,為消除北方帶來的威脅,當時的行省總督阿古利可拉發動了對蘇格蘭地區的徵伐。他在不列顛同盟軍的支援下,攻入北方,去消滅那裡的喀裡多尼亞人(Caledonian)。雙方在格拉匹烏斯山進行了一場激戰。他的女婿塔西陀在其著作中詳細記載了這次戰役。

阿古利可拉的部署是:8000名輔助軍團步兵居中,左右兩翼各1500名騎兵,後面是12000名軍團士兵背靠營壘工事,還有4個騎兵隊約2000人作為預備隊。喀裡多尼亞人的總兵力為30000人,他們佔據了對面的山丘,其陣地一直延伸到山腳下的平地。在試探性的箭矢射擊後,阿古利可拉出動了著名的巴塔維部隊。巴塔維人來自萊茵河東岸,以驍勇善戰著稱,並擅於武裝泅渡。巴塔維人不負眾望,他們扛著大盾,冒著被對方投擲出來的標槍擊中的危險,很快逼近敵軍,在短兵相接時用盾牌猛擊對方頭部,迅速打開了前進的道路,並將平地上的喀裡多尼亞人向山上擠壓。見戰局有利,阿古利可拉下令其餘部隊發起進攻。喀裡多尼亞人企圖用戰車阻止羅馬人的進攻,但由於道路崎嶇,且羅馬人陣型密集,並未起到什麼作用。此時山上的喀裡多尼亞人衝下山來,準備發起反衝鋒,企圖從側面包抄羅馬人。但阿古利可拉早有準備,此時被他當作預備隊的4個騎兵隊發動了最後一擊,喀裡多尼亞人大敗,10000人被殺,而羅馬人僅僅損失了360人。

阿古利可拉本欲乘勝追擊,不過次年春天,他就被召回羅馬。塔西陀遺憾地感嘆道:「不列顛的徵服指日可待,卻如此前功盡棄。」

作為帝國邊陲的重要行省,不列顛長期保持著3個軍團的駐軍。其中,第6軍團駐紮在約克,第20軍團駐紮在切斯特,它們組成的防線扼守著奔寧山脈,並可隨時開往北部邊界。第2軍團駐紮在威爾斯南部的卡利恩,它與切斯特的第20軍團組成了一道防線,密切監視著從愛爾蘭海到布里斯托海峽的西部海岸,以防止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海上入侵,同時又控制著威爾斯山區。而大約15000名的輔助軍,則駐紮在邊界上,尤以哈德良長城上的兵力最多。

哈德良長城遺址

哈德良長城是哈德良皇帝於公元122年巡視不列顛時,為了防禦北方的敵人所下令建造的工程,總共耗時6年。長城全長73英裡,牆體為混凝土結構,築在黏土地基上,外面則裝飾有方石面板,它高12—18英尺,底寬8英尺,頂寬4—5英尺。牆體之外,則修建有塹壕,塹壕一般為35英尺寬、10英尺深。哈德良長城還築有17座壁壘,每隔一英裡則修建一座亭障和兩座塔樓,用來監視邊界情況,並對大規模入侵示警。其中每個亭障可容納100人,壁壘則可根據大小駐紮一個千人隊和或一個五百人隊。在邊界外則修建了至少3座前哨壁壘。在各個軍團駐地之間和駐地與倫敦之間,羅馬人修建了石料路面的道路網,這些道路寬20—25英尺,總長度達7000英裡,可以保障軍隊快速集結。在狀態良好的情況下,騎馬的平均速度可達每小時32公裡。因此,在有緊急戰報需要傳遞的情況下,騎馬的傳報員利用驛站進行接力傳報,10小時內就可將戰報從約克傳到倫敦。羅馬人還在哈德良長城與羅馬軍隊駐地之間建造了縱向排列的烽火臺,一旦外敵入侵,前哨壁壘可以迅速點燃烽火,將軍情傳遞至後方。

公元142年,羅馬人在哈德良長城以北又修築了長達37公裡的安東尼長城,但不久後就被棄置。哈德良長城最終成為帝國的邊界線。在羅馬人看來,長城以南,是受羅馬教化的「文明人」,長城以北,則是「野蠻人」。不過在不列顛,羅馬人的統治始終沒有深入。在城鎮之外,原先的凱爾特首領繼續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為帝國效忠,但卻並不完全依賴羅馬。

當羅馬帝國陷入漫長而痛苦的「三世紀危機」時,經濟上的無力振作伴隨著政局的動蕩,一個個皇帝匆匆上臺,又接連倒下。無休止的謀殺與背叛,使鮮血染汙了帝國榮譽的旗幟。衰亡中的帝國已經無力抵擋蠻族入侵的洪流。雖然羅馬皇帝在不列顛設立了撒克遜海岸伯爵來防止蠻族的劫掠,大量由高大石牆和巨型塔樓組成的要塞也在不列顛的海岸線上被修建起來,但這無濟於事。畢竟,這是一片遠離羅馬本土的海外行省,羅馬人的防線被一次又一次地撕碎,皇帝鞭長莫及。面對蠻族的一系列攻掠,當時有人這樣記載道:「恐懼的帷幕籠罩著行省。」

帝國雖然也曾垂死掙扎,在強有力的軍事指揮官的領導下一度在不列顛重塑輝煌,鎮壓了叛亂,恢復了秩序,但這只是迴光返照。隨著帝國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覬覦帝位者發起的內戰之中,羅馬人在不列顛的統治即將結束。

僅僅在公元407年,軍隊在不列顛便擁立了三位短命的「皇帝」,至於帝國本土則忙於應付渡過萊茵河的洶湧蠻族洪流而無暇他顧。

在羅馬皇帝霍諾裡烏斯時代(395—423年),不列顛的局勢已無法收拾,無奈之下,皇帝只得將駐守在不列顛的軍團全部撤回,保衛本土。隨著羅馬人的撤離,不列顛的歷史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22》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崩潰後被遺棄的不列顛
    而等到了著名的暴君尼祿時期,羅馬軍團更是撲滅了著名的布狄卡起義。接連的反叛使得羅馬人下定決心,將不列顛整個併入羅馬帝國,改為行省,而不是繼續放任當地蠻族王國的存在。因此,從公元1世紀開始,現代的威爾斯以及英格蘭地區就成為了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在這裡建設城市、修建大道、繁衍生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的蠻族凱爾特人也逐漸和羅馬人融合,這就是羅馬不列顛人。
  • 羅馬徵服不列顛:羅馬化的島嶼
    前因:高盧戰爭 公元前1世紀中期,羅馬發動徵服高盧的戰爭,不列顛島與高盧有著貿易往來,不少部落支持高盧,引起了羅馬總督凱撒的注意。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徵服不列顛島,這就是英國歷史上被羅馬統治的時期。
  • 旌旗漫捲三洲地,羅馬人入侵不列顛與英國早期社會形成
    不列顛群島——世外之地的興盛早在伊比利亞人時期,不列顛群島的社會狀態就已經在不斷的進步中,而這種進步並不是由自身內部演變的,而是通過外部施加壓力開始的,至少伊比利亞人就給整個島上的原始居民帶去了相當進步的文化傳統,直到後來自身也湮滅於歷史長河之中,不過在這一時期,地中海上商業文明的崛起,那時候的海上就已經發現了不列顛群島的存在
  • 日不落之前的深夜——徵服不列顛!(上)
    當時,遠在海峽東側的羅馬正處於共和國晚期的三巨頭時代,出任高盧行省總督的凱撒剛剛結束了與日耳曼人的戰爭。他通過一些冒險者與商人了解到了不列顛島的存在,於是,出於掠奪資源以及切斷未來再度徵討日耳曼蠻族的後顧之憂的考慮,這位雄心勃勃的徵服者計劃著發起一次大遠徵。
  • 不列顛?淺談這幾個有何區別
    談起英國,可能許多人會感到有些困惑,它好像有許多名字:英吉利,不列顛,英格蘭,或者最簡單的名字:英國。似乎每一個名字都可以用來代指那個歐洲另類國家。我們平時稱呼的「英國」,實際上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
  • 不列顛的原住民—凱爾特人對待諾曼人的態度是怎樣的?_澎湃新聞...
    X 不列顛的原住民在亨利一世統治時期,南威爾斯幾乎已經成了盎格魯-諾曼人的一個行省(參見陳金鋒:《中世紀不列顛群島凱爾特人及與英格蘭的關係》,《石河子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 不列顛島恩仇記:凱爾特人?不列顛人?布立吞人?
    不列顛人居住在今天的英格蘭和威爾斯其實凱爾特人是凱撒命名定義的,形容那時候西歐到處都是的一種蠻族,他們在語言宗教上存在聯繫。憑著這種合併同類項的本事,羅馬把歐洲蠻族分成三大類: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
  • 向羅馬帝國復仇!母女三人的努力,螳臂擋車的最後一搏
    ,在公元1世紀的克勞狄烏斯皇帝時期,羅馬人徹底佔領不列顛地區。尼祿的老師塞內加也在不列顛大發橫財到了帝國時期,雖然羅馬政府規定了貸款的最高利率,但帝國的法律卻只在義大利本土實行,像不列顛這樣的行省,羅馬高利貸商人們依舊無法無天,用盡全力榨乾當地親羅馬蠻族人的財富
  • 它與不列顛,大不列顛又該如何區分?
    圖為不列顛尼亞地圖01 引狼入室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城牆轟然倒塌,日耳曼蠻族踐踏了這個曾以文明人自居的年邁國家。而不列顛尼亞行省的島民,在失去帝國的保護後,被迫攥緊了手中的鋤頭和釘耙。公元449年,內憂外患之際,昏聵的羅馬-不列顛貴族竟選擇僱傭盎格魯、撒克遜這兩支日耳曼蠻族軍隊來保衛他們的財富。結果可想而知——這兩支蠻族部落在贏得幾場短暫勝利後便迅速倒戈——和他們的夥伴朱特人一起,將整個大不列顛島拖入火海。
  • 伊利裡亞行省,羅馬帝國的救星?
    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帝國。其鼎盛時期囊括了大半個歐洲,以及西亞和北非,使地中海成為其內湖。然而歷史的經驗說明,再強大的帝國,終究有衰弱的一天。而這句話應驗在羅馬帝國身上,卻因羅馬帝國本身的特殊性,顯得更加嚴重。羅馬帝國的基礎在於軍事擴張帶來的財富,以這些財富供養羅馬的平民和軍團。
  • 全面戰爭傳奇不列顛王座諾森布裡戰役通關心得
    全面戰爭傳奇不列顛王座諾森布裡戰役怎麼通關?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EW」分享的全面戰爭傳奇不列顛王座諾森布裡戰役通關心得,在諾森布裡戰役通關過程中碰到難題的玩家快來看看吧。
  • 從《不列顛百科全書》到《中國大百科全書》
    後來,《不列顛百科全書》覺得,十年修訂一次,有的知識在書付印時即已過時,所以又動腦筋,改為一年修訂十分之一。目的無非是要跟上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    《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修訂、總共15版的過程令人深思和讚嘆。根據有關文獻和可能見到的圖書,我作個比較,整個《不列顛百科全書》15版真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伊利裡亞諸帝3
    卡魯斯(凱勒斯、卡瑞斯、卡裡努斯,MarcusAurelius Carus ,230年-283年)羅馬帝國皇帝,公元282年-283年在位。 羅馬帝國在廢除了和當時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共和國制度以後,在將近二百年中維持了比較穩定的統治,在廣大的疆域內形成了所謂的「羅馬和平」時期。「羅馬的和平」促進了早期帝國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整個帝國呈現出某種繁榮的景象。經過三世紀危機,在社會各階級、階層中,只有大地主(指剝削隸農,經濟上有自給自足傾向的大地產主)的勢力發展起來。
  • 英國是被羅馬帝國打出來的
    歐洲歷史是建立在希臘文明和羅馬帝國這兩大基礎之上的,隨後的幾乎所有的歐洲帝國,都逃不了這個窠臼。希臘文明不能說是人類的文明之源,但它完全是歐洲的文明之源。直到今天,希臘仍然是歐洲人心裡的聖地;至於羅馬,「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俗語,就是羅馬帝國地位的體現。
  • 任劍濤:工業革命與不列顛新帝國的興衰
    在某個短暫時期內,工業革命僅與一個國家即英國的歷史相重合,因此,整個世界經濟都以英國為基礎或者圍著英國轉。這個國家由此上升到了足以影響並支配全球的位置,這是任何規模相當的國家此前或此後從未達到的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恐怕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望其項背。
  • 淺談奧古斯都統治羅馬帝國時期採取的「守成」戰略
    相比共和國時期的大舉擴張,羅馬帝國的擴張進程明顯減緩,同時有著封閉的傾向;這主要是由於以奧古斯都為代表的帝國統治者,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採取了防禦性的戰略,也可稱之為"守成"戰略重點維護帝國境內的安定。
  • 羅馬帝國的理想國界是什麼?
    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領土面積最龐大的帝國之一,僅次於近代的俄羅斯帝國。而羅馬帝國也是歐洲諸多帝國的法統來源,如神聖羅馬帝國法統承襲西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法統承襲東羅馬帝國。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並非是羅馬帝國的法統和歷史。而是羅馬帝國的理想國界應該在什麼位置?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西羅馬帝國滅亡2
    羅馬帝國之西羅馬帝國滅亡2 從四至五世紀起,羅馬帝國在奴隸、隸農起義和日耳曼人入侵的聯合打擊下,日漸衰落,帝國政府逐漸放棄對邊遠行省不列顛的控制;從407年起開始撤退戌軍,至442年全部退走。
  • 羅馬帝國崩潰前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何他死後,羅馬再無統一可能?
    一、青年時代的狄奧多西 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歷史上最知名的皇帝之一,因為他在位時期無數的豐功偉績,使後人常對他以「大帝」相稱。狄氏出生於公元347年,同大多數後期上任的羅馬皇帝一樣,他也是通過行軍打仗起家的。 在幼年時,他的父親便成為了西班牙有名的軍事領袖。
  • 古英語時期的社會制度
    公元前55世紀,羅馬人入侵不列顛,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帝國當時是奴隸制社會。當時,英國民族還沒有形成。英國民族形成之前,同時期的羅馬帝國已經是奴隸社會了。公元449年起,古英語開始形成公元787年,北歐海盜入侵不列顛,這些維京海盜是做奴隸貿易的。這說明當時英國肯定受到奴隸社會的影響了。公元1066年,諾曼徵服後不列顛建立了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