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來自魏源《海國圖志》。
1842年魏源便清醒地認識西方的先進技術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一思想後來成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源頭。
我國出國留學者眾多,出國之前大多抱有學成歸來,強盛祖國情懷。但隨著時間推移,出國留學成了人才外流。
以572分的高考成績,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尹希是數學天才,畢業後前往哈佛大學留學。結果是哈佛大學打破了300年的慣例,允許尹希博士生在留校後進行博士後工作。尹希已入籍美國。
清華大學顏寧教授,2007年回國任教於清華大學,並於17年接受普林斯頓邀請成為分子生物學系Shirley Tillman終身教授。是否入籍美國不得而知。
北京大學許晨陽,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2012年回國加入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2016年拉馬努金獎和2017年未來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後,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他們是出國留學人員,也是歸國人才。最終黃鶴一去不復返。
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馬大猷、餘瑞璜、陸學善、汪德昭、張宗燧、紀育灃、吳學周、惲子強、吳英愷、張錫鈞、張文佑。這些為國做出巨大貢獻的也是出國留學人員。
出國留學最樸素目的是學習他國先進技術,報效祖國。隨著社會發展,留學目的多樣化。開闊眼界領略異國語言、文化、習性,提高現有學歷、學習掌握專業技能、尋求更好未來等想法並存。
2000年的統計顯示,84%的中國科學院院士、75%的中國工程院院士、80%的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都有過出國留學或海外工作經歷。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同樣說明留學重要性。2011獲獎人:吳良鏞(留學留學美國) 謝家麟(留學美國);2012獲獎人之一:鄭哲敏(留學美國);2013獲獎人之一:程開甲(留學英國) 張存浩(留學美國);2016獲獎人之一:趙忠賢(留學美國);2017獲獎人之一:侯雲德(留學蘇聯)。
問題是這些國家棟梁都是前些年留學歸國的啊!現在呢?知名科學家好像只有施一公吧!
動輒拿體制說事,拿待遇說事,家國情懷哪裡去了?
無意苛求,指責出國未歸的人們。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引進並留住人才。