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晚,
央視一套欄目《故事裡的中國》
特別邀請到一個來自邢臺平鄉縣的特殊家庭,
他們一家四代人有20多位鄉村教師。
節目中,胡清汝、胡亮作為家庭代表,
講述了一家人的漫漫堅守路。
12月1日晚20時許,央視綜合頻道《故事裡的中國》欄目播出,河北邢臺鄉村教師胡清汝作為受邀鄉村教師,現場講述了他一家四代為師的感人故事。
重溫經典電影《鳳凰琴》
在昨晚的《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鳳凰琴》小說作者劉醒龍現場講述了創作背後的故事,回顧該故事在當年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當年的生活真的就和電影中描述的一樣,甚至比電影中描述的還要艱苦。」隨著《鳳凰琴》舞臺劇展現出當年鄉村教師艱苦而瑣碎的生活,節目組特邀胡清汝及其四叔胡亮作為教師代表,現場講述了他們一家人的漫漫堅守路。
70年四代相傳 走出20名鄉村教師
胡清汝老師一家合影。視頻截圖
曾經,他們所處的環境比《鳳凰琴》描述的還要艱苦,而這家人卻選擇了無怨無悔地接力。胡清汝的爺爺胡金錡早年讀過私塾,他於1945年創辦了村裡第一所小學,教的第一批八個學生,出了三個教師、兩個會計、一個醫生。胡清汝的父親胡慶瑞曾經一個人帶五個年級的全部科目,晚上還在村裡辦掃盲班,他將馬燈掛在棗樹枝上,村裡的青壯年們就在燈下聽他講課。
從胡清汝的爺爺胡金錡創建平鄉縣賈村第一所小學開始,在70年的時間裡,胡家四代相傳,走出了20名鄉村教師,先後培養2萬餘名學生。
胡清汝。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1981年胡清汝高中畢業時,夢想當一名軍人,但當時村裡缺教師,「我父親跟我談這個事的時候,我十萬個不願意,躺在炕上,一天沒有吃飯,大哭了一場。後來父親叫我起來吃飯,說你還得教書。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父親那種眼神,飽含著期望和請求」。胡清汝說,父親在高中畢業時,也曾希望走出村子,結果被爺爺留住了。
雖然和父親一樣留了下來,但是日子太過貧苦,1989年,胡清汝萌生了下海經商的想法,一份短短的辭職報告寫到半夜,眼淚把紙都浸溼了。第二天上完課和孩子告別,話一開口,孩子們哇哇哭著喊:「胡老師,你別走!」胡清汝頓時就哭了,「我後悔不該有這個決定,該把孩子們教下去」。回憶這段經歷,胡清汝幾度哽咽。主持人董卿也被故事感動得眼含淚花。
致敬「平凡中的堅守」
胡清汝的爺爺曾經教過的學生、現年87歲的胡德印。視頻截圖
令人欣慰的是,他們一家四代用血淚澆灌的教育事業,在鄉村不斷開花結果。節目組還邀請了胡清汝的爺爺曾經教過的學生、現年87歲的胡德印以及兒孫們來到現場。「我們一家四代人,都是他們家教出來的。」胡德印說,是胡老師一家讓家鄉的孩子有了連續接受教育的機會。
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說:「鄉村教師的努力,補齊了農村教育的短板。」致敬每一位為鄉村教育作出貢獻的鄉村教師。從「一門師表,兩萬弟子,三尺講臺,四世傳家」的鄉村教師家族,到央視近年來「尋找」的「最美教師」,再到那些默默無聞的鄉村教師,他們把執教當作職業的選擇,更當作人生的信條,為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據了解,2014年9月,胡清汝被評為全國「最美鄉村教師」。他把20萬元獎金全部投入到幼兒園建設上,創辦了一所標準化幼兒園。
小編手記:
一門師表,兩萬弟子,
三尺講臺,四世傳家。
胡清汝一家,
是中國幾百萬鄉村教師的縮影,
他們帶著知識、帶著理想,
帶著最樸素而美好的願望,
完成了中國社會最基層的啟蒙教育,
感謝所有為鄉村教育默默付出的老師們,
你們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為孩子們帶來明天的希望。
(據央視網、邢臺日報、牛城晚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