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口|流失的學生紛紛回流,這所鄉村小學靠的是啥?

2020-12-26 河南日報客戶端

一所鄉村小學的重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戈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曉芳

本地生源從嚴重流失到紛紛回流、教學環境從令人無奈到令人羨慕……短短兩年間,鶴壁市濬縣屯子鎮石橋小學緣何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12月21日,記者從鶴壁市區驅車近20公裡,來到了建在前石橋村、後石橋村交界處的石橋小學。

白牆灰簷的教學樓、標準化的塑膠操場、配套完善的科學實驗室、乾淨溫馨的學生宿舍……走進石橋小學,硬體設施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就在兩年前,石橋小學的學生們還在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的磚瓦房裡上課,生源不斷流失,在校學生總數一度跌至50人。

轉機出現在2017年12月,由河南、上海兩地共青團聯合開展,上海江灣書院主辦的首屆「點燃希望傳遞愛心」大型公益義賣活動,拉開了豫滬兩地共青團聯合助力青少年成長的序幕。2018年,河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經過篩選,將石橋小學列為上海援建目標學校,這所鄉村小學迎來了發展良機。

2019年7月,由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標準規劃設計的石橋小學重建工程正式啟動。歷時一年多建設,石橋小學破舊的磚瓦房變成了兩層教學樓。

「過去只要一下雨,學校的磚瓦房就漏雨,因為條件實在太差,每學期都有學生轉走。」今年52歲的王愛芬已在石橋小學工作了近15年,「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時,煥然一新的學校吸引了100多名學生轉校而來!」她感慨道。

石橋小學能吸引本地生源不斷回流,還依賴於豐富的教育資源——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局以教育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提供語數外特色網課、免費培訓鄉村教師;上海音樂學院實驗學校針對農村教育短板,建設優質課程資源庫、開展師生互訪項目;著名旅法鋼琴家顧劼亭的藝術工作室突出美育教學功能,依託藝術教育,建設美麗鄉村小學;依託江灣書院「國學育人」的優勢資源,國學教育也被引入石橋小學作為特色課程。

從捐錢捐物重建學校讓孩子們「能上學」,到培訓教師讓孩子們「上好學」,再到通過素質教育讓孩子們「學得好」,石橋小學凝聚了河南、上海兩地共青團的傾情付出,是希望工程轉型期探索實踐的公益助學新模式。

「豫滬兩地共青團將不斷精耕細作,組織學生開展主題遊學、成長結伴活動等,讓越來越多的鄉村青少年健康成長,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共青團河南省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編輯:彭長香

相關焦點

  • 我家門口|流失的學生像魚一樣遊了回來,這所鄉村小學靠的是啥?
    一所鄉村小學的重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戈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曉芳  本地生源從嚴重流失到紛紛回流、教學環境從令人無奈到令人羨慕……短短兩年間,鶴壁市濬縣屯子鎮石橋小學緣何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 瓊中灣嶺學校吸引學生回流 一所鄉村學校的蛻變
    看著精神抖擻的學生,環視充滿生機的校園,灣嶺學校校長包瑞十分感慨。2016年,他通過海南「好校長好教師」引進工程,從工作了18年的甘肅遠道而來,競聘成為灣嶺學校的新任校長。時隔4年多,他仍記得初到學校時受到的衝擊——眼前這座有著58年歷史的學校十分破敗,教學樓已成危房,設施設備陳舊落後,辦學水平不斷下降,優質生源迅速流失,學校陷入惡性循環甚至瀕臨撤併。「在這樣的環境裡,教師如何育人、學生如何成長?」包瑞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方設法為師生改造校園環境。
  • 邢臺一小學門口現「奇怪」校車,行駛路線詭異,記者跟蹤發現真相
    推搡,打鬧,學生聚集在地下車庫,而這一幕都跟一輛疑似黑校車有關。在電力小學門口,最近這段時間隔三差五的,總能看到有車接送學生,車裡滿滿當當的總是一車人,看著就覺得危險。下午四點,記者來到爆料人所說的邢臺市任澤區電力小學門口,看到學校門口西側的便道上,停放著一輛寫著公交字樣的車,沒一會,陸續有人上車。
  • 教育部公布首批鄉村溫馨校園茶陵這所小學榜上有名
    ▲學校課間活動豐富多彩,圖為學生在跳竹竿舞 通訊員 供圖本報訊(記者 何春林 通訊員 蔣軍生)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100所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名單,茶陵縣舲舫中心小學榜上有名。記者了解到,此次遴選的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是由各個學校自薦,再經過各個地州市和省教育部門層層考核、評選和推薦出來的。公布的100所學校中,湖南地區只有三所,包括茶陵縣舲舫中心小學、嶽陽任弼時紅軍中學、冷水江市第五中學。茶陵縣舲舫中心小學是一所農村小學,現有學生671人,教職工49人。
  • 一所鄉村小學的足球夢
    綠茵場上奔跑吶喊著的,是太原市杏花嶺區小返鄉後溝小學足球隊的小隊員們。後溝小學曾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學校。而如今,這所小學成了山西有名的足球特色校,足球文化已滲入校園的每個角落。2015年,剛剛擔任後溝小學校長不久的師永明決心組建足球隊,將足球運動在校園推廣。「我感覺到農村孩子生活學習比較單調,很多文體項目,農村孩子都接觸不上。
  • 剛剛,瀋陽高一、初一、小學六年級學生開學
    也是瀋陽高一、初一以及小學六年級學生返校複課的日子!對於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今天是一個特別的兒童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過135天的超漫長寒假,全市六年級小學生開學啦,終於可以回歸日思夜想的校園,看到老師、同學們啦!終於返校複課啦,孩子們有啥想說的?
  • 甘肅省秦安縣:老師走起來、學生留下來
    放學了,鄉村教師常啟堂照例站在校門口,看著小學生三五成群離開。 這裡,是甘肅省秦安縣隴城鎮許墩村許墩小學。從1988年開始,常啟堂就一直堅守於此,30餘年來見證了當地鄉村教育的變遷。「剛來許墩小學的時候,我的工資只有40塊錢,學校共有7位老師。」常啟堂說,這所山村小學開辦於上世紀50年代,學生最多時有220多人。後來,由於適齡入學兒童減少、撤點並校政策實施等原因,規模急劇縮小。 「位置偏遠、學生減少,老師就不願意來;沒有好老師,家長就把孩子送到鎮上或縣城讀書。這樣一來,就成了惡性循環。」
  • 天作雲鄉村公益行|「元月圖書館」招募鄉村小學
    天作雲鄉村公益行,本次推薦的公益項目為「元月圖書館」華中師範大學的範先佐教授在其2012年所著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農村教育難點問題的破解》一文中曾對農村教育面臨的一些困難作了總結,主要有:學校辦學條件差、經費短缺;優秀教師的大量流失和減少,師資力量薄弱,英、音、體、美等學科教師尤其不足;留守兒童衛生保健、人身安全、學業、品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突出。
  • 邢臺一鄉村中學爛尾4年,學生被迫遷出借讀、生源流失
    這所中學位於河北省邢臺市經濟開發區沙河鎮南街村南頭。擴建後的學校按計劃應該在2016年就投入使用,是此前學校容量的3倍,建成後可容納學生1200名。但現在,尚未完工的教學樓等結構主體暴曬在烈日之下,工地內雜草叢生。
  • (體育)一所鄉村小學的足球夢
    綠茵場上奔跑吶喊著的,是太原市杏花嶺區小返鄉後溝小學足球隊的小隊員們。後溝小學曾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學校。而如今,這所小學成了山西有名的足球特色校,足球文化已滲入校園的每個角落。2015年,剛剛擔任後溝小學校長不久的師永明決心組建足球隊,將足球運動在校園推廣。「我感覺到農村孩子生活學習比較單調,很多文體項目,農村孩子都接觸不上。所以想把足球作為學校的一個特色項目發展。」師永明說。
  • 十項重點工作在新城|「名校+」集團化辦學顯成效 從生源嚴重流失到...
    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區域「教育答卷」新城區「名校+」集團化辦學顯成效從生源嚴重流失到紛紛回流談起兒子的學校,西安市西光中學匯文校區初一年級學生家長金勇男越說越高興,「老師教得好、抓得緊、懂孩子、有耐心,把孩子培養得又陽光又上進。學校的食堂和宿舍條件好、管理嚴,給家長也解決了後顧之憂。」然而,金勇男也坦言,「這所學校過去口碑一般,生源流失嚴重,每年新初一隻能招到幾十名學生。最終選擇這所學校,是全家人歷經幾個月的考察研究做出的慎重決定。」
  • 冀中平原上,有支秘密發展的鄉村小學足球隊
    沒有足球,黑堡小學——這所位於冀中平原的普通農村小學可能不會受到關注。 2015年,足球運動作為新鮮事物被體育老師「引進」學校,經過5年時間,足球正在改變著學生的校園生活,同時也帶來一部分爭議。
  • 鄉村小學的足球夢!足球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
    虎撲12月16日訊 後溝小學曾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學校。而如今,這所小學成了山西有名的足球特色校,足球文化已滲入校園的每個角落。 新華社以《一所鄉村小學的足球夢》為題,報導了該小學開展校園足球的歷程。「這球你來發!」「注意配合!」「傳球傳球!」綠茵場上奔跑吶喊著的,是太原市杏花嶺區小返鄉後溝小學足球隊的小隊員們。後溝小學曾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學校。而如今,這所小學成了山西有名的足球特色校,足球文化已滲入校園的每個角落。
  • 教師身兼數職、學生為考試而學——中西部鄉村英語教學困境亟待破解
    日前,在當地教委和英孚教育的組織下,來自甘肅、寧夏、陝西等7個省份的110名鄉村英語教師代表來到北京,接受為期一周的英語教學培訓。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了目前中西部鄉村英語教學所面臨的挑戰。  英語教師身兼數職  鄉村小學一直缺乏英語教師,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鄉村尤其是中西部鄉村英語教師「跑校上課」的情況非常普遍,即一名英語教師同時負責幾所學校的英語教學,一周中每天分別到不同的學校集中授課。「跑校上課」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師資匱乏問題,但學生學習效果並不好。
  • 鄉村寄宿制學校的嬗變之路——西安市鄠邑區振華中學重煥新的活力
    伴隨著 「我們都是追夢人」的音樂,一群年輕教師正在練習新編的工間操,課間休息的學生們開心的跳著不同花樣的竹竿舞,昔日沒落的農村校園又重新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從不足80名學生到現在的650餘名學生,短短的3年時間,我們迎來了生源回流的小高峰。」西安市鄠邑區振華中學校長劉戰鋒欣喜而自豪地說。「現在校園美了,學生多了,教師的幹勁也更足了。」
  • 「化緣校長」袁國和:讓村小迎來生源回流
    深秋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記者一行慕名去採訪一個鄉村校長。從中方桐木鎮出發,沿著盤山公路驅車而上,半個小時後,遠遠就能望見一所學校,安靜地臥在大山的懷抱裡,這便是桐木鎮下豐坡小學。「 四處化緣」讓村小重新煥發活力下豐坡小學距離桐木鎮10公裡,開設了學前班和一到六年級,是一所完全村小。其周邊輻射半界村、楠木鋪村、豐坡村三個自然村,居民6000多人,現有學生123人。
  • 賈村小學的鐘聲:一家四代堅守鄉村教育的故事
    賈村小學的鐘聲——最美鄉村教師胡清汝一家四代堅守鄉村的故事鄉村教師胡清汝曾三次登上央視螢屏,一家四代深耕鄉村教育,三代堅守同一所村小。如今,胡清汝家族四代中已走出20多名鄉村教師。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第一次見到胡清汝時說,這個家族和培養過的四代學生,讓他想到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但這個「堂」是課堂。故事時間:1945-2020年故事地點:河北省平鄉縣賈村小學講述人:鄉村教師胡清汝
  • 運城市教育局李明深入萬榮孝原中心小學調研指導鄉村教育發展工作
    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程,教育興則鄉村興。12月3日上午,運城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明深入萬榮縣通化鎮孝原中心小學調研指導鄉村教育發展工作。李明局長詳細了解學校「花兒朵朵向陽開」的辦學理念,「七彩校園,陽光少年」的課程文化體系;參觀了「黨恩陽光」、「文明禮儀」、「傳統美德」、「五心四習」校園文化牆;查看餐廳、宿舍、操場「兩達標,兩提升」薄弱環節項目改造工程效果;體驗學生喜聞樂見的交通安全教育實踐基地;調研「三三三」課堂改革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模式。
  • 內蒙古呼市鄉村教師每人每年發放一萬元生活補助,盼甘霖普降
    該項補貼只針對鄉村在崗老師,調離,退休老師自然取消。消息傳來,引發網上熱議,其他省市的鄉村老師在羨慕之餘,紛紛曬出自己省市的鄉村老師優惠政策,幾家歡樂幾家愁,各個地方對鄉村教師的補貼力度不一,從一個月幾百到上千的都有,呼市出臺的按年發放生活補貼的比較少見,況且數字不小,難怪引來老師們的圍觀。做教育的人都知道,當前教育最大的問題在哪裡?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 東莞兩所「鑽石」小學,廣東排名靠前的小學,廣受家長與學生認可
    ,大多數的家長們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小學,有的認為小學隨便上一個就行了,到了中學再挑嘛,可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小學作為一個要打好基礎的階段,必須選擇一個不錯的學校,使孩子打好基礎,這對於孩子來說起了一個很大的作用,重點小學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不然為什麼很多的家長要為自己的孩子追求重點小學呢,所以一所好的小學帶來的作用是經得住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