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鄉村小學的重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戈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曉芳
本地生源從嚴重流失到紛紛回流、教學環境從令人無奈到令人羨慕……短短兩年間,鶴壁市濬縣屯子鎮石橋小學緣何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12月21日,記者從鶴壁市區驅車近20公裡,來到了建在前石橋村、後石橋村交界處的石橋小學。
白牆灰簷的教學樓、標準化的塑膠操場、配套完善的科學實驗室、乾淨溫馨的學生宿舍……走進石橋小學,硬體設施令人眼前一亮。
然而就在兩年前,石橋小學的學生們還在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的磚瓦房裡上課,生源不斷流失,在校學生總數一度跌至50人。
轉機出現在2017年12月,由河南、上海兩地共青團聯合開展,上海江灣書院主辦的首屆「點燃希望傳遞愛心」大型公益義賣活動,拉開了豫滬兩地共青團聯合助力青少年成長的序幕。2018年,河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經過篩選,將石橋小學列為上海援建目標學校,這所鄉村小學迎來了發展良機。
2019年7月,由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標準規劃設計的石橋小學重建工程正式啟動。歷時一年多建設,石橋小學破舊的磚瓦房變成了兩層教學樓。
「過去只要一下雨,學校的磚瓦房就漏雨,因為條件實在太差,每學期都有學生轉走。」今年52歲的王愛芬已在石橋小學工作了近15年,「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時,煥然一新的學校吸引了100多名學生轉校而來!」她感慨道。
石橋小學能吸引本地生源不斷回流,還依賴於豐富的教育資源——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局以教育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提供語數外特色網課、免費培訓鄉村教師;上海音樂學院實驗學校針對農村教育短板,建設優質課程資源庫、開展師生互訪項目;著名旅法鋼琴家顧劼亭的藝術工作室突出美育教學功能,依託藝術教育,建設美麗鄉村小學;依託江灣書院「國學育人」的優勢資源,國學教育也被引入石橋小學作為特色課程。
從捐錢捐物重建學校讓孩子們「能上學」,到培訓教師讓孩子們「上好學」,再到通過素質教育讓孩子們「學得好」,石橋小學凝聚了河南、上海兩地共青團的傾情付出,是希望工程轉型期探索實踐的公益助學新模式。
「豫滬兩地共青團將不斷精耕細作,組織學生開展主題遊學、成長結伴活動等,讓越來越多的鄉村青少年健康成長,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共青團河南省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編輯:彭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