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村小學的鐘聲:一家四代堅守鄉村教育的故事

2021-01-13 中國網

2020年,中國教師報推出特稿版「溫度」

溫度版的報導理念:

有溫度,也有態度!

有態度,不失深度!

我們努力將每一篇報導

寫成一種有溫度的存在。

努力將特稿版

做成中國教育報導的「溫度計」。


賈村小學的鐘聲——最美鄉村教師胡清汝一家四代堅守鄉村的故事

鄉村教師胡清汝曾三次登上央視螢屏,一家四代深耕鄉村教育,三代堅守同一所村小。如今,胡清汝家族四代中已走出20多名鄉村教師。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第一次見到胡清汝時說,這個家族和培養過的四代學生,讓他想到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但這個「堂」是課堂。

故事時間:1945-2020年

故事地點:河北省平鄉縣賈村小學

講述人:鄉村教師胡清汝

胡清汝的家裡藏著一口已經淘汰多年的鐘,這口明顯破舊且缺失了一角的老鍾,是貫穿賈村小學75年歷史的唯一物件。

自1945年賈村有了學校後,這口鐘爺爺胡金錡敲過,父親胡慶瑞敲過,後來,胡清汝也敲過。如今,老鍾已經被校園裡更優美的音樂鈴聲取代,但胡清汝卻始終不願意丟棄。在他眼裡,這口鐘已經成為一個符號,藏著家族四代的教育故事。

在河北省平鄉縣教育界,胡清汝被譽為鄉村教育的「老黃牛」,他的家族四代出了20多名鄉村教師,累計培養了2萬多名學生。「教育世家」的美名,也因為他先後三次登上央視節目而家喻戶曉。有人盛讚胡清汝家族:「一門師表,兩萬弟子,三尺講臺,四世家傳。」

賈村是一個普通村落,從縣城出發大約有10公裡的距離。春節前,記者走進了這個村落。從村頭一路向西走到盡頭,有一處小院,就是胡清汝的家。

出來迎我們的胡清汝,中等身材,笑容可掬,說起話來慢條斯理,受到同行人員的讚美時,低頭欠身的那一刻藏著一絲害羞。眉宇間透露著讀書人的氣質,一身中山裝又加強了這種印象。

走進庭院,胡清汝徑直將記者引向書房。書房是讀書人的標配,這是他平時讀書看報、處理工作的地方,也是他接待客人的地方。在這個不大的書房裡,兩面牆壁的書架放滿了各類書籍。其中三個物件最奪人眼球:一個是平鄉縣委、縣政府授予的「教育世家」牌匾,一個是央視授予的「最美鄉村教師」獎盃,一個是那張家族裡所有教師的全家福。

書房儲存著一個教書人的全部想像。圍坐在一張方桌前,胡清汝向記者聊起了家族的教育故事。

賈村小學的新校園

第一代:爺爺胡金錡

胡清汝的爺爺胡金錡,在當地人們都尊稱「胡先生」。

1945年,邢臺先於全國不少地方解放。這一年,讀過私塾的胡金錡在村民騰出的兩間民房裡創辦了賈村第一所小學。此前,賈村的孩子讀書的機會並不多。

對於那個年代的賈村小學,胡清汝只是聽爺爺、父親和村裡的老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起過一些片段,他腦海裡留下的只是一些潦草的記憶。

一名老師、兩間房子、8名學生,還有樹上掛起的一口鐵鐘。賈村小學就是在鐘聲第一次響起的時候正式開張了。那個年代,校園裡的鐘聲可能是村子裡最動聽的聲音。每天早晨鐘聲響起,聲音可以環繞整個村子,不僅叫醒了上學的孩子,也叫醒了這個因為貧窮而沉悶的村子。

胡金錡教的第一批8個學生中出了3個教師、2個會計、1個醫生。後來,他們中有人做了縣委常委,有人做了縣法院院長,有人做了縣一中校長。

已經80多歲的王化民是胡金錡的第一批學生,也是曾經的平鄉縣一中校長。按照王化民的說法,如果不是胡金錡到家裡做工作,他不可能有機會上學,「我們那一代人也永遠不可能走出農村」。王化民家當年兄弟姐妹多,家裡窮,根本沒錢供他讀書。胡金錡就找王化民的父親做工作,勸他讓王化民上學,並通過勤工儉學減免學費。

那個年代的勤工儉學很有意思。學校面向村民開了個小賣鋪,學生自己進貨、賣貨,賺了錢一起分紅買筆墨紙硯。王化民就是通過這樣的勤工儉學才念完了小學。「胡先生對我的一生影響很大,我家現在三代都有做老師的,也成了村上的教育世家。」王化民說。

村裡的老人說:「胡先生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從不放棄一個學生。」不僅如此,胡金錡在教學上的認真和出色更是讓人們念念不忘。賈村小學從8個學生增長到60多個,始終都是胡金錡一個人承擔所有的教學任務。

胡清汝至今還珍藏著一本爺爺當年給學生批改作文的合訂本,這是一本用毛筆書寫的作文本。「學生寫得好的句子,爺爺就用毛筆全部點上『點兒』,並批語予以表揚;寫得不好的地方,就在旁邊畫上『小圓圈』,寫出缺點和不足,指出應該如何改。」胡清汝說。

「爺爺還編寫了一本《珠算新集》,就像我們今天常說的校本教材。」胡清汝介紹。為了教好學生珠算,胡金錡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把一些珠算法則編成通俗易懂的順口溜,再編輯成冊教給學生。

胡金錡不僅珠算教得好,算盤打得更好,在一次珠算技能比賽中獲得了全縣第一名,被譽為「鐵算盤」。因為算盤打得好,胡金錡在做了6年教師後,被調到縣供銷聯社做了會計、副經理,最後在縣電力局離休。

小時候,胡清汝對爺爺的印象是,逢年過節,總有家長帶著孩子來答謝,給爺爺磕頭行禮,還有不少已經工作的學生來看望他。

如今,胡金錡已經去世30多年了,他留下的不僅有老人回憶起的那些故事,還有給家族後輩的16個字,「為人至孝、宅心仁厚、誨人不倦、兢兢業業」。「這是我們胡家做人為師的道德準則。」胡清汝說。

第二代:父親胡慶瑞

胡清汝和爺爺的學生在央視「故事裡的中國」節目現場

胡金錡離開學校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曾經安排過兩名教師:一名教師覺得條件太艱苦,匆匆離開了;另一名教師則因為管不住學生,水平也不高,據說是被家長趕走的。就這樣,賈村小學一度沒了老師。

胡清汝的父親胡慶瑞從小就在賈村小學讀書。1959年胡慶瑞高中畢業,原本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多種想像的他,被父親叫到了身邊:「咱村人少,又偏僻,沒人願意來這裡,學校不能一直沒有老師啊,你就留下教書吧。」父親的話讓胡慶瑞無法拒絕。就這樣,胡慶瑞接過了父親的教鞭。

「父親繼承了爺爺的理念,為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經常帶領學生在課餘時間勤工儉學。」胡清汝說。春天帶領學生編草帽辮,夏天割草餵牲口,秋天撿谷穗,學生的筆墨紙硯、學校的課桌凳子,都是胡慶瑞帶領學生勤工儉學換來的。

那個時候,胡慶瑞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在村裡辦掃盲班。掃盲班就辦在村中間的一塊空地上,空地中間有一棵棗樹,胡慶瑞將馬燈掛在棗樹枝上,還有自製的小黑板。村裡的青壯年、婦女都在燈下聽他講課。來聽課的人坐在各自帶來的小凳子上,一些老人還搬來了紡花車,邊紡線邊聽課,這是那個年代特有的場景。

從1959年到1969年,這10年間賈村小學一直是胡慶瑞一個教師。他一人教一年級至五年級的所有課程,是典型的全科教師。除了主課,他還教學生唱歌、打腰鼓、打銅鼓、打算盤,學生都願意上他的課。「父親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每逢春節都得為全村鄉親寫好幾天的對聯,誰家有了紅白喜事都是他幫著寫字。」胡清汝說。

1970年,學生多了,賈村小學又組建了一個初中班,胡慶瑞既是學校校長,又是初中班班主任,還擔任著語文教學的任務,這時候教師也增加到5個。自有了初中,周邊五六個村的學生都到賈村上學,最多時達到190人。胡清汝說,那個時候賈村的教育也是最繁榮的時候。胡慶瑞在賈村小學教書近2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學生沒有一個輟學的。

1972年胡慶瑞轉正後調出了賈村,因村裡缺教師,胡清汝的母親就開始代課。1974年,在村委會的再三要求下,胡慶瑞又調回村裡教初中。1979年,村辦初中班都集中到鄉鎮,胡慶瑞又調到常河鎮中學任教。1985年胡慶瑞調到田付村學區當校長,1995年調到常河鎮鄉擔任教委主任,2000年退休。

後來,賈村沒了初中班,學校規模開始縮小,就剩了兩個教師。一年級至四年級的教學由胡清汝的母親和本村的王老師負責。到了1981年,胡清汝的母親因病離崗,賈村小學就剩下了一個教師。

第三代:胡清汝

胡清汝手捧央視頒發的「最美鄉村教師」獎盃

與父親一樣,1981年17歲的胡清汝高中畢業,開始在賈村小學做代課教師。

做教師並非胡清汝所願,他夢寐以求的是當一名軍人。這個想法是因為受到叔叔胡慶珩影響,胡清汝的叔叔曾經從部隊給他寄回一身不穿的軍裝,是他高中階段的最愛。

高中一畢業,胡清汝就報名準備參軍,當年政審、體檢都已通過,父親卻說:「你別去當兵了,留下來教書吧,咱村的學校是你爺爺創辦的,我接了你爺爺的班兒,你媽現在身體不好,學校裡缺老師,你就去學校代課吧。」

胡清汝的內心充滿了複雜,但顯然父親的期待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

於是,像父親被爺爺留下一樣,胡清汝也被父親留在了賈村小學。

從此,胡清汝放棄了通過當兵眺望世界的機會,繼承了爺爺和父親的職業,走上了賈村小學的講臺。

儘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師範教育,但家庭給了胡清汝最好的教育。從小在家庭裡受爺爺和父母的影響,胡清汝耳濡目染,初登講臺便贏得了學生的喜歡。每天與孩子在一起,胡清汝帶著他們一起學習、遊戲。雖然當時的代課工資每月只有18元,但胡清汝沉浸在做教師的幸福中。

工作中,胡清汝順風順水,賈村小學的教學成績一直在全鄉名列前茅。但在生活中,胡清汝卻遭遇了「失敗」,微薄的工資讓他的日子過得一直很緊巴。胡清汝至今記得,那時經常到縣城開會、辦事,但為了省錢,他從來不捨得在飯店裡吃飯。1989年,胡清汝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這個時候他的工資只有90元,還經常半年甚至一年發不下來。

20世紀80年代末,商品經濟逐漸興起,平鄉縣的自行車業很快使許多人發家致富。胡清汝身邊有不少人包括一些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都紛紛辭職下海經商,日子過得更加殷實,唯獨胡清汝家的日子一直原地踏步。

貧困壓得胡清汝一家喘不過氣來。趕上家裡遇到一些特殊的事情,胡清汝常常要借錢過日子,這樣的生活似乎看不到盡頭。那個時候,即便是外出打小工,一個月也能掙到幾百元,胡清汝顯然是這個價值體系裡的「失敗者」,他實在無法讓整個家庭擺脫經濟的窘迫。

後來,胡清汝的內弟在成都經營自行車配件賺了不少錢,回來鼓動他一起幹:「姐夫,跟我幹,我投資,一年最少可以掙5萬元,別當這個窮民辦教師了!」

愛人也再三催促。

於是,胡清汝向村委和學區領導遞交了辭職報告。村支書胡澤存紅著眼圈對胡清汝說:「清汝啊,咱村又窮又偏,沒人願意來,你要不幹,就沒有老師了。」

儘管如此,胡清汝還是決定要辭職下海。在那個秋天的下午,胡清汝決定給孩子上他的「最後一課」。

得知老師要離開他們,教室裡頓時鴉雀無聲。

突然,不知誰帶頭喊了一聲:「老師,你別走!」一下子學生都在喊:「老師,你別走!」聲音此起彼伏,學生哭了,胡清汝也哭了……

這一幕,胡清汝至今記憶猶新。他最終選擇了留下,這次「辭職未遂」成了他教書生涯的一個小插曲。

後來,賈村小學的教師依舊走馬燈一樣換,學生走了一撥又一撥,但胡清汝始終堅守在這裡,一幹就是28年。

胡清汝家裡有11畝地,平日家裡的農活都由胡清汝的愛人包攬。農忙季節,為了不耽擱學生功課,胡清汝就把農具放在地裡,見縫插針隨時下地幹活。有些堅守不像說出來那麼輕鬆,是需要以過日子的方式一天天熬過來的。因為這份「熬」,胡清汝的內心對愛人始終有一份虧欠。

那段最艱難的日子早已沉澱到胡清汝的記憶深處,但是如果有人問起,他很享受聊起那些曾奮鬥過的歲月。他說,「那個時期的熱情值得懷念」。

胡清汝接手的第一批學生中有幾個基礎不好,還有兩個外村的學生。胡清汝就把他們叫到自己家裡,每晚為他們輔導功課。每天輔導結束,胡清汝都一個一個送他們回家。後來,這個班裡走出了5個大學生。

從第一個畢業班開始,胡清汝送走的每一個畢業班,都會經歷一個有創意的畢業禮。他會為全班學生準備一盤磁帶,讓每個學生對著錄音機說出心中的夢想。2000年,一批畢業近10年的學生回到學校聚會,胡清汝拿出當年的磁帶放給他們聽。「那時候我對胡老師說,立志要上醫科大學做醫生,現在我夢想成真了,這離不開胡老師對我的培養。」如今在平鄉縣醫院當醫生的王曉娟聽到自己當年的聲音,掩飾不住激動的眼淚。

這些刻著夢想的磁帶是胡清汝對教育最深沉的愛。

第四代:兒子胡樹棟、女兒胡樹檜

胡清汝和女兒在央視「回聲嘹亮」節目現場

胡清汝的兒子胡樹棟是一名80後,與胡清汝當年一樣,最初的理想也不是做教師。胡樹棟的愛好是美術,他一直夢想考一所美術院校,但是填報志願時,父親還是說服他選擇了師範院校。

2006年,胡樹棟大學畢業,入職一所鄉鎮中學——平鄉縣第三中學。從此,胡家的第四代人也登上三尺講臺,接過了燎原鄉村教育的火把。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胡樹棟每個月工資只有600元。對於一個年輕的小夥子來說,這點兒錢勉強滿足花銷,當時他和愛人談戀愛每月都要計算著花錢,他戲稱經歷了一場「計劃戀愛」。

與父親當年一樣,有時候胡樹棟也會有一種無力感,在機會面前也曾劇烈地掙扎過。這些年,胡樹棟身邊許多人都去了條件更好的縣城學校工作。2014年,縣一中公開招聘教師,按胡樹棟的教學成績、業務能力到縣一中工作沒有太大問題。當胡樹棟徵求父親的意見時,父親告訴他,「農村學校的教學工作總要有人去做,其實農村學校更需要你」。胡樹棟最終放棄了進縣城的想法。

參加工作以來,胡樹棟教過4門課程:語文、歷史、地理、體育。2017年秋,因為學校缺體育教師,一向熱愛運動的胡樹棟被安排教授體育課程。學生都笑著說:「我們的體育是語文老師教的!」

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教初一年級地理的胡樹棟每天忙於備課,並通過網絡給學生在線授課。

與胡樹棟不同,學幼師專業的妹妹胡樹檜一畢業就到北京尋得一份幼兒教師工作。一直嚮往大城市生活的她,從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回到老家做教師。一直到2014年,胡清汝走上中央電視臺「最美鄉村教師」的領獎臺,胡樹檜與父親一起參加央視的採訪,她理解了父親肩上扛起的家族使命。第一次走到聚光燈下,那是父親職業人生的高光時刻,也讓胡樹檜找到了回到家鄉做教師的勇氣。

後來,胡樹檜回到了老家常河鎮一所幼兒園工作。這所幼兒園是胡清汝用「最美鄉村教師」的20萬獎金改造的,他一直惦記著老家能有一所像樣的幼兒園。

「我不知道讓女兒放棄北京的工作回到農村是不是有些自私。」胡清汝說。

沒有結束的故事

2019年9月,胡清汝從鎮中心校調回賈村小學,已經從縣教研室退休在家的叔叔胡亮也主動回到學校授課。叔侄倆回到了他們最初出發的地方。

賈村小學如今已移址新建了校園。教室裡配上了多媒體和空調,胡清汝還專門建了一個圖書角,課餘時間帶領學生辦起了讀書會。

再次回到村小工作,胡清汝已不僅僅是一名守在教室裡的教書人,他想以新鄉村教師的形象支持鄉村文明的復興——尋找一種新的方式影響民風,讓賈村成為一個「教育村」「新農村」。

2016年春節,胡清汝發起創立了「賈村教育基金會」。他帶頭捐款1萬元,對全村優秀高中生、大學生頒發獎學金,向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學生頒發助學金,對培養出優秀學生的家庭贈送「教育功勳家庭」錦旗。

今年春節前,賈村教育基金會發起舉辦了首屆賈村全民讀書朗誦大賽,上至70多歲的老人,下至幼兒園的孩子都爭相參加。胡清汝的努力就是要對抗正在陷落的鄉村文化。

在教書育人之外,胡清汝還是一個侍弄花草的高手。滿院的花木被他打理得生機盎然。

如果到了春天,這個院子就是一個生態園,那是最美的教育意象。就像走出賈村小學校門滿眼綠色的田野一樣。

原標題:賈村小學的鐘聲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中國教師報記者 褚清源


相關焦點

  • 邢臺鄉村教師胡清汝走進央視
    2019年12月1日晚,央視一套欄目《故事裡的中國》特別邀請到一個來自邢臺平鄉縣的特殊家庭,他們一家四代人有20多位鄉村教師。節目中,胡清汝、胡亮作為家庭代表,講述了一家人的漫漫堅守路。12月1日晚20時許,央視綜合頻道《故事裡的中國》欄目播出,河北邢臺鄉村教師胡清汝作為受邀鄉村教師,現場講述了他一家四代為師的感人故事。重溫經典電影《鳳凰琴》 在昨晚的《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鳳凰琴》小說作者劉醒龍現場講述了創作背後的故事,回顧該故事在當年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當年的生活真的就和電影中描述的一樣,甚至比電影中描述的還要艱苦。」
  • 《故事裡的中國》奏響《鳳凰琴》致敬每一份無私而偉大的選擇與堅守
    12月1日晚八點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八期,再一次把目光投向那所大山深處的界嶺小學,特別邀請《鳳凰琴》原著作者劉醒龍,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首任秘書長徐永光,以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原司長、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共同回顧新中國鄉村教育事業發展,分享那些被鄉村教師的力量感動過、鼓舞過、浸潤過的經歷。
  • 堅守在中國最北鄉村小學的85後夫妻(1/18)
    成立於1965年的北紅小學,坐落於中國的最北村莊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鎮北紅村。這個小小的鄉村教學點,有著獨一無二的標籤:它是中國最北的鄉村小學,也是黑龍江省希望工程第730所、中國最北希望小學。
  • 讓鄉村小規模學校小而優(人民眼·振興鄉村教育)
    引 子  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數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是我國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格外牽動人心。
  • 河北阜平縣阜平鎮大元村大園小學教師張建華——堅守在村小學的好...
    經濟日報 記者 梁劍簫 攝   河北阜平縣阜平鎮大元村大園小學教師張建華,從教25年來,堅守偏遠山區教學一線,推廣快樂教育,培育快樂學子,不斷進取,被教育部評選為「2018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言傳身教,呵護孩子成長   張建華畢業於河北保定師範學校。1993年7月份,她回到家鄉阜平縣,在大臺鄉坊裡村小學任教。
  • 《致敬鄉村:尋訪鄉村校長的感動故事》之⑦ 陳偉:從職校到村小 在...
    聽聞在城裡安居樂業的小老鄉即將回到大山的村小教書,鄉親們都這麼議論著。放著職業學校的好工作不要,卻選擇到這山窮水遠的大埡僑愛小學做一位鄉村教師,其中緣由在坊間流傳著多個版本,談及眾人的質疑,陳偉有點哭笑不得。    是啊,在城裡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還買了房子,娶了個漂亮老婆,眼看著就要當爸爸了,一切都那麼和美愜意,跟村裡的同齡人比較起來,三十出頭的陳偉算得上是「人生贏家」了。
  • 藝術賦能鄉村小學,梓桐教育新亮點
    12月2日,湖南省國培計劃·小規模學校130名骨幹校長來到梓桐鎮中心小學參觀學習
  • 興國:錨定鄉村教師建設新思路,不一樣的大山堅守
    村小、教學點等鄉村小規模學校是基礎教育的「神經末梢」,也是大山深處文明與秩序最直觀的模樣。鄉村教育發展的關鍵是造就一支高素質的鄉村教師隊伍,但就當下情形來看,鄉村教師流失嚴重,成為鄉村學校最普遍的問題,教師難以紮根鄉村,成為了鄉村教育最薄弱突出的問題。
  • 【1.10警察節·我的警察故事】系列報導——賈建國:老警的堅守...
    【1.10警察節·我的警察故事】系列報導——賈建國:老警的堅守 無悔的徵程 2020-12-31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西吉安鄉村教育現狀:免費的小學沒人讀,私立的學校又說貴
    江西吉安部分鄉村小學現狀:免費的鄉村小學沒人就讀,很多人把孩子送去私立學校又說太貴。 部分鄉村學校情況不太好,有的村小學三個年級只有六個人。 因為地區發展的均衡性限制,有些老區和貧困地區,因為大量的人外出打工,留守兒童過多,甚至影響到了孩子們的學習。
  • ...從江縣鬥裡鎮甲方村黨支部書記、全縣脫貧攻堅優秀黨務工作者賈...
    在今年「七.一」期間,中共從江縣委在全縣評選表彰一批脫貧攻堅先進典型,從江縣鬥裡鎮甲方村黨支部書記賈長遠被表彰為「全縣脫貧攻堅優秀黨務工作者」,在脫貧攻堅一線的艱苦付出和堅守奉獻,迎得了認可和榮譽、迎來了鮮花和掌聲......
  • 五臺老三區陳家莊文化村暨教育世家匯總
    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廣大教師奮鬥在知識傳播的第一線,堅守崗位、奉獻擔當,也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播撒種子、積澱力量 ……他們守教育報國初心、擔築夢育人使命,就能更好點亮孩子的未來、有力託舉民族的復興。陳家莊陳家莊村李其昌一家李其昌,陳家莊鄉村人,一家三代三人從事教育事業。
  • 宿遷市洋河新區鄉村教師王維超:堅守鄉村教育36年
    宿遷網訊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是54歲的鄉村教師王維超,是「宿遷市最美教師」之一。在宿遷市洋河新區鄉村中學的崗位上,他堅守了36年,用無私奉獻、默默付出,守護著鄉村教育,照亮了孩子們的讀書路。18歲那年,王維超得知泗陽縣招聘鄉村代課老師,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應聘了,如願以償成為桃果源中學一名數學老師。
  • 市優秀鄉村校長羅光明:不忘初心 用堅守書寫教育情懷
    市優秀鄉村校長羅光明:不忘初心 用堅守書寫教育情懷 2020-09-10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潤物細無聲,春泥暖鄉村浦江農村社區堅守「春泥計劃」十餘年
    杭坪鎮中心小學從2006年開始,為每個村安排兩名「教育顧問」,顧問老師每周或隔周到學區各村開展「農村未成年人成長教育」活動,協助村關工委實施「春泥計劃」,開展非遺傳承、文明實踐、健體娛樂、親子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盤活文化禮堂、農家書屋、鄉村學校少年宮等社區活動平臺;組織策劃「留守兒童夏令營」「鄉村體驗營」「快樂學堂」「假日課堂」「黨員大手拉小手
  • 衡山:鄉村醫生堅守大山 逆行抗「疫」
    紅網時刻記者 宋美君 通訊員 汪洋 唐協國 劉歡 衡陽報導「既然來到了偏遠的查泉村當村醫,我的工作崗位就在這裡。面對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無論風險多高,我都要堅守都必須堅持,這裡的百姓需要我。」
  • 閱讀感悟|曉莊有鐘聲——致敬陶行知
    曉莊有鐘聲——致敬陶行知鐘聲何處尋,曉莊有清音。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漢字的故事——曉。與它結緣,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是「曉來庭戶外,草樹似依依」……一直以為,「曉」是屬於古詩詞的浪漫,直到我遇到了它——《曉莊鐘聲》。我才知道,原來「曉」與「莊」的邂逅,背後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曉者,天明也。《曉莊鐘聲》這本書告訴我,曉莊的「曉」,原來是大小的「小」。至於它因何而改變,一切得從陶行知先生說起。
  • 志臻故事|女本柔弱,為師則剛——堅守崗位的賈杉杉老師
    這個瘦弱的身影來自衡水市濱湖新區志臻中學高一年級的賈杉杉老師。她的腳傷,還得從上周為學生送作業說起。周末本來是老師們的休息時間,但是想起剛剛批改完的作業還沒給同學們送去,怕耽誤同學們改錯,賈老師急匆匆下樓,想趕在下午上課前把批改完的作業給同學們送過去。由於走得太急,下樓時不小心踩空扭傷了腳。
  • ...扶貧故事」當做鄉村教育扶貧戰線上的「排頭兵」|德江縣復興鎮...
    在我12年鄉村教育生涯中,時時刻刻想著如何改變孩子們的教學環境,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辦公室的牆上刻著「用愛心、耐心、真心喚醒學生的童心」,用心血與靈魂譜寫了鄉村教育之歌。   2010年,我從復興鎮東泉完小調到復興鎮蒲村小學。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堅守駐村歲月 用情走好扶貧徵程|盤州市響水...
    一年來,我把對工作的無線熱情轉化成造福群眾的實際行動,通過經常性走訪、為群眾辦實事、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協調處理矛盾糾紛等,迅速拉近了與老百姓的距離,獲得了老百姓的認可,與當地幹部群眾建立了真摯的感情,為楊柳樹村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駐村幫扶的日子裡,讓我心心牽掛的還是村裡孩子的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